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AA張濤1

    謝謝邀請,一起探討,我認為國內幼兒教育應該做到:一是事實與環境教育。這是一種喚起幼兒環境保護的初步意識的教育,透過觀察周圍環境,訪問不同的機構,增強幼兒對周圍環境的興趣,直觀體驗自然過程。透過各種方式讓幼兒接觸自然,是促進兒童成為環境保護主人的前提條件。比如讓幼兒認識能量與水的意義,避免製造多餘垃圾的意義,或讓孩子們直接參與分揀垃圾等。

      二是實際生活與家政教育。就是透過設計有意義的情境,給孩子以體會,形成集體生活中必須具備的技能。如穿衣,熟悉使用各種玩具,認識每年的重要事件,掌握家務勞動技能(整理房間、洗衣做飯等),熟悉交通規則,學習一些儀器使用(收錄機、煎烤箱),對緊急情況作出反應。給孩子機會,進行模擬練習。

    我家小朋友今年兩歲,我更重視情感教育,不會讓她過多的學術教育。

  • 22 # 三華里

    很高興參與這個話題的討論。首先我對這個說法是持肯定意見的,古人有三歲定終生的說法,大概同此說法有相似道理,因為人類社會是生活在各種不同的群體當中,而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又有不同的心理特點,因此,在相同群體中更容易形成共同認同的一致性,尤其是處於認知朦朧,心智發育成長初期的幼兒,他們在同齡人中不會因為無知而不恥與下問,也不會因為個性有別於其他同齡兒童而任性,從而保持求知的慾望,以及社會規範的認知與認同,形成良好的社會同齡人心理,適應和認知社會生活的基本常識和規則,所以說幼兒園首先是一個幼兒群體生活的場所也就不無道理了,至於能否實現教育目的,由於個人 師資及環境條件的差異,教育效果自然也會有所不同,但只要有了健全健康的社會心理及融入社會的基本技能,這些差異隨著今後學習和工作環境的改善,也是可以隨之改變或者找到適合自己的立足之處的。

  • 23 # 爸爸很忙

    幼兒園首先是孩子們生活的場所,其次才是實現教育的目的所在,這句話的核心就是家庭教育。

    首先,幼兒園的學前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二而為一的。換句話說,學前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核心還是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核心是孩子的媽媽。在孩子的學前教育問題上,媽媽有絕對的特權。

    其次,學前的幼兒園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有益補充。即,從家庭教育的以個體為中心轉向以群體為中心。因為在家裡,孩子是絕對的中心,家長的所做的事情都是圍著孩子轉的。而到了幼兒園,情況就有了變化,老師要面對所有的孩子,不可能以某個孩子為中心。因此,幼兒園是孩子適應未來社會集體生活的一種場景教育,即,如何保持孩子本身的個性,同時又能融入集體生活。

    第三,家長是孩子最早的老師,同時,家庭是孩子良好生活習慣養成的最重要的地方。孩子會把家長的一言一行做為模仿的標準,因此,幼兒園首先是孩子們生活的場所,其次才是實現教育的目的所在,其根本意思就是指家庭教育才是學前教育的核心。

    總而言之,再好的幼兒園,也無法代替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礎,媽媽是核心。

  • 24 # 明星學子導師

    幼兒園“先養後教”的觀點不科學,人為地割裂了“養育一體”的觀念和過程。

    孩子在幼兒園階段,一般來說年齡在3-6歲,處於人生中最為初始的蒙學階段,孩子的語言、心智、行為都講為一生奠定基礎。我們所堅持的“養育一體”,就是在這個階段,要把“育”融入“養”之中,“養育一體”。舉個三個例子來說:

    例一:孩子還在哺乳期時,母乳餵養這是實實在在的“養”,餵養的同時,媽媽就會提醒寶寶不能使勁咬疼乳頭傷害媽媽,而且,教育孩子有感恩之心。這是“養育一體”。

    例二:爸爸媽媽都希望寶寶乾淨衛生健康成長,孩子飯前便後都要提醒洗洗小手或者進入人多的地方戴上口罩,養成良好的健康意識、衛生習慣,這也是“養育一體”。幼兒園裡這樣的“育”體現在各個環節。

    例三:爸爸媽媽每日接送孩子入園出園,孩子見了老師第一句話就是“老師早”,告別父母時也會說“爸媽再見”,這也是“育”,禮貌意識和行為的教育。

    所以,我們堅持幼兒園“養育一體”、“寓教於樂”,不存在“養”、“育”先後順序問題,簡單割裂兩個過程也是非常不科學的。當然,幼兒園在教學內容上,不能“小學課堂化”、“小學體系化”,那樣會超出孩子的接受能力,造成不必要的壓力和傷害。

  • 25 # 蝸牛寶寶去散步

    不太理解這句話。幼兒園是孩子從家庭步入社會的第一步,孩子開始學著社交,學會融入集體,學會遵守規則。幼兒園是給孩子開闢了一個全新的認知,絕不僅僅只是生活場所。但是幼兒園不適合學太多課本知識,卻是除了加減乘除,學習別的知識更好的途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松樹種下後就不用管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