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緣觀世界
-
2 # Sabot穿甲哥
要說我是專家的話真的不敢當。在這裡我們就借這個題目,簡單談一談對坦克在現代戰場上能夠存在百年之久的原因吧。
關於坦克去留的百年之辯——“坦克消亡論”其實早在百年之前,坦克誕生之初的1916年,就已經有人提出了坦克不過是曇花一現、很快就會走向消亡的觀點。其根據和後世的坦克消亡論也是如出一轍的——坦克在戰場上太容易被擊毀,不過是坦克兵的鐵棺材、敵人的活靶子。
↑可能會有人不服氣了:當年初出茅廬的水櫃在索姆河前線大殺四方,虐得戰壕裡架著機槍的德軍步兵哭爹喊娘。那時候也沒有反坦克炮這類專業的反坦克武器,為什麼還說坦克的生存性就堪憂呢?
一則,當時坦克的機械可靠性非常之差,說白了就是一個套著鐵皮、嚴重超載的老式履帶拖拉機。在索姆河戰役英軍第一次將坦克投入戰場時,總共有49輛坦克。但僅在運輸裝卸過程中就有5輛坦克損壞不能投入前線,隨後又有9輛坦克因機械故障故障在行軍途中拋錨,還有17輛因此前故障還未來得及修理不能到達前線參戰。最終49輛坦克中成功到達前線指定位置的只有18輛,可這18輛中還有9輛因其他原因未能按時到達前線。最後,真正順利按時到達預定位置的坦克只有9輛,僅佔坦克總數的14%。
↑二則,即便是在德軍毫無反坦克作戰經驗、缺乏專門反坦克兵器的前提下,戰壕中的德軍對付英軍坦克也不是束手無策。由於當時的英軍坦克只有6-10mm的裝甲,當時前線德軍廣泛裝備的一眾70mm、75mm、77mm野戰炮即便是發射普通高爆榴彈和榴霰彈也能砸穿英軍坦克的薄皮。因此當德軍緩過神來、組織野戰炮向進攻的英軍坦克射擊後,英軍坦克的攻勢就得到了有效遏制。在連續損失了多輛坦克之後,英軍坦克部隊不得不選擇撤退。
可以說,即便是在坦克剛剛誕生、各國的反坦克武器和戰術都還未出世的時候,坦克就不是無堅不摧的,更不是堅不可摧的。
今天的反坦克武器到今天,坦克已經歷經上百年的發展。同樣的各種各樣的反坦克武器也在不斷升級,而且有攻壓倒防的趨勢。
↑在某些軍事強國,諸如標槍這樣能對絕大部分現役主戰坦克構成致命威脅的射後不管反坦克導彈已經普及到了排一級甚至是班一級單位。↑在城市戰中,甚至不需要什麼先進的反坦克武器,一枚1950年代水平的RPG,只要向坦克的側後方向射擊,同樣能夠擊穿坦克防護較為薄弱的位置。
↑哪怕是在地下埋上個幾十公斤土製炸藥,在坦克開過炸藥上方時引爆,也能透過坦克防護較薄弱的底部毀傷坦克結構、殺傷內部成員。
↑從原理上來說,採用空心裝藥的破甲彈頭,只需要擴大藥罩直徑、加大裝藥量,理論上就能近乎無上限地提升彈藥的穿深。但坦克為了保證作為機動兵器最基本的機動性,無論如何是不可能無上限地加強裝甲的。也就是說,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坦克防護效能的提升空間已經非常有限了,而反坦克彈藥仍能有較大的進步空間。
百年以來,坦克為什麼一直沒被淘汰?說了這麼多,坦克如此脆弱,卻垂而不死、腐而不朽。為什麼坦克在誕生至今的百年之中,一直是各大陸軍的主戰裝備?
↑其實本質上,從反坦克武器的角度來說,反坦克炮、反坦克導彈都是防禦性質的武器,只有敵方坦克向己方陣地發起衝擊的時候,這些武器才能發揮效能。
換句話說,反坦克武器往往不能像坦克一樣自由機動,只能蹲坑輸出。在戰術選擇上,反坦克武器對於坦克來說是相對被動的一方。
↑而且在戰術上,如果有限的反坦克武器被均勻分佈在防線上,那麼擁有坦克的一方便可以集中大量坦克,抓住對方防禦的弱點進行突破。
如果防守方將大量反坦克武器重點集中於戰線上的一點,坦克部隊又可以繞道而行、避其鋒芒,留下無人光顧的主要防線。
↑從坦克的角度來說,作為機動兵器使用的坦克,最大的價值實際上就在於其強大的戰術機動性。也就是說,以坦克和機械化步兵為進攻武器的一方能夠自由選擇在何時何地、投入多少兵力、以何種方式和路線進攻。
↑一輛坦克並不是無堅不摧的,也不是堅不可摧的。但當數十輛甚至上百輛坦克,在己方步兵、陸航、火炮、航空兵等的支援下,有組織地集中在寬度只有一兩公里的戰線上進行突破,那麼這股鋼鐵洪流就是勢不可擋的。
↑而且,對於那些認為在城市戰中坦克就是活靶子的觀點,小編在這裡提出一個疑問:敢問在城市戰中,還能有什麼兵器能比坦克更硬、火力比坦克更猛?換一個角度講,當步兵看到一隊有步兵掩護的敵軍坦克轉過街角,將黑洞洞的炮口對準自己所在的掩體或者是視窗時,內心一定是崩潰的。
↑綜上,一場戰爭絕不是單挑,更不是一物降一物的鬥獸棋,而是一場充滿了智慧哲學的“群架”。
現代軍隊所裝備的坦克並不是一款無敵的裝備,而是一款在其他裝備的配合下,能夠靈活機動、有效突破敵方防禦的裝備。我們不能因為坦克能被某些武器擊毀,就簡單地否定了它在整個陸軍作戰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縱觀千年來的武器發展史,一件武器被淘汰往往不是因為它有多差,而只是因為有更好的選擇。無論反坦克武器發展到瞭如何先進的程度,只要人類不能擺脫地面戰爭的戰爭形式,軍隊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就仍然需要一款能夠較好平衡火力、機動、防護三大屬性的機動兵器作為主戰裝備。在今天的裝備體系中,這個角色就是坦克。那麼無論有多強大的反坦克武器問世,坦克都是無可替代的。
那在未來的地面戰爭中,坦克又會不會、會被什麼樣的東西取代呢?機甲?高達?誰知道呢。
-
3 # 血染戰旗紅
讓我這個磚家來回答吧!
第三代反坦克導彈已經實現了全向攻擊,而且它還佈置靈活,既有一個人扛著就能打的輕型反坦克導彈,也有可以裝在武裝直升機、裝甲車、越野車上發射的中型和重型反坦克導彈。可以這麼說,假如讓坦克和反坦克導彈PK,坦克確實凶多吉少。
但在戰場上,都是多軍種,多兵種協同作戰的。伴隨著坦克上戰場的既有看得見的空中力量,如戰機、武裝直升機、無人機等,也有野戰防空系統,遠端火力支援系統,如遠端火炮、火箭炮、近程彈道導彈等,各軍兵種相互協同,相互掩護,組成一支進可攻,退可守的堅強力量。
另外,戰場上還有一股看不到的力量,那就是電磁戰場。這裡麵包括電子偵察、光電偵察、紅外、鐳射偵察、對抗等。這些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但對電子系統卻擁有干擾和殺傷能力。
另外,坦克本身也攜帶有爆炸反應裝甲,煙霧彈發射系統,電子干擾、壓制系統等等,它們也可對付反坦克導彈。比方說爆炸反應裝甲,當坦克探測到來襲的反坦克導彈後,就啟用爆炸反應裝甲,能提前將反坦克導彈引爆,從而保護坦克免遭傷害。煙霧彈發射裝置,它發射後可以形成一片濃煙,將坦克保護在煙霧中,可以有效的干擾電視制導和鐳射制導的反坦克導彈。電子干擾、壓制系統,可以擾亂無線電制導系統,讓無線電制導的反坦克導彈失靈。紅外誘餌彈,發射後形成一個大的紅外目標,可以將紅外製導的反坦克導彈提前引爆。
另外,反坦克導彈還有個有效射程的問題。目標太遠或太近都不靈光。太遠了你夠不著;太近了你沒發射條件。就像咱們看書,你將書放得太遠了,肯定看不清楚書上的字;可你把書放得太近了,比方說貼到臉上,你照樣也看不清楚書上的字。只有把它放到適中的位置上,才能將書上的字看清楚,才能看明白書上的內容。如果對方在你的反坦克導彈有效射程之外,你反坦克導彈再厲害也沒有用。
-
4 # 雲龍侃
二戰的時候,陸軍武器那麼先進,全面機械化部隊,戰爭打到最後照樣會打白刃戰。兩國軍事實力懸殊的話,可以光靠空襲和電子壓制打垮對手,但是兩個實力相當就完全不同了,電子戰打完就是空戰,空戰打完就是陸地對抗了,再打下去,依然會迴歸白刃戰。
-
5 # 華來士1969
坦克絕不是最好的武器,但坦克是最不壞的武器。地面作戰武器沒有超過他的。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是沒有選擇的選擇。
-
6 # 小吳7581
反坦克導彈僅僅用於防守,進攻中用不了。理由
1肩扛小型反坦克導彈您能跑幾公里?
2.裝到皮卡上,好的,你敢開著裝上反坦克導彈的皮卡去衝擊敵人的陣地嗎,英雄?
3.那好吧,把反坦克導彈裝到坦克上,嗯,那不還是坦克嗎。
所以說,有了反坦克導彈,只能讓你防守,也就是讓你輸得慢點,你要想贏得勝利,僅僅靠它,基本白扯。
-
7 # 草木菁華2005
如果按你這種說法沒有任何武器可以獨當一面!坦克是陸戰神器,專治各種不服!但遇到反坦克導彈,都歇菜!那武裝直升機算什麼?專治各種地面部隊!遇到行動式防空導彈,同樣歇菜!空軍各種戰鬥機厲害吧?各種空對空,地對空,海對空,一樣能幹的下來!海軍艦隊強吧?陸軍,空軍夠不著,遇到航空母艦的艦載機一樣追著打!再不行還有安防導彈!這樣下來海陸空三軍都是渣!單拉出導彈部隊,牛吧?三兩個特種兵就能摧毀掉!特種兵牛吧?沒適合的反坦克武器,坦克一發入魂!核武也是一個道理,那全世界發展軍備做什麼?各種武器都有各種剋制武器!現在戰爭都是協同作戰!沒有催不毀的武器,只有沒有掌握戰爭主動權的軍隊!
-
8 # 吐槽能
當然不是!
首先地面戰通常是在海空軍進了大規模空中打擊後才開始!坦克上面有攻擊直升機和無人機掩護…火力範圍很大。僅少數兒反坦克導彈小組,可以偷襲一下……
然後目前只有美國的標槍、中國的紅箭12,以及印度毒蛇MK2是灌頂攻擊……但後者還有很多問題沒解決!
其它,多是掠頂攻擊、和普通攻擊。並非都是灌頂攻擊……
所以現有主動防禦系統,都覆蓋不了上方!因為必竟來自上方的攻擊非常、非常、非常少……
如果是防禦方,失去了制空權,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坦克最大的威脅,來自空中……
-
9 # 微電腦一本書大小
坦克是進攻武器,更不會單槍匹馬自己出來溜達要你導彈打個夠,多是集團衝鋒勢不可擋就算有少許損失你也做不到全殲敵軍坦克,站穩腳跟了奪取要點了也就輸了,戰場不是打擂,沒人願意和你公平單打獨鬥,伴隨坦克的火炮和陸航 乃至步兵都把你壓縮的沒活動空間了
-
10 # 相忘江湖3666
哪有那麼多攻頂反坦克導彈,能買到的就是美國的陶式和標槍。。還有以色列的長釘反坦克導彈。。。其他的導彈還是靠正面硬剛,所以才有幾百毫米甚至上千毫米的穿甲指標。。。。你以為反坦克導彈水平發射接近目標後再飛高俯衝攻頂很容易啊
-
11 # 前方的黎明
儘管現在武器越來越精確,但是僅僅靠空襲轟炸不能完全取代陸地作戰,如果沒了坦克,那麼巷戰對於進攻方將是一場噩夢,而且幾乎不可能打贏。只有坦克的強力支援和掩護才能有效避免步兵大量傷亡,對敵人進行壓制和殺傷。
-
12 # 就是壞了點
沒有制空權的坦克,到了戰場上就是送菜!所謂的鋼鐵洪流,在後面的戰爭中不可能重現!例如伊拉克戰爭黴菌依靠完全的空中優勢,用攻擊機和武裝直升機使用反坦克導彈擊毀2000多輛,完全是一邊倒的屠殺!如果當時伊拉克的坦克,由T55或者T72換成今天的99式,其結果也不會有任何的變化!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制空權的話,坦克或者說你的裝甲部隊就只能分散隱藏,任何的集結和攻擊都是送死!那麼坦克是不是不符合時代潮流會被淘汰呢?那也絕對不會,在可預見的未來,他依然是路戰之王的角色!致少對於佔有制空權攻擊方來說是這樣,對於防守方來說,還是在城市中用高效能狙擊槍和反坦克導彈用游擊戰防守比坦克更有效!
-
13 # 味冷
坦克的發明,是為了保護步兵,抵擋機槍火力,突破鐵絲網與壕塹。然而當坦克表現出非凡的戰鬥能力,其戰術價值超過了步兵時,步兵反而必須為了保護坦克付出重大犧牲。
根據二戰的經驗,面對強大的非對稱反坦克火力(反坦克炮/火箭筒/地雷),坦克叢集中走在最前面的反而是步兵(摩托/半履帶/坦克搭載)。一場裝甲進攻戰鬥通常在耗盡了步兵以後結束,而不是相反。
與低烈度的治安戰不同,在現代正規軍隊的大戰中,反坦克導彈操作手首先見到的不是滾滾而來的坦克,而是鋪天蓋地的航空炸彈、火箭炮、榴彈炮覆蓋。除非依託堅固工事或山地森林城市等有利地形環境,反坦克力量將遭遇大量人員裝備損失。
硝煙散盡,倖存的反坦克力量抬起頭,散兵隊形搜尋前進的步兵已經在200米以內。任何敢於露頭的反步兵武器都會遭遇後方的步兵戰車/坦克打擊。而反坦克導彈想露頭穩定地瞄準坦克,也必須躲過步兵的眼睛和步槍。
除了硬殺傷能力,裝甲兵的軟技能也會大幅度降低反坦武器的效果。例如光電對抗裝置,大規模的煙幕等。
因此坦克不會退出地面戰場,但是需要合理的戰術和其他兵種的配合。坦克雖然不是無敵王者,為消滅坦克也必然付出相應代價,而戰爭本來就是力量之間的相互消耗,直到一方油盡燈枯。
美國在二戰中損失了約6000輛坦克,然而只損失了約5000名坦克兵。因此當裝甲兵將領抱怨坦克裝甲太薄,如何危險時,步兵將領忿忿地說,看看我的裝甲,就是這身卡其布軍裝。
衝在突擊車前面的半履帶運兵車
衝在坦克前面的搭載步兵
你們上,我掩護
步兵保衛坦克必死,失去坦克步兵必死
坦克騎手
我的裝甲被樹枝劃破
-
14 # 不知道叫啥子3
評判標準其實很簡單,沒那麼複雜…
如果讓你上戰場,你是願意選,坐在一個有幾百毫米裝甲,帶著大炮、機槍的鐵疙瘩上飛奔。還是願意選擇甩光腿,扛著幾十公斤(少算點,反坦克導彈和其他武器一起算五十公斤好了),跟著人家來幾十甚至上百公里的越野跑?
-
15 # Knigderebenen
戰場是立體的。除了絕對核力量可以在這個立體空間中毀滅一切。其他都是配合來的。孤零零一輛坦克孤軍作戰很少。那句很有詩意的話: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看你
-
16 # 被逼著改名
可能是題主反坦克導彈的宣傳片看多了,對反坦克的難度產生了錯覺。
首先,坦克會停著等反坦克武器攻擊嗎?除非治安戰或全面掌握制空權,否則絕對碰不到停著的坦克,反坦克武器打移動坦克的命中率很低的。打頂和發射不管的命中率更感人。而且反坦克導彈的射程普遍很短,甚至不如坦克的射程,反坦克兵發射導彈後也就面臨著坦克的反擊!如果你是士兵,你願意縮在坦克裡還是揹著反坦克導彈打坦克呢?
其次,坦克是長腿的進攻武器,反坦克導彈再厲害也是短腿的防禦武器,戰鬥中只能隱藏起來等著坦克,但你的防線不可能處處都佈滿反坦克導彈。進攻意味著主動,防禦意味著被動,一味被動的防守必然失敗。坦克就像成吉思汗的蒙古騎兵,斥候發現防守薄弱點後,成群結隊的坦克即便被摧毀幾輛,也會突破防線大肆破壞後方的軟目標,讓防守方失敗。
第三,單純依靠反坦克導彈防禦坦克叢集,只能結合地形和反坦克地雷,反坦克椎,限制坦克的速度,多層防禦才有機會攔下來,即便攔下來,防守方也會付出巨大的傷亡,發射過反坦克導彈計程車兵5成活不下來的。
總的來說單純依靠反坦克導彈根本攔不住坦克叢集。現在戰爭根本不是一招走天下,是一個多兵種的體系化作戰,單純依靠任何單一裝備都不現實。
-
17 # 繁星155607203
反坦克導彈不一定都是頂攻的,理論上坦克頂部的裝甲最薄弱,但是除了飛機上發動攻擊可以非常容易的實現頂攻,其它平射的導彈要實現理想的頂攻並不容易,因此這來頂攻導彈一般採用儘量帶有一定角度的攻擊,還將戰鬥部製作成斜向下攻擊部,提高攻擊效果;反坦克導彈個破甲彈都是採用的錐型裝藥,在爆炸時產生射流擊穿裝甲,為了達到最好的效果,也為錐形藥前部安放了金屬錐形藥託,和讓彈藥在裝甲一定距離,高度等爆炸,讓爆炸後形成的金屬射流達到最好的擊穿效果。但是由於現在坦克普遍安裝了反應式裝甲,這種反應裝甲在爆破後的作為就是干擾破壞破甲彈藥爆炸前後形成的射流效果,對付導彈、破甲彈等攻擊效果非常好,可以非常有效的抵禦這類彈的攻擊,因此也可以看到現在的主戰坦克普遍和大面積的掛裝。為了應對反應裝甲,因此導彈大都使用串聯式戰鬥部,在主戰鬥部前再裝備一個小的戰鬥部,如果是打到反應裝甲上,由前小戰鬥部先引爆反應裝甲,主要攻擊任務由主戰鬥部完成。但是附加了一個戰鬥部,也會使得重量變大和威力變小。還有一種格柵裝甲,有時又會被人戲稱“防盜網”,成本極其低廉,甚至有的車只在前部離裝甲遠的地方裝有一個,但是這種格柵對射流效應攻擊的彈藥防護性很好;坦克上主動攔截系統的出現,我國已經掌握了該技術了,在坦克監測到有導彈打來時,可以在即將打上時發射外掛式彈藥將其攔截擊毀;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坦克攻入城市街道,被對方在街道樓頂上使用火箭彈,導彈,手雷的攻擊,沒有經驗的在街道上一味冒進也是會很吃虧的,有的國家還為此吃過大虧;反坦克導彈相對比較大,一般最大攻擊距離是五公里左右,也有十公里的,這裡說的都是光纖制導的,相對普通士兵目標就大,發射後容易被發現,傳統的反坦克導彈在發射後還要由射手控制“盯”住移動的坦克,對射手自身掩護要求就不方便。再前期運輸,在陣地上裝備好,瞄準射擊過程都相對比較麻煩。雖然現在也有很多反坦克導彈是“打了不管”的了,但反坦克導彈目前真做不到很高的遠端摧毀率,因此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在戰爭中步兵用來攻擊對方陣地,堡壘等工事,重武器等。前面也說了傳統光纖指導的反坦克導彈大多是五公里左右的,少數十公里的很少見,在近距離內準備瞄準攻擊坦克時,這點距離也會讓自己被對方發現,一旦被對方發現那能不能躲開就看運氣了,想繼續不間斷攻擊就不現實了。十公里以上射程的,由於拖帶光纖的“累贅”,已經基本不可能了,因此也有些國家,如以色列,我國,都進行過遠端無線制導結構的,但是據說是這種結構對反坦克導彈來說並不理想,目前也還沒有看到有那個國家有裝備這類無線制導的結構。
坦克與反坦克武器,看來就是傳統的“矛和盾”的長久較量,有些年說矛更“利”了,又過了幾年說盾更“硬”了,暫時還沒有看到誰更勝一籌。預期在未來一段時期這二者誰也還都不能佔絕對的上風,沒有了坦克的絕對殺器,坦克也就淘汰不了
-
18 # 一口大蒜配咖啡
現代戰爭很少單一兵種作戰了。比如坦克的天敵有反坦克武器,有武裝直升機。那坦克出擊,必然伴隨著步兵協同,還有區域防空武器協同,來保障坦克的安全。那麼坦克也在保護著步兵和防空武器的安全。不同的戰場環境,不同的兵力搭配。基本不會出現坦克落單了,讓敵人隨意灌頂攻擊的情況。
-
19 # 依山傍水69528556
不用坦克你用啥?
戰場沒得選擇,靠士兵兩根腿去衝鋒不行,乘車,裝甲車和普通汽車還不如用坦克安全,這是小孩子都知道的常識。
況且,今天的坦克除了捱揍用的裝甲,還有主動防禦的反應裝甲還有煙幕,攔截彈等反導彈裝置。坦克上戰場也是在己方空中掩護下進行,即便對方有隱藏的反坦克炮或導彈,也就打一兩次吧,會很快被摧毀。
-
20 # 愛吃鵝的大灰狼
能灌頂的導彈屈指可數,而且都是重型導彈,價格不菲,集中在幾個大國手裡,中國都發展到了紅箭12/14,裝甲車還在配備紅箭73呢?哪來的廣泛使用。而且在大規模軍事衝突中,反坦克導彈屬偷襲狙擊類武器,任何武器都有使用侷限性,沒有任何單一一種武器能雄霸天下。當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埃及渡河後導彈佔了點便宜,後來人家就知道怎麼反制了,十幾發才能摧毀一輛,反坦克小組也損失慘重。戰場監視雷達,光電反制裝備,無人機等很多裝置都不是吃素的,你得有機會才行。俄羅斯加入敘利亞前,敘利亞坦克都被打光了,有了老毛子,才有神一樣的老虎師。只有屬性相剋的武器,但沒有能雄霸戰場的單一武器
回覆列表
很榮幸能回答這個問題。 目前現在的反坦克導彈確實很厲害,但也並不是坦克在未來戰場沒有用了,我的觀點有以下幾點:
1、未來坦克的發展,目前世界上先進一流的坦克都有干擾武器,比如干擾彈之類的武器,而且目前坦克採用複合裝甲,一般的反坦克導彈只能限制坦克的進攻,不一定能徹底摧毀。還有就是現在坦克的攻擊範圍提高,那麼反坦克導彈的範圍要比坦克的攻擊範圍還要遠,這就增加了其命中難度。
2、坦克作戰一般都是叢集作戰,在叢集坦克面前反坦克武器就顯的弱弱無力了,而且現在戰爭是集體配合戰爭不可能拿坦克單獨對反坦克導彈的,坦克和武裝直升機,坦克步兵協同作戰,配合坦克的會幫坦克解除危險,
對付坦克最有效的武器就是使用集束彈藥,這種彈藥也叫作子母彈,就是透過投放數以百計的爆炸性子彈,當期在半空中爆炸時將許多小型的從空中引爆拋射到坦克區域,這種子母彈可以將坦克群打成篩子,不過由於這種炸彈在轟炸的時候太過恐怖,許多國家都已經簽訂了《集束導彈公約》禁止使用集束導彈。但目前大多國家都有這種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