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平淡平安平和平心

    韓俞《示侄孫湘》有一句形容大雪茫茫無路可尋而無奈的神來之筆: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蘭關馬不前。描寫了貶彰卅時走投無路間境地,以五於發出:好收吾骨彰江邊的哀嘆。

  • 22 # 襄陽郭大俠

    關於“走投無路”的詩句,平時還真沒有刻意積累,僅想到這些,現列舉一下:

    一、《梅嶺三章》

    斷頭今日意如何,

    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臺招舊部,

    旌旗十萬斬閻羅。

    南國烽煙正十年,

    此頭須向國門懸。

    後死諸君多努力,

    捷報飛來當紙錢。

    投身革命即為家,

    血雨腥風應有涯。

    取義成仁今日事,

    人間遍種自由花。

    《梅嶺三章》是陳毅元帥於一九三六年冬,在梅山被圍二十餘日,生死存亡之際寫下的一首氣壯山河的一組詩。

    二、《囚歌》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

    為狗爬走的洞敞開著,

    一個聲音高叫著:

    爬出來吧,給你自由!

    我渴望著自由,

    但也深知道——

    人的軀體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待著,

    那一天——

    地下的烈火衝騰,

    把這活棺材和我一齊燒掉,

    我應該在烈火和熱血中得到永生。

    《囚歌》是葉挺將軍於1941年1月,在皖南事變時被國民黨非法逮捕後,於獄中寫下的一詩,雖說與“走投無路”有些出入,但失去了自由,且不知道什麼時間會被殺頭,其意義也差不太多。

    三、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

    高者掛罥長林梢

    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

    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歸來倚仗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

    嬌兒惡臥踏裡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

    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

    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作者借物、借景說事兒,喻指走投無路 ,民不聊生,同時也抒發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

    四、元代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如果不是被逼無奈,走投無路,誰願意像“斷腸人”一樣有去無回似的行走。

    五、唐代白居易的《賣炭翁》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勤勞樸實的賣炭翁一家老小,馬上就會陷入走投無路的境遇。

    六、屋漏偏逢連夜雨 ,船遲又遇打頭風 ----馮夢龍《醒世恆言》

    七、李白的《行路難》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八、[ 唐 ] 杜甫的《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九、杜甫《新安吏》中的“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十、宋代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十一、秋瑾《滿江紅·小住京華》

    英雄末路當磨折。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溼!

    十二、項羽寫的是《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十三、《別姬詩詞版 》

    一樹紅英笑桃花,宜喜宜嗔宜室家。不求乘龍不跨鳳,願隨英雄侶天涯。釵金環玉明月珠,與君同歸在仲夏。十年一劍戰功成,霸王戰旗墜垓下。四面楚歌歌將盡,八方來風風吹沙。訴盡衷情情不老,迎風起舞舞飛霞。舞罷拔劍光飛電,一腔碧血染白紗。

    英雄末路烏騅哭,烏江逝水逐煙霞。煙霞無聲山河老,留於後人自嗟呀。

  • 23 # 東方白542

    其一:曾經的茫然

    東西南北路,

    彷徨在中央。

    舉目四面尋,

    不知向何方。

    其二:驚夢於崇山峻嶺

    行在大山入迷途,

    東奔西突尋路難。

    連天峭壁雲崖處,

    縱身幽谷夢醒還。

  • 24 # Ma伯樂

    關於您的這個問題,我請來幾位詩人作答,請他們依次發言。

    李白: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王維:行到水窮處。

    陸游:山重水複疑無路。

    韓愈: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問題回答完畢,說幾句題外話。人生如逆旅,你我是行人,人生在世幾十載,十之八九不如意。人活一世總會有幾次遇到走投無路的情況,這種時候一定要靜下心來,相信風雨之後一定會有彩虹。所以李白會說“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陸游會說“柳暗花明又一村”。當你能夠撐過這段最困難的時候,走出泥濘踏上坦途的時候,轉頭再望,真的是“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 25 # 桃桃的桃核手作小館

    唐代一位落魄詩人,風雪之夜走投無路,一首五言絕唱寫盡世事無常

    唐朝大曆年間是一個噩夢連連,讓人不得不憂傷的時代。很多文人,被衰颯的大唐之風送到天涯,成為四處漂泊的旅人。在夢想與現實之間,他們不停地追逐,不停地掙扎,卻始終找不到一個可以將理想和心靈久久安放的地方。

    唐代有“五言長城”之稱的著名詩人劉長卿,便是被這滾滾洪流裹挾的一個落魄文人。早年的劉長卿屢試不第,長期功名無成,直到40多歲才中舉。然而不久,安史之亂就爆發了。真是世道無常,詩人一連兩次被貶謫到非常偏僻的地方。

    大曆二年,落魄至極的劉長卿再一次到長安求仕,但最終還是徒勞無功。萬般無奈之下,他只有乘舟南下,漂泊湘間,以求出路。他的一生都在為一個落腳之處而四處奔波。在一個風雪之夜,他實在走投無路,心中悽然不已,一首五言絕唱寫盡世事無常。這首詩就是膾炙人口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如果不是發生了戰亂,如果不是因為黑暗的社會政治,劉長卿和同時代的很多詩人都能夠達到“心中的殿堂”,而不需要用一生來完成一次旅行,更不需要在一個風雪之夜渴望做一個安穩靜好的歸人。

    初讀此詩,很多人都以為這不過是一首平常的山水之詩。然而細細體味之下,我們卻能夠感受到極大的不同。在這首詩中,劉長卿就像一位細緻的國畫大師,用最簡單精煉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暮色蒼茫,天寒地凍的雪中求宿途。

    整首詩先從大處著筆,“日暮蒼山遠”是整幅圖的底色:暮色沉沉,遠山茫茫,天地之間,只剩了一種顏色。詩作一開就將讀者帶入一片漫無邊際的暮靄之中。所見之處,一片蒼茫荒涼,那千嶂萬壑更是令羈旅之人愁苦萬狀。

    接著詩人筆鋒拉近,取了一箇中景,“天寒白屋貧”把視線縮小在一個區域性範圍之中。“貧屋"被大雪覆蓋,成了一片雪白,一片荒涼孤寂。此情此景,讓人不由得想起了溫庭筠的名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一個貧寒的白屋孤獨地佇立在茫茫大雪之中,就彷彿“獨釣寒江雪”裡的一葉孤舟。

    宇宙是心靈的永珍,日暮也是年華漸衰,天寒地寒也是人心寒,山遠路遠也是人心遠。一個“貧”字一個“寒”字到底是寫眼前路途的艱難,還是仕途不順的惆悵,還是看穿一切的曠達,詩人並沒有給出答案。

    詩作第三句“柴門聞犬吠”以無聲襯有聲,破空而來,打破孤寂寒冷,彷彿讓人透過隱隱的犬吠聲,看見一個孤獨的身影穿過層層密林歸來。在他的背後是一片風雪交加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詩人只留下一串深深的腳印。不久,腳印就被風雪覆蓋,真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淨!

    尾聯“風雪夜歸人”一句中“夜歸人"的身份,後世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就是作者,有人認為就是白屋的主人,還有人認為是路過的村民。然而,無論是誰,在這樣一個風雪之夜,所有人都是一個渴望歸去,渴望求宿的旅人。

    世事無常,人生路上總是充滿風雪。當人們疲憊不堪,無助脆弱時,都向往一個永恆的歸宿,都希望有一個安放身心的地方。哪怕在別人眼中,這個地方像“白屋”一樣孤寒。事實上,當國家動盪不安時,即使這樣的歸宿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榮威這個牌子的車怎麼樣?價效比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