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174535166
-
2 # 少年強
越滅吳之後,雖然雄於江東,但面對著齊、楚、魯、晉等等的當時來說是超級大國來說,基本上是無力招架,而且兵士上的素質還是偏低,從將,從謀,皆無人可用,而且越能滅吳,說實在的,最主要是從偷襲做起,但齊楚魯晉的那些,基本上沒機會和沒條件可以讓他偷,所以攻之無力…… 到了戰國時代,更是軟弱,最後還用了召滑,讓楚國一步一步蠶食至盡,所以越國不有為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
(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
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在這七雄之中,後期以秦國國力最強。除秦國以外,其餘六國均在崤山以東。因此該六國又稱“山東六國”。由於郡縣制度的加強,以獲取土地、財富、人口的國家不斷開展兼併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的土地逐漸走向新的時代。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的文化潮流,這是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黃金時期,史稱“百家爭鳴”。中原經濟技術的新發展與各國相繼圖強而展開的舉國變法,名士的縱橫捭闔,宿將的戰場爭鋒,湧現出了大量為後世傳誦的典故。
戰國時代最後三十多年,東方六國已無力與秦國對抗,秦國不斷向東蠶食六國國土,後來至秦王嬴政在位時,一舉滅六國,一統中國。公元前288年,齊、秦並稱東、西帝,旋皆放棄帝號。公元前287年,蘇秦、李兌合齊、楚、趙、魏、韓五國,合縱攻秦,罷於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秦歸還部分趙、魏失地求和。公元前286年,齊滅宋,秦遂主謀合縱攻齊。前284年,燕昭王使樂毅為將,合燕、秦、韓、趙、魏五國攻齊,攻入齊都臨淄,佔領齊國長達五年。公元前279年,齊將田單組織反攻,收復失地。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從此無力與秦抗衡。這以後秦的對手主要是趙國。秦在進一步削弱楚的基礎上,向東積極發展,與趙形成正面對抗。公元前262-260年,秦、趙在長平(今山西高平市)激戰,秦大敗趙(長平之戰)。公元前259年,秦進圍趙都邯鄲,達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趙敗秦,解除邯鄲之圍。趙雖轉危為安,但受創慘重。公元前251年,燕乘趙國新敗,出兵攻趙,反被趙國擊敗。然而在秦的威脅下,東方六國又結成暫時的聯盟。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國兵攻秦,敗秦於河外。公元前241年,趙龐煖合趙、楚、魏、燕、韓五國兵攻秦,但為秦所敗。從此,東方六國聯盟不復存在。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乘勢各個擊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統一天下,七國爭雄的局面結束。 -
3 # 心向青山
戰國七雄是後世的說法,戰國不止七國,宋、衛等國也在,關鍵看國力。
越國雖在春秋末年一度強盛,但畢竟此時江東開發較晚,國力尚不足與中原抗衡。
公元前306年楚懷王滅越國。以後世看來戰國戰爭最激烈之時,越國已滅,自然更不屬於戰國七雄了。
-
4 # 四月黃曆史說
越國還是堅持存在到戰國初期,大概滅亡於秦惠王時期。田忌賽馬中的那個田忌因為跟孫臏打贏了魏國兩仗,受到齊王以及課本中那個鄒忌諷齊王納諫的那個鄒忌的嫉妒,被迫出逃到楚國隱居,後來齊王想把田忌給召回來,越國剛好想跟楚國過過招,恢復先祖的霸權,結果楚王利用田忌帶兵打敗了越國,並且一下子滅了越國。所以越國在戰國存在時間並不長,而且一戰滅國,跟越國相鄰的齊國也沒有救的打算。在戰國年代,還有存在中山國,宋國等小國,算獨立國家,但是存在感不足,而且被滅的時候也沒有其他大國來救,七國都不把他們當回事,存在的原因是各方勢力均衡,不想小國被滅而增加一方實力!像七雄中,最早有滅國危險的是韓國,魏國大將龐涓攻打魏國,韓國向各國求救,齊國孫臏和田忌帥兵突襲大梁,迫使龐涓回兵救援,二者戰國,魏惠王和龐涓想透過滅趙開始統一天下,結果還是孫臏和田忌利用圍魏救趙之計,在馬陵道射殺龐涓。大國紛爭,戰國前期是不希望出現一國被滅的,那些邊緣小國,隨時因為七國勢力均衡被打破而國滅!
-
5 # Skyworld2
越國是不是春秋最後一個霸主,因為地理在東夷一帶不在中原,所以尚有爭議。越國為啥不是戰國七雄,我理解有以下幾點:1.越國在春秋末戰國初本來是已經滅國了,後來因吳國婦人之心放了越國一馬,結果導致吳國滅亡,越國這種霸主的名義有部分原因是僥倖得來的;2.越國滅了吳國以後一直北上屯兵琅琊,想滅齊國就是沒有堅持攻打,戰略失誤;3.越國無疆率領二十多萬大軍被張儀忽悠南下攻打楚國,結果勞師襲遠,水路大軍被楚國滅了,戰術失敗;4.整個事件說明越國高層沒有長遠的發展策略,特別是往中原進軍的策略,或者說沒有很好的落實;5.無疆好大喜功,玩物喪志,喜歡收藏名劍,喜歡被人奉承,一國老大這副德性,活該被人抓住軟肋;6.越國地處偏僻已經是劣勢,見識短不說,又不勤與外界交流,也沒有像樣的人才引進計劃,自大自滿,資訊不暢,反觀地處戎狄區域的秦國就知道越國多麼差勁。綜合以上幾點越國能成戰國七雄之一?不可能。
-
6 # 古籍與歷史
越國在進入戰國之前,就是三家分晉以前就被楚國滅亡。我記得有一本古籍當中提到越滅吳後向楚國索要土地,楚王有些害怕想要答應越高的請求但是有大臣指出越高雖然滅了吳國但是他們豪士死,銳卒盡,大甲傷並不足以畏懼。而且建議楚王像越國索要土地,楚王伊計行事。越王勾踐很生氣想要和楚國作戰但是被身邊的大臣以同樣的理由阻止,並被迫割讓了土地。自此以後楚國就知道越國不足為懼,並逐步將越國滅亡。
-
7 # 鳴東
主要是人口太少。
越國之所以能在春秋時期崛起,是因為當時軍隊數量不算太多,君主對國家的的控制力不強,生產力也不夠發達。在這時,不以農業為主的江南地區佔有一定優勢。原因和咱為什麼打不過遊牧民族一個道理。
可到了戰國中後期,各國開始變法,隨機到了全民皆兵的時代,人口開始成為最重要的原因。從此時開始,人口稀少的越國終究無法抗衡中原大國的原因。
-
8 # 239248140
有個國家就是戰國?這還用說?戰國七雄是從春秋5霸而來。當時其它6國最看不起秦國是為什麼?知道這個應該就能知道越國就不可能成為霸主。
看不起秦國,是因為秦國是周朝最後一個分封的諸侯,諸侯的分封是有周天子的詔書的。而且秦出身不好,秦的祖輩是因為養馬,護駕而分封的。其它4霸都是老貴族老血統。秦作為一個諸侯國都被排擠。越國既沒詔書又無血統!他要稱霸死的很慘的!
-
9 # 梧桐樹yfh
想當“雄”碌碌無為肯定不行,首先做為7雄得做點什麼吧!而越宋衛中山等雖然也是個“國”可只做了一件事——捱打,燕國還策動5國攻齊,韓國也參與過兼併。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戰國就是秦國崛起滅6國的歷史時期越國不是秦國滅的,說起來不太公平,義渠不算,因為不是周分封的正統,甚至秦早期滅的也不算——沒堅持到最後
-
10 # 安眠冬夜
越國是不是春秋五霸之一是存在爭議的,但其確實有過國力強盛的一段時期。戰國七雄的形成標誌是三家分晉,還有田氏代齊,七雄變法圖強,爭霸勢力興起的時候,越無心與中原各國爭霸,只是安心做土霸王,還淮上土地送給了楚國,並被楚威王打敗,這些原因導致了越的衰敗,最後越被楚國滅國。但殘存勢力仍舊建立了政權,也就是後面的百越地區,直到秦始皇后期才完全平定。從越的早亡以及他的經濟,軍事和對統一程序影響的各個因素的原因,導致各個朝代的史學家把越排除戰國七雄之外。
-
11 # 薔薇0007
吳國越國都不是霸主,吳國不過是晉國出國彌兵之約後,晉國暗中扶植來搞楚國的,楚國也不傻,就暗中扶植越國來牽制吳國。國力都不強,曇花一現之後就亡國。在當時看來,兩國均屬於蠻夷,不是周天子封的諸侯國,老大死了連諡號都沒有,可見一斑。所以不會有國家承認他們是霸主。
-
12 # 蟾宮曲
何為春秋五霸?一說齊桓公,楚莊王,秦穆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何為戰國七雄?韓魏趙燕楚齊秦。春秋為東周末年,周天子為共主,諸候分封四方。武王立國大犒群臣,如齊封姜尚,高麗封紂王叔父微。國運八百六十餘年,至東周末年周天子已無力號令群雄,諸候征戰不休,前後二百餘年,弱者不存,僅餘所謂七雄。吳越兩國同屬楚國,雖互有攻伐,只屬小打小鬧。怎能與長平之戰,垓下之圍比肩?勾踐打贏了吳國,並不代表越國有爭雄天下的本錢,他只是楚國的小弟啊。
-
13 # 野叟雜談
春秋後期,吳越楚三國,如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一般,先是吳楚兩國爭鬥,接著吳越兩國爭鬥。最後,越王勾踐消滅了吳國,越國的發展達到了頂峰。消滅了吳國之後,越王勾踐也踏上了北上爭霸的道路。為此,越王還一度遷都。越王勾踐在徐州召集諸侯舉行了一次會盟。連周天子都派人將祭天的胙肉賜給勾踐,以承認他霸主的地位。
就在越王勾踐消滅了吳國稱霸中原之後,狡兔死,走狗烹,他昔日的功臣文種被迫自殺,另一謀士范蠡也離他而去。
越國的巨大發展也超過了越國所能控制的程度,越王不得不將淮河流域的土地交給楚國,將吳侵略宋國的土地還給宋國。
在勾踐去世後,越王的王位傳了六代人,他們是:王鼫與、王不壽、王翁立、王翳立、王之侯、王無彊。到王無疆的時候,他試圖重振越國當年的雄風,也積極的進兵中原。而此時的越國已經遠非昔日可比。越王首先發動了對齊國的進攻,但是,他卻聽信了齊國的誘導,發動了對楚國的進攻。而楚國的國力遠在越國之上。楚威王立即派兵討伐越國,結果越王無疆被殺,越國的土地大部分被楚國佔領。其他地區則是分成了眾多的小國,在當時的列國紛爭之中已經是無足輕重了。
楚國消滅了越國之後,很快就實現了和越國故地人民的融合。越國故地的民眾也逐漸認同自己是楚國的一員。等到秦滅楚國的時候,楚國貴族最終都逃到了越國故地。比如項梁、項羽叔侄就到了會稽郡。
因此,在戰國時期的列國爭雄過程中,越國很早就退出了歷史舞臺。所以當我們數戰國七雄的時候,越國當然就被排除在外了。不過,越國的影響卻一直持續到了秦漢以後,到漢武帝中期,越國才最後被消滅。
-
14 # 諶人
春秋的越國是很有名的;當時,吳國在晉國的扶持下,對楚國構成了威脅;楚國支援越國與吳國對抗,上演了吳越爭雄傳奇,越國先敗,越王勾踐忍受人奴之苦“臥薪嚐膽”,最終滅了吳國,並北上與晉齊會盟,供奉周天子,成為春秋最後的霸主。
進入戰國時代,越國野心膨脹,先舉兵北上伐齊,又掉頭西進伐楚,被楚國打敗,國君無疆被殺,他的兒子紛紛建立割據政權,越國就此隕落,光芒被戰國七雄淹沒。
漢朝前期,為集中精力對付北方的匈奴,漢文帝恩賜恢復了東南方越國的稱號,到漢武帝強盛時期,再被取締,越國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今天,越國為何仍有名氣?源於“越王勾踐劍”的出土,歷經2000多年仍寒光閃爍削鐵如泥。還有越國鑄造“魚腸劍”的猜想,著名刺客專諸用它上演了刺殺吳王潦的傳奇。越王勾踐、謀臣范蠡、大管家文仲三駕馬車,還給後人留下了耳聞能詳的警示故事,這就是;勾踐“臥薪嚐膽”滅吳國;勾踐“兔死狗烹”賜死文仲;范蠡識時務“三十六計、走為上”、遠走高飛。
-
15 # 張不叄讀秦史
越王勾踐的霸業曇花一現,也缺乏影響力。
儘管吳越爭霸的故事很精彩,但把視角放大,仍然無法撼動整個天下的格局,滅吳之後,越王勾踐很快開始兔死狗烹,文種被賜死,范蠡逃亡,失去人才的輔佐,越國也就失去了繼續進取的動力。吳越兩國的土地又十分蠻荒,本身就缺乏足夠的農耕土地,水域面積又大,國力有限,兵力同樣有限。更何況越國偏居一隅,北面是強大的齊國,西面是同樣強大的楚國,根本無法向中原方向擴張,地理位置就決定了,越國最多隻能成為一個地區霸主。
滅亡吳國已經是越國輝煌的頂峰。勾踐滅吳之後,越國再沒有更多作為,直到傳到六代以後,越王無疆確實試圖擴張,不料引火燒身,當時他率軍攻打齊國,齊威王卻派出使者遊說他,越王無疆於是掉頭進攻楚國,結果被楚國迎頭痛擊,無疆也戰死。緊接著楚國趁勝追擊,佔據了越國所有疆土,無疆的幾個王子又忙於爭奪王位,越人就此星散,其中有一批越人南逃到福建、廣東、廣西,與當地土人混居通婚,逐漸形成了百越人,“越”和“粵”最早是相通的。期間還出現了幾個有名的君王,比如閩越王無諸、東海王搖等。後來秦軍南征時被廢為君長,秦軍在當地設立閩中郡,漢朝建立後,這兩王又恢復了王位,與南越國有不少征戰,最後同樣被漢朝所滅。
-
16 # 不會吃小魚乾的貓咪
準確的來說,作為春秋末期最後的霸主越國,在戰國初期仍然是非常強大的。但是最終卻比韓國、燕國都要早滅亡,以至於最終喪失作為戰國雄國的資格,這是由於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首先,越國稱霸的一系列錯誤決策。勾踐在稱霸之後,將原吳國大量的疆土都送給了齊國和楚國。也許是對齊楚支援自身稱霸的回報吧。送給兩大強國的都是當時相當肥沃的土地。吳國稱霸是因為吳國的軍力推動的,而越國稱霸的過程卻是春秋時期最簡化的,僅僅滅了當時的霸主,就直接稱霸了。因此從中可知,滅吳和稱霸的背後是齊楚的支援,當然也會要求相應的回報。這種稱霸毫無意義。而齊楚本身當時實力並不比越國弱,因此送土給兩國的結局在日後的歷史中有重要的關係。這等於直接削弱越國的實力換取霸主的空名。
第二,越國自身的政治條件不良。越國和吳國都在楚國稱王之後迅速也稱王了。但楚國中原化程度比兩國都遠遠超過兩國。中原化的國家通常政治制度比較穩定,國家發展較為平穩,不會有太大的起落。而吳越不同,政治制度的不穩定造成這樣的國家容易大起大落。例如吳國滅亡速度之快,以及越王去世之後國力的迅速崩塌。最終導致內鬥耗盡了國家了,最終國家迅速退化。越國在戰國時期很少出現的原因就在於此,內鬥之後的越國其實僅僅是個聯合體,而非一個統一穩定的國家了。當然也就沒有實力去成為戰國雄霸。其實力甚至連中山國都不如。
第三,經濟條件欠缺。經濟基礎決定了它的上層建築。在戰國時代動則十萬幾十萬的兵力投送戰爭的情況下,越國的經濟很難跟上這個步伐的,同時不能跟上這個步伐而被滅的國家還包括中山國,基本也是這個因素制約了其國家的擴張和發展。
第四,越國的地理區位。越國在戰國初期和中期,經常被齊楚攻打,與越國接壤的國家中,連宋國都曾經攻打過越國。最終的結果就是基本只剩江南。淪為被瓜分的物件。與之相似地理條件的還有魏國和韓國,不同的是外交力量能使魏韓儘可能的減少來自周邊的威脅。
第五,政治的靈活性。越國初期也曾經使用過外交,例如和強大起來之後的魏國結盟以保護自身,但隨著魏國的沒落,越國的外交轉變卻並沒有與之變化,因此在那個時代,非敵人越少,也就越危險。同樣還有當時各國都在進行各種各樣的變法,連中山國和宋國都在變法,而越國至始至終都沒有任何變法的舉動。靈活性太差了。
有人說因為越國軍力弱,其實越人的戰力非常強的,越人的戰鬥力一直到南北朝時期,才徹底消滅。越軍的戰鬥力也非常可觀,在戰國時期遭受齊楚的入侵中,越國軍隊的抵抗一直讓齊楚無法有較大的戰果,最終也是步步侵佔,逐步削弱越國的戰鬥力的。因此越人戰力並沒有問題。
有人說越國勾踐之後因為國王昏庸,導致最後不能位列雄霸。其實勾踐之後的越王都還算賢明,在內鬥中勝出的王者不會太昏庸。雖然歷史記載中的越王的身影很少,但是仍然能找出大量非常賢明的國王。
-
17 # 風吹雨01
我只談我的認識,首先,吳越兩國只是大國博弈的棋子,是棋子一般都不會有好結局。吳是晉國扶持用來對付楚國的棋子。越國是楚國為牽制吳國而援助的棋子。當吳國滅亡以後,越國就直接成為楚國的對手了,越國生產力本來就落後於中原文明,失去了援助再加上越王勾踐對功臣的迫害,所以越國就沒落了。
-
18 # 歷史風暴
勾踐滅吳後,越國成為春秋最後一個霸主。
徐州會議後,越王勾踐看到中原地區文明昌盛,這給來自邊疆的他帶來了極大的震撼。於是,勾踐決定引進中原地區的人才,據說孔子聽說了還領著徒弟們去應過聘。可惜中原文化和越文化格格不入,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後,勾踐放棄了這個想法。
同時,楚越之間的戰爭在長江流域打響。初期越軍取得了優勢,當魯班改良了楚軍的武器後,越軍頻頻失利。軍事上和文化上的雙重失敗讓勾踐在晚年鬱鬱寡歡,不再是那個充滿進取心的國王。
勾踐死後,越國幾任國王奉行光榮孤立政策,不再參與中原事物,進入鎖國狀態。而中原各國,卻迎來了飛躍式的發展,魏國的改革,秦國的變法,科技的進步,列國之間的競爭,讓各國的綜合國力與日俱增。此時的各國雖然不敢小看越國,但一些人已經發覺那個曾經的霸主越國變成了一隻死老虎,只不過威還在!
如果做一番對比,這個時期的天下局勢如同近代的世界格局。戰國七雄就是西方列強,他們與周圍的蠻夷保持著科技、軍事、文化方面的絕對優勢,同時擁有話語權!
越國如同近代的滿清,看似強大,其實外強中乾。而且因為鎖國,對天下局勢的影響為0!
一直到越王無疆登基,才準備參與中原事物,在大約公元前305年,無疆率大軍伐齊,結果被齊國忽悠去打楚國,後被楚國大軍擊敗幾乎喪失了所有國土。從此,越國名存實亡!
總結,越國之所以沒有成為戰國七雄之一,是因為在整個戰國時期太沒存在感了。如果把滿清說成近代的世界列強,不要說老外,連中國人都會覺得可笑!
-
19 # 諾53632213
簡單說,吳國可以說春秋五霸之一,越國不能算。吳國的五霸怎麼來的,原因是滅楚敗齊晉。這才有了霸主地位。越國是乘著吳國主力外出跟打仗的時候打閃電戰滅的吳國,本身國力比吳國不知道弱多少倍呢,此外越滅吳之後吳地百姓並不認同越國的統治。
所以吳國的強盛靠自己打出來的,越國滅吳是靠偷出來的,所以越滅吳之後越比吳要弱,因為經常要平息內部叛亂。另外,越國的國君沒什麼進取心和毅力,殺功臣能臣保自己的江山,導致越來越多,內部鬥爭從防範吳地子民到宗室朝臣內亂。所以越國越來越多,並且政治文化跟不上時代,說難聽點更像蠻族。
在此,我得註明本人是地道的越人,寧波人,如今的浙江紹興諸暨是當時的越國會稽。本人不想貶低祖先,但需要實事求是。江東人不適合當君王,理由是目標不是很明確,有點心慈手軟,能力是有的,問題在於心態。想當年項羽就是在會稽起兵伐秦的,也就是在越地招兵買馬開始縱橫天下
-
20 # 優己
主要是國力上來決定的,戰國七雄互相爭霸,互相變法,引領一個潮流,每個國家都有統一中國的機會。比如,魏國李俚變法,楚國吳起變法,齊威王吏治,秦國商鞅變法,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變法,燕昭王兵謀變法,韓國也有申不害變法。等等,他們都有消化佔領國的能力。反之越國則不行,他們還在奴隸時代,佔領一個地方沒有消化能力。整體技術落後,也沒有行成自己的文化。
回覆列表
越國是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國家,在越王勾踐在位的後期,越國的國力達到了鼎盛時期。但是在進入戰國以後,越國卻如同那些打醬油國家一樣默默無聞。越國曾經準備進攻楚國,但是被楚威王打殘。在此之後,越國政權分裂成了一個小國。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很多人,曾經不可一世的越國為何那麼快便衰敗了?
一、在戰國的初期,越國屬於四大強國之一
越國是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國家,在勾踐在位的後期,越國進入了鼎盛時期。當時越國將首都遷移到了琅琊地區,這一舉動直接威脅了中原各國。在當時甚至有一些小國投靠了越國,越國甚至堪與晉國、楚國比肩。在戰國的初期,越國仍是四大強國。墨子認為楚國、魏國、齊國、越國為四大強國,墨子的評價在戰國初期確實正確。在戰國的初期,魏國處於一家獨大的位置。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一直被魏國壓著打。至於越國雖然不再是老大,但也不是什麼國家都可以招惹的。但在戰國的歷史中,越國卻並不出彩。戰國七雄在選擇自己盟友時,甚至考慮了中山國和宋國,但都沒有考慮越國。在戰國時期,越國究竟怎麼了,以至於迅速的衰落?
首先是人才的匱乏,在戰國時期,越國迅速衰敗和自身有很大問題。在越王勾踐以後,越國再也沒有出現什麼雄才大略的君主。在那家天下的時代,君主的水平對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而且越國連續發生了多次弒君事件,一系列的政治動盪造成了人心浮動。還有就是人才的匱乏,在戰國時期,各國籠絡了一些人才。例如蘇秦、商鞅、孫臏等大佬。但是由始至終,越國再也沒有拿得出手的人才。上無賢君下無能臣,這樣的國家不衰敗才怪。所以在戰國初期,越國還是四大強國之一。但是到了戰國的中期,幾乎各國都不把越國當回事。越國曾經試圖進攻齊國和楚國,但最終被楚國一頓暴打。
二、地理位置偏遠,導致越國國力不足
越國之所以沒有成為列強之一,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國力不足。不要看越國曾經是霸主國家,但吳越地區當時還是蠻荒地區。越國的國力根本無法與中原各國相比,越國無力發動大規模戰爭。就像當年的蘇聯,沒有那麼大的實力,偏支起了那麼大的場面。在戰國的中期,各國都在擴大自己的地盤,以求壯大自己的國力。秦國首先是吞併了陝北和巴蜀地區,趙國則吞併中山國和草原地區,燕國選擇向遼東發展。就連鄰居楚國也選擇向南方發展,但是越國沒有擴張的空間。越國的東邊是大海、西邊是楚國、北邊是齊國,當時越國絕對不會渡海征服日本。齊國和楚國都是強國,越國根本就吃不下這些國家。後來越王無疆進攻楚國,也是打算試一把,結果直接玩砸了。
沒有賢君良臣,沒有進一步的發展空間,沒有雄厚的國力。這一系列因素,主動越國無法成為一個強悍的國家。如果越國保持低調,或許還能多支撐一段時間。不過越國選擇了主動挑戰楚國和齊國,偏偏是在楚國國力強盛時期。到了這一步,越國被暴打也是正常的事情。越王無疆戰死以後,越國分裂成了幾個小政權。這些政權最後被楚國一一消滅,那些殘餘力量則在浙江西部苦苦支撐。戰國時期的爭霸是人才、國力的較量,在這方面,越國沒有任何的優勢。魏國也是一個奇葩的國家,戰國時期的大部分人才都是魏國人。但魏國都沒有留住,以至於便宜了周邊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