回覆列表
  • 21 # 重慶寸草心理醫生

    優秀心理醫生張彭:學習讀書問題

    說讀書,而不是說學習,是因為絕大多數人關注的是在校的知識學習與考試,而非真正意義的學習。學習是一種習慣,從小學著拿筷子吃飯,學會表達,長大了學會與人相處,進入學校開始系統的學習各個科目。離開學校開始學習社會常識,學專業技能等等。所以大人們常說的愛不愛學習,學習好不好基本就是學校生涯時期的讀書狀態。

    兒童青少年時期,好像只要負責任的父母唯一重點關注的就是讀書問題。讀書階段的主要問題也集中在中學,初中高中時期。令家長們最頭疼的就是各種理由的厭學與青春期叛逆。單說厭學這個問題,實際上初中開始是一個分水嶺。為何很多孩子小學與中學呈現出來兩個狀態。這裡的原因可以概括為兩部分,一是兩個階段的學習要求不同,二是孩子本身的成長特性。首先說要求就是幼兒園小學很多是鼓勵陪伴式基礎教育,除了少數的高要求嚴厲的學校班級,大多孩子都能輕鬆獲得一定的的成績,稍微用功都不會很差。這也給孩子,給家長造成了一定的錯覺,對孩子而言就是學習不是很難的事情,對家長而言就是孩子還是多聰明的,學習問題不大。其次是孩子那個階段屬於依戀父母階段,父母與老師的督促管教都可以起到很好的管控作用。因此這個時候是各方都算和諧,問題較少的階段。

    讀書升學,考進了好學校,或者父母安排進入了比較好的讀書環境,問題開始浮出水面。因為競爭激烈的環境,對學習能力與勤奮要求就出來了。學習能力包括記憶力,理解力,邏輯推理能力,語言組織與自律意志力等。勤奮就需要主動花時間精力去專注投入。這個時候的難度大,科目內容多是實實在在的問題,沒有小學那種輕鬆過關的僥倖。出類撥萃的學生尖子往往就是排名前面的那幾個人,他們也會學得比較累,但是有成績做支撐,也會有自信。其餘很多人在小學建立起來的信心,慢慢就會降低甚至消失。可能一開始都嘗試努力一下,發現結果並不如意的時候,往往會變得焦慮,自我否定甚至逃避。這個時候跟優異的學生比起來實際上就是學習能力欠缺的挫敗感。

    因為讀書的確有一個漫長的週期,不是立即投入立即有產出的類似房地產金融的買賣行為。所以在得不到想要的結果的時候,就容易放棄,厭學,逃避現實等。出現的心理狀態往往就是抑鬱,消極,自卑等。然後在生活中就會感受到他們愛玩手機,遊戲小說,甚至早戀等父母老師常掛在嘴邊的問題。只是站在家長的立場會認為孩子很聰明學習多好的,都是因為貪玩,手機遊戲這些才導致了學習不認真,成績下降。老師也會認為只要認真聽了,少玩一些就會有成績。對於孩子來說,正好手機,遊戲,小說,包括抑鬱症成了大家都認可的理由,那麼就乾脆認可到底,他們越這麼認為,孩子就越這麼做。這裡有逆反心理,更主要這是可以掩蓋能力不足的常規手段。不妨想一想,以前沒手機沒電腦甚至沒電視的時候,一個學校一個班級,一樣有優秀生有差生,成績好的也只是那幾個少數人。那麼現在跟以前是沒有多少區別的,還是一樣不斷透過考試淘汰來選拔學習能力更強的人,更勤奮用功的人而已。因此,手機遊戲厭學現象等成了各方的替罪羊。因為孩子處於青春期因為自尊心不願意面對自己學習困難的現實,家長也不願意接受孩子現在與曾經的落差,不願意自己的辛苦付出卻沒有把孩子變得更優秀的結果,老師的立場更不願意教學差強人意。實際上要澄清一下,其實每個人都努力了的,只是每個人內在渴望太理想化。哪怕嘴上說不在意沒有逼,日常表現出來的也強烈渴望有個令自己滿意的結局。

    很多家長說以前的年代,感覺讀書條件艱苦,只要有機會讀書都是在認真讀,現在條件好了什麼都不差為何總是這樣那樣的問題,現在也有很多父母沒怎麼管,不懂啥文化,孩子還很聽話很刻苦。可是仔細一想,曾經那些努力讀書的人,因為讀書機會少啊,一個家庭子女多,難以提供給所有人機會。因此機會就意味著只有一次。很多孩子拼命讀書為了什麼,因為他們不想繼續在那個環境,不願意繼續重複他們父母輩一樣的生活,改變的唯一通道就是學習考試。所以真正在努力應付考試的,是迫切改變現狀,或者迫切追求願望。而真正在享受並且習慣學習的,是已經把學習當成了一種生活一部分,伴隨終生。喜歡學習的人,無論在沒在學校環境,都會積極的去吸收,運用,創造。他們在社會各個領域,各個層次都在進步,都在保持著動力不斷讓自己更豐富,更強大。沒有學習習慣的人,讀書時期還可以按部就班被動學習著,脫離學校環境就意味著學習就此止步。

    把學習當成吃飯睡覺一樣的習慣,才是真正培養一個人積極向上品質的核心。這裡面就牽涉到一個家庭的家庭教育部分。一般就兩個要素,一是學習環境,二是獨立思考。學習環境包括父母的所作所為,學習的氛圍。反思一下,如果孩子對家長說,“你們總是要求我好好學習,要考好,可是你們有沒有比別的家長更努力,更上進,有成功,更愛學習呢。你們總是要求不能玩手機,不能貪玩,可你們平時玩手機,打麻將,喝酒抽菸,鬧婆媳矛盾婚姻矛盾呢”。真正的學習環境就得營造這種大家都在積極向上,大家都有自律的良好習慣,處理好各種矛盾的氛圍。一流的學校一流的老師可以助具備學習能力與習慣的孩子一臂之力。絕不是把欠缺習慣與能力的孩子扔進去好像就萬事大吉。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就是讓孩子有一個學習的習慣,無論在那個環境,都可以保持對進步的渴望。然後是獨立思考,要促使孩子從小學會判斷,明辨是非,懂得取捨。對讀書的判斷,對自己人生的思考,對以後前途的考慮,對自己大大小小得失的衡量,都得有自己的判斷與主見。比如他用手機麻痺問題的後果,父母告訴他的,和他自己想明白的,是有天壤之別的。青春期也是獨立意識成長的時候,有的事情,他們得自己做決斷,然後承擔相應的結果,家長更多可以是理解。一個人有自己是非能力的判斷,一輩子路就不會走偏,走進死衚衕。有自己的學習習慣,無論什麼階段都不會太差,保持著進步就始終保持著希望。

    家庭從組建到解體,家族甚至國家民族興衰榮辱的延續,不在於一代人的精彩起伏,而是讓每一代人都具備積極向上改變的動力與環境,保留進取的初心,才是教育需要做足的功課。

    張彭

    2020.6.7

    張彭,心理作家,國家註冊心理諮詢師,優秀青少年心理專家,知名口碑品牌重慶寸草心創始人。2016年發表內地首部心理散文集《張彭:沉思曲》,引起業界極大的反響。其文章能巧妙的結合社會焦點,引入現實心理問題,以富有哲理性的文筆加上心理教育意義的主題區別於其他散文作家,在老中青各年齡層引起廣泛的心靈共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歷≠能力,那麼學歷就不重要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