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平安是福152552271

    這是一幅寓意很的詩畫,畫裡有花和鳥。花應該在春天裡盛開,春天過去了,花兒就凋謝了,可畫面上的花兒,無論在什麼季節,卻依然爭奇鬥豔。停在枝頭的飛鳥,人走近了就會飛走,而畫裡的鳥兒卻不會飛走。

    詩畫有聲無聲溶於一起,帶著虛幻的寄託情懷,構成了一幅無法言語的自然之聲。

  • 22 # 分形無限

    這原是一首古人描寫國畫的詩句,前兩句是: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音。這首詩描寫的是一種靜的境界,第一句從時間的凝固,第二句從空間的不動來描寫禪悅境界,運用自然的事物、平淡的語言,描寫出生動而空靈的境界,非常的高超。

    入靜是一種潛意識狀態,對人們身心健康非常有好處,按照思維本體學的原理,這是一個靜的平臺,如果能夠在靜中形成專注,將進入入定的狀態,身心覺受將突破宏觀物質狀態,思維狀態會來一個大的提升。

  • 23 # 大馬哈魚12

    無可奈何,就像人老心不老一樣的感慨萬千,上一次,鳥為什麼要被驚動,而這一次人來鳥不驚,時過境遷的悲涼。我覺得應該情景交融的寫一個官員在任與不在任的世態炎涼。我的理解是,我還做官呢?但是不管這裡了,以前前呼後擁的人讓鳥都害怕。如今除了家人就是自己趕路了。

  • 24 # 吃素的穿山甲

    這是王維的詩《畫》中的最後兩句,全詩如下: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這首詩更像一首謎語是,而詩題就是謎底。兩者結合來看,這首詩其實淺顯易懂,但細細琢磨,卻又有著一股濃濃的禪意,空靈的畫面蘊含著某種深刻的哲理。

    王維是中國文人畫的開山鼻祖,也被稱為詩佛。字摩詰,含有潔淨、無塵垢之意。晚年隱居在終南山輞川別業之中,半官半隱,半儒半佛,吟詩作畫,怡然自得。蘇東坡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是對王維的詩與畫的最恰如其分的評價。而從王維留下的諸多詩作之中,許多詩中那種禪意讓人回味悠長,比如“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等等,莫不如此。

    而這首《畫》詩也充分體現了王維詩作那種詩畫、詩禪合一的鮮明特點,有點近似佛教中的偈語。後兩句“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字面意思是春天過去了但畫中的花兒還依舊怒放,人走近畫前畫中的鳥兒根本就沒有驚動。看上去只是一種客觀的描述習以為常的政策現象,但透過動與靜的對比來詮釋著一種深刻的佛家思想,外在的一切是動態的,但內在卻是一種入定般的永恆的姿態,如春天去了但花兒還在,人來了但鳥兒根本就一點也不被驚動。內在隱含著佛家所言的色空不二的哲學思辨體系所蘊含的邏輯。

    這兩句詩,與佛教中的“風吹幡動”的典故有著近似之處。《壇經》中有云:“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只要心如止水、心如磐石,不為外物所惑,就能得大自在。王維在這首詩中借畫寓意,他晚年的心境其實就像這首詩所吟詠的畫一樣,虛心靜意,看淡放下,超脫了世俗之中的紛紛擾擾的干擾,從而在超然物外之中覓得了逍遙自在的一方淨土,真正在輞川別業中實現了“詩意的棲居”。

    這首詩描寫的是畫,畫中的山水花鳥隱喻著詩人心中永恆的美好。這種美好不因時間的流逝而褪色,不因外界非紛擾而更易,一如當初模樣。詩人寫這首詩的目的不是為了感慨時間的流逝,而是表明自己內心的堅定、豐盈和從容。相比之下,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就恰和這首《畫》相反,感慨重點是是心境的變化: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兩相比較,王維的《畫》這首詩表達的主題就不言自喻更清晰明瞭。

  • 25 # 杜象應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作者王維借“花”與“鳥”的靜態直抒胸意,表達了“心靜如水”的感慨。對此兩句評價最高的莫過於蘇東坡言論:“”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全詩賞析:

    遠看山有色(遠處看向山,發現山有各種顏色。)

    事實上,遠看山是較模糊的,但它是山就有輪廓,雖不那麼清翠,但是有色的。這是一個“”的顏色。

    近聽水無聲(接近溪水溝沒有聽到水流動的響聲。

    按理說,當你走近山溝溝裡會聽見河水汩汩流動的響聲。為什麼沒有呢?這是對《畫》而言是真實有效的,《畫》上的水肯定不會動。用虛字“”襯托“”的幽然。

    春去花還在(春天這個季節過去了,但是花並沒有隨春天而去,依然自信地存在。

    人們總是習慣性認為花都在春天開,也隨春去而凋謝了。除不知古時候,氣候寒冷至極,一般來說春天有花開但較少,多數是在春末夏初時節百花齊放,所以花還在。表明花“”下心來了,並不是跟春而去。

    人來鳥不驚(人到山裡去了,樹上的鳥兒一點都不害怕,也不飛走。

    表達意境:

    首先,全詩四句其中每一句針對實景都作出反面的描述,於理不合,但於《》般配,這就是意境,即是超託自然,人心思“”的必然。

    其次,單就“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雖然說側重於《》中存在的結果,但是實景中的花是屬於動態開放、鳥是愛飛的動物。為什這麼“靜”?因為很自然,並沒有誰怕誰,大家沒必要驚慌失措麼。

    這兩句還有作者的另一層意境:若人們當真去感嘆花隨春去而凋謝,也沒有必要失落的。雖然花消失了,但是鳥兒不會,且能永遠陪伴你。正所謂“遇境如處境,人心似物心”,做到寵辱不驚,得失天意!

    如何評價:

    肯定這首迷語詩《畫》。它言及山、水、花、鳥,這是典型山水畫題材,對動感實景採取靜態反飾,既耐人尋味,又欲覓其境界的神往。

    肯定畫家王維的詩與畫相融的藝術才華。這幅《》,是有一種可見而不可得的意境,貫穿了“心靜如水”的執念。鳥兒不驚,是它不知春天已過去,花兒還在,只是接續的夏花在開,但對人就不一樣了,青春逝去了,都留下了些許悔恨。

    肯定作者的獨具匠心。《》詩裡動態的物體都刻畫成淋漓盡致且自然的靜態轉換,即實景與畫景對應烘托效果。如詩如畫,它更加突出了畫的形神兼備且能保持永久的真實感,這也是大自然所不得比擬的。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這就是自然界的和諧畫面。正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蘆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臉上的痘痘較多且時間較久,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祛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