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霸浪四海不回頭
-
2 # 百花齊放161722955
文學大眾化是要迎合大眾生活的文化知識,一,在當今社會,社會在發展,人們都要學習提高社會風氣,二,要貼近大眾生活,捉高人們自身的修養和素質,三,要倡導尊老愛幼,人人平等,創造一個和協文明城市,四,希望有志之士多寫,多看應人民所需,大眾文化所需,寫出貼近生活,歌頌真,善,美,醜的好文章來。
-
3 # 小王子的B612
這個就像普及普通話。
自然帶來互通和交流的融合,也帶來了弊端,普通話流行了,慢慢的方言就逐漸消失。至少我現在家鄉話的一些邊緣詞彙我已經不會說了。
-
4 # 晴晴南
文學大眾化是這個時代發展的趨勢,隨著科技技術不斷提升及網路資訊的快速傳播發展,社會人群閱讀資訊能力也快速上升,各種碎片的資訊知識已經佔據了我們生活的大部分時間,其中不乏有大部分對各種文學有興趣者或者從事其領域者,都在源源不斷輸出或吸收各種文學文化帶來的正面或負面的影響。隨著他們的吸收消化再繼續在周圍人影響開來,或者在網路平臺繼續輸出新的看法新的思想,也會快速的被大部分人所看到甚至這部分人受到他們的影響從而得到改變。所以文學大眾化應該正面去看待,只要我們傳播推行好的、正能量、文明的,那對社會人群的文化知識甚至綜合素質提升都有很大的影響。
-
5 # 強強刺客
文學大眾化是一種必然趨勢,我們應該用辯證的眼光看待,畢竟,一方面被大眾接受的文化才能長久;另一方面大眾化的文學也可能不可避免的有些俗套,缺少一些原汁原味的文學性;所以我認為應該用辯證否定觀來看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
6 # 真實的恩典
文學的大眾化問題:
文學是“人學”,文學活動是在人與現實的審美關係上展開的,文學也是從審美關係上審視人生、把握生活的。文學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式,要從切身的生活經驗出發,著眼於現實生活基礎,表現主體真切的人生體驗和真摯的情感,以主體的虛構和想象,適應和滿足讀者的接受心理,即文學活動要以“人”為主體,關注藝術真實。因此,發展文學,我們首先要深入民間,面向大眾,在體驗生活中找素材。如張恨水的通俗愛情小說《啼笑因緣》,明清時期的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紅樓夢》等,貼近生活,迎合大眾口味,反映普通民眾的喜怒哀樂,展現人民的審美,體現民族的人文精神。大眾文學是適合各個階層的讀者的,因而更受大眾喜愛,具有更強的生命力。
但是,在文學深入大眾的同時,也要避免文學的過於通俗,過於大眾。文學的審美,一方面既要把握社會生活,又要超越生活現象,在文學活動中追尋人生意蘊,顯示人的價值和人生意義;另一方面要透過文學的審美進入一個虛構但是可能發生的世界,從而表現對人生的感受和理解。文學是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題材可以是通俗的,但意蘊卻是高雅的。文學作品分語言層、形象層和意蘊層三個層次,在創作中要注重語言、結構、敘事和修辭技巧的結合。對於當下網路文學的過分通俗化,如徒有不加掩飾的色情卻沒有實質內涵的低俗的言情小說《很純很曖昧》或其他豪門高富帥戀上平凡女生等等,這些都太流於表面,往往更注重商業性而非文學的審美性,既不符合創作的內在規律,也無法真正進入民眾的心靈,是低俗化的文學。
因此,我們要把文學與人生和社會結合起來,創造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學作品,既要從人生視角解讀文學,藉助文學透視人生,體現審美,又不落入俗套,走向低俗。
-
7 # 陳老師愛畫畫
文學大眾化
在20世紀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文學的大眾化”是一個持續了多半個世紀併產生持續影響的運動。(1)從20世紀20年代平民文學的提倡,到30年代“左聯”組織的三次“文藝大眾化”討論,從抗戰開始時“文章下鄉”、“文章入伍”的響亮口號,到40年代延安文學大眾化運動如火如荼的展開,再到50年代後,強勢話語與體制力量的合二為一……無論表面形式如何變化,其核心理念無非有兩個層面:一是大眾能夠看懂的文學;二是大眾創作的文學
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文壇上發生了兩次有影響的文學討論:一是 1930年開始,持續了八九年以“文藝大眾化問題”為中心的系列討論;二是抗戰爆發後以“民族形式”為中心的討論。它們雖然側重點不同,但都圍繞文學大眾化這一核心問題展開,時間上也有緊密的連續性,它們是一次整體性的討論。對這一討論,學界進行了大量的考察與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轉型期大眾文學藝術的迅猛發展,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面對新奇紛繁的大眾文學藝術現象,一味地肯定或一味地否定都是把原本複雜的現象簡單化,所以我們要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文學大眾化,既不能一味地肯定又不能一味地否定。
90年代文學手法的平實化,或是說大眾化,也是一個十分突出的現象。80年代“現代派”喧囂以後,經過作家的吸納、消化、滋養,產生出看似平實而實際上隱含各種“現代派”甚至有所創新的表現手法。 正是在同80年代創作進行比較中,我看到90年代創作鮮明的大眾化趨勢。所以我們可以想到文學大眾化是不可避免的。
一、創作主體的大眾化 創作主體,簡單的說就是作者。在網路文學盛行的當下,作者不再像傳統文學一樣,僅僅侷限在極少的文人。現在的創作主體是全社會的人。 二、創作題材的大眾化 網路文學的題材形式主要是大眾喜愛的言情、武俠、玄幻、偵探、驚悚等通俗的文學形式,是真正的題材大眾化。 三、創作方式的大眾化 網路文學創作是多元化的,它不像傳統文學,必須要先構思,然後打提綱,才開始寫作,寫完後還要進行刪改等等。網路文學的創作甚至可以直接在電腦上想到什麼就寫什麼,然後發表。 四、傳播方式的大眾化 現在網路普及,網路傳播無疑是最大眾化的途徑。 五、受眾的大眾化 網路文學由於它的傳播方式簡單便捷,所以有了更廣闊的讀者。 六、文學批評的大眾化 以往的文學批評僅侷限於專業批評家,一般人不能進行文學批評,只能是談談自己的看法。而網路文學時代,網路技術使每位讀者成為批評者成為可能性。 所以,我們能看到網路文學對文學大眾化的發展有著重大的作用與影響。
文學大眾化也是一種必然趨勢,我們應該用辯證的眼光看待,畢竟,一方面被大眾接受的文化才能長久;另一方面大眾化的文學也可能不可避免的有些俗套,缺少一些原汁原味的文學性。雖然文學大眾化也有很多弊端,但是我還是相信它會越來越好,也會更快的好起來。
-
8 # 周易研究與應用學者
一、文學的產生和發展其最終的目的還是服務於廣大人民群眾。既然要服務人民群眾,它必然要來源於群眾基礎,貼近生活。從切身的生活經驗出發,著眼於現實生活基礎,表達真切的人生體驗和真摯的情感,才能適應和滿足讀者的接受心理,也就是說文學紮根於“人”,本身就屬於大眾化。
二、現代社會文學創作普遍趨向於大眾化,網路的發展為我們搭建了廣闊的平臺。人們手中個個懷揣電子產品,使得群眾閒暇之餘有了更多可供消遣的文化食糧。所以對於創作的多元化有了需求,正適應了各行各業的人們加入創作的隊伍。
三、大眾化不等於庸俗化。文學之所以稱為文學,還是有一定的高度和層次的,雖然鼓勵大家創作,但也不能太過拉低文學作品的質量,那些沒有社會價值,沒有社會意義,違反社會主義正能量和核心價值觀的,必須剔除。
因此,我們要把文學與人生和社會結合起來,創造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學作品,既要從人生視角解讀文學,藉助文學透視人生,體現審美,又不落入俗套,走向低俗。
-
9 # 蘋果炒土豆
文學是“人學”,文學活動是在人與現實的審美關係上展開的,文學也是從審美關係上審視人生、把握生活的。文學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式,要從切身的生活經驗出發,著眼於現實生活基礎,表現主體真切的人生體驗和真摯的情感,以主體的虛構和想象,適應和滿足讀者的接受心理,即文學活動要以“人”為主體,關注藝術真實。因此,發展文學,我們首先要深入民間,面向大眾,在體驗生活中找素材。如張恨水的通俗愛情小說《啼笑因緣》,明清時期的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紅樓夢》等,貼近生活,迎合大眾口味,反映普通民眾的喜怒哀樂,展現人民的審美,體現民族的人文精神。大眾文學是適合各個階層的讀者的,因而更受大眾喜愛,具有更強的生命力。但是,在文學深入大眾的同時,也要避免文學的過於通俗,過於大眾。文學的審美,一方面既要把握社會生活,又要超越生活現象,在文學活動中追尋人生意蘊,顯示人的價值和人生意義;另一方面要透過文學的審美進入一個虛構但是可能發生的世界,從而表現對人生的感受和理解。文學是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題材可以是通俗的,但意蘊卻是高雅的。文學作品分語言層、形象層和意蘊層三個層次,在創作中要注重語言、結構、敘事和修辭技巧的結合。對於當下網路文學的過分通俗化,如徒有不加掩飾的色情卻沒有實質內涵的低俗的言情小說《很純很曖昧》或其他豪門高富帥戀上平凡女生等等,這些都太流於表面,往往更注重商業性而非文學的審美性,既不符合創作的內在規律,也無法真正進入民眾的心靈,是低俗化的文學。因此,我們要把文學與人生和社會結合起來,創造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學作品,既要從人生視角解讀文學,藉助文學透視人生,體現審美,又不落入俗套,走向低俗。
-
10 # 甄璽
通俗的講,如果早些年擁有一本駕照當個職業司機可以養活一家老小,那麼現在擁有一本駕照就是社會入門必備。同樣,掌握基本的讀寫功能和必備的寫作技巧,應該是現代人入門必備。就是你隨未必從事,但你必須必備。這樣文學大眾化,娛樂化的傾向就比較好理解,也比較好接受了。
-
11 # 梨城小子
文學是“人學”,文學活動是在人與現實的審美關係上展開的,文學也是從審美關係上審視人生、把握生活的。文學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式,要從切身的生活經驗出發,著眼於現實生活基礎,表現主體真切的人生體驗和真摯的情感,以主體的虛構和想象,適應和滿足讀者的接受心理,即文學活動要以“人”為主體,關注藝術真實。因此,發展文學,我們首先要深入民間,面向大眾,在體驗生活中找素材。如張恨水的通俗愛情小說《啼笑因緣》,明清時期的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紅樓夢》等,貼近生活,迎合大眾口味,反映普通民眾的喜怒哀樂,展現人民的審美,體現民族的人文精神。大眾文學是適合各個階層的讀者的,因而更受大眾喜愛,具有更強的生命力。
但是,在文學深入大眾的同時,也要避免文學的過於通俗,過於大眾。文學的審美,一方面既要把握社會生活,又要超越生活現象,在文學活動中追尋人生意蘊,顯示人的價值和人生意義;另一方面要透過文學的審美進入一個虛構但是可能發生的世界,從而表現對人生的感受和理解。文學是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題材可以是通俗的,但意蘊卻是高雅的。文學作品分語言層、形象層和意蘊層三個層次,在創作中要注重語言、結構、敘事和修辭技巧的結合。對於當下網路文學的過分通俗化,如徒有不加掩飾的色情卻沒有實質內涵的低俗的言情小說《很純很曖昧》或其他豪門高富帥戀上平凡女生等等,這些都太流於表面,往往更注重商業性而非文學的審美性,既不符合創作的內在規律,也無法真正進入民眾的心靈,是低俗化的文學。
因此,我們要把文學與人生和社會結合起來,創造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學作品,既要從人生視角解讀文學,藉助文學透視人生,體現審美,又不落入俗套,走向低俗。
-
12 # 金山雲朵
文學大眾化,是一種文化現象,指文學作品向適合大眾口味偏移,相當於“遠離陽春白雪,接近下里巴人”的意思。它的核心理念無非有兩個層面:一是大眾能夠看懂的文學;二是大眾創作的文學。
文學大眾化流行時候,文學走出了單一的“審美價值標準”,適應了多元的文化需求。具體包括幾個方面:
一、創作主體的大眾化創作主體,簡單的說就是作者。作者不再像傳統文學一樣,僅僅侷限在極少的文人。現在的創作主體是全社會的人。
二、創作題材的大眾化網路文學的題材形式主要是大眾喜愛的言情、武俠、玄幻、偵探、驚悚等通俗的文學形式,是真正的題材大眾化。
三、創作方式的大眾化。目前,網路文學創作是多元化的,它不像傳統文學,必須要先構思,然後打提綱,才開始寫作,寫完後還要進行刪改等等。網路文學的創作甚至可以直接在電腦上想到什麼就寫什麼,然後發表。
四、傳播方式的大眾化現在網路普及,網路傳播無疑是最大眾化的途徑。
五、受眾的大眾化網路文學由於它的傳播方式簡單便捷,所以有了更廣闊的讀者。
六、文學批評的大眾化以往的文學批評僅侷限於專業批評家,一般人不能進行文學批評,只能是談談自己的看法。
文學藝術開始擺脫為小部分人服務的狹小格局,走向為絕大多數人民群眾服務的方向。推動這種趨勢的,不但是文學自身嬗變的結果,更有社會歷史條件的影響。
-
13 # 營山文藝
在當今社會,文學大眾化已經實現。文學在現代社會各領域應該是無處不在,如領導講話時不時地引經據典,時不時地運用一些文學語音,一是顯示其文化修養和文學水平,二是附庸風雅彰顯儒雅之氣,三是提升講話技巧和水平,四是吸引聽眾活躍氣氛。這僅舉講話一例,就足夠彰顯了文學的大眾化了。當然,還有其他的領域。比如說一句極富詩意色彩的廣告詞,就能判定它的文學屬性。在我的家鄉南充,就以"嘉陵江畔最柔美的身段",其文學的韻味和意境就非常的深厚。當然,高雅的純文學還是有一定高供的,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懂得的。文學既有下里巴人,又有陽春白雪。雅俗共賞,百花齊放是當代文學大眾化的主要特徵。
-
14 # 梅心清骨
文學大眾化是一種必然趨勢,我們應該用辯證的眼光看待,畢竟,一方面被大眾接受的文化才能長久;另一方面大眾化的文學也可能不可避免的有些俗套,缺少一些原汁原味的文學性;所以我認為應該用辯證否定觀來看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
15 # 易經智慧人生
文學大眾化是一種必然趨勢,我們應該用辯證的眼光看待,畢竟,一方面被大眾接受的文化才能長久;另一方面大眾化的文學也可能不可避免的有些俗套,缺少一些原汁原味的文學性;所以我認為應該用辯證否定觀來看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
16 # 芥子藏龍
大眾化即世俗化,文學大眾化即文學世俗化。
世俗化講實用,即是實用的世俗化文學,當然就有能力融合外來文學,變化自身,自身變化。
有意思的是,這種不斷變化,卻讓人覺得是保持不變的。這個誤會大概是從秦始皇書同文以後的方塊字幾乎沒有變造成的。漢代竹簡,今天讀來,沒有困難,難免讓人恍惚。
聊文學以前先說字,不唐突。中國傳統認為,字,有神性。張光直先生就說過,中國文字的發生是為人神通,是縱向的,而西方文字主要為傳播,是橫向的。中國讀書人歷來認為,只要文字留下,根也就保住了。哪怕是不認識字的老百姓,也曉得“敬惜字紙”,以前有字的紙要集中在一起燒,類似儀式。
近現代各種中國文學史,總是將中國古典小說拔得很高,大概是學者們暗中有一部西方文學史在心中比較。小說的價值高漲,是五四開始的。這之前,小說在中國沒有地位,是閒書,是正兒八經的世俗之物。班固在《漢書》中早就說:“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造也。”而且引用孔子的話“是以君子弗為也”,意思是君子不寫小說。
毋庸置疑,司馬遷是中國小說第一人,《史記》當作小說來讀,更親切。到了魏晉的志怪志人,以至唐的傳奇,沒有太史公不著痕跡的佈局功力,卻有筆記的隨記隨奇,一派天真。後來的《聊齋志異》,雖也寫怪,卻沒有了天真,但故事的收集方法,蒲松齡則是請教世俗。莫言山東人,寫鬼怪,當代中國一絕,他的家鄉高密,鬼怪就是當地世俗構成。
唐朝還有和尚的俗講,就是用白話講佛的本生故事,邊講邊唱,用來吸引信徒。敦煌卷子裡那些俗講文字,看得出世俗形式的小說初型。宋元說話非常發達,魯迅說宋傳奇沒有創造,因有說話人在。其實《太平廣記》記載隋朝就有說話人了。周密的《武林舊事》記載南宋杭州一地就有說話人百名,組織行會叫書會,說話人所據的底本就是話本。魯迅認為,宋元話本是中國小說史的一大變遷。中國人自古就講究說故事,以前跟皇帝講話,不會說故事,腦袋就很容易搬家。春秋戰國產生如此多的語言,多半是國君逼出來的。用故事影射,是傳統,影射得好,可傳世。
元朝讀書人不能科舉做官,只好寫雜劇。元文人大規模進入世俗藝術創作,景觀有如唐的詩人寫詩。元雜劇讀來令人神旺的是,其中的世俗情態和世俗口語。雜劇一詞,晚唐以來,一直有,金雜劇後來又稱院本,是走江湖的人照本宣科,要到元雜劇才成為真正的戲劇。由元入明的羅貫中除了寫雜劇,也寫了《三國演義》,等於是明代世俗小說的開端。
明代是中國古典小說的黃金時代,《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詞話》、《封神演義》、《三言二拍》等等,無一不是描寫世俗的小說,而且明明白白是要世俗的人來讀。明代這些小說,特點是元氣足,個個像富貴人家出來的小孩兒,沒有窮酸氣。
到了清代,當然就是《紅樓夢》。《紅樓夢》也是世俗小說,曹雪芹講中國詩的意識引入小說,使之成為中國古典小說的頂峰。陳世驤先生就對張愛玲說過,中國文學的好處在詩,不在小說。除了當代,詩在中國的地位一直最高,次之文章,等而下之是小說。
說這麼多,總之一句話,文學大眾化就是文學世俗化。
-
17 # 鴻義HY
關於這一點,魯迅先生是先驅!其著名的白話文《狂人日記》就是最好的範例,就是讓大多數平民百姓都能讀的懂;識得透。
開國領袖毛澤東主席也曾說:藝術是為人民服的!但這絲毫沒有引響到他本人詩詞的藝術性與書法的觀賞性。隨著國民的文化水平和文藝素養的不斷提升,最終人們必將回歸於那博大精深古老的中華文明之中,從中汲取營養,並將其發揚光大!
如今的中華文化已遍地開花!
-
18 # 柒淘秀
文學是“人學”,文學活動是在人與現實的審美關係上展開的,文學也是從審美關係上審視人生、把握生活的。文學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式,要從切身的生活經驗出發,著眼於現實生活基礎,表現主體真切的人生體驗和真摯的情感,以主體的虛構和想象,適應和滿足讀者的接受心理,即文學活動要以“人”為主體,關注藝術真實。因此,發展文學,我們首先要深入民間,面向大眾,在體驗生活中找素材。如張恨水的通俗愛情小說《啼笑因緣》,明清時期的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紅樓夢》等,貼近生活,迎合大眾口味,反映普通民眾的喜怒哀樂,展現人民的審美,體現民族的人文精神。大眾文學是適合各個階層的讀者的,因而更受大眾喜愛,具有更強的生命力。
但是,在文學深入大眾的同時,也要避免文學的過於通俗,過於大眾。文學的審美,一方面既要把握社會生活,又要超越生活現象,在文學活動中追尋人生意蘊,顯示人的價值和人生意義;另一方面要透過文學的審美進入一個虛構但是可能發生的世界,從而表現對人生的感受和理解。文學是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題材可以是通俗的,但意蘊卻是高雅的。文學作品分語言層、形象層和意蘊層三個層次,在創作中要注重語言、結構、敘事和修辭技巧的結合。對於當下網路文學的過分通俗化,如徒有不加掩飾的色情卻沒有實質內涵的低俗的言情小說《很純很曖昧》或其他豪門高富帥戀上平凡女生等等,這些都太流於表面,往往更注重商業性而非文學的審美性,既不符合創作的內在規律,也無法真正進入民眾的心靈,是低俗化的文學。
因此,我們要把文學與人生和社會結合起來,創造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學作品,既要從人生視角解讀文學,藉助文學透視人生,體現審美,又不落入俗套,走向低俗。
-
19 # 熊叄
誠復!
按我的理解簡單點說,《唐詩三百首》、戲曲、神話啊,就是大眾文化。大家都能聽的懂,能傳下來,大眾熟知的。
相反的像魏晉時期的駢文就不是大眾文化了。各種典故和華麗生澀的詞語堆砌而成,一讀三不懂。難以被大家廣為流傳的文學。
以上供參考,謝閱!
-
20 # 江上俠chenxiliang
文學大眾化,也可稱文學平民化。在題材上表現人民大眾的生活,生產,喜怒哀樂,意念夢幻。在讀者物件上是都看得懂的人民群眾。不同時期有不同題材和作者。以前作者是少數作家和文學愛好者,現在新出現網路文學,有文化的幾乎人人是作者,人人能在電腦手機上寫作詩歌,散文,曲藝,戲劇,受眾面更廣,這網路文學的普及,就是新時期的文學大眾化,儘管作品良莠不齊,需要改進。
回覆列表
文學和其他藝術有著共性:視覺刺激,情感認同,社會反思,但是文學更容易走向大眾化,因為它用文字語言表達給人一種思想,更容易接受,因為創造出老少婦孺皆懂的文學作品是一種很高的境界。它還與其他藝術品有著區別,比如油畫,他具有抽象性,你需要從一幅畫中讀出一篇故事或者它的寓意,那是不容易的,所以本人認為文學大眾化更符合藝術走向大眾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