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21 # 動次打次小蟈蟈

    文學是“人學”,文學活動是在人與現實的審美關係上展開的,文學也是從審美關係上審視人生、把握生活的。文學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式,要從切身的生活經驗出發,著眼於現實生活基礎,表現主體真切的人生體驗和真摯的情感,以主體的虛構和想象,適應和滿足讀者的接受心理,即文學活動要以“人”為主體,關注藝術真實。因此,發展文學,我們首先要深入民間,面向大眾,在體驗生活中找素材。如張恨水的通俗愛情小說《啼笑因緣》,明清時期的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紅樓夢》等,貼近生活,迎合大眾口味,反映普通民眾的喜怒哀樂,展現人民的審美,體現民族的人文精神。大眾文學是適合各個階層的讀者的,因而更受大眾喜愛,具有更強的生命力。

    但是,在文學深入大眾的同時,也要避免文學的過於通俗,過於大眾。文學的審美,一方面既要把握社會生活,又要超越生活現象,在文學活動中追尋人生意蘊,顯示人的價值和人生意義;另一方面要透過文學的審美進入一個虛構但是可能發生的世界,從而表現對人生的感受和理解。文學是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題材可以是通俗的,但意蘊卻是高雅的。文學作品分語言層、形象層和意蘊層三個層次,在創作中要注重語言、結構、敘事和修辭技巧的結合。對於當下網路文學的過分通俗化,如徒有不加掩飾的色情卻沒有實質內涵的低俗的言情小說《很純很曖昧》或其他豪門高富帥戀上平凡女生等等,這些都太流於表面,往往更注重商業性而非文學的審美性,既不符合創作的內在規律,也無法真正進入民眾的心靈,是低俗化的文學。

    因此,我們要把文學與人生和社會結合起來,創造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學作品,既要從人生視角解讀文學,藉助文學透視人生,體現審美,又不落入俗套,走向低俗。

  • 22 # 一隻腳善良的腳

    文學大眾化

    在20世紀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文學的大眾化”是一個持續了多半個世紀併產生持續影響的運動。(1)從20世紀20年代平民文學的提倡,到30年代“左聯”組織的三次“文藝大眾化”討論,從抗戰開始時“文章下鄉”、“文章入伍”的響亮口號,到40年代延安文學大眾化運動如火如荼的展開,再到50年代後,強勢話語與體制力量的合二為一……無論表面形式如何變化,其核心理念無非有兩個層面:一是大眾能夠看懂的文學;二是大眾創作的文學

    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文壇上發生了兩次有影響的文學討論:一是 1930年開始,持續了八九年以“文藝大眾化問題”為中心的系列討論;二是抗戰爆發後以“民族形式”為中心的討論。它們雖然側重點不同,但都圍繞文學大眾化這一核心問題展開,時間上也有緊密的連續性,它們是一次整體性的討論。對這一討論,學界進行了大量的考察與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轉型期大眾文學藝術的迅猛發展,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面對新奇紛繁的大眾文學藝術現象,一味地肯定或一味地否定都是把原本複雜的現象簡單化,所以我們要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文學大眾化,既不能一味地肯定又不能一味地否定。

    90年代文學手法的平實化,或是說大眾化,也是一個十分突出的現象。80年代“現代派”喧囂以後,經過作家的吸納、消化、滋養,產生出看似平實而實際上隱含各種“現代派”甚至有所創新的表現手法。 正是在同80年代創作進行比較中,我看到90年代創作鮮明的大眾化趨勢。所以我們可以想到文學大眾化是不可避免的。

    一、創作主體的大眾化 創作主體,簡單的說就是作者。在網路文學盛行的當下,作者不再像傳統文學一樣,僅僅侷限在極少的文人。現在的創作主體是全社會的人。 二、創作題材的大眾化 網路文學的題材形式主要是大眾喜愛的言情、武俠、玄幻、偵探、驚悚等通俗的文學形式,是真正的題材大眾化。 三、創作方式的大眾化 網路文學創作是多元化的,它不像傳統文學,必須要先構思,然後打提綱,才開始寫作,寫完後還要進行刪改等等。網路文學的創作甚至可以直接在電腦上想到什麼就寫什麼,然後發表。 四、傳播方式的大眾化 現在網路普及,網路傳播無疑是最大眾化的途徑。 五、受眾的大眾化 網路文學由於它的傳播方式簡單便捷,所以有了更廣闊的讀者。 六、文學批評的大眾化 以往的文學批評僅侷限於專業批評家,一般人不能進行文學批評,只能是談談自己的看法。而網路文學時代,網路技術使每位讀者成為批評者成為可能性。 所以,我們能看到網路文學對文學大眾化的發展有著重大的作用與影響。

    文學大眾化也是一種必然趨勢,我們應該用辯證的眼光看待,畢竟,一方面被大眾接受的文化才能長久;另一方面大眾化的文學也可能不可避免的有些俗套,缺少一些原汁原味的文學性。雖然文學大眾化也有很多弊端,但是我還是相信它會越來越好,也會更快的好起來。

  • 23 # 國畫老師宋林峰

    林峰說說,這些都太流於表面,往往更注重商業性而非文學的審美性,既不符合創作的內在規律,也無法真正進入民眾的心靈,是低俗化的文學。因此,我們要把文學與人生和社會結合起來,創造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學作品,既要從人生視角解讀文學,藉助文學透視人生,體現審美,又不落入俗套,走向低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鴻蒙系統會向友商開放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