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4
回覆列表
  • 1 # dadazhu1

    看破,看透人生事實真相, 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痛苦的,沒有例外的。 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恆的,同樣痛苦也不是,這樣就能放開了。人生有8苦,生苦,頭下腳上來到世間。老苦,青春易失身體逐漸老化不由自主。病苦,不論身體病痛,還是心靈煩惱痛苦,不可避免的伴隨人的一生。死苦,不得不去接受引來這樣的一天。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苦,五陰織盛苦,(受身體接觸,想法影響),太執著注重自身是一切苦的根本。知道了放下執著才能心得自在快樂。就能坦然放下無牽無掛。所以解脫出來得大自在,就能對自己隨遇而安,對外隨緣教導眾生,心中常得清淨祥和。與人無爭唸佛之清淨念中。慈是與樂,悲是拔苦,喜是安樂,舎是自在,修這四種不但可為別人好,同時對自己也會更好

  • 2 # 時雨醉翁

    從修行的角度說,真正進入禪定都很難,原因要說好像有點唯心,不對的地方抱歉。

    修行要有緣,要福慧雙修,福德太難了,要為眾生種福田,沒有這樣的宏願,就不會有福報;修慧也很難,止觀都難,很多人即使心如止水,可就是觀不起來。

    從我們普通人來說想開看透,拿得起放得下,這都太難了。特別是很多人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拿都拿不起來,怎麼放得下?

    我們還是老老實實的做人做事,不問西東,先心平氣和吧。

  • 3 # 說說43430

    修一個平常心,乾淨的心,無爭的心,讓心素如簡,一個人如果心能幹乾淨淨了便可心無掛礙。

    心無掛礙便無顛倒恐懼,修一棵乾淨的心便可遠離了顛倒是非,遠離了顛倒是非便可心無掛礙。

  • 4 # 珍惜157138453

    要想完全做到,我們凡夫不可能,但是當我們瞭解了世界一切都是因緣合和而生後,自然就曉得一切現象都是空像,一切都不可得時,我們自然就能看淡一切,只有一心念佛求往生之心了,但是在瞭解這一切是空像的過程得自己去燻修佛經,

  • 5 # 一杯淡茶尋真趣

    明朝的心學創立者王陽明曾經有一段這樣的記敘。有一年他到一寺廟訪遊,寺裡僧人告知,寺廟裡有一位僧人已經靜坐禪定了三年,王陽明便去拜會,他問那位僧人:想家嗎?僧人回答:家中有一老母,無依無靠,心中甚是牽掛。王陽明說:回去看看吧!第二天僧人就下山回家看望老母了結心中的牽掛。心中了無牽掛,不論你入禪定多少年,只要心還有牽掛,都無法靜下心來,只有回去看了老母親,真正放心了,才能了無牽掛。

  • 6 # 生命真諦指南針

    無我非無我,有我非桓我。即心無掛礙。人皆有生老病死。此為自然。悟明真理一切皆為幻化不實。如泡影一樣生滅無常。實際人無生死,只是在迷中輪迴。即知無生死何以掛礙。

  • 7 # 夢入空明

    我記得有一個故事,阿底峽尊者有一次偶然看到一條蛇在辛苦的喂完小蛇之後,輕鬆的在邊上休息了。此時就是心無掛礙。心境空明還要努力修行,業果未還談何無掛礙。隨緣消舊業,任運著衣裳。無掛礙之心也要在業果因緣中磨鍊才能顯現放光不是嗎?

  • 8 # 使用者98150381878了塵

    世間一切相皆虛妄,不知你有什麼值得掛礙的呢?妻子兒女本是宿債因緣而有,緣盡還散,各奔東西,且兒孫自有兒孫福,亦不需掛懷,人生不過如一枕黃粱美夢罷了,實無可留戀之處,且這個肉體亦是臭皮囊一具,深可厭憎,其亦非我,終將破敗,金錢權力亦如浮雲,人之將死,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心中實無可掛礙之處。

  • 9 # 澤仁德喜

    理事通順 ,方能心無掛礙!

    “理通”是了知緣起性空之理,“事順”是處世無障無礙,如此才能做到心無掛礙!

  • 10 # 易理萬機

    全心全意聚精會神地做一件事情,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妄想,沒有慾望,沒有雜念,沒有時間感,只有認真地做事情,這個過程就是心無掛礙,無有恐怖,沒有煩惱,這就是一種修行。

  • 11 # 寂寥繁華

    如果還是一個正常人的話,完全的心無掛礙只能是理論上的,正如痛苦,若沒有痛苦,何謂快樂?

    我們不妨設想,如果一頭豬擁有了智慧,發生了覺醒,將會怎樣呢?那無疑將是一件十分悲慘的事情,它將會思考這樣的問題:

    我這一輩子,天天生活於其中的這個豬圈,不是監獄又是什麼呢?我每天吃喝,就是為了最後被人宰一刀,我這樣活著究竟有什麼意義呢?

    豬隻有兩條出路,或者繼續待在它的監獄裡,痛苦而日漸消瘦,最終憂鬱而死;或者逃出豬圈,尋求更高階的生活。但不管怎樣,豬的生活將不冉平靜,豬將失去它的天然本性,並將生活於無法擺脫的痛苦之中。

    可見,豬之所以能夠心安理得地滿足於它現在的生活,完全是由於它的無知,由於它沒有這樣的智慧,沒有這樣的意識,否則它絕對不可能這樣無憂無慮地生活著。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某種意義上人其實也是這樣一頭豬,但人是一頭覺醒了的豬,所以人生充滿了爭鬥和痛苦。如果沒有智慧,人就不可能有各種各樣的不滿、形形色色的罪行、花樣繁多的狡詐,因而人就會像豬那樣生活在知足而寧靜的生活中。

    如果沒有了智慧,沒有了意識,形形色色的問題就都沒有存在的餘地了。可是,我們不能不說,這又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方法,因為,即使意識到了智慧的根源性的負面作用,人也沒有辦法消除它。

    意識對於人來說是本體性的,若是消除了這種本體和根源,人也就不存在了。就此而言,消除智慧,也就意味著消除“人”,其結果必定是 “人死了”:一個喪失了“意識”的人,那還是人嗎?換句話說,人沒有痛苦,那還是人嗎?

  • 12 # 務必要追求真相

    當我們專注地研究人類生活的空虛,並考慮榮華富貴空幻無常時,也許我們正在阿諛逢迎自己懶惰的天性(大衛.休謨)。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為了懶惰,人心的詭詐足以把惡事詭辨成善事,當某種思想成為了懶惰的藉口,並使得懶惰可以藉此氾濫時,必然導致國衰、家敗、人廢…極不利眾生便是惡,幸好中國一直另有“天道酬勤”的思想,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眼世界,這是不爭的事實。喜歡不打自招的人就噴吧…

  • 13 # 淺若如初

    如何做到心無掛礙?

    這個問題對世人來說很難做到,心無掛礙。

    人,只要你還有七情六慾,還有思想,活在世上,你就得品嚐人生百味,酸甜苦辣。

    要想做到"心無掛礙",除非你已″心如止水,看破紅塵,皈依佛門”。

    試問世上能有幾人做到如此?捫心自門,你,做的到嗎?

  • 14 # 天天歸零

    謝邀。怎樣做到心無掛礙?在下認為:心無掛礙,就好比無憂無慮,心無染執,無有牽掛,自在快樂,此也是佛門,修行中達到了清靜無礙的一種境界,一般而言對於一個有追求執著,心中牽掛很多事的人,是很難做得到的,至於如何做到無牽無掛,這還是要在生活中面對一切,歷練一切,了緣一切,達到事情辦完了了啦,盡力了,看破了,放下了,明白了再牽掛也幫不了了,其中若參與某些心法的修持,真正達到每個當下,心如明鏡,照徹一切無常,萬法皆空,了不可得時,自然心無掛礙。此亦個人己見,供參考,謝謝。

  • 15 # 葉好古

    遠離諸般妄想執著就可以做到心無掛礙!

    我們常人為什麼會有“掛礙”?就是因為我們有諸般妄想執著,有很多的東西放不下。該做的都做了,卻還是忍不住要去想,要去擔心。

    其實,又有什麼好擔心的呢?所謂“盡人事,聽天命”,只要你盡心盡力了,就已經問心無愧了,至於結果那還要看上天的安排,看一些算計不到的因素共同作用。

    “人生之事十有八九皆不如意”,這個世間又哪裡是事事如意的呢?你擔心自己,擔心父母,擔心子女,擔心工作,擔心事業是擔心不完的,你唯一能夠做的不過是儘自己的所能做目前能夠做的事情!

    不過話說回來,道理可能大家都懂,卻就是做不到。做不到也很正常,連菩薩都做不到心無牽掛,更何況是凡人?菩薩的境界已經很高了,然而菩薩還是有掛礙,她放不下世間,想要普度眾生,故而菩薩也被稱之為“覺有情”,也就是說菩薩覺悟了,然而對於眾生還是有牽掛。

    所以,要想做到“心無掛礙”除非成佛,只有圓滿無礙的佛陀才能夠徹底做到心無掛礙。

    最後,凡人雖然做不到“心無掛礙”,卻可以有效的減少掛礙。減少掛礙的辦法就是珍惜現在,珍惜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一段緣分,去努力的做自己能夠做到的事情。只要盡心了、盡力了,自己心裡面的擔憂遺憾就少了,相應的掛礙也就少了。

  • 16 # 本然堂講席

    樓主好!《心經》等佛教經典的這句話不能言說、思議和描述,故外人不能答,必須自問、自答、自證。簡介些知識,供參考。

    【1,字面辨析】

    在佛教根本義理上講,“心”是假名,沒有實義,空如絕在,不能旁觀,也就不能描述和評論,為何?不論是誰,永遠找不到“心”在哪裡!《楞嚴經》裡,阿難連說“心在七處”,佛都否定了,並開示一切學人,“心即一切,與言語、思維無關,本身圓滿,也名如來藏”。同理,“無”也不能旁觀、不可說、不可思議,為何?無論誰,講“無”時,“無”都變成了“有”,故說出來的都是“有”,也叫“非無”,南轅北轍了。也因此,“無”與“心”是同義。“掛礙”是煩惱的別名,是“無明”的同義詞,引申義是“迷惑”或“假有”,在《心經》裡指“五蘊”。又因“五蘊皆空”,空=無,故也不可說、不可思議。連起來,可知“心無掛礙”四字都無實義,不能解釋,怎麼理解呢?套用佛在《金剛經》講過的解悟模式即可,也就是將之嵌入“xx者,非xx,名xx”句式,為“心無掛礙者,非心無掛礙,名心無掛礙”,則該詞的實相義自然就出來了,不需再多言廢語,畫蛇添足了!

    【2,兩種覺悟:解悟和證悟】

    佛經的每句話都同時有兩種解,即方便解和實相解,前者能用無窮詞彙表達,後者不能言說和思議,必須實修頓悟。學人聞經,不覺時只知“方便解”,會感到“經經不同,字字各異,奧妙無盡”,這叫解悟;頓覺時,會豁然開朗,知“經經是一,字字如一,都是本心,沒有奧妙”,這叫證悟。對此句也不例外,古今法師們的各種言論都是“方便解”,學人聞之,各有“解悟”,不能統一,還需實修實證法門,功夫到家,即知法師語和經語是相同的,此時叫“證悟”,不必言表,自己明徹即可。

    懂得此原理,就知不論是誰,把“心”解為“眾生無明心”的,是方便解;解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的,是實相解。把“無”解為“空”的,是方便解;解為“妙有”的,是實相解。把“掛礙”解為“五蘊或顛倒夢想”的,是方便解;解為“智、得、所修、所證”的,是實相解。同理,把“心無掛礙”解為有具體意思的,是“方便解”;解為“觀自在”的,是實相解。注意,實相解即“無義”,即“如義”,即不言、不思、不議,無需探討意思。

    【3,此句的同義語】

    在《心經》裡,心無掛礙=般若波羅蜜多心=觀自在=空相=究竟涅槃=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真實不虛=最後的咒語。

    【4,為何“心無掛礙”?】

    《心經》前文都在作答,即因為“五蘊皆空”,所以心無能掛礙之物(客體);因為“諸法空相”,所以心也是空相,沒有能掛礙之“我”(主體);因為“無智亦無得”,所以“掛礙和不掛礙”都是妄想;因為“無所得”,所以心無掛礙=無修、無證、無覺、無悟,也=佛。此時,《心經》的“心無掛礙”=《金剛經》的“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因此,兩句都有的“無心”即是兩經相同、相通的精髓。也就是說,把“心無掛礙”證悟為“無心”,就能入《心經》等一切般若部經典的大門。

    【5,常見誤解】

    主要有三類:(1)把“心”解讀為“當下之心”。其實,“當下心”還是虛妄,(在《金剛經》裡叫“現在心”),是顛倒夢想,本身就是“掛礙”,這就自相矛盾了。(2)把“無”解讀為“不要、不能、不該”。其實,“無”不可說,一說就變成“有”(非無)了,也是自相矛盾。(3)把“掛礙”解讀為心相。其實,掛礙是前文“五蘊”的別名,是色相+心相,“心相”只是五蘊的後四個。此解法漏掉了“色相”,不全面。

    總之,把“心無掛礙”裡的“無心”抽出來,即是其妙義,也是實修《心經》的法門,再不會有疑惑了。禪宗歷代祖師們在語錄裡,對此義各有精妙發揮,不再贅述。

  • 17 # 武威堂後裔

    看破,看透人生事實真相, 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痛苦的,沒有例外的。 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恆的,同樣痛苦也不是,這樣就能放開了。人生有8苦,生苦,頭下腳上來到世間。老苦,青春易失身體逐漸老化不由自主。病苦,不論身體病痛,還是心靈煩惱痛苦,不可避免的伴隨人的一生。死苦,不得不去接受引來這樣的一天。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苦,五陰織盛苦,(受身體接觸,想法影響),太執著注重自身是一切苦的根本。知道了放下執著才能心得自在快樂。就能坦然放下無牽無掛。所以解脫出來得大自在,就能對自己隨遇而安,對外隨緣教導眾生,心中常得清淨祥和。與人無爭唸佛之清淨念中。慈是與樂,悲是拔苦,喜是安樂,舎是自在,修這四種不但可為別人好,同時對自己也會更好,沒有人我做到心無牽掛。

  • 18 # 午陽生活之旅

    “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一段心經上的話,要想做到心無掛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有多少人可以真正做到放下塵世間的喧囂和煩惱呢?我看是很得道的高僧才行,普通人做到這一步談何容易。“放不下,忘不了,想不通,捨不得”此乃人生四苦。佛教歸結為“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世事變幻無常,誰也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要想做到“心無掛礙”真的很難很難。

    地藏王菩薩曾經發下大願“苦度眾生,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是多麼偉大的願景,凡人又怎會做到“了無牽掛”呢?我們沒有佛菩薩的巨大智慧,普通人還是生活在物質社會中,日常的生活離不開“柴米油鹽醬醋茶”,生活中也摻雜著“酸甜苦辣鹹”這五種味道,更多的人還在追求幸福的路上努力奔波勞碌著。“心無掛礙”對普通人來說更多的是一種理想,一種美好的憧憬。

    我不反對人們學佛,我本身就是一位學佛的居士,透過學習佛法,理解佛法,得到了很多。最大的改變就是“能放下了”,不再向以前一樣糾結放不下一些東西,慢慢的人也比以前要平和了許多,凡事都會更加的順其自然,我知道這離“心無掛礙”還很遙遠,但是對我自己也是一個進步。“命中有時終須有,命中沒有莫強求”,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才是生活的真諦。

    平時對人和事多一分包容和理解,感恩幫助你關懷你的人,多行善舉,多積福報,放下那些該放下的事,忘記那些該忘記的事,做到這一些你會慢慢的向“心無掛礙”這一境界靠攏。

  • 19 # 使用者2605420499096

    凡夫心沒有掛礙是不可能的, 透過學修慢慢放下,在境遇中去放下一些小的執著, 漸漸地從經論中有所明悟,開始升起覺心, 你才會發現自己真的開始掛礙越來越少了。

  • 20 # 心理竹先生

    若一箇中間被隔開的容器中,一邊裝有熱水,另一邊裝有涼水,發生的只能是熱水的溫度下降,涼水的溫度上升,在自發過程中,濃度趨於擴散,結構趨於消失,有序趨於無序,無序的量度被稱作“熵”。

      簡單地講,熵是指一個系統的混亂程度,越混亂,熵值越高。比如在冰裡面,水分子相對固定在一個位置附近振動,系統比較穩定,熵值就比較低。

    米哈里借鑑上述思想提出了“精神熵”,也稱“心商”。他認為,資訊對人們意識中的目標和結構的威脅,將導致內心失去秩序,就是精神熵。

      米哈里說“精神熵是常態”,好可怕呀。在他看來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優體驗,他稱之為“心流”。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大腦裡的念頭就跟分子一樣,時刻萬馬奔騰,佛家打比方說,一個人從外表看是在靜坐,但內心卻如同瀑布一般,無數念頭蜂擁而來。

      如果你進入了心流狀態,你的大腦仍然在高速運轉,但是所有這些念頭都是非常有規律、有秩序的,就像一支高度有紀律的軍隊,井井有條地組織了起來,高效率地去完成一個任務。

    這時候,你的感覺就跟“心流”這個詞的英文flow原意一樣,心裡的念頭就像一條鋼鐵洪流,浩浩蕩蕩但是又井然有序,勢不可當但是又能從你心所欲,噴湧而出但是又不會四處灑落,而是匯聚成一條水龍,衝盪開一切泥石沙礫,創造、奮鬥、整合,你不需要特意去控制這個過程,但一切又都在你的控制之中。正如契克森米哈賴所總結的,這就是最優體驗,也稱“心流”。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冥想。佛家經常用冥想來降伏內心那瀑布一樣奔騰如雷的念頭。在冥想中,你摒除雜念,心靈澄淨,如一道清澈的心流。

    例如,想象你正由山坡上滑雪下來,全副精神都放在身體的動作、滑雪板的方位、刮過臉頰的咻咻氣流,以及自身旁呼嘯掠過的白色樹叢上,絲毫不容你產生相反或牴觸的念頭。你明白,只要情緒或心念上有一絲疏忽,就可能一頭栽進雪堆裡,如此一來,你還敢掉以輕心嗎?在這種全神貫注的情況下,你滑得順暢無比,真希望就這麼永遠滑下去,讓自己徹底沉浸在這份感受中。

      經過長期練習之後,哪怕不在冥想之中,你的心靈也會比常人更平靜,遇到意外變故時能更快地集中注意力。換句話說,你的心熵整體降低了。

      但是,這一切都是值得的,當你心裡的熵值降到最低,一切紛擾念頭都銷聲匿跡,只剩下你和當前的事物時,那種心靈如同冰晶般通透、念頭如同雪水般暢流的感覺,就是你心裡能達到的最優體驗,也是你大腦裡的奇蹟。

    這類特殊時刻就是我所謂的“心流體驗”(flow experience)。

      “心流”隱含的意義,就是許多人形容自己表現最傑出時那種水到渠成、不費吹灰之力的感覺,也就是運動家所謂的“巔峰狀態”、藝術家及音樂家所說的“靈思泉湧”。

    用契克森米哈賴的話說,“創造意義就是把自己的行動整合成一個心流體驗,由此建立心靈的秩序”。

    \

    他對此的描述是:痛下決心追求一個重要的目標,各式各樣的活動都能彙集成統一的心流體驗時,意識就呈現出一片祥和。知道自己要什麼,並朝這個方向努力的人,感覺、思想、行動都能配合無間,內心的和諧自然湧現。

      假如試圖進入“心流”,可以嘗試冥想,準備如下:

    1. 找一個不易被打擾的地方。

    2. 利用沒有急事纏身的時間。

    3. 坐直,背挺直。不要躺下,躺著有可能睡著,坐直會使你集中精神。

    4. 不需要盤腿而坐,坐在椅子上也可以。

    5. 香薰、蠟燭、音樂,依你的喜好而定。

    6. 穿著寬鬆舒適。

      冥想初嘗試:

    試著做5個深呼吸,讓自己完全沉浸在呼吸的感覺中。

    1. 吸氣,比以往都更深一點,試著數1、2、3、4、5。

    2. 停頓一下,呼氣,將剛才吸入的空氣都排出去,同樣數1、2、3、4、5。

    讓你吸氣和呼氣持續同樣長的時間。

    3. 停頓一下,再一次深呼吸。

    好,5個深呼吸後回味一下,是不是覺得在那一小會兒的時間裡,你心中的雜念隨著呼吸被一點點排光?並且現在大腦好像被清空了,隨時能吸收新的資訊,注意力也更加集中,像是充了電一樣?

    沒錯,冥想能讓你像從熟睡中醒來一樣充滿活力,更能加強你的注意力,讓你能更好地控制它。相應地,你不會再為小事而分心了,內心平靜而放鬆,思維更加清晰,決策能力得到提高。

      “心流”在佛經中亦稱“心無掛礙”,原句出自心經,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

      人類最根本的兩大情緒是恐懼和愛。當我們逐漸學習放下恐懼的模式,愛的模式才會升起,那時,才算真正走上“心無掛礙”的正道。

      佛教的角度講,一切以菩提心為根本!

    守中,守住這個根本,

    再放下中,這個叫空性的智慧,

    因為一切點都是中的時候,

    從道教的角度講,

    這叫打破太極的秘密,進入無極

    在無極狀態,心是沒有掛礙的,

    只有對世界永恆的愛。。。

    那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方向。

      修行,不斷建立內在的美好,生活就不同了,會變得從容。我經常邊讀經文邊感動,把這些句子背誦下來。它們就像雨露、閃電、夢幻,都留在我的心裡面。心無掛礙,無有恐懼,便會進入內心更美好的境界。 ——林清玄

      在一則禪經中:

      行者問老和尚:“您得道前,做什麼?”

      老和尚回答:“砍柴、擔水、做飯。”

    行者又問:“那您得道後,做什麼?”

    老和尚說:“砍柴、擔水、做飯。”

    行者問:“那何謂得道?”

    老和尚回答:“得道前,砍柴時惦記著擔水,擔水時惦記著做飯;得道後,砍柴即砍柴,擔水即擔水,做飯即做飯。”

    感悟:簡單的禪理,樸素的故事告訴人們,大道至簡。

    就如錢鍾書說:“洗一個澡,看一朵花,吃一頓飯,假使你覺得快活,並非全因為澡洗得乾淨,花開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為你心上沒有掛礙。”

      所謂“風水好”,就是空氣清新、水質清澈的所在。

      所謂“有福報”,就是住在植物青翠、花樹繁華的所在。

      所謂美好的心靈,就是能體貼萬物的心,能溫柔對待一草一木的心靈。

    結語:自在安然、一心一境、日子如蓮、塵世牛馬、正心修身、草木有情,好的人生會為內心浮躁者提供禪意的安撫和生命的啟示;幸福就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樁事物,達到忘我的程度,並由此獲得內心秩序和安寧時的狀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只知半句而原句甚是精彩的句子或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