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語留人
-
22 # 金道論國學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道義;寡:少.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違背道義,必陷於孤立.孟子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繼承口子的學說,在政治上主張實行“仁政”,提出人與人之間要相親相愛,君主要“與民同樂”,他希望人們能安居樂業,生活有保障.
-
23 # Jk自由
這句話出自《孟子……公孫丑下》。“道”雖然說得很玄,但我認為就是指事物發生,發展的的規律。在這句話裡也可以說指的就是民心。所以才有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說法。這句話不管是站在國家層面,還是各種大小的單位層面,包括個人生活中的為人處事都是kv有指導意義的。
-
24 # 黃慧書法和簽名設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很有意義。 這句話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於孤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功之而不勝。夫環而功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功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文章透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文章脈絡清晰,結構嚴謹,氣勢通暢。
文章善於運用比喻的方法。從文章末端看,孟子雖反對戰爭,卻多次提到戰爭。這是為了迎合諸侯們的心理打個比方,以便有機會向諸侯們宣傳自己的"仁政″主張。
文章析理精微,議論恢宏,闡明引申層層深入,邏輯性很強;還採用了排比的修辭方法,使文章語氣強烈,具有說服力,生動形象。
-
25 # 建寧之聲
答:
我們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句話來表示:合乎正義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援與幫助,違背正義的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在這裡,我們把“道”理解為“正義”。那麼,什麼叫“正義”?《現代漢語詞典》中說:“正義”是指“公正的、有利於人民的道理”。這是富於現代氣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義一脈相承的。
回覆列表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當然有意義,這不僅從國家的角度講,就是對個人,也是很有意義的。
語出《孟子》,勸誡君王,站在正義的一方,弘揚正氣,就會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援幫助。違背道義,逆道而行,就必然會被孤立。這體現了事物的客觀規律。
作個最簡單現實的例子,我國這次抗擊新型肺炎疫情,得到了多方的支援與幫助,眾志成城,齊心協力,這正好印證了“得道者多助”,難道不是嗎?
秦王朝那麼厲害,沒幾年就被起義軍輕易推翻,他的種種暴行,弄的民不聊生,難道不是“失道者寡助”?
放到現在,做人也是一樣,多行好事,善言善語,會受到大多數人的喜愛。
所以,簡單的十個字,說出的哲理,是上百字也解釋不清的。這不僅講述了一個客觀事實,同時也道出了深刻的哲理,並且還完美體現了儒家的“仁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