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21 # 陳沐椿風水命理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範,讓我看了深有體會。

    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凡出言,信為先”這句話在這麼多道理中,是對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說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這讓我想起了博玄說過的一句話:“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對人誠心誠意,本來不相信,也會相信了;但對人虛偽無信,就是本來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說得多有道理啊!在“信”這一章,古人這樣說:“凡出言,信為先。

    詐與妄,奚可焉。”這教育我們開口說話時,誠信為先。我們答應別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當我們沒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隨便答應。至於欺騙或花言巧語,我們更不能用來騙人。

    《弟子規》的“信”篇還教我們怎麼說話:“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語,穢汙詞,切戒之。”說話多不如說話少和好。說話要恰到好處,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與此同時我們該說的就說不該說的就決對不能說。在我們跟他人交談時,談話的內容要實事求是、口齒清晰。不要聽信花言巧語,因為這些話雖然好聽卻靠不住。奸詐取巧、下流骯髒以及無賴粗俗的語言,都儘量不要沾染。

    誠信並不難做到:我心想。只要人人認真去做,那麼誠信的世界離我們還會遠嗎

  • 22 # 佳沛文化漫談

    首先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並涵蓋各歷史時期文化精髓的學術。自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其次《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詳細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當恪守的守則規範。可以算是啟蒙文,給小孩子啟蒙使用,讓小孩子知道孝悌忠信仁愛

  • 23 # 成家立業楊成三

    《弟子規》國寶,在我三十歲的時候讀的,讀了後心裡感觸很多,我想說的是沒有讀過的人,不關年齡大小,有機會要多讀,華人要知道這本書。

  • 24 # 展望華夏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中“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

    《弟子規》共有360句、1080個字,三字一句,兩句或四句連意,合轍押韻,朗朗上口;全篇內容包括〈總敘〉〈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七個部分。

    關於國學的定義,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尚未做出統一明確的界定。

    一般來說“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國學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以及中醫學、農學、術數、地理、政治、經濟及書畫、音樂、建築等諸多方面。現“國學”概念產生於十九世紀,當時 “西學東漸”改良之風正盛,張之洞、魏源等人提出“中學”(中國之學)這一概念,為與“西學”相對,並主張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一方面學習西方文明,同時又恢復兩漢經學。

    國學是以先秦的經典及諸子百家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先秦諸子百家學說是共存共鳴的,沒有主從關係,如果按時期所起作用而論,各家學說在各個時期都發揮著或顯性或隱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領域不同而已;各家學說也在不同的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領域的道家與法家、軍事領域的道家、兵家、醫學領域的道家、醫家、還有其它各領域的各家(名家、墨家、農家……)等等,某一領域起主流作用並不代表全部。所以,國學的各個學派學說並沒有主從之分,並不存在以哪一家學派學說為主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中在家自學三年能考上二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