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9
回覆列表
  • 21 # 在下葵小胖

    我是向日葵,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方臘陣容確實實力不弱,但是宋江的實力也不弱阿,宋江背後有大宋朝廷作為依靠,軍糧輜重得倒了保證,而且是宋江是官軍,是正義之師,師出有名,佔盡天下的輿論,因此方臘敗給了宋江。但是宋江在這場與方臘的廝殺下,宋江的人馬,也是掉了一層皮,梁山人馬也是損失慘重。

    現在,筆者將透過還原歷史闡述分析這個問題。

    匪首方臘(見此圖)第一,宋江沒有歸降宋庭的時候,在梁山自立為王,打的口號是替天行道,深得天下人心。而方臘即使立國,但在外人看來還是匪首一名。

    首先,宋江佔山為王,依據梁山,招攬天下好漢,宋江對外的口號是替天行道,深的天下窮困人士的歡迎,在加上宋江平日的仗義疏財,扶危濟困,使的梁山好漢被人們認為是正義之士。得到了天下的認可。

    方臘作為勞苦大眾的一員,和以往起義的黃巢,吳廣等農民一起一樣,都是深受苛政的壓榨,實在無法忍受以後,便揭竿起義,佔據地盤,自立為帝,為帝以後,方臘也很快走的黃巢他們的老路,開始享樂,腐敗起來了,方臘的所作所為因此沒有得到治下的老百姓的支援與認可。

    資治通鑑·宋紀·宋紀九十三 時吳中困於朱勔花石之擾,比屋致怨。臘因民不忍,陰聚貧乏遊手之徒,以朱勔為名,遂作亂。

    因此從人心上來說,方臘是不得人心的,他從反對腐敗,享樂主義,透過起義,搖身一變又成為了享樂主義的擁護者,而宋江則是與他相反,德行一致,行的是替天行道。所以在人心的比拼下,方臘已然落了下風。

    宋江打著替天行道的口號,深得天下人的認同(上圖),方臘從匪首成為皇帝,也過著奢靡享樂的生活。第二,宋江師出有名,屬於國家平定叛亂的舉措,宋江因此贏得了先機。

    宋江被宋庭招安,帶領梁山好漢去平定方臘之亂,於情於理,都是屬於忠君愛國的表現。畢竟作為君為重,民為次的封建社會,能夠得到朝廷和皇帝的號令,梁山好漢就相當於王者之師。

    其次,宋江是官,方臘是匪,在名節上,宋江和方臘不可同日而語,原先,宋江佔山為王的時候,和方臘可以說是一路貨色,但現在此一時,彼一時,位置不同,身份也不同了,兩個人原先是“同行”,現在是敵人。

    所以說,宋江從匪的身份過度到了官員身份,屬於吃皇家飯的,而方臘還是一個土匪,一個草寇。宋江因此贏得了先機,在這場名聲與名節的較量中,方臘又是處於下風。

    宋江接受宋庭的招安,成為宋庭的官員(上圖),方臘即使成為皇帝,也是難改一身的匪氣。(下圖)第三,宋江“背靠”宋庭,錢糧輜重軍需有保障,而方臘則偏角一隅,內無糧援,外無救兵,沒有底牌在手。

    宋江因為有宋朝政府在後作為靠山,不怕打持久戰,而方臘則不行,因為方臘是自給自足,國力有限,一個偏角一隅怎麼可能敵得過舉國之力。

    宋朝政府對於宋江的支援,就相當於是宋江手裡的底牌,也可以說是宋江的殺手鐧,宋江在與方臘的角鬥中,雙方兵士,糧食淄重,兵器等物品是極大消耗的,而宋江可以依靠宋朝的舉國之力來補充所需的兵士,物資,而方臘則是因為地少,資源有限,打到最後是越打越少,沒有外界給予他支援,方臘相對於宋江是孤立無援的。不管是相持戰,還是面對面白刃戰,方臘基本沒有勝算。

    因此,在糧食貯備等物資的比拼中,方臘對宋江又是敗下一陣,畢竟方臘以偏角一隅對舉國之力,和螞蟻撼大象一樣,是自不量力的表現。

    宋江的軍糧、輜重、兵員、源源不斷的從水路和陸路運來,見(上圖)和(下圖)第四,宋江手下軍士皆是能征善戰之輩,而方臘手下皆是強盜,乃烏合之眾,戰鬥力不如宋江的人馬。

    宋江透過平定遼國,和剿滅國內其他造反的匪首,如河北田虎、淮西王慶等人的戰鬥中,使自己的人馬得到了很大的歷練,作戰經驗不斷攀升,在當時的宋朝軍隊中獨居一檔。

    而宋江手下的將領中有不少原先宋朝的將領,而且還是嫡系將領,有豹子頭林沖,金槍手徐寧,青面獸楊志,秦明等人,他們因為是正規軍出身,所以早在梁山的時候,就開始調教梁山的人馬,使的宋朝正規軍有的精氣神,即戰力,梁山人馬也有,所以梁山人馬為什麼在打遼國和其他土匪勢力的時候,不落下風,這就是主要原因。

    在看看方臘的人馬,皆是勞苦大眾和土匪的組成,軍隊沒有配置,也沒有打過硬戰,沒有實戰經驗,先前面對的都是宋朝的地方軍隊,我們都知道,宋朝的國立政策是苟且偷安,宋朝皇帝手下的禁軍很厲害,但是地方軍全是草包,所以方臘帶領他的土匪能夠輕鬆擊敗地方軍,割據自立稱王,也是得益於這個原因。而方臘手下的大將石寶,龐萬春,鄧元覺,不是土匪出身,就是平民出身,沒有經歷過如此的硬戰,他們確實重創了梁山的本部人馬。但是,戰爭從來只看結局,不看死傷,方臘確實敗給了宋江,也死在了宋江的手上。

    所以說,在將領的比拼下,宋江手下的將領皆是正規軍出身,實戰經驗豐富,能打仗,能打硬仗,而方臘的手下將領皆是土匪出身,雖然梟雄,但是缺乏實戰經驗,不能打攻堅戰,所以,在將領的對比上,方臘已然落下風。

    宋江手下的將領皆是宋朝嫡系將領出身,如林沖,徐寧等人(上圖),方臘的手下皆為土匪出身,(下圖)

    綜上所述:方臘軍面對宋江的人馬,缺乏人心所向,缺乏糧食軍需供給,缺乏良將,使的在戰爭中,這些缺點一個一個被暴露出來,被宋江拿穩時機,一擊必中,方臘也在與宋江的大戰中,身死人手。

  • 22 # 王涉

    作者很吊,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能寫大小說的人,這一點很多人到今天也沒有意識到。水滸傳也是漢語世界第一個真正的口語長篇小說。

    以小說來講,悲劇都是主角光環鬧的。

    方臘是二號配角,其實是第二個宋江。

    首先,宋江一夥套著主角光環,他們的結局,作者設定為悲劇,符合歷史上的真宋江結局。

    招安以後宋江方開始扮演官軍,剿殺方臘,這個時候方臘就是宋江,宋江就是高球,這是作者的雙重反諷手法,在全球來說這個寫作手法都是最高階的,現代小說運用這個手法大多是二戰以後,個別大作家,能力削微差點就運用不了,可見作者是真的牛掰。

    其次,以小說鞭撻歷史和社會,以宋江慘勝,方臘被滅,官家詭計得逞,突出社會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讓所有人物更真實更鮮活,也為結局鋪路。同時一下子拉進讀者和小說人物的距離。

    最後,宋江後悔了,特別是打方臘,不同於打其他仗,正是打方臘讓宋江提前看到了自己的結局,宋江最後是明知結局,硬走下去,這和所有朝代的讀者,完全打通,因為這就是真實的生活和命運。這也是小說超越時代的部分。

    讀水滸傳,會讓讀者有極高的代入感。

    同樣程度的這種代入感,要在近代電影出現以後才再次出現,可見水滸傳這本書有多超前。

  • 23 # 茶知事

    首先,歷史史實是宋江方臘一南一北沒有碰過頭,交過手,差不多在同一年為朝廷所滅,但滅了不久幾年,宋皇的兩個皇帝就被擄到金國,宋高宗趙構從北方逃到南方,北宋成了南宋了。

    其次,沒有這個史實的話,那麼誰勝誰敗的根本原因,就掌握在作者的手裡,作者讓誰誰就勝,讓誰敗誰就敗,這裡面就沒有很多事實上的依據和道理可講了。

    再次,作者安排情節和人物依據最多的是全書整體的需要,在於水滸來講,他全書的要求有兩大點:其一,他要反映水泊梁山這個英雄群體的總體的光輝形象;其二,他要反襯北宋朝廷的無能。因為本書成書於元末明初,當初評書比較流行於民間,所以這本書的市場是老百姓。而老百姓是喜歡和懷念宋朝的,並不認同蒙元不重文化壓抑漢人的政策,但同時對北宋朝廷的無能也非常痛恨,所以本書作者要將水滸英雄塑造得很光輝,將北宋塑造得很昏暗,藉以滿足大部分聽書人即普通百姓的心聲,替他們出這口惡氣。

    最後,突出水泊梁山,那就讓他所向披靡,什麼田虎、王慶、大遼、方臘,全不是他的對手,他不是死在對敵戰場上,而是被昏庸的朝廷所害,就象是岳飛被害一樣,這樣就暗合了元末明初老百姓對前朝的複雜的普遍心態,不是我們漢人沒人才,而是皇上和朝廷太昏庸,才導致的被蒙元統治一百多年的屈辱,這樣大家心裡都很自信,都很舒服,否則這段歷史讓普通老百姓真的無法理解和接受。

    因為以上原因,所以做為配角的方臘就敗給做為主角的宋江了。

    事實上:公元1119年(宣和元年),宋江在河朔起事。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二月,宋江率軍轉戰至海州。張叔夜探知宋江帶著十餘船金銀珠寶,準備攻打海州城,便招募了近千名死忠之士,在城郊設下埋伏,又派兵輕裝前去海邊,引誘宋江軍出來交戰。同時,張叔夜又吩咐士兵潛匿在海邊,等到宋江軍上岸與誘兵對戰時,突然放火焚燒宋江的船隊。宋江軍隊計程車兵看到船隻被燒,立刻沒了鬥志,這時張叔夜的伏兵殺出,宋江軍大敗,副帥被擒,宋江只好投降。

    而方臘於宣和二年十月初九(1120年10月)率眾在歙縣七賢村起義,以討伐朱勔為號召,見到官吏及其爪牙全都殺掉。百姓正苦於官吏掠奪勒索,果然到處響應。不旬日,聚眾數萬,從者如雲,攻城奪池,自號聖公,建元“永樂”。很快接連攻陷幾十座州縣,部眾發展到近百萬,威震東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形容人生走投無路的詩句?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