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滔滔夢想

    俗話說,書畫同源,說得是它們有相通的地方,可以相互借鑑,取長補短,每個人都有他擅長的一面,有的書法和畫畫都好好,有的卻只對書法或者畫畫有獨特的天賦,我們不一定要講究樣樣精通,有一方面做到極致他就是大家

  • 2 # 若憶閣

    是的,書畫從產生之初就是同宗,是不可分開的。俗話說,真正好的書法是畫出來的,真正好的國畫是寫出來的。說的就是書畫同源這個道理。我舉兩個例子,趙孟頫的紅衣羅漢圖,裡面那棵樹的枝幹,他就運用了篆書的寫字方法,將它畫了出來,從而使我們看起來感覺那棵樹堅挺有力,有時間的滄桑之感;另一個是近現代海上大家吳昌碩,他畫藤蘿和菊花的枝幹,也是融入了寫篆書的方法,才使整幅畫更具立體感。

    現在回到你這個問題,既然都是書畫大家了,他寫的字肯定也差不到哪裡去,更別說對書法不懂了。

    但是在近現代的畫家之中,還真有一個人說自己的書法不好的,那就是齊白石。他曾經說在自己的書法、繪畫、印章之中,書法是排最後一位的。但是現在我們看他的書法,也是挺厲害的。可能他說這話是他謙虛的表現,或者是和其他的畫家比較起來,他覺得“自愧不如”吧。

  • 3 # 趙福

    【俗話說得好--書畫同源同根生】

    文/木葉文學作家 歸趙

    中國畫就講究個意境

    從古代大家到當代大師都認為,書畫同源。其中國畫 就講究個意境,也就是人們常說之神、品。

    中國書法學國畫基礎

    中國書法也可以單獨存在的,而國畫就不可以了,筆者記得當年學國畫時,老師曾經說過,先學書法,待書法有了一定的基本功後,再學國畫,就容易的多了。可見,先學書法對後來的學國畫,能夠起到比較大的作用。

    書畫同源同根生

    自古以來,書畫大家與書畫大師們,他們都能熟練掌握書法與國畫之技巧,其藝術水平幾乎是齊頭並進書畫雙全,他們的書法寫的好,而國畫畫的也很棒。所以筆者建議學書法在先、學國畫稍後,直到同步前進!

  • 4 # 冰藍炙炎

    對於“書畫同源”的說法,我也是十分贊同的!

    根據我國有記載的最初的文字就是甲骨文,甲骨文是字也是畫,後來才逐漸分開,形成純粹的圖畫以及純粹的文字,現在的文字依舊有保留部分的圖畫,就好比“山”、“木”這兩個字。

    要是說“有沒有不懂寫書法的國畫大家”,或許真的沒有,因為國畫就是需要有一定的書法功底!可以不是十分擅長於書法的書寫,但是書法的書寫能力還是有一定的要求的,要是不會寫書法,也應該成為不了國畫大師。

  • 5 # 山陽散人

    我認為書畫同源的核心是指書法和國畫具有共同的筆墨精神,尤其是文人畫興起之後,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最核心部分之一。無論書法還是國畫,都是作者用指、腕、膊控制筆墨,透過中、側、逆、拖、散鋒等筆法,焦、濃、重、淡、清等墨法,計白當黑、疏密虛實、收放開合等章法,來書寫要表現的物件,增加描繪物件的神韻,來展現作者的心志和胸襟,傳達作者對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同時,中國書畫都是以線條表構建形象,線條的質感、強弱、剛柔等也成為書畫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離開線條,很難談中國書畫。其中書法更能集中錘鍊筆墨線條,好的書家可能不會國畫,但好的國畫家一定書法不弱。

    有一個誤區,當下國畫創新派認為對書法只是賞析,不用研究,更沒必要花大精力實踐,這必然導致當代國畫對中國傳統文化㡳蘊的缺失!

  • 6 # 燕飛天TVT

    這個真不好找,不會書法的知名國畫家非常難尋。中國畫講究詩書畫印的結合,一幅完整的作品一般要配上書法題款。

    配圖為宋徽宗趙佶《瑞鶴圖》。

  • 7 # 彥君dancer

    中國畫家大多不善書法。

    1.這本就是兩個不同的專業。中國書畫同源而異體,書家面對的是文字書寫,畫家擅長的是狀物造形。掌握造型手段只能解決形式問題,而不能解決寫好字的問題。畫家要寫好字,必須進行專門訓練。

    2.中國書法歷經數千年發展,法度森嚴,自成體系,是一門專門的學問,即便是寫好一種字型也需多年磨鍊才可能有所成就。

    3.自古書法書畫是人精神內在之體現,尤其是書法,雖不如繪畫有技巧深厚,但需要的是更深的生活哲學和思想高度才能集大成。同源同體的兩者息息相關,不分伯仲。

    同時書畫同源這句話也造成很多人想當然的覺得畫家就是想當然的書法家,實際上兩者各為一門學問,並不能互相替代,卻也相互影響。

    ——END——

  • 8 # 阿豪詩畫

    我們都說書畫同源,有沒有不懂寫書法的知名國畫大家?

    可以說非常多!

    先說說書畫同源。書畫同源,字面的意思就是寫字和繪畫起源有同根性。因為漢字屬於象形文字,有些字簡直就和畫一樣直白。寫字和國畫都是使用毛筆,筆墨的運用上有著共同的規律。元代畫家書法家趙孟頫認為,中國繪畫應以“寫”代“描”,以書法的筆法畫畫。趙孟頫既是畫家,又是書法家。元代以後,中國畫衍生出一種綜合性繪畫,它是由詩、書、畫、印四種形態組成。明清畫家主要以文人畫為主,文人以詩書為主業,畫畫反而是副業,所以畫畫好的,書法一定不會差到哪兒去。

    元代以前呢?好多畫都是不題跋的,如果不是收藏者在畫的前面或是後面貼上一大塊膏藥,我們甚至不知道畫畫的作者是誰。

    《清明上河圖》如果不是金人張箸在後面貼了一塊膏藥,我們根本不知道畫畫的人名叫張擇端,因為畫家沒有落款,所以他的書法水平也就無法考證了。

    《千里江山圖》也是因為蔡京後面加了一段題跋,我們才知道此畫作者名叫王希孟,且畫此畫時只有十八歲。王希孟的書法我們也是誰都沒見過。還有很多宋代畫家,宣和畫譜裡記錄的,也都不是以書法著名,當時公認的書法四大家是蘇、黃、米、蔡。

    當然,他們沒有題跋並不等於書法寫得不好,只是書法沒有繪畫成就高這是肯定的了。還有很多古代專業畫畫的院工,匠人,書法不一定很好。在當時書和畫是分離的,畫畫水平高,就是畫家,和書法的關係不大,不會有人否定。當然書畫俱佳的人肯定更多,因為書法是實用性的學習工具,古代人們的書法普遍比現代人寫得好。

    現代畫家石魯的字就很爛,但是他本人肯定不承認。

    你要硬說這種字水平高我也沒辦法,畫家名氣大了,也就沒人較這個真了。

    高劍父這種也只能叫落款,很難叫書法了。其他還有很多,就不羅列了,容易招打。

    結語

    據說啟功年輕時學畫,畫的還不錯,有一次他表舅讓他畫了一幅畫,畫完後不要落款,啟功不明所以就問他表舅,表舅說你的畫還可以,但字就不行,你畫完我讓別人落款。這件事對啟功先生打擊很大,以後刻苦練習書法,終成一代書法名家。這件事挺勵志的,也不知真假,但是足以說明書法不好對畫的影響很大。現在學國畫一定要學書法,但學書法卻不一定學國畫。十年出一位好的畫家,但是三十、四十年卻難出一位好的書法家。看來好的書法是長期積累的結果。

  • 9 # 辛野人

    書畫同源,指中國書法和中國畫,本是同根生。漢字來自自然,象形字即是原始圖畫記事。如,人,山,月,木,水等字。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象形字遠遠不能滿足交流需要,隨之又出現了,會意,形聲,假借,轉註,形聲六中造字方法。

    隨這社會的發展,書畫同源,然又異流,書畫向著各自的方向法發展。

    從使用工具上說,書畫都用筆墨紙硯,用筆上相同也相同。故此,中國畫行家人稱寫畫,而不是畫畫,這個書法發寫是相同的。如中鋒,側鋒用筆等,墨分五彩等,書畫都要相通。繪畫屬造型形象藝術,書法是形象和具象(漢字結構固定)兼之藝術。

    由以上可知,真正的繪畫大師,書法繪畫都是高手,如近代的齊白石,吳昌碩,張大千,徐悲鴻等,既是畫家又是書家。只不過畫名被書名所掩罷了。歷史上還沒有繪畫大師書法不好的,因為高階的繪畫都很書法用筆。方有骨血肉筋,可見精氣神,才有韻味。

  • 10 # 海風箏

    書畫同源說的是文字的起源。最早的文字元號只有象形字,比如魚,就在骨頭或石頭上畫一個魚,等等。也就是說最初的寫字就是畫畫。

  • 11 # 馮軍榮

    書畫同源:書法國畫,同根同源,同生同長,同用一支筆,同蘸一盒墨,同蓋一方印,同求一個“神”,同追一紙韻......。兄弟一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長千年。孩子大了總要分家,書法老兄追求“抽象”,國畫小弟追求“具象”,雖然兄弟倆使用的工具還一樣,勞動形式也一樣,但表現的內容已是大相徑庭了,且各自產生了各自的標準,形成了各自的體系,彼此間既藕斷又絲連,弟兄再相見,既熟悉又陌生,讀不懂對方已是常見。包括名兄名弟,也是隔行如隔山。當然既當兄又兼當弟的名師大家也是不少見的。

  • 12 # 李尚榮8

    這個問題問得好!就我個人的觀察,我簡單粗暴的劃分一下(只能是大多數),民國前的畫家都是書畫俱佳,民國後的畫家,除張大千,齊白石,徐悲鴻,黎雄才等等大家的字稍好外,大多數是畫佳書不佳。為什麼呢?這以書寫工具的改變有關,還有民國以前及解放前的教學有關。以前的人讀私塾,用的是毛筆,還需臨帖,所以日後學畫後書法水平也不會差到那裡去,後來的畫家平時只用毛筆畫畫而少習碑帖,自然是書法遜於畫畫了。拙見。

  • 13 # 創想房車走四方

    不可能有。自古以來書畫同源,一個不懂書法的人,他的畫意沒有筆意等同於沒有了靈魂。一個大師、大家必須是四絕:詩、書、畫、篆刻。入門後的人也起碼必須是這:四能,就是熟練、熟知詩書畫篆刻。

  • 14 # 梅蘭竹書畫影片

    中國畫一一中國書法一一中國文字,數千年不斷,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也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中國文化,自古就認為“書畫同源",那是因為中國字,是象形文字,在沒有四大發明的“活字印刷術”之前,人與人交流是在龜背上,竹箋上,石頭上……用刀等鐵器刻畫出來的……善用鐵器、刀器,則刻出來的字/畫,就好看,就說明問題,別人才懂,就能規範,並推而廣之,流傳數千年。

          發明了紙,毛筆,墨,顏料,就使中國文字,中國書法,中國畫,在歷朝歷代官方,民間廣泛應用,代代相傳至今。隨著中國字的廣泛流傳,也越來越規範,越細化,分了很多門派。他們中的集大成者,如古代的趙孟頫,米芾,文徵明等,既是公認的大書法家,也是公認的大畫家。近現代的鄭板橋,徐悲鴻,張大千,啟功等等,都善書善畫,受人崇拜。

           自古中國傳統畫的梅,蘭,竹,菊"四君子",十分強呼叫筆,此用筆說的是書法中的“永"字八法用筆方法,故,古時學中國畫,先生總是先教學生練習書法,學習書法中的提,按,行,枯,溼,濃,淡等等。

           從這些經歷數千年的傳統上來說,不會書法或不善書法,要想畫好中國畫,是不可能的。

  • 15 # 東隅史話

    書畫同源而且同法同理,指的是以書入畫,把書法線條用於繪畫。繪畫中的點、線、面關係和勾勒用筆都要有書法韻味,所以繪畫落款常用“寫”表示。書法用筆之線條的質量決定繪畫作品的骨力,好的畫家都會研習書法,不懂書法的大畫家是沒有的。

  • 16 # 蔡一碟2019

    沒有。中國畫的基礎也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線條,書法恰恰是線條的基礎。不懂書法,書法功力薄弱就很難畫出高質量的線條,沒有高質量的線條就很難畫出好的中國畫作品。所以,不懂書法想國畫大家很難!

  • 17 # 簡衛國畫藝術

    沒有。自古書畫不分家,看看哪個出名畫家的書法是吹出來的!我們老一輩的畫家都在書法上有相當高的造詣,這點從他們的每一筆用筆用墨上都能體現出來。

  • 18 # 三餘客

    其實不僅是書畫同源,中國的藝術理論大都是有共通之處的,只不過書與畫所用工具與源頭相似罷了。至於有沒有不懂書法而知名的國畫大家,到現在為止是沒有的。在古代書法作為日常書寫中必備技能,有條件學習國畫的人是不可能不會書法的。再加上自文人畫興起後,大多畫作都是要落款題字的,如果一個畫家不懂書法,那麼他便沒有成為畫家的可能,更別說大家了。

    現在書法和國畫已經漸漸分門別類,書法的實用性也大大減弱了,今後說不定會有不懂書法的國畫大家。

  • 19 # 我的邊城生活

    這是一個可以答好而不討好的問題。指名道姓的答出來容易捱罵!呵呵

    先簡單說一下書畫同源。就中國繪畫和書法而言兩者是不分彼此相輔相成的!古時候人們的書寫工具就是毛筆,繪畫工具也是毛筆,一支毛筆走天下!在寫字的基礎上熟練繪畫,但是不能說會畫畫的人就必須是書法大家,這是沒有道理的!大概是在宋以前,書和畫是分開的,一幅畫畫完後就完事兒了,沒有如今所謂的題款寫詩蓋章,所以也就無法判定好畫的作者書法怎麼樣!再往後發展,才開始在畫上有了題詩落款,才能有幸看一下古人的書法和繪畫相輔相成的造詣水平!看八大的畫題款都是八大山人寫,古人說畫畫是寫而不是畫,這也可以說明在古人的眼裡繪畫其實是書法的一種延伸!現代人們常說以書入畫就是這個道理!一件好的畫作在裡面是能看到書法的痕跡的!中國畫講究的就是點線面的結合,點可以從書法裡的點延伸過來,線就是書法裡的線,只不過要看作者的融合水平如何,如何用高超的技法把二者合二為一!苦禪同志的鷹很是有名,他其實是是把隸書很好的融合到了畫作裡的,前期作品還不明顯,後期的作品更老辣蒼勁,後期的作品鷹的爪子和嘴全是用隸書的筆法寫就的!這是書畫同源結合的一個最好的例子!就個人之見,書法其實是繪畫的基礎,要想把畫畫好就必須得練習書法,也許書法的成就沒有繪畫成就高,但是,書法必須得練的。

    至於有沒有不懂書法的國畫大家這個問題,不懂書法是不可能的,只是書法的造詣相對來說沒有繪畫的造詣高,這樣的大家的確是有的!比如說那個專門畫延安革命題材的大家石魯,他的字就寫的很一般,肯定是沒有他的繪畫成就高!然後,再來看悲鴻先生的畫作成就和他畫作上的題款,會發現他的字寫的也沒有畫作的成就高,跟書法似乎離的有點遠!但這只是個人之見,才疏學淺,也許有失偏頗!

    不懂書法的國畫大家應該是沒有的!有的只是書法和繪畫成就上的差異!也許書法成就高繪畫成就低點,也許繪畫成就高書法成就低點,都有可能!

  • 20 # 鴻影書法

    您好!在古代“書”其實涵蓋了“書與畫”,我的理解是首先書是我們記錄的基礎,用多變的筆法和線條記錄資訊,比如最初的甲骨文是為象形文字,而象形文字也可稱為是在畫畫。只是人類根據需要,需要快速而又簡單的記錄資訊,從而創造發明了文字(倉頡造字說)。

    隨著工具的升級改造文字和繪畫得到了不斷的進化與提高,逐漸分為書法藝術與繪畫藝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路遊戲給青少年造成的危害超過鴉片”,你覺得這句話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