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心疑郎大富
-
22 # 品李白讀唐宋
有人說是臥具,近似於現在的榻榻米。還有人說是吊床,是井臺,也有人說是馬紮子。
我以為,當現在的“床”字講更有意境,何況,在唐代、包括李白自己的很多含“床”詩句中,都是現在的“床”之意。比如這首《長相思》:
美人在時花滿堂,
美人去後花餘床。
床中繡被卷不寢,
至今三載聞餘香。
香亦竟不滅,
人亦竟不來。
相思黃葉落,
白露溼青苔。
-
23 # 餘華祥
李白的《靜夜思》是千古名傳的詩篇,言簡意賅,形象生動,耐人尋昧。但這個首句:床前明月光,卻引起很爭議。詩的首字“床”到底是什麼!有人說是井欄,井檻。有人說是胡床作板橙的用俱,還有人說是馬紮,凡此種種。
他們懷疑的理由是,睡在室內的床上看不到外面的月光。真是豈有此理!
在我青年時期,我住的就是兩間土房,座北朝南(實則偏東南),東邊進門西間開窗。依著西山牆鋪了張木床,床頭有靠欄。在床面前臨窗擺書桌,與床間隔約一米。那時的天我要做農活,必在晚間看書或寫東西。每逢晴天月夜(農曆中旬)月光就會破窗而入,一半的光灑在床上,一半落到床前的地上。有時也會落到桌子上。我在桌前是很多次看到月亮在天空明媚動人的景象。那時候我就親身領悟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多麼真實的藝術詩句。
但有人把當年的李白想成是睡在床上望月,沒有窗就望不到,就聯想出床通窗。大天真了,你沒經歷的就要主觀認別人的不存一在嗎?
試想,當年的李白出遊在異地的某個地方,住在門朝東南的房子裡,窗的方向和門同向。這天他晚飯後俯桌夜讀至夜靜更深,適有累意,便直身放眼窗外,見天月明輝似水,飛光流彩,能不動詩心?然後李的稍一側身,就可能看到透窗落到床地上的月光。時已秋,深夜涼,坐得久了身上自會有冷的感覺。於是“霜”的概念不謀而合。更加上“看月易思家”此時的詩仙詩興大發,沉呤片刻,就案奮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千古名詩《靜夜思》誕生了。
當然,這隻試想,它是一種可能。但筆者認為床就是人睡覺的床,沒毛病。
-
24 # 不胖的半卷
床前明月光
兩種說法
一種較為普遍,即床通窗
另一種為就是床頭的意思
-
25 # 冷卻的第三隻眼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個床是什麼東西?有人認為是井欄,有人認為是床榻,有沒有其他可能呢?或許有,而且我更願意相信有第三種可能。
詩仙李白的千古名篇《靜夜思》表達的是一種濃濃的鄉愁,而床前明月光的“床”,以我個人愚見,它既是床又不是床。說它是床,是因為詩人完全可能因為思念故鄉輾轉反側而不能成眠,也或者是詩人睡夢中正走在回鄉的路上,突然醒來以後,朦朧之中錯把月光當作了地上的冰霜,從這個角度來看,床前明月光的“床”無疑就是床榻了。說它不是床,是因為詩人完全可能借“床”指代日思夜想、夜不能寐的內心深處安放故鄉的那片淨土,這一片淨土才真正是情感和靈魂能夠得到釋放和休憩的“床”,正所謂彈雖在指而聲在意。
清代畫家八大山人有一幅非常著名的畫:《荷花水鳥圖》,在這幅畫中,怪石倒立,蔬荷斜掛,細長的莖上生出一朵纖弱的荷花,一隻翻著白眼的縮脖水鳥獨立於小頭朝下的怪石之上。畫家畫的是鳥嗎?——是,卻又不是!朱耷畫筆之下的鳥、蟲、魚類,常作“白眼朝青天”狀,畫家想表達的不過是對清朝統治者的不滿和憤怒而已,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鳥、蟲、魚是根本不存在的。
都是中國文人,他們的表達有沒有相似之處呢?這樣的理解或許會有偏差,但也不失為一種理解的思路,不當之處,還望一笑了之。
回覆列表
從兩個方面來看,古代人們都喜歡圍著井坐一圈,井邊成為人們交流的公共場所,首先人們在這裡取水飲用,要麼就是婦女取水洗衣服。再者井邊也涼快。
在夏天,古代人晚上也沒什麼娛樂條件,只能一群人圍在井邊談天說地,小孩子在旁邊玩耍,而經過考古學家的研究,井欄就是圍在水井旁邊的木欄,用來保護井壁使其避免塌陷。
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防止人掉進去,而凸出來的木質結構特別像古代的床,又稱為“銀床”所以把床解釋成“井欄”也是說得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