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四維求索
-
22 # 梧桐樹邊羽
寫格律詩除壓韻外還需要對仗嗎?
格律詩是指嚴格遵守平仄格律的作品。而平仄格律的規則除了平仄關係、押韻之外,另有一點就是對仗。
從格律詩角度來說,是需要對仗的。
但是格律詩又分為絕句(律絕)、律詩、排律。其中律絕是五言或者七言的四句結構形式。那麼要在四句中完成一整首詩的“起承轉合”,對文字的使用就要求比較高,要儘量減少文字的重複、浪費和限制。而對仗,實際上就是在平仄和意思上的一種限制。
所以,絕句不要求對仗。
排律我們說格律詩體式的時候,習慣將詩作比喻成自己的部隊。其中排律(十句以上)是大規模部隊,浩浩蕩蕩,當然要講究整齊、好看。所以排律對於形式要求就特別高,除了首聯、尾聯之外,就算是一百韻,也就是一百聯,也必須有九十八聯是要對仗的。這也就造成了排律難寫、難寫好。即使不對仗,連一百韻(必須是平聲韻,還不能轉韻)都難找出來。
所以排律逐漸蕭條,到如今基本上沒有人寫了。大多數人寫著寫著,要麼不對仗,要麼就轉韻了,都歸入到古風範疇裡面去了。
律詩而律詩是八句四聯,起承轉合,一聯對應一個意思,格式不大不小,所以中二聯是必須要求對仗的。這個就相當於小建制部隊,走在路上,還是要求整齊的。到後來條件有所放寬,只要求頸聯必須對仗了。這種只有頸聯對仗的,我們稱之為“蜂腰對”。還有一種首聯就對賬,頷聯不對仗,到頸聯又對仗,這種將對仗提前的,就好像春天偷偷來了,所以又稱作“偷春對”。
格律詩中對對仗要求最高的就是律詩了。排律反正大家都玩不轉,律詩實際上也把要求放低了。如果連頸聯一聯對仗都做不到,那就不是律詩了。這一點是律詩最低要求。
絕句其實一開始是說絕句,因為打部隊的比方,反而先把排律和律詩講了。律絕在部隊中屬於特種部隊,一句對應一層意思,短短二十字或者二十八字要表達完“起承轉合”,同時還要做到讓讀者的思維在詩外無限延展,連綿不盡,才是真正的好絕句。
特種部隊、敢死隊,需不需要走隊形呢?當然不需要了。只要你能一擊必殺,完成好任務,形式就不是那麼重要。所以,律絕是不要求對仗的。
但是有很多特種部隊中的高手啊,不但活幹完了,還是踢著正步幹完的。這種詩人,是文采很高的詩人,我們崇拜他,為他鼓掌,但是並不要求我們大家都這麼做。這是水平問題,水平不夠,瞎講形式,可能連意思都整不明白,就顧此失彼,得不償失了。
所以律絕中對仗的也多,但都是高手所為,並不是必須的要求。
這一點是律絕和律詩、排律最大的不同。
除了對仗,押韻、平仄關係這幾個要求的話所有的格律詩都是一樣的。
例子就不舉了,反正講來講去都差不多。只要是律詩,中二聯必然是對仗的,再不濟頸聯也必須對仗。絕句對仗舉例,也無非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登鸛雀樓》、《絕句》之類的。
這些詩能夠成為千古流傳的經典,當然和對仗的文采有關,但這是王之渙和杜甫的本事,並不是律絕這種格式本身的要求。
回覆列表
格律詩又稱近體詩、新體詩,與唐以前的古體詩相對。包括絕句、律詩、排律,廣義的格律詩也包括詞和曲。
除押韻外,平仄及對仗是格律詩區別於古風及其他雜體詩的主要地方。
一般來說,絕句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習慣上,首句不入韻的絕句,特別是五絕,以對仗為正格。如:
《登鸛雀樓》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但律詩和排律則除了首聯和尾聯,中間是要對仗的。如:
《蜀相》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不過,也有極少數四聯全部對仗的,也有隻對仗一聯的,但那些都不是正格。
前面說過,廣義的格律詩也包括了詞和曲。如:
《臨江仙.風月生來人世》宋.高觀
風月生來人世,夢魂飛墮仙津。青春日日醉芳塵。一鞭花陌曉,雙槳柳橋春。 前度詩留醉袖,昨宵香浥羅巾。小姬飛燕是前身。歌隨流水咽,眉學遠山顰。
臨江仙有多種格式,上面這首上下兩闋,每闋首尾六字句都要求對仗,全詞共是四處對仗,為臨江仙中最難填的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