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結綠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出自毛澤東對岸英遺體是否歸葬的電文稿,是毛主席對兒子岸英的輓歌!不是訛傳的出自龔自珍的己亥雜詩或日本詩歌。

    1950年11月25日毛澤東驚悉愛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戰爭中光榮犧牲的噩耗後,司令彭德懷電報請求破格將遺體運回祖國,而朝鮮首相電報說岸英同志是為朝鮮人民的解放事業犧牲的,也是朝鮮人民的兒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鮮。

    忠骨指的是忠誠愛國將士的魂魄,屍骨。馬革就是馬皮。東漢名將馬援曾沙場戰罷歸來說:“如今匈奴和烏桓仍然在北邊侵擾,我想攻擊他們。男子漢應該死在邊疆戰場,用馬皮包著屍體下葬,怎麼能安心享受兒女侍奉而老死在家裡呢!”。

    忠骨就指像馬援,岳飛這樣的愛國為民忠君將士,馬革裹屍是英雄為國為民犧牲的大愛。

    每個時代出現危險時都需要人用大愛力挽狂瀾,肩負起人類應該承擔的巨大責任。每個時代的忠骨定義不一樣,每個時代的英雄定義不一樣。

    今天每一個抗疫逆行天使是英雄,每一個平凡自覺居家隔離百姓是戰疫英雄,鍾南山是英雄,李蘭娟是英雄…!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怎麼樣,國家便怎麼樣!

    愛子犧牲,毛澤東極度痛苦,面對岸英遺體是否歸葬,毛澤東經過一天一夜的艱難痛苦抉擇,最後做出一行醒目的電文稿:“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

    這是“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的悲壯再現,何其壯烈!

    向老一代革命家愛國烈士致敬!

    “青山處處埋忠骨”改自杭州西湖嶽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對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何須馬革裹屍還”出自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家、詩人徐錫麟的《出塞》:“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我記得部編版五年級下冊有篇課文《青山處處埋忠骨》專門講述這件事情。而關於“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有人認為出自龔自珍,還有人認為出自日本的西鄉隆盛,這都是訛傳,由此可見訛傳功力非凡。

    關於訛傳:

    有人認為這首詩出自龔自珍的己亥雜詩之一,“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看起來似乎也有道理。

    己亥雜詩總共315首,是龔自珍己亥年作的一系列自敘詩。而己亥雜詩第五首是“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樣前後聯絡緊湊,加上詩人當時離開朝廷迴歸故鄉(向東),語義通順,因此這是“落紅”千古名句這首詩的正確版本。這首詩裡,沒有根本沒有提到青山忠骨的事。

    己亥雜詩 其五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己亥雜詩315首詩中根本沒有“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的詩句由此可見這句詩不可能出自己亥雜詩。

    更有人認為這是化用日本西鄉隆盛的詩,毛澤東年輕走出韶山確實有改西鄉隆興的詩贈給他的父親以明志,但卻不是“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這句。

    七絕·改西鄉隆盛詩贈父親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毛澤東引用改編的原詩應為日本僧人月性所作,西鄉隆盛應該有引用,若干年後毛澤東又引西鄉語,有訛傳,原題為“將東遊題壁”。

    將東遊題壁

    男兒立志出鄉關,學若無成不復還。

    埋骨何須墳墓地,人間到處有青山。

  • 22 # 徐夢建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 龔自珍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的意思:古時候出征的將士陣亡後,一般收屍都是用馬皮包裹著運回營地或者家鄉埋葬。

    這句詩的意思是:英勇陣亡在外,青山連綿,哪裡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運回家鄉安葬呢?

    這是毛澤東主席的親生兒子毛岸英同志不幸在朝鮮站場犧牲,彭德懷元帥請示毛澤東主席是否要把毛岸英屍體運回國內安葬,毛澤東主席說出的一句詩。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

    "馬革裹屍”出自《後漢書.馬援傳》,東漢名將馬援曾說“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清代龔自珍將前人的意思推進了一層,因而有了《已亥雜詩之一》中的“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遺骸,在這裡指毛岸英烈士的遺體。“何須”指為什麼要,含有“用不著,不用”的意思。“馬革裹屍”就是用戰馬的皮把屍體包裹起來。這句話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個身心都獻給了祖國,至於死後是否要把屍體運回家鄉安葬,那倒無需考慮,即使長眠於異國的土地上又有何妨。這裡既是對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評價,又表明了毛澤東對兒子遺體安葬問題的態度,即尊重朝鮮人民的意願,將兒子葬於朝鮮,充分顯示了他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 23 # 花雨戀城

    東漢名將馬援曾說“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清代詩人龔自珍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了深入理解與加工,將“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這一千古名句寫入了自己的《己亥雜詩》詩集。後來毛主席長子毛岸英犧牲於朝鮮戰場,主席在夜晚揮淚寫下了這句詩。

    一句“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將我中華民族保家衛國,視死如生的豪邁氣概表達的淋漓盡致。可又有誰知,說出這句話的代價,是犧牲無數忠烈將士的生命。古有霍去病奔襲八百里擊潰匈奴,今有解放軍連亙數千裡保家衛國。“忠骨”,不再僅僅是烈士的遺骨,他更是一種精神,一種不懼強敵、殊死拼搏的精神。忘卻三十功名塵與土,無懼八千里路雲和月,心在故鄉已然足矣,縱身死在外馬革裹屍,亦無怨無悔,何需歸還……

  • 24 # 張雪昌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忠骨代表著壯士,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人民,一腔熱血灑在祖國大地上為國捐驅的烈士,懷著一顆赤子之心為民族奮鬥而獻身的英雄先烈們,這就是他們的忠骨,是他們的英魂,是他們精忠報國事蹟的精神,是我們值得守護著這片土地,激勵後人永遠學習的榜樣,向忠骨烈士們致敬!

  • 25 # 貓七吖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按字面意思理解大概是說:壯士保家衛國,犧牲在外,青山綿延,到處都能埋葬忠烈之人,哪裡還需要用馬皮將屍骨包起來帶回故鄉安葬呢?

    這裡的“忠骨”是指忠臣的遺骸。

    究竟為什麼稱為“忠骨”,我們就得追根溯源。

    在《後漢書·馬援傳》中,東漢名將馬援說過這樣一句話,“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馬援將軍一生征戰沙場,大半生都在“安邊”戰事中度過。他為國盡忠,殞命疆場,實現了馬革裹屍、不死床榻的志願,成為一代“忠骨”。

    在杭州西湖嶽王墓石柱上有這樣一副對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這是第一次出現了“忠骨”一詞。對聯中“忠骨”和“佞臣”形成對比,用“忠骨”比喻忠臣。

    清·徐錫麟《出塞》中這樣寫道“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大概意思是,出征的戰士應當高唱軍歌勝利歸來,發誓要把胡人統趕出去。戰士只知道在戰場上為國捐軀,哪會想將來戰死後屍體用馬革皮包裹而返還故鄉。這就是“何須馬革裹屍還”的由來。

    朝鮮戰爭中,毛澤東主席的親生兒子毛岸英同志不幸犧牲,當彭德懷元帥請示毛主席是否要將毛岸英同志的屍體運回國內安葬,於是毛主席說出了這句“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忠骨”一詞,就是對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評價。

    綜上所述“忠骨”就是代指對國家無限忠誠並且獻出寶貴生命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許可馨會不會申請庇護獲得綠卡?你對此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