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沐沐媽愛分享

    你好,我個人認為是沒有教育意義的,很多時候當事人自己都搞不清楚,以為學的就是指中國傳統文化,殊不知千辛萬苦送孩子去上的,只不過是中國傳統文化最表層的東西。現在很多提倡傳統蒙學的機構,以《弟子規》、《孝經》等書籍為底色,其實更多的是舊價值觀、舊觀念的持續鞏固。

    《弟子規》其實是清代的一位秀才寫了讓不識字的鄉民背誦,從而幫助官府更好地管治民眾,核心內容是從當時鄉間流傳的治家、教子、睦鄰的格言為基礎,目的是鞏固清朝當時傳播的倫理觀念、社會規則。

    我摘錄幾段來給大家辣下眼睛:

    對尊長,無顯能。 - 意思是面對比自己年長的人,不要顯示出自己有才能,否則就是藐視尊長。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 意思是作為子女,必須無條件服從父母,所有行為都須向父母請示取得同意才可以行動。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 意思是,父母如果勸諫孩子,哪怕暴力捶打,孩子也不應該反抗,甚至不能心有怨言。

    我眼中看到的這類蒙學教堂,原來是以“聽話文化”和“打罵文化”為主導,讓孩子失去獨立任何和思考為目的。一想到這幾年來,有非常多的孩子正被熱火朝天地送去“鑽研”這一類的文獻,內心真的是無比揪心。

  • 2 # 笨點點

    轉自網路:

    相信不少家長都有這樣的困惑:孩子學習傳統文化知識當然是好事,但如何甄別傳統文化書籍呢?《弟子規》近年屢受指摘,它到底是經典還是糟粕?

    先來說說《弟子規》。《弟子規》原名《訓蒙文》,作者叫李毓秀,是清代山西絳州的一位秀才。他死後一百多年,《訓蒙文》才被人們注意到,由賈存仁加以改編,更名為《弟子規》出版,而此時已是鴉片戰爭之後。可以說,作者和編者生活的年代,距離我們相當接近,從漢至清,古代幾乎所有的文人墨客,都是從來沒有接觸過《弟子規》的。

    我們再看《弟子規》的內容。書中當然不乏一些有指導意義的句子,比如“身有傷,貽親憂”、“衣貴潔、不貴華”、“對飲食,勿揀擇”等等,告訴我們,要愛惜身體、衣服不在於品牌、不要挑食……這樣一看,很顯然,《弟子規》說白了就是一本古代版的《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小星想問:我們既然已經有更貼合現代教育的“新版教材”,為什麼還要讓孩子學古代版的呢?

    《弟子規》自然算不上是“經典”,純粹是因為其文義粗淺,便於水平不高的老師授課,才導致了它的“走紅”,而且,如果連《弟子規》都是“經典”,那經史子集諸多名著該何處容身?但稱《弟子規》為“糟粕”,恐怕也不太客觀。《弟子規》在特殊的歷史環境下,在古代的私塾、茶館、祠堂裡,對當時幹完農活的社會底層的成年人,還是起到了一定的教化作用的。我們讓孩子拿《弟子規》鍛鍊一下記憶力、認認字,當然沒有問題,小星相信,真正對孩子產生影響的還是周圍的環境和家長的言傳身教,區區一本《弟子規》,並沒有能力“荼毒”孩子。但非要讓孩子照著《弟子規》上的行為規範去做,就是家長有點犯糊塗了。

    其實,我們中華文化綿延數千載,訓蒙名篇不可勝數,無論是《聲律啟蒙》還是《笠翁對韻》,無論是《三字經》還是《增廣賢文》,無論是《幼學瓊林》還是《古文觀止》,都是對仗工整、內容廣博、詞藻優美的優秀傳統文化書籍,許多國學班為何要選擇用《弟子規》做教材呢?相信家長已經有了自己的判斷。

    閒暇時間可以利用手機教寶寶學漢字哦!推薦一款幼兒識字軟體【貓小帥識字】,課程以冒險故事為主,寶寶使用時有一種聽人講故事的體驗,不僅可以培養寶寶的閱讀能力,而且還有各種小遊戲作為複習環節,可重複學習,加深寶寶的記憶,讓孩子開心地學習漢字。擔心寶寶眼睛的家長也可在設定中設定學習休息時間。

  • 3 # 卅巴

    3~6歲的兒童的記憶不是理解性記憶,而是圖形化記憶,圖形化記憶的優勢就是記得快忘得慢,不需要理解就能記住大量的東西,這是我們大腦先天性技能,在幼兒時期應該抓住這樣一個先天性優勢,大量的讓孩子去聽,在聽的過程中引導孩子在頭腦中形成畫面,這樣孩子就能夠大量的快速記憶,而且能做到過耳成誦效果。弟子規是中國傳統的啟蒙教材,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的教書先生李毓秀,而它的內容主要取自論語學而篇中的第6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人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是以儒家經典為基礎,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編寫而成,這是一本關於做人的規矩以及學習方法的書,中國的優秀文化的傳承需要從小來培養一個人,從小就要懂得孝敬父母長輩,對兄弟姐妹要有愛,要學會謹慎對待自己的言行,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從小懂得與仁愛之人打交道,並以之為榜樣,然後還要重視身體力行去弘揚傳統美德,不斷的學習,提高自身的素養,古人尚且如此,今天更要認真對待。

  • 4 # 雲卷飛山

    3—6歲兒童,背誦一些簡單通俗的古典詩詞,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首先,3—6歲時,正值兒童牙牙學語時,這時給孩子灌輸一些兒歌般的古典詩詞,對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無疑有巨大推動作用;對孩子智力的啟迪也將大有禆益。

    其次,這時的孩子雖對所背詩詞並不理解,但記憶深刻,隨著年歲增長,慢慢反芻消化,必終身受用,進而對古典文化產生興趣,轉而化為學習動力,今後無論學文學理,都有益無害。

    我的女兒就因在學前背過一些兒歌詩詞,上學後,一路順風,考進重點大學,現在已成精領;而我的兒子,就因灌不進這些,上學後,一路甩尾,考不進大學,只能打工混日,教訓太深刻了。

    至於《弟子規》這一類,因有較大部分封建價值觀,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一味大加提倡,對孩子的後期成長,很難說有多大益處。不過大多數孩子成長起來後,能對事物做出正確判斷,也不會造成害的影響。就是說,學得進去的,必能自我調整,不會造成傷害;學不進去的,等於沒學,也不會有何影響。

    總之,從小學一點古典文化,只有好處,沒有害處。擔心這樣那樣,等於侮辱孩子智力,課本再幹淨,卻不能保證社會也同樣乾淨。你能將你的孩子與壞書隔開,卻不能將你的孩子與社會的骯髒之處隔開。我們只有不斷教導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才能讓孩子對醜惡現象產生免疫力,自我修復,保持一個健康的身心,從而快樂成長。

  • 5 # 使用者5498121655

    三至六歲兒童無論是背誦古詩詞,還是學弟子規,都像是鸚鵡學舌,既不能記憶又不可能理解,只是為了背誦而背誦罷了。又些家長還以此為榮,結果是摧殘了孩子童年,長大以後很多人都成了庸人一個。

    不知道你主意了沒有,從小就背誦唐詩宋詞的孩子,除了有人經常指導,反覆背誦,這些孩子到十歲後能記在心裡,印在腦裡終身受用外,那些只知道三五歲教孩子背詩,而隨著年齡增長而放任自流的,原來背誦的詩詞幾本全忘光。特別是孩子不願學而強制學的,更等於揠苗助長,適得其反。

    在這個年齡段,要引導孩子的動手能力,培養孩子的興趣,使其產生好奇心,並利用好奇心來引導他探索事情原委的興趣,這才是最重要的。至於背誦幾首詩詞,長大了自然就會了,但是缺少了探究思考的能力,得不償失。

    我也是後來才發現的,自己也翻了大多數人的統病,孩子很小就讓背詩詞結果沒有成才的。看著人家教育孩子的方式,人家的孩子成才後才恍然大悟,可惜已經晚了。

  • 6 # homework

    女兒五歲半,能背誦三四十首古詩,我們也沒有逼迫孩子背古詩,可能是古詩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的原因吧,她還挺喜歡讀的,經常給爺爺奶奶炫耀一下她會背古詩。

    要說利弊,只要不是逼迫孩子背誦古詩,我還沒想到有什麼壞處。至於好處,那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我覺得至少可以增加孩子的識字量和記憶力。

    月圓之夜,孩子脫口而出:小時不識月,呼做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月亮真的很像一個白玉盤唉,也很像一面鏡子,旁邊被它照亮的雲,真的是青色而不是白色的。站在渭水之濱,遙望雄偉的秦嶺,我會和孩子一起背誦: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這首詩我是跟著孩子一起學的,記憶中自己上學那會兒沒學過,在秋冬交替時節,只要氣溫驟降,遙望秦嶺,山上肯定有積雪,詩人觀察真的很仔細。

    至於《弟子規》,幼兒園會讓孩子背,在家裡從來沒讓孩子背誦過,我自己也不會背,查了查全文,有些觀點不敢苟同,不具有現實意義,不過多數還是符合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

  • 7 # 美術程老師

    3~6歲,這個時期叫做童蒙養正!

    古詩詞優美的韻律,朗朗上口。

    孩子這期間正是語言發展時期。誦讀古詩詞能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

    而《弟子規》,《百家姓》,《笠翁對韻》,《增廣賢文》等,都是傳統文化精髓中最適合這個年齡段的讀物。

    《弟子規》也是古代兒童的第一本教課書。

    是古聖先賢對後輩子孫的教誨。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會埋藏孩子心中,養成一身堂堂正氣。

    兒童大聲誦讀,可以透過體內振動音,開啟間腦回路,促進大腦神經元的連結,使孩子更聰明!

  • 8 # 快樂童年開心玩

    只要並非是強逼孩子去背,讓孩子背古詩詞是大有好處的!古詩詞一般都簡短押韻,具有音樂性,節奏鮮明,小孩子即使不懂詩詞的意思,也能感受到語言的魅力,這也是一種中華文化從小的薰陶。背誦古詩詞也是訓練孩子記憶力的好方法。自己的孩子父母最瞭解,不要強迫孩子沒有興趣沒有心情的時候去背誦,也不要因為鄰居朋友家的孩子能背50首詩,就逼自己孩子非得會背60首。

  • 9 # 於細

    說說我的觀點吧。第一,背古詩只有好處,哪有壞處,拿背古詩和玩手機相比,你會選擇哪個呢?第二,現在大家看問題覺得事物都有兩面性,所以才會產生疑問背古詩詞有何利弊,個人認為,這就像你問書讀多了有什麼利弊。這些是可以忽略掉的細節,你卻要糾結於他的好壞。第三,《弟子規》你去讀過沒有?讀了你就會知道里面有待人接物、為人處世、尊老愛親等等符合當代社會的價值觀。所以,提出這個問題的作者你想得太遠了,真正去做了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

  • 10 # 羞羞俠

    我看了教育部的一個新聞釋出會,說學齡前兒童所學的東西在二年級以後都會丟掉,前面的等於白學,我也問了很多家長,他們孩子四五歲就會背弟子規但是上學後也沒發現有多少優勢,二年級以後都在一個起跑線上,所以我們該努力的是讓孩子走好每一步。1-6歲是孩子嬉笑打鬧的年紀應該給他們一個無憂無慮的美好童年而不是去做那些可有可無的虎式教育。早學弟子規利父母可以給更多人吹捧我家孩子多聰明之類的虛榮,弊就是讓孩子的童年少了很多樂趣!

  • 11 # 玖抒教育

    為什麼大家會認為年紀小就不應該背誦和閱讀古文!理由是什麼呢?讀不懂,還是讀了沒有用?

    那背誦的目的到底是什麼?——為了種下思想和意志的種子。各位讀者,我們讀書到底是在和書中的作者的思想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靈魂裡,就像種下一粒品德和價值觀的導向的種子。

    可是為什麼要背誦!孩子背誦的目的:培養語感和練習讀音。小孩在語文知識和說話這兩個方面,有很大的不一樣。

    小孩說話從一個字到一個詞,到一句話時,都只是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單純世界。而讀書背誦,則是在瞭解和接受外界的知識和經驗。

  • 12 # 飛洋媽媽育兒故事

    經典的古詩詞值得背誦,也許背的時候不明白是什麼意思,但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也許某一天遇到始終描述的場景時,他就會突然明白詩中的意思,我家孩子之前就出現過這種情況。

    另外,好的詩詞可以陶冶情操,淨化心靈,讓孩子更能感知美的事物。如果可以,我覺得應該堅持背誦經典的古詩詞!

  • 13 # 青山不掩

    兒童的記憶領域,幾乎是一片空白,沒有有效的利用,實在可惜。

    背誦古詩,既是記憶能力的利用,也是記憶能力的開發,教育的起步措施。

    古詩,是中華文明的華彩樂章,流傳幾千年的璀璨篇章。具有一流的文學價值,也有豐富多彩內容,深刻的哲理在世界文學歷史上,都具有不可撼動的地位。值得好好學習,終身牢記。

    但《弟子規》,是封建社會編撰的幼兒教材,封建思想極為突出,有的則比較隱蔽,直接使用,顯然和新時代的教學綱領是背道而馳的,有害無益。不推薦全盤照搬式的學習。

    同時,一味的背誦,而內容又深不可測,兒童的興趣絕不能持久,這樣的學習方法,對初識學習的同學而言,也有很大的誤導性,遺禍不淺。

  • 14 # 自由評瑜者

    3一6歲的兒童味誦古詩詞大可不必,但是《弟子規》非背誦不可,這是做人的準則,是兒童的早期教育必不可少的教材。當下教授殺人的事實,就是因為兒童時期未能得到做人準則的教育,文憑再多,再高,人品卻低下的教授比比皆是,這是血的教訓。

  • 15 # 感照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16 # 童教雷鳴

    3—6歲兒童背古詩其實沒有什麼利弊。

    為什麼這麼說呢?

    有人說,孩子小,提前背古詩可以提高孩子的識字量。其實孩子進小學一年級後細心地引導,一樣可以追上識字量多的孩子。因為我們的漢字常用字並不多,多認識漢字也不能突破孩子在三四年級的思維轉化。只有堅持用心學習的孩子才會在思維轉化中順利轉變過來。

    有人說,孩子小背古詩沒必要。孩子雖小,但培養孩子不是讓孩子背完古詩就可以了,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學習感覺,對學習有興趣的孩子才能學習好。

    所以,孩子背古詩詞沒有什麼利弊,重點是家長要有一顆平常心,不要太功利化,對孩子的教育失去了偏頗。

    《弟子規》的現實教育意義

    《弟子規》有很多現實教育意義,上面的字句都是在引導孩子學習人最基本的規矩、禮儀,目的是引導孩子調整自己的心性。

    我在引導孩子讀經典,其實不在乎選擇的內容,我選擇的就是《大學》、《中庸》這樣的內容。這樣讀,不是為了讓孩子記住上面的內容,而是用讀的這個訓練來調整孩子的心性的。在我的一篇文章中《孩子讀經典不是讀字中義,而是讀經中義,家長引導很關鍵》

    http://toutiao.com/item/6778449929980346891/

    ,引導孩子讀的不是文字,而是孩子自己的身體感覺。怎麼調整身體姿勢,怎麼調整讀書語氣,讓孩子在讀的過程中訓練對自己的認識與感受,進而調整孩子的心性,讓孩子學會收心、專心與用心。

    所以《弟子規》這樣的文字教孩子,不是教其中意思,而是調教孩子的內心。這就是我認為經典文字最重要的教育意義。

  • 17 # 名師聊家教

    3-6歲的兒童背誦古詩沒有多大意義,無所謂利弊。

    大家不要被電視上一些文藝節目誤導,有的小孩幾歲就能出口成章,背誦很多古詩,看起來,聰明極了,非常可愛。如果你的小孩不是天才,在古詩詞上沒有天賦,用不著要他背誦古詩詞。這時期的小孩,大腦正處於發育期,心智不完善,不會思考,也不會展開聯想,只是機械記憶。對詩詞裡面的詞語含義不理解,不能展開形象思維,詩詞的意境,他怎麼能體會得到?“風吹草低見牛羊”,這種動態的畫面,他怎能有印象?背幾首詩詞有何用?過幾個月,不復習,他會忘得乾乾淨淨。況且,這種機械式的灌輸,將小孩的大腦變成了電腦的硬碟,對小孩的思維開發還不利。即使你非常希望自己的小孩學習中國古典詩詞,大一點後學習也來得及。3到4歲一年記的詩詞,到小學初中一週的時間就記住了。

    《弟子規》又叫《訓蒙文》,是古時小孩啟蒙讀書時的行為規範,就像今天的《小學生守則》。用幾百年前對小孩行為的規範,來要求今天的小孩,有必要嗎?類似行為規範的東西今天各學校還少嗎?那個時代的行為規範,必然打上了封建的一些色彩,要小孩做到孝悌忠信,要小孩做到像那個時代的接人待物,為人處事,是讓小孩穿越回封建大家庭的時代,真那麼做,不感到好笑嗎?現在有幾個家長還要求小孩每天早晨起來,來到父母的床前,雙手打拱,給父母請安?小孩真那麼做了,你會懷疑小孩的精神是否出了問題。

    現在很多課外輔導機構,大勢吹噓讓小孩學習傳統文化,3-6歲的兒童就開始學習《千字文》、《三字經》、《訓蒙文》,讓小孩背誦。看到這種情形,我感到好笑,這些文章裡的詞語含義,教師搞清楚沒有?讓小孩齊聲背誦,就像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傳統文化是個好東西,但小孩有批判鑑別能力嗎?不擔心那些封建糟粕對小孩的毒害嗎?

  • 18 # 航爸養正學堂

    第一,請不要把古詩詞與《弟子規》放在一起。這就好比把蛋糕與垃圾放在一起說事。

    弟子規,是滿清時期才出現的奴才書,一群別有用心的人炒作成“經典”,這是對中華文化的侮辱。

    第二,小孩子,本身就喜歡鸚鵡學舌。用正確的方法,適當帶孩子讀讀背背,完全是可以的。

    說孩子不理解就不能讀,這是傻子言論。小孩子背電視廣告很厲害,那麼孩子們理解“他好我也好”是什麼意思嗎?

    詩詞古文,現在大多數人都不懂。如果要懂了才讀,那到死都不能讀。

  • 19 # 花醒育兒

    我來說我的感受。

    有一次,幾個孩子在小區玩,其中一個3歲的小男孩一邊騎車一邊背《弟子規》,我聽了覺得還蠻厲害的。可我還沒教女兒學呢,其實我也不打算讓孩子從《弟子規》學起,因為我覺得它沒有唐詩來得好。

    最近,我女兒迷上了讀唐詩,學成語。

    每天晚飯後,出去溜達時就要去超市裡邊讀幾首唐詩,然後再去玩其他的。晚上睡覺前還纏著我給她讀成語詞典。

    孩子的熱情比我高,已經習慣了讀唐詩,講成語,哪怕再晚也要等著讀完在睡覺。如果哪天沒學,就很不習慣。有時,我也害怕孩子長大以後會變成大家眼中的“普通孩子”,所以,我並不強迫她去記憶,去背誦。

    她如果喜歡,就陪她學,如果不喜歡也不去逼她,還好她一直很喜歡,非常有興趣。學詩歌的這些日子,還是有很多好處的。

    好處1:提升孩子的專注能力

    我發現,當女兒在讀唐詩的時候注意力非常集中。比如,今天要讀三首唐詩,她能堅持讀完了再去玩,而且神情比較專注。

    好處2: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

    唐詩一般都比較押韻,而且也不長,4句就一首,讀起來朗朗上口,孩子非常願意讀。在讀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而且也能夠讓孩子吐字清晰。現在我家孩子吐字清楚,說話很溜。

    好處3:鍛鍊孩子的識字能力

    之所以選擇讓孩子讀唐詩也是想提高孩子的識字能力。因為她現在已經進入了認字階段,如果不教孩子認字,她的閱讀能力就得不到提高,那我們親子閱讀也會止步不前,只會停留在聽媽媽講故事的這個階段,而沒有達到主動去閱讀的目的。

    所以,讓孩子讀古詩詞,主要看家長想讓孩子得到什麼,如果只是為了背而去背,那孩子背一背等大了自然會忘記。如果抱著讓孩子體會詩詞意境,體會唐詩的魅力、韻律等念頭,那孩子輕鬆,大人也不會有失望。

    說不定讀多了孩子自己就喜歡上了。

  • 20 # 朱閣樓

    我來說說我的親身經歷,我現在48歲了,在大約是5歲的時候去外婆家裡玩,外婆家裡閣樓上有好多古裝書,我看不懂,但是裡面的圖案很好看,我就看的入了迷,有一本是線裝的紅樓夢,我不大理會,但是一本三國演義,我看得是如醉如痴,結果舅舅高中放學回來了,把我的那本三國演義藏起來了,他自己也是個三國迷,怕我撕碎了,我當然不依不饒的,在外婆哪裡告狀,舅舅就是硬肯捱打,就是不把書交出來,氣得外婆不給他吃飯,他就跑得不回家,最後,沒招數了,外婆把舅舅找回來,舅舅給我出了個難題,拿出當時的唯一一本唐詩三百首,說,我啥時候把唐詩三百首背會了,他啥時候把書交出來,他以為我這個小孩子,也就是沒那麼大本事,可是,他哪裡知道,我對大鬍子張飛,手拿大砍刀的關羽,崇拜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我讓媽媽晝夜教我念會以後,我就像個小瘋子,嘴裡唸唸有詞,不吃飯,不喝水,不黏人,不打鬧,就在那個火爐旁邊,背呀,背呀,一下子,把外婆都嚇住了,趕緊給舅舅說好話,把書給我,我還發個大火,堅決要背會,結果,愣頭青勁頭,硬是整整當歌唱一樣,把那三白首唐詩背得滾瓜爛熟,舅舅佩服的五體投地,說來也怪,就那麼一背會,後來自己上學了,打油詩,順口溜,我說得溜溜的,再大點,到了初中,老師做詩一首,在班上顯擺,沒想到,我立刻和詩一首,附在他的詩後面,抄在黑板上,一時間,學校裡的學生,各個日記本上都摘抄了我的詩,老師也是被我累倒了,以詩友相稱呼,讓我得意了好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次歐冠尤文圖斯有機會碰到皇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