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閒看秋風999

    孔子是“玩“漢字的高手;一部《詩經》被他一番修理以後,去掉了不少他認為不能入他老人家法眼的詩篇以後,剩下來一共是三百零五首(據說原來有一千多篇),孔子大功告成。

    從此,儒家就將孔子的這句話作為孔子對詩歌評判的主要標準,也就是符合“禮“的標準。

    《詩經》 是什麼?是孔子用來教育學生的重要內容,必修課之一。

    他用“無邪”兩個字,概括《詩經》了的全部內容。無邪,是什麼?“無邪“就是“正“,就是合乎“禮“。

    思無邪,這三個字,取自《詩經·魯頌·駉》篇的一句詩。 “思“在古代漢語中本來是個語氣助詞,沒有實際意義,不過孔子是誰?語言大師啊!

    孔子將這個“思“作為“思想“來用;那麼,“無邪“又怎麼理解呢?兩 種解釋:一、純正,沒有邪念;二、直,直寫衷曲,沒有 虛偽假託。

    很顯然,孔子用的是第一種解釋。

    接著,孔子還舉例為證——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 換言之,這就是“思無邪”。也是儒家的“中庸之道”——哀樂中節,樂而不 淫,哀而不傷,是儒家中和思想的一種體現。也就是“沒有邪念”,合乎於“禮”——

    過了的話,就是“淫”,就是“傷”了。

  • 2 # 鍾靈毓秀饒

    思無邪。思而不學則殆。思考,不要胡思亂想。不要往邪處去想。思而不學則殆。要學習,把學習思考結合起來,就不會邪想了,幻想了,做夢了。學會思考很重要。要思無邪。腳踏實地的辦事,腳踏實地的去做人,不要有邪念,不要想天上掉餡餅,不要想一夜暴富。

  • 3 # 學友紫氣東來

    思無邪是孔子評論詩經的思想純正的觀點,說文學創作的作者,心中所想所願不能有不好的,在理論的態度上和創作動機理都要純正無邪,所以作詩的人要表現真性情,要做到樂而不淫,悲而不傷,邪與正之間的標準就是仁,所以詩人作者,文學創作者的思想要以仁義賦詩篇。

  • 4 # 亦有所思

    無它,唯“誠”耳!

    可以用漢樂府中的《青青河畔草》來打比方,詩中的尾句是“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按倫理觀點來說,這個妻子行為不貞,至少也是在思想上不夠貞烈,因為難守空房意味著存在生理需求,而這種生理需求在儒家思想為主的社會中並不受主流賞識。

    然而,從古到今,沒有任何一個道學先生對這一句發難,甚至道貌岸然的批評,相比之下,古代那麼多淫詞豔調就沒有那麼幸運了。那麼,這一句和淫詞豔調的區別在哪裡?就一個字

    誠!

    真實,真誠,不矯飾,不掩蓋,不隱藏,即真我,本我!

    這也是“思無邪”!

    所以瞿佑在《歸田詩話》中說“夫思無邪者,誠也,人能以誠誦詩,則善惡皆有益。學詩之要,豈有外於誠乎?”遍觀詩經裡的經典,大多都是寫實,不論是白露為霜,還是關關睢鳩,甚至楊柳青青都是鐵證如山的寫實,而不是鋪墊也不是渲染。那怕那些所謂的“頌”裡的各種諷刺,也是發自初心,毫不作偽。

    相比之下,王安石對“思無邪”的解讀就有些牽強,他說“詩者,寺言也(把詩拆開為兩個部分,繁體字的詩字左邊是“言”),寺為九卿所居,非禮法之言不入,故云思無邪”,像孔子一樣把詩和禮法綁捆在一起有些太多,在水一方喜歡上一個女孩子都要玩什麼禮教難免大煞風景。

    但可以取中間的部分,比如有人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這裡的詩指的就是詩經,涉及到理想和抱負,延伸為生活的希望,將其表達出來就是詩(這裡可以延伸成為普通的詩歌)。也因為這個論斷,所以孔子編寫《詩經》時刪了不少詩作,這些詩歌除了重複的部分,還有一些“有邪”的,不合禮法的,引人墮落的,不夠真誠的。剩下三百零五首編撰而成。

    古代詩人能做到思無邪的並不多,張戒說只有陶淵明和杜甫兩個,剩下的都不爽,尤其是鮑照、庾信、李商隱,黃庭堅更是如此。不由汗一下。

    因此,思無邪,與其說誠,不如說真!

  • 5 # 淡淡一掬水

    “思無邪”三個字最直接的意思是“無邪念,純真、率真”的意思。但古人的語言往往有兩種以上意義。孔子評價《詩經》,第一個意思可能就是說《詩經》裡的作品風格就是純真、率真無邪念;第二個意思可能是“應該無邪念”是做詩的原則。所以據說孔子修編詩經把原來的一千多首詩刪減成了三百多首,把他認為含有邪念的作品都刪減掉了。

    那麼什麼是“無邪念”呢?就是他刪減以後的樣子。

    在《論語》中也有許多類似的句子。你說它是對現象的評述也可以,你說它是做事的原則也可以。說它是事物的品格也可以。比如“學而優則仕”、“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等句子。

  • 6 # 任緣中

    看到這個題目,不由得想到民國大德印光老法師提倡的:“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老實唸佛,求生淨土”。

    需要我們來細細體會。

    詩經是總結春秋以前社會人民總生活的大寫照,內容經過夫子他老人家整理,從中可以使我們後人瞭解古人日用云為的思想言語造作,他們是怎麼想的,怎麼說的,怎麼做的。

    王者教化的時代,崇德興仁,務修禮讓。我們如果對《詩經》熟思惟之,可以感受到,雖然古代極力提倡“大同世界”,但社會表現在外的形式,必然會存在不平等,存在高下貴賤。而古人的高妙之處,就在於教化社會各階層達成共識,用一個字表達就是“和”,和而不同,社會穩定,長治久安。中國自古的經驗不是靠武力了,征服不如順服,人人和順義理,就是“思無邪”。

    那麼再深入一點,什麼是“邪”呢?此地就是指的貪瞋痴,佛家講三毒煩惱,換句話簡單說,就是“淫慾”。“淫”在中國漢字是表達“過分”的意思,“淫雨霏霏”;“欲”右邊是“欠”,有過度的慾望終歸是不好了。一個人欲貪多有,可能遭殃的就只是他一個人,或是牽連一家,但要是“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統治者如一己之私,天下即為之大亂,作威作福,則遭殃遷害的就不止百千萬戶了。

    那麼如何使每個人認識自己的本分,社會有士農工商,人群有長幼賢愚,總有不公平的現象,興觀群怨,宣揚什麼?戒除什麼?上面做的好,總會有人來讚美;做的不好,總有人會發發牢騷,指責批評。

    我們看《詩經》裡,文字美,思想也富有藝術性,總的來說是“抑惡揚善”,從個人到家國,涵蓋各個社會領域,無論你身在哪個階層,從事哪個職業,透過一些生活片段,都是啟發你善思惟,教你善護念,就像君子好逑一般,求善心切,一片殷勤,晝夜不斷,煩惱減輕,智慧增長。為啥?肯做善,肯舍貪,就得清淨受用,如是到至善的境界,就是一塵不染。此唯唸佛之究竟,就不在此深入了。

    教育化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稱之為教化,我們講“王者教化”,確實是教你把握生命之道,於生活中做主宰,“王”是心能做主,夫子所講“從心所欲”,識得真心,含容天地,外“不逾矩”,不超過禮制社會的規範。

    我們講古代是士農優先,本質是義理為上;今天是科技為務,本質是金元欲求。如此以往,每況愈下,時運可堪。“內聖外王”的教育,雖然時代變遷,它的本質內涵不變,不變隨緣。漸臻自化,則得自受用;能推己及人,自行化他,社會則安樂享和。

  • 7 # 三月季風

    《詩經》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源頭,如實記載了古代人的行為與思想、社會階層與尊卑貴賤,吟誦愛情之美,唱盡世俗悲歡,語言凝練優美含意深邃,透過《詩經》我們既可以感受古人的思想,也能領略古人的文化。《詩經》至今仍被推崇,其影響力和生命力不關乎時間。

    孔子刪減《詩經》,取其精華擇其魂魄,得三百篇,並曰:一言蔽之,思無邪。孔子儒學至聖,對《詩經》如此推崇,可見《詩經》在孔子的時代及孔子之前的時代已廣為傳頌。那孔子說思無邪,是什麼意思?

    孔子講仁恕,重禮樂,識窮至理授徒三千得七十二賢人,周遊列國訪查民情,願以仁恕之道教化萬民致世界大治大同。可孔子的時代卻是列國爭雄的時代,如果仁恕盛行,就不會有刀兵。爾虞我詐,計謀縱橫。所為思,即是感嘆世情世風,生者有悲歡,逝者有遺恨,樵耕務其業,小民苦其情。《詩經》的階級尊卑富貧愛恨,彷彿都與現實絲絲相扣,但《詩經》裡言求真行有情,即為思,當然涵蓋了社會的各個方面。

    所謂邪,我認為在古語言裡,有欲過而淫的意思,流言或誹謗,行惡或忘善,不仁或不義,人、家、國,風、雅、頌,都有揭露現實或反諷的言辭,比如《碩鼠》。

    所謂思無邪,我認為孔子是說《詩經》所云真實真切,不妄言不遮掩,天性自然,唯情唯理至琢至磨。孔子治學信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自然讚美至真至理的《詩經》了。

    鄙人才疏學淺,一家妄言,招方家貽笑,失言之處還望賢哲指點。

  • 8 # 文字拾荒人

    選自《論語·為政》第二章,原文是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此句在《論語今讀》中的註文是:“《詩經》三百首,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不虛假。”註釋中又說:“蓋言詩三百篇,無論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於至情流溢,直寫衷曲,毫無偽託虛徐之意。”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他的學說,自漢武帝採

    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產生了極為深遠的響。孔子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詩論、樂論,以及文質論等,對我國古代文學的創作、文學理論、文學的價值觀影響更加重大。

    《論語》中“思”字共出現了25次,除《為政》“思無邪”之“思”尚需探討,《雍也》“原思為之宰”中“思”為人名外,全書23個“思”字均為實詞,都解作現代漢語的“思考”、“認識”、“思維判斷”之意。如《為政》“學而不思則罔”、《里仁》“見賢思齊”、《公冶長》“三思而後行”等。從語用習慣來看,“思無邪”之“思”不會是孔子的創造性用語,結合孔子前句提到的“詩三百”,顯然,孔子是指《詩經》,“思”一次當理解為“思考”、“認識”、“思維判斷”之意無疑。

    詩教作為一種可以引起人內心深處變革的教化方式,是先秦時期主要的禮樂教化工具之一。《詩經》所體現的詩學的方式強調人類情感中的道德因素,致力於培養完善人格,成就君子之道。詩教主仁,“仁”的原則所包含的“好惡”是“人情”的核心部分。詩教作為一種能夠引起人內心變革的教育方式,是以情為作用出發點的。《詩經》強調人類共同情感的重要價值,題材宏廣豐富,主題反映各個階層的生活面貌和情感表達,整部《詩經》一言以概括,可歸結為“思無邪”。《詩經》“思無邪”的詩志加之詩的語言的特殊功效,內在的情感要化為外在的德性,以情為作用起點的詩教便發生了可能。《詩經》所展現的道德教化體現在孝忠仁義的倫理行為之中,忠信仁義的君子品格的形成需要《詩經》的涵養,“詩三百”中君子之德的呈現亦是《詩經》道德教化價值的體現。

    孔子認為《詩經》以詩的語言呈現道德教化,以詩的語言呈現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詩教是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傳統,是引起人內心深處變革的教育方式,具有培養個體人格及促使增長知識、博聞廣識的個人發展功用。

    並且在今天,詩教雖然已經超越出《詩經》教化而呈現為詩詞歌賦育人的廣泛形式,但這種感染力未曾弱化,詩教也是培育全面發展人才的一種重要方式。詩教是促使個人自我修養的一種重要方式,詩以成人;詩教的方式為當代德育提供了一種新思維,開拓了一種新境界;發揚詩教的方式是繼承中華傳統文化,培育文化自信的關鍵。

    孔子認為,《詩經》三百篇,內容健康,思想純正,合乎禮義,符合儒家的政治道德標準。

  • 9 # 索彥聊詩詞

    關於孔子對《詩經》的評價為什麼是“思無邪”?我認為要從這兩個方面來理解:

    在《詩經》那個年代,人們的生活狀態是什麼樣子?後世人看到《詩經》裡的詩作,會有什麼想法?

    接下來我們先來分析第一個問題:

    《詩經》那個年代,人們的生活狀態是什麼樣子?

    《詩經》裡的這些詩作,大致產生於周朝建立之後,孔子出生之前的那個時期,也就是距今大約有2500年到3060年的樣子。

    如果把人類社會比作一個人的一生,我們現在是壯年時期,那個時候的人們,雖然已經過了撒尿和泥的年齡,但撐死也就是個少年。

    人在少年時代,是個什麼特點呢?

    單純,天真,率性,直接,喜歡就想要得到,高興就哈哈大笑,還有最主要的就是,有著旺盛的荷爾蒙。這一點其實從《詩經》很多首詩裡面都可以看出來。

    比如開篇之作《關雎》,講的就是一個少年,對一個女孩堅持不懈追求的片段。再比如收錄在《國風·召南》裡的“摽有梅”,其實就是一個少女感嘆自己大好年華,卻像梅子從樹上掉落一樣無人採摘的心情。還有收錄在《國風·鄘風》裡的“桑中”,描寫的就是一名男子在勞作的時候,想起自己曾經跟三個女性在桑林里約會,然後鑽山洞的事。

    那時候的人們,就是這麼直接、奔放。

    《鄭風·野有蔓草》裡的男子,清晨在野外邂逅了一位姑娘,直接就提出要跟人家姑娘“與子偕臧”:

    走,咱們找個沒人的地方,好好聊一聊。

    所以,孔子才會說“思無邪”,意思就是說:當時的人們就是這樣的一種性格,當時的社會就是這樣一種狀態。想幹什麼就說什麼,思想純粹,天真無邪。

    當然,孔子這麼說還有另外一方面的考慮,就是怕後人因為不瞭解而想歪了。這就涉及到第二個問題了。

    後世人看到《詩經》裡的詩作,會有什麼想法?

    實際上孔老夫子的擔心,還真不是多餘。儘管他老人家一再強調,說: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可後世的人還是動不動就往歪裡想,然後轉念又一想:這些人可都是自己的老祖宗,他們要是如此不堪,那自己成什麼了!於是就各種牽強附會的曲解、歪解。

    例如,收錄在《國風·召南》裡的“野有死麕”,明明敘述的就是一名獵人獵了一頭獐鹿,然後把它當作禮物送給一名女子,捎帶兩人還準備做個運動的場景。可宋代的朱熹卻偏偏說,只是男子有不軌的想法,不過被女子給斷然拒絕了:

    “其凜然不可犯之意蓋可見矣!”——引自《詩集傳》

    清朝光緒年間有個叫方玉潤的秀才,更是腦回路奇特,居然說這是一首隱士拒絕當官、歸隱山林的詩:

    “高人逸士抱璞懷貞,不肯出。”——引自《詩經原始》

    當然,也有一些詩因為寫得比較直白,比如我在上面例舉的那幾首。大概是他們想曲解,可自己都有點看不下去了,於是就說《摽有梅》是“急婿也”,說《桑中》和《野有蔓草》等這些詩是“男女淫奔之詩”。總之就是,沒什麼好詞。

    由此可見,孔子之後的一些文人,雖然也尊稱孔子是“大成至聖先師”,可也不是孔子的話他們都聽,最起碼“思無邪”這三個字,他們就沒好好聽。

    綜上所述,孔子說“思無邪”這三個字,一方面是說在《詩經》的那個年代,人們就是這樣一種天真無邪的狀態;另一方面也是告誡後人:不要以你們所處時代的認知,來理解前人的一些言行,因為周圍的環境和形勢都不一樣了。

    這就像我小時候上學時愛玩彈珠,贏同學幾顆彈珠高興得什麼似的。可現在的小孩,還有幾個玩彈珠的?

  • 10 # 王營評教育

    《論語》中,孔子在評價《詩經》時說:“《詩》三百,一言一蔽之,曰:‘思無邪’。”意思是:“《詩經》三百篇,用一句來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詩經》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我國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間的三百零五篇作品,所以孔子稱它為“《詩》三百”。 《詩經》中的作品包括“風”、“雅”、“頌”三部分,“風”又稱“國風”,即民間詩歌;“雅”是“正”的意思,即周朝都城附近的詩歌;“頌”詩是供王候祭祀宗廟時使用的詩歌。

    《詩經》“國風”中的大部分和“小雅”中的一部分作品,來自於人民群眾的集體創作,表達了人民群眾的思想和情感。有的作品是人民反剝削、反壓迫的吶喊,如我們熟悉的《伐檀》、《碩鼠》;有的作品反映兵役、徭役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如《君子于役》;有的作品反映對愛情和婚姻生活的美好願望,如《周南·關雎》、《邶風·靜女》;還有些作品反映勞動生活和愛國思想,如《魏風·十畝之間》、《秦風·無衣》。這些民間作品,是人民群眾樸實生活和願望的反映,是他們在各種遭遇下,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思想和感情的自然流露,是從他們心底發出的真實聲音,所以孔子說“思無邪”。從《詩經》開始,“寫實”就成了我國文學優良的傳統,晚清詩人黃遵憲甚至把“我口手寫我心”做為文學創作的最高追求。

    但是,不知從什麼時開始,“造假”之風吹進了校園,“說假話”成為學生作文的家常便飯。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柯楊偶然間讀了親戚家一個五年級孩子的作文,題為《成長的快樂》。作文裡寫他如何幫媽媽做家務,每天在校內校外如何開心快樂……,但柯楊知道,孩子平日不僅啥家務不做,還經常抱怨作業太多、壓力大——他筆下的“快樂”究竟從何而來?

    無論是做詩,還是作文,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學生作文說假話,一方面反映出孩子的思想已被造假之風所汙染,不敢寫真話;另一方面也說明作文教學和作文評價亟待改革,因為在學生心目中,誰寫的作文主題最高尚、詞藻最華麗、故事最感人,誰就會得到老師的誇獎,考試的時候就能拿高分。然而在年幼的學生生活中,到底什麼主題最高尚?有多少感人的事情?由此來看,學生作文說假話,其實是老師和家長惹得禍。

    假話作文難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和文學修養,這是毫無疑問的。不僅如此,還會使學生養成弄虛作假的不良性格,與誠信做人的美好品質是背道而馳的。作為老師和家長,要引導學生在作文中敢於講真話、寫真情,哪怕這樣的真話是幼稚的,甚至是可笑的,只要“思無邪”,也應當得到老師和家長的鼓勵。

  • 11 # 江南詩丐

    你能夠分辨出道貌岸然與男盜女娼的不同嗎?人性的自然本來不需要這兩種詞來表達,可是當文明與虛偽混合在一起的時候,你卻又想去分清楚,那就慢慢分析,因為這樣的清醒不是進步。

  • 12 # ceit

    《詩經》未收入楚國的詩,這是孔子心胸狹窄呢還是孔子邪呢?這種心胸怎麼能成為聖人呢?楚國既然是蠻夷,孔子為何屁顛兒屁顛兒不遠千里妄想拜倒在楚昭王腳下呢?既然“思無邪”為何絕大部分被刪除了呢?如果被刪除的都是邪的,那麼《楚辭》一定是邪的。如果《楚辭》是邪的,那麼,孔子一定心不正。孔子對《詩經》的評價,沒有什麼微言大義,聽聽罷了。

  • 13 # 明貞

    邪是仇恨自私敗壞傷害的意思,是愛的對立面,所以,人應該不但行為上無邪行,思想上也無邪念,這是防微杜漸的意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邪惡大都是習染的,小孩子大都很可愛,是家庭和社會使人染上不好的習慣!孔子思無邪的意思就是在根本上斷除邪念邪行之意!

    孔子是人道人倫傳承建設者,對人類至關重要!

  • 14 # 愛無止境不忘初心

    具有對人性善的抉擇,大凡順人性而為才能長久。對人性只是有個把握的度。心外無物,相由心生,磨垢成鏡,明心見性,撇開烏雲見人的真實需求,群居而互助互愛,行仁罷了。

  • 15 # 網暈者

    此處邪,應讀作耶,作語氣助詞,思無邪,是一句設問句,意謂您思量過嗎?即告誡我們,無論寫詩,讀詩,都要仔細考慮,這是文學創作的要求。

  • 16 # 拙筆淡靜

    簡而言之,孔子對《詩經》的讀後感主要針對了兩個方面:一方面,通本《詩經》全是正能量,沒有一點兒負面的思維,是一部讓人思想純淨的好作品!另一方面,通讀《詩經》,必須揣著正能量去用心拜讀,絕對不能去心懷叵測地斷章取義地歪曲理解!

  • 17 # 顧隴桃園廣

    孔子評價《詩經》說“思無邪”,思是指詩經所包含的思想,邪就是不正,無邪就是說有道義,具正能。孔子的意思是說:《詩經》所包含的全部是人間的道義,完全充滿正能量。

  • 18 # 錢塘漁翁1

    《詩經》是經孔子整理收錄詩經,有為數眾多的男女情愛之詩,然此類詩乃人之所欲的自然之性,並非誨淫誨盜;還有數量不少的怨忿之詞,這類詩也是民眾在壓迫威逼之下的自然呻吟,並非教人反叛。這些均是孔子所認可,甚至提倡的,怎麼能說”有邪”呢?

    儒學大家孟子也持同樣的觀點:“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再拿出詩經裡的觀點以及孔子支援詩經的觀點為證:“‘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講:‘為此詩者,其知道乎!’ ”。

    孟子這番議論意思是:“仁義禮智都不是外界熔鍊我的,皆是我本性固有的”。再說:詩經裡面也有“上天生養萬民,有著形體也有法則。百姓可以把握常規,喜愛這些美好的東西,也是符合美好品德的”。所以孔子說:“寫作這首詩的人,明白什麼是道的!”這個”道”顯然就是符合“天道”、“本性”。

  • 19 # 車一進二

    “思無邪”究竟是什麼意思?孔子沒有留下確說。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給孔子的每一句稜模兩可的詞句,都給出了官方唯一明確的解釋。

    單就字面說“思無邪”有三個含義:

    (一)思無?邪!(沒有思想,即邪!)

    (二)思“無”?邪!(思考無為法,是邪門事。)

    (三)思:無邪!(思想無有邪正之分。)

  • 20 # 黃有銀1

    孔子思想本就像一弘晶碧活泉的"思無邪"也似水天一色的汪洋江水,萬古川流不息!

    孔子的願景是世界大同,倡導和而不同,主張世界弘揚仁愛,人類需要仁愛,只有仁義大愛,才能遠離戰爭,讓和諧遍滿,世界和平,這本身就是大境的"思無邪"

    愚以為,人的思想是複雜微妙的,可以變好,也可以變壞,思維裡的虛偽,嫉妒,憤怒,疑惑,焦慮,彷徨,恐懼,這些負能量的"思有邪"需統統摒棄,讓新的思維,激情,勇氣,健康,誠摯,淡定,智慧,這些思無邪被煥發,認知並踐行,正如梁啟超"常以今日之我,宣判昨曰之我"乃是以今曰之思無邪,宣判昨曰之"思有邪"以達到一亇完美的自我

    多少暴力,謀害,兇殺,貪腐,若能始於"思無邪"從優秀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考慮害人必害己而控制成因,自然就能把握以後結果,或可避免多少不幸和悲哀!

    金剛經"善護念"就是告誡世人,要時刻保護正念,不讓邪念侵蝕,邪念若佔據腦中會導致思想混亂及不和諧,要向自我戰鬥,時刻警惕保持"思無邪"把邪念消滅於無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明星出身寒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