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春秋網

    1、因為賈詡雖然有智謀但人品差點,只能算是智謀之士,並非高士。所以孫權笑話曹丕用這樣無德有才的人為三公。

    賈詡的人生很複雜,可以說他是一個沒有是非觀的人。吃誰的飯,就給誰出主意。賈詡先是仕董卓。董卓,國賊也,賈詡以太尉掾為平津都尉,後升討虜校尉,在董卓的女婿中郎將牛輔軍中輔軍,與李傕、郭汜等逆黨出兵攻打關東聯軍,大敗孫堅;董卓被殺後,王允清算董卓餘黨,賈詡算是一個。賈詡給李傕、郭汜出主意,整頓兵馬起兵十萬圍攻長安,為董卓報仇,縱兵擄掠,吏民死者萬餘人,太常種佛、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司隸校尉黃琬、左馮翊宋翼、右扶風王宏、司徒王允及其妻子等被殺。可以說此時賈詡犯下滔天罪行。

    賈詡後來投奔張繡,勸張繡投降曹操,結果張繡反來又反叛了曹操,因此造成曹操長子曹昂、大將典韋戰死。

    賈詡最後成為曹操的謀士,為曹操南征北戰出了不少主意,曹操拜賈詡為執金吾,封都亭侯,遷冀州牧,後改任賈詡為太中大夫。在官渡之戰、渭南之戰中,運用其謀幫助曹操戰勝了袁紹與馬超。在曹操的兒子們立嗣之爭中,支援曹丕,受到了曹丕的賞識,為報賈詡之恩,拜賈詡為太尉,進爵魏壽鄉侯,增食邑三百,前後共八百戶。又分食邑二百,封其幼子賈訪為列侯,任命其長子賈穆為駙馬都尉。

  • 2 # 明天不就可以吃好多好吃的東西了

    賈詡堪用卻無世家背景,用之可成事,卻內不可御群臣,外不可鎮諸侯。三國時期門閥政治盛行,依仗家族便可出仕,優者出任要職,則家族皆為君王所用。任用賈詡,明顯只能達到辦事一個要求,內外皆不可用。又因為他沒有家族背景,凡事小心謹慎不與人結交,無派無黨,更不符合當時的官場生態。任用他,顯示了君主無法平衡派系或者派系中無人可勝任,皆可嘲笑如斯。

  • 3 # 蕭武

    按照東漢官制,司徒、司空和太尉就是朝廷的三公,雖然多數情況下並不掌握實權,但地位尊崇,一般都是用名望非常高的人擔任。這裡所謂的名望,一般主要是出身門第比較高,或者是品行高尚為世人稱道,或者是學術水平比較高時所公認。

    比如說東漢末年曾經擔任過三公職位的包括王允、黃琬、皇甫嵩、周忠、朱儁、荀爽等人,都是當時非常知名的人物。王允出自太原王氏,黃琬是江夏黃氏,皇甫嵩和朱儁都是討伐黃巾的主要將領,荀爽是潁川荀氏,也就是荀彧的叔叔,周忠是廬江人,父親周景就曾擔任過太尉,周忠也是周瑜的叔父。

    劉備稱帝后,只任命了一個司徒,也就是許靖。因為劉備圍攻成都時,許靖本來是劉璋的蜀郡太守,但是逃出來投降劉備,雖然沒能成功,但劉備仍然因此看不起許靖,對他的節操有所懷疑。所以法正勸他說,許靖就是那種名滿天下但其實沒什麼真才實學的人,但是他名氣大,還是應該用他,不然會讓天下人覺得劉備對賢才不夠重視。

    《三國志·法正傳》:璋蜀郡太守許靖將逾城降,事覺,不果。璋以危亡在近,故不誅靖。璋既稽服,先主以此薄靖不用也。正說曰:“天下有獲虛譽而無其實者,許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創大業,天下之人不可戶說,靖之浮稱,播流四海,若其不禮,天下之人以是謂主公為賤賢也。宜加敬重,以眩遠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先主於是乃厚待靖。

    由此,許靖也成為蜀漢歷史上唯一一個司徒。但劉備沒有設定司空、太尉,只以諸葛亮為丞相。

    曹丕登基為帝后,三公分別是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太尉賈詡,之後是鍾繇任太尉。

    華歆在《三國演義》裡的形象不太好,尤其是在曹丕篡位的時候,華歆參與了逼宮。但在《三國志》中還是一派忠厚長者的風度。在何進輔政的時候,他就受徵為尚書郎入仕,董卓之亂後從武關逃出到南陽,之後又被漢獻帝派來的使節太傅馬日磾徵辟為掾。不久後,就被拜為豫章太守。揚州刺史劉繇死後,劉繇部屬原意奉華歆為主,但他認為不是天子之命,表示拒絕。孫策渡江,他知道不是孫策對手,就主動向孫策投降了。

    王朗更不用說,師從太尉楊賜,也就是楊修的爺爺,少年知名,後來在徐州陶謙手下為治中,勸陶謙主動向當時被李傕郭汜控制的朝廷遣使貢獻,被漢獻帝拜為丹楊太守。孫策渡江後,手下人認為孫策善於用兵,王朗不是對手,勸他投降,但他認為自己是天子任命的官吏,不能不戰而降,就拒絕了。後來兵敗被俘,孫策也知道他是海內名士,沒有害他。

    到官渡之戰時,曹操以朝廷名義徵華歆和王朗,他們才分別到了曹操陣營。在曹操時期,他們就一直地位比較高,曹操對他們也很尊重。曹丕繼位後,更曾說過:“此三公者,乃一代之偉人也,後世殆難繼矣!”就是指華歆、鍾繇和王朗。

    從資歷和名望來說,賈詡也是很高的。

    在董卓入洛陽之前,賈詡就已經經過察舉孝廉在朝廷為郎官,後來因病棄官。董卓控制朝廷時,賈詡還是太尉掾,被董卓任命為平津都尉,不久又升為討虜校尉,隨牛輔出征,對抗討伐董卓的關東諸侯。

    董卓死後,賈詡勸李傕郭汜不要棄軍逃走,反而沿路徵召軍隊,回師關中,圍攻長安。成功後,李傕想給賈詡封侯,賈詡固辭不受。李傕又要拜他為尚書僕射,賈詡認為自己名望還不夠,不能擔任這樣需要比較高的名望的職位,也拒絕了。所以,李傕只讓他擔任了尚書,主管官員任命。之後,又被拜為光祿大夫、宣義將軍。

    《三國志·賈詡傳》:後詡為左馮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詡曰:“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固辭不受。又以為尚書僕射,詡曰:“尚書僕射,官之師長,天下所望,詡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縱詡昧於榮利,奈國朝何!”乃更拜詡尚書,典選舉,多所匡濟,傕等親而憚之。

    曹操和袁紹在官渡相持的時候,賈詡隨張繡在南陽,所以袁紹曾派人要和張繡結盟,讓張繡從背後夾擊曹操。但賈詡認為,袁紹勢力大,曹操勢力小,張繡投降曹操會更受重視,得到更高的待遇。後來,張繡又在賈詡的勸說下,向曹操投降。所以,曹操對他是非常重視的。

    官渡之戰後,曹操就以朝廷的名義拜為執金吾,封都亭侯,不久遷為為冀州牧。需要注意的是,曹操給自己手下人的封拜除授中,給予州牧名義的,只有賈詡這一個例子。雖然當時冀州還在袁紹控制之下,賈詡只是虛領冀州牧而已,實際工作是參司空軍事,也就是曹操的參謀。河北平定後,曹操自領冀州牧,賈詡轉為太中大夫。

    所以說,賈詡的資歷是非常老的,名氣也很大。相比於其他人以品行節操所獲得的名氣來說,賈詡的名氣是來自他的計謀,受人尊重的程度不如王朗、華歆、鍾繇這些人。但因為賈詡在立儲的問題上,幫助過曹丕,所以曹丕在登基為帝后拜賈詡為太尉。其實從賈詡的角度來說,他並不見得真是要幫曹丕,只是就事論事的說了自己的看法而已。

    曹丕登基的時候,漢末重視名節的習慣還在,所以一般都認為三公這種主要任務是和天子坐而論道的高官,應該用年高德劭的人來擔任,應該更加註重社會影響,也就是讓社會公論認為品行高尚的人來擔任,而不應該用來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

    《三國志·賈詡傳》裴松之注引:文帝即位,以詡為太尉,魏略曰:文帝得詡之對太祖,故即位首登上司。荀勖別傳曰:晉司徒闕,武帝問其人於勖。答曰:“三公具瞻所歸,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賈詡為三公,孫權笑之。”

    這就是說,誰當三公應該服從公論,以引導社會風氣和樹立道德楷模,也就是以賢德為三公的第一要求,而賈詡對曹丕是私恩,賈詡的名望也不足以讓其他人當成楷模,所以曹丕這樣做是公器私用,是自己亂了法度,樹立了一個不好的典型。因此,孫權聽到這個訊息後,才嘲笑了曹丕。

    劉備雖然看不起許靖,但因為許靖名望高,仍然放棄了個人好惡,而讓許靖擔任司徒;曹丕卻不顧社會公論,用賈詡這種並非以道德節操著稱的人來擔任三公。相比之下,劉備和曹丕的做法剛好相反。

    官員是由皇帝和朝廷任命的,這也是皇帝最主要的權力之一。所以,皇帝如何運用這個權力,就會對社會風氣產生強烈的導向作用。皇帝以職官為私器,任人唯親,當然是宵小橫行,小人當道,皇帝以職官為公器,量才度德,任人唯賢,任人唯德,結果當然是君子道長,小人道消。

    當然,究竟是任人唯親還是任人唯賢、任人唯德,也可以看出皇帝的格局大小。很多時候,皇帝任人唯親都是為了加強權力,而比較自信的皇帝則會在任命官員的時候首先考慮一個人的品行和才能。

  • 4 # 龍鎮

    讀歷史的有趣之處,在於發現古人的幽思。

    如題所述,晉武帝司馬炎時期,三公之一的司徒出現空缺,司馬炎問荀勖誰合適擔任,荀勖便說了這麼一句話:三公是眾望所歸,絕對不可選錯了人。當年魏文帝用賈詡為太尉,可是被孫權笑話了一番的哦!

    漢魏所謂三公,司馬(太尉)、司徒(丞相)、司空(御史大夫)是也。自漢武帝以來,三公的職權,逐漸轉移到皇帝的秘書機構——尚書檯,三公也就成為了虛職,或者說榮譽職務。擔任三公的人,第一要求當然是德高望眾,至於有多大本事,反倒顯得不那麼重要。

    魏文帝曹丕以賈詡為三公,遭到孫權恥笑。而這件事,又被荀勖拿來諷諫司馬炎。三者之間,存在什麼聯絡呢?

    首先來看曹家。大家都知道,曹丕之所以能夠成為曹操的繼承人,賈詡是出了力的,而且這個力出得很有水平。當時曹操正在曹丕和曹植二人之間搖擺不定,問賈詡對此有什麼意見,賈詡笑而不答。曹操追問再三,他才說:“我在想袁紹和劉表啊!”袁紹和劉表,都是因為廢長立幼,導致家族不睦,政權崩潰。曹操一聽就懂,由此下定決心,立曹丕為嗣君。而曹丕也投桃報李,上臺之後,封賈詡為太尉。

    其次來看孫家。孫權笑什麼呢?當然不是笑賈詡沒有能力當太尉。以賈詡的才能,當什麼官都可以。也不是笑賈詡品德差。在那個亂世,像賈詡這樣的人品,絕對不是最差。孫權笑的是,曹丕做得太露骨。其實,賈詡幫曹丕的忙,明面上是向曹操說了那句話,實際上遠遠不止。想想看,如果不是當年曹操在宛城被張繡偷襲,失去了長子曹昂,哪裡輪得到曹丕上位?而張繡的軍師,正是這位老謀深算的賈詡。曹丕最應該感謝賈詡的,還是這件事吧!而孫權呢,他很得意,因為他根本不需要感謝任何人。他的江山,是孫策自動交給他的,來得沒一點貓膩。他也不需要做什麼露骨的事來報答誰,總不成給那個許貢的門客封個什麼官吧?孫權正是看穿了曹丕的小心思,所以才笑。他笑的不是賈詡,而是曹丕。他是設身處地,笑自己命好。

    再來看看司馬家。有意思的是,司馬炎這個皇位,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兄弟讓給他的。司馬懿把家業傳給司馬師,司馬師卻是個沒兒子的人,所以司馬昭將一個兒子司馬攸過繼給了司馬師。司馬師死後,司馬昭繼承家業。當司馬昭要立繼承人的時候,有人都認為司馬攸是最佳人選。一來他在名義上是司馬師的兒子,名正言順;二來他的人品和聲望都很好(至少比司馬炎好,如果由司馬攸來繼承司馬家,晉朝應該不會那麼亂,這是題外話)。司馬昭也有意立司馬攸,但是因為某些重臣的反對,最終選擇的還是司馬炎。

    由此可知,荀勖以孫權笑曹丕之事諷諫司馬炎,是有原因的。意思是,你選任三公,可要千萬小心,別讓天下人發現了自己的小心思,背地裡偷笑哦!這真是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歷史就是這樣你看他,我看你,看來看去,妙趣橫生。

  • 5 # 國史拾遺

    因為賈詡出身並不清白。他做過董卓的官屬,並擔任討虜校尉。

    董卓、牛輔等西涼軍首領死後,本來李傕、郭汜、張濟等軍官打算解散部隊回老家避難。但賈詡卻建議大家一起去攻打長安,為董卓報仇。然後李傕、郭汜等率軍攻打長安,呂布戰敗逃走,王允被殺。漢朝朝政被李傕、郭汜等人控制,天下更加混亂。關中戰亂不斷,百姓死傷殆盡。賈詡在其中起了非常惡劣的影響。

    三公是群臣之首,是天下的道德楷模。一般都選用德高望重的名士。但賈詡這樣的“董卓餘孽”,有明顯劣跡的人,做三公自然是不合適的(賈詡對曹丕當上太子有功勞,所以當上了三公)。所以孫權會笑話。

  • 6 # 歷史有知社

    賈詡是漢末三國時期,超一流的智謀之士。陳壽對其評價是: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其良、平之亞歟(張良、陳平之流的人才)。但是,以賈詡如此之人才,被曹丕任命為太尉,卻為何會被孫權恥笑呢?據裴松之引《荀勖別傳》而注《三國志》記載:晉司徒闕(通“缺”),武帝(司馬炎)問其人於勖(荀彧侄孫)。答曰:"三公具瞻所歸,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賈詡為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孫權笑之。

    裴松之註解道:臣(裴)松之以為列傳之體,以事類相從。張子房(張良)青雲之士,誠非陳平之倫。然漢之謀臣,良、平而已。若不共列,則餘無所附,故前史合之,蓋其宜也。魏氏如(賈)詡之儔,其比幸多,詡不程式設計、郭之篇,而與二荀並列;失其類矣。且攸、詡之為人,其猶夜光之與蒸燭乎!其照雖均,質則異焉。今荀、賈之評,共同一稱,尤失區別之宜也。

    裴松之的意思,張良、陳平雖並稱,但為人卻有霄壤之別,因漢初謀臣較少,故將二人並稱。但曹魏像賈詡之類的謀士卻很多,不將賈詡與程昱、郭嘉等合傳;而將賈詡與荀彧、荀攸合傳,是錯分其類了。而且荀攸與賈詡的為人,就如月光與燭光,雖都可以照明,但質地卻大不同。

    裴松之是將賈詡與郭嘉、程昱歸於陳平一類(智謀之士);而將荀彧、荀攸看成張良一類(王佐之才),而智謀之士不屬於正道,時常沒人品、沒底線,陳平的名聲就很差,“陳平盜嫂”、“陳平受金”等等,其社會地位也是較低的。據《史記·陳丞相世家》記載:始陳平曰:“我多陰謀,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廢,亦已矣,終不能復起,以吾多陰禍也。”然其後曾孫陳掌(衛青之婿)以衛氏親貴戚,原得續封陳氏,然終不得。

    也就是說,陳平都認為自己因搞多了陰謀而積了陰禍,子孫也將因此而不昌。古人講究“治國以正”、甘棠遺愛,而三公為朝廷最尊顯之官職,其德行應為天下表率。賈詡以奇謀之士,而被曹丕任命為太尉,故為孫權所笑(意指曹丕重詭詐之術而不重德行,偏離了治國之正道)。

    參考史籍:《三國志》、《史記》等等;

  • 7 # 每日趣評

    孫權恥笑曹丕是五十步笑百步,孫權晚年昏聵,寵愛大臣呂壹,錯誤打壓丞相顧雍和左將軍朱據。更是在臨死之時將託孤重任交給諸葛恪和孫峻,致使東吳從此政局劇烈動盪。他這樣的行為怎麼配嘲笑曹丕呢?

    孫權嘲笑曹丕出自於荀勖之口,當時由於晉朝司空之位空缺,司馬炎詢問荀勖合適的人選,荀勖說:朝廷的三公是群臣之瞻,只能任用德高望重之人,不能隨便任用。想當年,魏文帝曹丕任用賈詡當太尉,曾經遭到東吳孫權的恥笑。

    武帝問其人於勖。答曰:「三公具瞻所歸,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賈詡為三公,孫權笑之。

    這裡面的三公指的是司馬、司徒、司空三個職位,三公是百官之首,在位者是百官之帥。那麼曹丕為什麼任命賈詡為太尉?賈詡配的上太尉這個職位嗎?孫權為什麼又恥笑他呢?

    當年曹丕年長,按照次序理應繼承魏氏大統,成為世子。但是,曹操更喜歡文辭絕代的曹植,這令曹丕很苦惱。曹丕和曹植圍繞世子之位爭鬥了多年,曹操始終沒有下定決心究竟要立誰。

    出於無奈和心急,曹丕找到賈詡,當面向他請教討好曹操的方法。賈詡教導曹丕道:願五官中郎將(曹丕)能夠垂德以範,躬身為模,做好人臣分內之事,僅此而已。簡而言之就是一句話,好好做人,別犯錯,世子之位自然是你的。曹丕心裡暗記,從此行事謹小慎微,辦事也是事必躬親,兢兢業業,顯示出穩重大氣的樣子。

    曹操也為世子之事很頭疼,於是找到賈詡諮詢意見。賈詡沉默,曹操問:你怎麼不說話呢?賈詡這才開口:我剛才在回想袁紹和他的兩個兒子。聽罷,曹操和賈詡兩人都哈哈大笑起來。曹操心裡明白,袁紹因為疏遠長子,偏愛幼子,致使兩個兒子兄弟失睦,最後被曹操各個擊敗。這都是前車之鑑,賈詡雖然沒有明說,但是意思已經表達到了,曹操心裡也有數了,世子之位只能是曹丕。

    於是後來曹操立曹丕為世子,曹操死後,曹丕順利即位。即位後,曹丕為了感謝賈詡在關鍵時刻在曹操面前為自己說話,封賈詡為太尉,而這件事情遭到孫權的嘲笑。

    孫權為什麼要嘲笑曹丕呢?一是嘲笑曹丕濫用私人,不避嫌。二是因為孫權覺得賈詡不配為太尉。為什麼呢?

    三公素來都是朝廷之望,當時的大臣對於三公職位雖然羨慕,但是如果自己實力達不到,輕易都不敢高居其位。魏明帝曹叡曾經準備封徐邈為司空,徐邈說了一句話直接道出當時朝廷對三公之位的重視:三公乃論道國策之職,沒有合適的人選就應該空出來,等到有合適的人再上任,怎麼能匆匆忙忙的任用像我這樣年老多病的人呢?

    邈嘆曰:“三公論道之官,無其人則缺,豈可以老病忝之哉?”遂固辭不受。

    徐邈的話道出了當時三公之位的標準:德高望重,有才,有德,忠心。司馬懿當時是朝廷最具有名望的大臣,也很有才能,文武兼備,但是魏明帝也沒有任用司馬懿為三公,就是因為擔心司馬懿不忠。由此可見三公職位之重。

    那麼賈詡配得上三公之位嗎?我覺得是配的上的。雖然賈詡有不忠的名聲,(因為賈詡曾經做過董卓、李傕、郭汜、張繡、曹操等多人的謀士,忠誠度有待考證,名聲不太好)但是自從賈詡做曹操的幕僚以後,為了防止自己遭到曹操猜忌,賈詡已經很低調了。

    賈詡閉門謝客,拒絕結交朝廷大臣和皇親國戚,也不主動過問朝廷大事。為的就是怕引火燒身,因此眾臣對賈詡在態度上都有所改變。

    其次是賈詡才華無人匹敵,賈詡幾乎是郭嘉死後曹操身邊最優秀的謀士。當年曹操南下徵劉表,佔據荊州後蓄意吞併江東。賈詡建議曹操休養生息,養精蓄銳,先穩定住荊州百姓再徐圖東進。曹操不聽,結果赤壁之戰大敗。

    後來,賈詡也勸諫曹丕不要南下伐吳,先做好魏國內政,在淮南一帶勸課農桑,厲兵秣馬,充實國庫,等待吳國內亂之時再相機而動。結果曹丕不聽,在伐吳時失利,損兵折將。

    也就是說,賈詡之於曹丕相當於陳平之於漢文帝,雖然陳平名聲似乎也不太好,但是陳平的計策足夠安邦定策,賈詡也一樣。因此賈詡配得上太尉這個職位。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曹丕封賈詡為太尉遭到孫權恥笑,一是因為孫權認為曹丕濫用私人,二是因為孫權認為賈詡品德有問題,不足以擔當太尉之職。其實賈詡自從投靠曹操以後,已經低調了很多。賈詡從不結黨營私和接近皇親國戚,更沒有主動接近曹丕。因此不能說賈詡是曹丕的私人。曹丕任用賈詡算是公私兼顧,有私的嫌疑,但是夠不到私的事實。賈詡能力出眾,在曹操時期就是最優秀的謀士,因此擔當太尉非常適合。孫權嘲笑曹丕實在是有酸溜溜的意味!

  • 8 # 素月墨羽YH

    那些說賈詡聰明的還是省了吧,曹丕立賈詡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從龍之功,他再怎麼聰明給曹魏做過什麼貢獻?搞得天下大亂名聲又臭,僅僅因為從龍之功就給一個名聲不好的人三公之位被人笑很正常。

  • 9 # 煙霞一壯天下顏

    說實話,曹丕時代的賈詡和曹操時代的程昱一樣,可以重用不可以重封!兩人的品德操守都有很大的問題,程昱摻雜人肉為軍糧補給曹操,賈詡更混,為了自保,可以不顧一切後果,毫無忠義信仰。這點識人而用上,曹操比曹丕強了太多,曹丕封他為太尉,就是為了報答賈詡為他奪得了世子之位,因為曹丕是長子(別提曹昂),他若不成世子那就是必死無疑!賈詡不僅僅是幫了他做日後的皇帝,更重要的是賈詡救了他一命!但是一碼歸一碼,三公是國家重器,曹丕封太尉只為報一己之私,確實有點可笑,賈詡又是曹魏開國三公之一,卻是個品行不端的人,這開國元勳也確實可笑。

    賈詡有一生有兩個汙點,讓他不足以配稱開國太尉。第一點,為保命坑天下。董卓死後,王允、呂布要清算董卓舊部,李傕郭汜嚇得逃奔西涼,而當時在軍中效力的賈詡力勸他兩舉兵西向,奪回皇帝方能保命,若是逃命,涼州一個亭長都可以抓住他們,把他們殺了。於是,李傕郭汜舉兵奪取了長安,殺了王允,逼走呂布,挾持皇帝給他們高官厚祿。當他兩打算封賈詡為侯時,賈詡立馬拒絕,說自己只是為了保命,恥於受封!後來的李郭二人禍亂關中,爭奪皇帝,把大臣當豬狗催使,致使朝廷徹底崩潰,君不君,臣不臣。賈詡是首罪。第二點,為保命坑主子。也叫三餿害主。賈詡投奔張繡時,張繡尊他為師長,言聽計從,十分禮遇。宛城之戰,賈詡第一次勸張繡降曹,讓張繡受辱,三軍中無人不知曹操與他嬸孃的那檔子事,張繡大怒,賈詡也知道自己出了餿主意,結果又出餿主意讓張繡復反,殺了曹操愛將典韋,長子曹昂,以及侄子曹安民。尤其是殺了曹昂為張繡的死埋下伏筆。官渡之戰前,賈詡勸張繡第二次降曹,張繡怕曹操殺他報仇,賈詡一嘴忽悠,張繡聽了,降了,結果,賈詡受到曹操禮遇,張繡隨徵河北時被曹丕逼罵,驚恐抑鬱而死。就賈詡這三大餿主意坑張繡,孫權自然笑得晚上都睡不著,更何況這樣的人還是曹魏開國元勳,孫權半夜起來出恭估計笑得都能滋人臉上。至於說賈詡能與二荀並列傳,也許那也是為了給曹魏開國皇帝曹丕的一個臉面。

  • 10 # 羽書遲

    謝邀。賈詡是曹操五大謀士之一,他先後投奔過多個勢力。董卓死後,他獻計李傕、郭氾反撲長安,使得漢朝最後一點希望被撲滅,因而有毒士之名。賈詡的特點是善用陰謀,不太光明正大。而三公的職位一般都由德高望重的人擔任,賈詡能力很強,但德與望明顯不符。所以曹丕用賈詡為太尉,孫權會笑。

  • 11 # 江湖夜雨不關情

    賈詡原為董卓謀士,系三國時著名謀士之一,董卓死後幫張繡兩次擊敗曹操,官渡之戰後降操,後幫曹丕取得世子之位,深受曹丕器重。但賈詡生性自私,把個人利益看得很重。而太尉一職需由德望和扌能較高的人扌能擔任。孫權笑曹丕,是因為他不知人善任,賈詡任職後的情況果然和孫權所料相同,只知自保而負國家。

  • 12 # 歷史上哪些事

    賈詡三國時期非常著名的謀土,先是董卓手下的謀士,董卓死後跟著張繡,曾出計擊退曹操二次,官渡之戰又歸降曹操。在曹丕和曹植立位間,進言暗示曹操不可廢長立幼,為曹丕奠定了世子之位。曹丕登位後,為了報恩把賈詡封為百官之首太尉,封他還有一層用意,就是賈詡是老臣用他蘢絡眾臣,可賈詡是什麼人是出了名的毒士,老狐狸,先後跟過董卓,張繡,曹操,說白了就是個牆頭草,是個光講利益和會自保的人,他也怕曹丕清算他,所以閉門不出。當會權謀的孫權聽說後,當然恥笑曹丕用錯人了。

  • 13 # 魚大嘴

    曹丕猜忌之主,多年在父親和兄弟的陰影之下,宛若嗜血之毒蛇。

    賈詡狡詐如狐,深諳明哲保身之道,從西涼到宛城再到曹魏,身處多少險境都能一一化解。

    一個猜忌的毒蛇和狡詐的老狐,能配合到一起這就怪了,孫權自己本身就是權謀大家,自然早就對這一切洞若觀火。

  • 14 # 江邊有個湘潭縣

    簡單來說,賈詡與呂布的行為極為相像!多次背叛原主投靠敵主!唯一不同的是沒有像呂布那樣拜義父後殺主! 賈詡可以說是一個以自身危亡為第一考慮的人,幾乎每次投靠敵方都是在己方處於不利或危亡之際!這樣的人雖然智謀可以,但人品不行,也靠不住! 曹丕講這樣的人任命為太尉,孫權自然會恥笑!身為太尉,位列三公,確實一個極為不可靠,隨時將叛主的人,孫權可能不僅僅是在恥笑賈詡,也同樣是在笑曹丕小兒!

  • 15 # 曉評三國

    賈詡被任命為太尉,而太尉是三公之一,三公一般由德高望重的人擔任,是一個國家的門面。賈詡雖然個人不能算是惡人,也沒有品德方面的過失,然而他曾經獻計李傕郭汜進攻長安,導致天下亂局進一步加劇,從而被人成為“毒士”。也就是說,魏國任命曾經禍亂天下的賈詡為太尉,是不是可以這麼理解,亂天下值得表彰。所以孫權會恥笑,因為賈詡雖然才能高,但是他名聲不好,有重大汙點,很顯然用他為太尉是不合適的。

  • 16 # 華山老奴

    曹丕為何任命賈詡為太尉?

    賈詡配當太尉嗎?

    孫權為何恥笑曹丕任賈詡為太尉?

    曹操晚年繼位的人選有二個人:

    一是長子曹丕按次序理應繼位;

    二是曹植,文章絕代,深得曹操喜愛。

    兩人圍繞繼位之事,爭鬥多年,曹操也未下定立誰的決心。

    曹丕無奈,找賈詡討教,賈詡教曹丕八個字:

    垂德以範

    躬身為模

    其實就是一句話,好好做人,別犯錯誤。曹丕暗記在心,謹小慎微,身必躬親,競競業業,表現穩重大氣。

    曹操為立誰繼位之事也很頭痛,於是便找賈詡問他有何見解。半天,賈詡沉默不語,屁也不放一個。

    曹操問:"你怎麼不說話?"

    賈詡做出如夢方醒的樣子說道:"我剛才想起袁紹和他兩個兒子的事。"

    說的說完,聽的聽罷。曹操和賈詡兩人都會心地哈哈大笑起來。

    曹操心裡明白,袁紹因為疏遠長子,偏愛幼子,致使兩子失和,曹操鑽了空子,各個擊破。前車之鑑,曹操深知。

    賈詡沒有明說,借袁紹點明,曹操心領神會,故而二人會心大笑。一場繼位之爭在笑聲中勝負已定。

    於是,曹操身後,曹丕順利繼位。為表示感謝,封賈詡為太尉,順理成章。

    那麼為什麼這事遭孫權嘲笑呢?

    一是嘲笑曹丕濫用私人,不避賺。

    二是嘲笑賈詡德不配位,不夠格。

    用人不用私人,用對手嗎?孔融與曹植交好,也為植出謀劃策,用他嗎?曹操得知,找個藉口把他殺了。

    賈詡曾經為多人當謀士。先後為董卓,李傕,郭汜,張繡,曹操謀士,忠誠度不高,名聲欠佳。自投曹操後,低調處事,處處小心。

    而況一一

    曹操伐吳,賈詡諫言不聽,遭成赤壁大敗。

    曹丕伐吳,賈詡諫言不聽,致使損兵折將。

    孫權深知賈詡之智,因而故意嘲笑曹丕,藉以離間君臣關係,別有用心。

  • 17 # 情歡江川

    孫權:少年聰明,中年能幹,老年昏憒。恥笑曹丕時,已入老年。孫權薄情,不善待孫策後人。昏憒薄情,理解不了賈詡。

    賈詡知人識勢,勸張繡投降曹操,隨軍征戰,常有良策。立太子大事,不帶私心,善言進諫,避免廢長立幼,穩固曹丕太子地位。如何做人?曹丕請教,言孝義,正言相告。

    立賈詡為太尉:1.感恩。賈有功於魏,有恩於丕;2.用才。智商高,大事常徵求之意見。3.尊德。做人低調,不是舊臣,退朝守宅,不參與名利紛爭。命運所至,隨過董卓,李傕,張繡等人,歸順後,再無二心

    賈當太尉名之實歸。孫權見識和氣量遜於曹氏父子,不理解賈詡,並不奇怪。

    賈詡特點:明事理,察細微,善進退,識大勢。其一生,可點可圈處甚多。

  • 18 # 風逍逍兮易水寒

    東漢末年亂,三分魏蜀吳,三個國家,數百位名臣名將,創造了一個亂世中的蕩氣迴腸。劉備、關羽、張飛、趙雲、曹操、呂布、周瑜、孫權、張遼等一個又一個的歷史人物讓我們對這個時代也充滿了嚮往。

    在這樣一個亂世,戰爭就是主旋律,一場戰爭的勝利跟武將和士兵有直接關係,但是同樣謀士的作用也能左右一場戰爭的勝負,三國時期的謀士車載斗量,頂級的謀士也不少,最著名的就是臥龍鳳雛了,除了他倆之外,東吳四英將和曹操麾下的五大謀士也毫不遜色。

    當曹丕篡漢自立後,立五大謀士之一的賈詡為太尉,為什麼會得到孫權的恥笑呢?

    賈詡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謀士,他的智謀水平在三國時期也是排名前列的,單論智謀,也許之後寥寥數人能與之相比擬。賈詡是西涼人氏,原本是李傕的屬下,後來李傕郭汜反目,賈詡又跟隨了張繡,張繡投降曹操後,賈詡就成為了曹操手下的謀士。

    賈詡除了背有一個頂級謀士的稱號外,最能代表他特色的就是毒士這一稱號了。賈詡的計謀算無遺策,用計之毒辣,在三國時期,簡直無人可出其右。可以這樣說,賈詡要麼不出手,一出手就會將人打的萬劫不復,永世不得翻身。

    而且賈詡是東漢末年亂世的導火線之一。董卓死後,李傕郭汜向王允求和,想要歸降,但是王允不接受他們的投降。兩人就商量解散軍隊,各自回老家。這時賈詡站出來說,有軍隊,誰都不敢那他們怎麼樣,沒有軍隊,一個亭長就能把他們抓到長安。於是李傕郭汜兵犯長安,逼死了王允,挾持了漢獻帝和百官,將漢室復興的最後一絲希望也澆滅了。

    所以孫權才會對曹丕離賈詡這樣一個又毒辣,又是漢室的叛徒之人為丞相嗤之以鼻。

  • 19 # 青萍浮生

    因為賈詡人品不行,用的都是毒計陰謀,古人對品行操德要求很高。漢代的入仕途徑,舉孝廉,首先一條就是看人品,然後再看學識。郭嘉的私生活很不堪,都被紀檢陳群實名舉報,曹操也沒辦法,明面上也要責罰。夏侯惇雖然一直打敗仗,除了和曹操是親戚,私德很好,所以做到了大將軍。

    賈詡的計策,指使李傕郭汜西涼軍反攻長安城,致使天下大亂,漢帝蒙塵。指使張繡降了又叛,在古人看來都是大逆不道的行為。

    為啥最後沒人給呂布求情,就是因為呂布人品太差,義父殺手的稱號實至名歸。諸葛亮為啥受人尊敬?除了能力外,賞罰公平,不偏不倚,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連死對頭李嚴都心服口服。再對比賈詡,所以孫權看不起賈詡。

  • 20 # 牛魔王的回憶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晉司徒闕,武帝問其人於勖。答曰:“三公具瞻所歸,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賈詡為三公,孫權笑之。”

    翻譯成白話:晉代司徒的職位空缺,武帝問荀勖人選。荀勖回答說:“三公(司徒是三公之一)是眾人所瞻望的宰輔重臣,不可以選用不適當的人。從前魏文帝把賈詡作為三公,孫權笑話他……”

    從字面來看,孫權笑話的是賈詡名聲太臭。曹丕以奇謀無德之士當三公有失民望。

    “三公之官,聖王所制,著之典禮。”漢末雖然天下紛亂,但三公到底還是得有範兒:“古之三公,坐而論道,內職大臣,納言補闕,無善不紀,無過不舉。”

    古人公認:三公得有好名聲,好操行。

    賈詡人稱三國第一毒士,幹了許多壞事。

    董卓被除時,王允當權,曾經下令絕不赦免董卓手下的那些西涼將領。

    李漼、郭汜、樊稠等董卓舊將人心惶惶,一心想著放棄軍權,逃回家鄉。

    可是這時,賈詡站出來說話了。賈詡的一句話,改變了李漼三人的命運,改變了東漢王朝的命運。

    賈詡說:“諸君若棄軍單行,則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相率而西,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事濟,奉國家以正天下;若其不合,走未後也。”

    賈詡說:一旦李漼等人放棄兵權,一個負責治安的小小亭長,就能把人抓了。可是如果率領大軍攻打長安的話,那事情就完全不同了。

    李漼幾人立刻明白了賈詡的意思,立刻組織起來,並且沿路招降納叛,封官許願,到達長安時,幾千人已經變成了十萬人。

    正因為賈詡的建議,李漼和郭汜兵犯長安,比且開始了長達三年的血腥統治。數十萬戶百姓,經過李傕、郭汜的放兵劫掠,僅僅兩年間,民已"相食略盡"。

    東漢亂世這筆帳,很大一部分要算在賈詡這個教唆犯頭上。

    後來曹操攻張繡時,賈詡指使張繡先降後叛,殺死了曹操大將典韋,長子曹昂,曹操也差點死在那裡。

    所以即便賈詡神機妙算,但是為一己之私坑害千萬百姓,又三天兩頭換主公,實在是一無恥小人,為世人唾棄。

    而且孫權笑話曹丕立賈詡為三公,也是在笑話曹丕把立三公之事當做一門交易。賈詡曾經在曹操立嗣問題上出力推薦曹丕。

    曹丕一旦登基,就急吼吼地立賈詡為三公,當時魏國的三公都是不當人子的老妖怪老廢物,分別是:大毒草太尉賈詡,無節操司徒華歆,低能者司空王朗。

    三公是主君的伴星,非德行完美,威望高達之人不能勝任。曹丕的做法是讓魏國所有士族蒙羞,主動招攬災禍,不是明君所為。所以孫權要發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隨著5G的到來,是否會讓華為推向另一個高階?蘋果的步伐能否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