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710659034
-
22 # 科壇春秋精選
這兩位都是世界傑出的科學家,楊振寧院士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先後創立“楊-米爾斯規範場”論和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因與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原理而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姚期智院士長期從事計算機科學和量子資訊科學研究,2000年獲得計算機科學領域最高獎圖靈獎。他們多年來一直在推動祖國的科學進步,併為國家培育了大量的科研人才,到生命的暮年,放棄外國國籍,轉為祖國,也是他們多年來的夙願。他們對於祖國的愛令人深深感動。
過去我們是留學潮,近年來已經形成了高階科研人才歸國潮,目前國內的科研工作發展迅猛,對科技專案的投入不斷加大,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環境有了巨大的改變,而且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一大批高科技企業渴望先進的技術,產學研合作和高科技成果轉化的浪潮洶湧澎湃,各個地區的政府都出臺了大量優惠的政策,鼓勵科研人員在進行科研的同時,在當地進行科研成果轉化,支援力度可謂是歷史罕見。各個高校招聘科研人才的門檻也不斷提升,不僅要看海歸人才畢業的學校,更要看在國外的科研成績。前不久在採訪一位復旦的海歸教授時,他告訴我,自己很興趣,博士後讀完就回到祖國了,有很多同事特別後悔,猶豫了幾年才回來,失去了很多機會。
-
23 # 波濤88107226
楊振寧50年前沒有能回國,出名後國家一直做工作邀其回國,57年後不敢回國,70年後中美關係改善,敢回國看看,改革開放後回國定居,有美國護照出國方便,現在年齡大,基本不出國,迴歸中國國籍,其實心一直在中國,只是沒有象錢學森那樣義無反顧,早回國絕對沒什麼成就
-
24 # 海製作
第一,祖國越來越強大,從科技發展,研究資金,經費申請,專案立項到科研基礎,科研人員配備,再到從政府到民間到政策的越來越重視,傾斜比例越來越高,給我們的整體科研環境提高了一大截。且整體環境越來越好,科研人才和科技成果湧現越來越多。這也是中國目前吸引國際人才迴流並攻關成果的一個主要因素。否則象十幾年前出國了的大部分都不回來了,情有可原,情理難容。
第二,這類人已經在國外功成名就,滿足了自己年輕時跑到國外去發展事業,讓個人得利、名聲、榮譽、成果等都達到了目前來說人生的一個高峰了。到華人骨子裡的一些東西是改變不了的。比如葉落歸根。比如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等,那就要為自己身後事身後名所考慮了。
結合前面兩點,怎麼安排最有利??
答案呼之欲出了。歸國發展,發揮餘熱。既能葉落歸根滿足老人的心思與願望,又能發揮餘熱,也許培養出一些科技人才,也許指點出幾個科技成果滿足自己的科技慾望,兩者得兼,何樂而不為。
從另一個角度說。雖然講說出來是為國為民,雖然根底裡是有自己的得失名利考慮。但從人性角度出發都能理解、可以理解。畢竟時間是不斷的往前發展的,沒法回頭。那麼,讓他們發揮餘熱,能為祖國科技發展和科技人才培養繼續添磚加瓦發光發熱,那就還是好事,值得支援。當然,也要審慎看待科技專案,別走歪路走錯方向帶進溝裡。說到底,還是需要一批中堅愛國矢志不渝的屬於我們自己的科技人才來發展我們國家自己的科技事業才行。
-
25 # 鵬程萬里2008
科學技術是無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國家的,人才是有國界的,為了探索科學技術需要更高更高的研究平臺和環境,但是人才及其所擁有的技術及技術創新能力最終要服務於國家和人婁的,先國家無可非議,他們所放棄的一些研究平臺機會和舒適生活環境也是值得的,因為人的一生精力是有限的,必須把一些奉獻給自己的國家,更何況在為國家服務的同時也同樣可以推動技術水平發展和創新。
回覆列表
兩位放棄美籍,當然有情懷的因素(這個說的已經很多),但也不乏利益方面的考量。這裡只從利益方面揣測一下。放棄外國籍,是為了轉為中科院院士。院士是副部級待遇。兩位之前都是外籍院士,只是個榮銜。現在成了中科院院士,有什麼好處呢?對於老人來說,首先是院士待遇裡的副部級高幹待遇。可以進行“不惜一切代價搶救”的公費醫療了,可以住高幹病房。這些待遇是對於一個老人來說是很有用的。而且這些待遇是完全行政化,只看級別,並不管多有錢有名的。對於工作來說,院士在一些大專案和人才計劃上是有評審的權利的。對國家科學技術重大問題的決策有建議權,很能說得上話。當然就楊來說,本身也就能說得上話。但說得上話不意味著有投票權。這一點聊勝於無。對於國家來說,“天下歸心”,很對愛國主義的胃口,尤其姚還是臺灣人。對兩位老人來說,自己可以在風燭殘年享受最好的免費醫療,甚至自己家人也可以雨露均霑,祝他們安度晚年。綜上,這也就是一件雙贏的事情。******************************************
最煩很多人說我這是把楊的境界看low了。好像楊作為一個大科學家就不食人間煙火了。請不要給科研和科學家套上高尚的標籤,好像從事這一職業的人就非要比肩僧侶一樣清心寡慾。科研工作者和科學家也是凡人。科學研究也就是一份工作,和其他各行各業沒有本質不同。難道只有在公司裡工作談錢談待遇才對,高校研究所談錢就是low了?科研工作者也想掙錢,也對於物質的要求也可以高,這不丟人。而且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做科研這行的非得安貧樂道才能做好。我雙手支援楊和姚這種既讓個人利益最大化,也給國家帶來一點正能量的行為。我也完全支援給這些高校老師、科研工作者應有的待遇。老楊雖然作為科學家牛到天上了,但是如果在美國也就住個普通養老院,根本沒有人供起來。根本不是諸多答主說的,就好像隨便去個大學也會當成寶一樣。君不見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大名鼎鼎的Heck反應的發明人Richard Fred Heck退休後每月僅僅靠2500美金的退休金生活,甚至無力支付醫療賬單而不幸去世。對比歐美,中國對著名科學家和知識分子真可謂十分優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