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人微言則輕
-
22 # 我是南南姜
2018年4月,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釋出第十五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的結果顯示,2017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6本,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3.12本,近四成的成年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較少。
在網路上也經常有人提到:“工作太忙,沒有時間讀書?”、“拿到書就想睡覺,不知道怎麼靜下心來讀書?”人們一方面想要在豐富的書海中找到寄託,一方面卻又陷入閱讀的焦慮。該怎樣靜下心來讀書?其實可以從以下4個方面入手。
1.確定讀書的目的,瞭解讀書的好處
無論是“書中自有顏如玉、黃金屋”,還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確定自己的讀書的目的,瞭解自己能從書中獲得的樂趣,是選擇讀書這一活動的驅動力。在《溝通的聖經》中,作者提到了閱讀有3個目的:消遣、獲取資訊、形成判斷,不同目的決定了閱讀方式的不同。
消遣:如果把讀書當做消遣,讀網路小說、讀雜誌,人很容易沉迷其中。這時候往往很容易靜下心來。獲取資訊:閱讀的另一個目的,獲取資訊,比如一些生活技能、職場技能等等。透過閱讀能快速獲取到所需知識,解決問題。形成判斷:最難的透過獲取資訊,比照觀點、論據,形成自己的觀點和判斷。無論是消遣、獲取資訊還是形成判斷,閱讀的目的不同,個人收穫也不同。但很多人之所以說靜不下心讀書,往往是因為無法從閱讀中獲取到有效資訊,形成判斷觀點,改善自己的生活,反而陷入了讀書有用卻不知道如何用的困境中。
因此靜下心來讀書第一方法就是:確定讀書目的,瞭解讀書的好處。
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閱讀法》提倡用筆記本的”資訊一元化“把想讀的書和讀過的書都記在同一個筆記本里。選擇圖書,平常就要豎起敏感的天線,提高敏感度積累“想讀的書”清單。
根據個人所遇到的煩惱、想實現的夢想、想實現的技能在筆記列出自己的“問題清單”、“夢想清單”、“技能清單”,按照清單選擇閱讀的書會更有主動性。把這些問題轉化成書單,看到書自然就知道自己的“問題”和閱讀目的是什麼,就能帶著問題去讀書了。大巖俊之在《實用性閱讀指南》一書中,提到的“學以致用”的辦法,也值得參考:
簡單來說,就是:
在閱讀之前對內容有預期,知道自己需要重點了解哪些內容,就不會走馬觀花地閱讀了。
2、安排閱讀的時間
無法靜下心來讀書的第二原因,就是找不到時間閱讀。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不同,適當地安排時間,交給閱讀。
限時閱讀30分鐘,迅速在書本上找到閱讀的目的內容。把閱讀時間安排在早起30分鐘。拓展閱讀的方式:在公交、地鐵等不方便讀書的時候,改變閱讀的形式,比如聽書、電子書朗讀等等。留一個專屬的閱讀時間給自己:睡前的10分鐘看10頁書,一個月也能看完一本300頁的書;週末選一個喜歡的咖啡廳呆兩個小時,足夠閱讀一本書。閱讀的時間在於規劃,把注意力放在尋找閱讀的時間上,你就有可能找到更多時間。
3.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
閱讀環境既包括客觀的居住條件,也包括線上的空間。原尻淳一在《高效能閱讀》一書中提出了愉快讀書生活的法則:求知興奮❌環境設定❌書店刺激三位一體創造出良好的閱讀環境。
求知興奮:利用網路直接與作者對話,討論書中的觀點,也許就能得到作者的迴應。建立線上的讀書社群,結識共同進步、相互鼓勵的朋友,用閱讀拓展生活的廣度,帶來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穫。環境設定:建立一個家庭圖書館,購置書櫃書桌,放上熱愛的書,享受每一刻閱讀的滿足感。帶一本書到常去的咖啡廳閱讀,把咖啡廳變成閱讀的秘密花園,搬到大學附近居住,享受大學課室和圖書館的薰陶。 書店刺激:每一個城市,都至少有一個有趣的書店。閒暇時候逛逛書店,邂逅心動的新書。參與書店的活動,比如新書籤售會、作者分享會,體會現場的熱烈,若是感興趣,再把書本買來閱讀。優美宜居的閱讀環境,互動活躍的線上社群,讓自己沉浸在書海浩瀚和書友交流的氛圍中,更有可能靜下心來閱讀吧。
4.輸出讀書心得創造價值
我們喜歡受到讚賞和關注,而把讀書心得分享、傳播、結識好友、創造價值的良性反饋迴圈,更有助於幫助我們靜下心來閱讀更多的書。
閱讀後寫筆記,哪怕只是一句短評,也可能幫助另一個同樣有困惑的夥伴;閱讀同一主題的基本書,比對論點論據,寫原創文章,發表自己的觀點;閱讀後寫書評、拆書稿、講書稿,可以有機會成為簽約的書評人,賺取閱讀寫作的收入。像@鼴鼠的土豆 姐的飯糰課程中,已經有很多人透過寫書評、書稿賺取稿費了。把讀書心得應用到生活中,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比如說,閱讀攝影書籍,拍照片,贏得朋友圈點贊;學習寫作方法,寫遊記寫攻略,給別人提供參考。把讀書心得和實踐應用的體會,總結成自己的乾貨,整理成屬於自己的教科書。這類教科書既可以是你工作專案的總結,也可以是公司培訓新人的材料,用來檢驗你閱讀的成效。寫出來的教科書越受歡迎,也許你就越愛讀書。總之,閱讀是一件充滿樂趣而享受的事情。閱讀時,我們探索更多未知的世界,體驗不同的人生,培養成我們的三觀,改變自己。知道為什麼而讀書,靜下心來閱讀,掌握了讀書的技巧,我們才能更加遊刃有餘地享受閱讀的饋贈。
-
23 # 有書快看
其實我們都知道,多讀書總是好的。但是有些人總說自己靜不下心來閱讀,找藉口說:“我沒時間看書”、“我看書就像聽催眠曲,看十多分鐘就會睡著”、“我看不進去,提不起興趣”、“我看書注意力集中不起來”。其實,在有書君讀書的過程中,也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換另一個角度看,這些都不是問題,我把上面的這些情況叫做:不在狀態。
有書君認為:讀書雖好,但我們也不能逼自己讀,一旦我們強迫自己讀書,注意力反而集中不起來,有時候由於身體的原因,需要我們自己去調節。靜下心來看書,不但和我們當時的狀態有關,也和我們對於看書這一行為的認知有關。雖然有書君讀的書不是很多,但有書君也想把自己的讀書的體驗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也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和有書君一樣靜下心來讀!
在我國古代,讀書就被認作是件非常辛苦的事,形容讀書辛苦的成語和句子也非常多,例如:十年寒窗苦讀、鑿壁偷光、懸樑刺股等。到了現代,我們又接受了非常枯燥乏味的小學、中學、高中、大學等教育的影響,讓很多人受到影響,對書本上的文字產生了敬畏之心。就像有書君來說,有書君也喜歡讀書,但是每次在書店看到書架上那些玲琅滿目、密密麻麻的書時,有書君總會產生一種想逃走的想法。有書君認為我們要調整好心態,如果平時不是很喜歡讀書,狀態比較放鬆的人,調整心態是很重要的,不要把讀書當做一種負擔,你就暗示自己讀書是件很快樂的事情,不要從心理上仇視讀書。
把讀書當做一種興趣,那麼讀書將不會成為讓你望而卻步的事情,你不用為了培養讀書習慣去買一些名著和暢銷書籍,你可以挑選一些自己喜歡的書籍,一字一句或者一目十行的讀,只要能讀得懂,隨意就好,就這樣,慢慢的培養自己良好的讀書習慣。讀書的時候我們也不要一味盲目的跟著作者的思路走,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敢於提出質疑的勇氣,捧著書細細品味,在書的海洋中遨遊,漸漸投入進去,等你再抬起頭,看一下時間,就會發現你已經讀書很久了。
從閱讀中獲得感悟,這就是有書君認為閱讀的好處,這比自己親身經歷的感悟成本要低得多,況且我們的人生也沒這麼豐富,不一定會經歷到這些事情。透過深度閱讀能獲得諸多親身經歷後的體驗,會讓我們明白許多道理,我們也可以將自己的感悟提煉。
就像有書君一樣,有書君讀書的時候經常思維跳脫,吃一顆糖是不錯的選擇,既為自己身體補充能量,還能讓自己靜下心來,情緒穩定。就算書中情節再迷人,也要控制自己停下來休息一會,除了緩解眼睛或肢體的疲勞外,也要避免思想的透支。該讀書就去讀書,該聊天就去聊天,該去運動就去運動……平心靜氣的去做自己當前應該去做的事情,並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把當前該做的事情做好,那麼我們自然的就會靜下心來,收穫到更多!
有書君寫下這些,不是為了什麼,只是希望大家都喜歡上讀書,也希望結交更多喜歡讀書的朋友,然後我們大家一起來探討,一起靜下心來讀書。
-
24 # 使南面
只有坐牢才可以安靜的讀書!參考曉松奇談。曉松能安靜下來讀那麼多書思考人生的意義,感悟出: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是因為酒駕,在牢裡靜下來,讀了很多很多的書!還可以參考司馬遷!
回覆列表
堅持,強迫自己每天看半小時書。然後你就會發現讀書是件特別好的事情。我現在就是這樣從剛開始的強迫到現在的主動,但是一定要明白自己需要什麼樣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