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41
回覆列表
  • 21 # 海不張波

    顧名思義。這是一個偏向於道家思想的表述。物隨心轉,境由心造。人對客觀物質世界的認知,主觀意願起到決定性作用。道家思想作為中國本土文化。傳承至今,深入到每個中國人的骨髓。什麼樣的心情決定了一個人所看到的事物的好壞。廣而言之,什麼樣的文化素養,也就決定了他看待客觀世界態度。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是一種心境。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又是一種態度。所以,國人注重修行。無論是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還是佛家的皈依三寶,道家的道法自然,都注重對個人的內外兼修。

  • 22 # 方寸顯威

    中國傳統文化中王陽明提出的“境由心生”可以用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的“認知理論ABC”來印證分析。

    情緒ABC理論認為激發事件A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於某一激發事件直接引發的,而是經受這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所直接引起。(圖一)

    埃利斯認為:正是由於我們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們產生情緒困擾。如果這些不合理的信念存在久而久之,還會引起情緒障礙。比如,一個人可能認為:這次考試只是試一試,考不過也沒關係,下次可以再來,也可能覺得這是是背水一戰,不能失敗。於是不同的B帶來的C大相徑庭。

    還有其他答友舉的賣傘賣鹽的例子,都是一樣的事件A,本身並不會變化。但由於想問題的角度B不同,得到的情緒體驗C完全不一樣了。

    綜上:

    萬事萬物都是A,本身不變

    “心”=B(認知) “境”=C(結果)

    因此,認知不同導致結果不同。什麼心就會有什麼境。(圖二)

  • 23 # 森旅迷了鹿D

    以下是我的觀點,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一個人的處境是苦是樂,其實是以自己的主觀意志所決定的。

    有人安於某種生活,有人不能,因此能安於自己目前處境的,不妨就如此,生活下去。不能的只好努力另找出路,你無法斷言哪裡才是成功。也無法肯定當自己到達了某一點之後會不會快樂。有些人永遠不會感到滿足,他的快樂只建立在不斷地追求與爭取的過程之中,因此他的目標不斷地向遠處推移,這種人的快樂可能少,但成就可能大。

    苦樂全憑自己判斷,這和客觀環境並不一定有直接關係,正如一個不愛珠寶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極其重視虛榮的環境,也無傷她的自尊。

    擁有萬卷書的窮書生,並不想去和百萬富翁交換鑽石或股票,滿足於田園生活的人也並不豔羨任何學者的榮譽頭銜或高官厚祿,你的愛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興趣就是你的資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運,各人有各人理想的樂園,有自己所樂於安享的花花世界。

    以上是我的回答,祝你生活愉快。

  • 24 # 蒲朵朵文藝女裝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思想觀念,都有不同價值觀,人生觀,也就是有不同的心境,當遇到同樣的一種境遇時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和體驗,所有你看到的都是你內心的投射!

  • 25 # 清思靜遠3215

    身邊的場景被自己的心境改變了,心情好,則感覺普天同慶,心情差,則覺得萬物嘲弄,都是自己憑空想出來,把身邊看到的東西賦予人的感情和態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離婚後,前妻沒跟我商量自己改了孩子的姓氏,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