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夜空中最亮的星77
-
2 # 溫馨5
我覺得自然教育越早越好,寶寶一出生就可以開始引導,從身邊的生活開始。
週末陪孩子去動物園、或者短途遊、多接近大自然。這樣對於大人也是放鬆,對孩子也是培養,而且在家裡也是能培養對自然的熱愛的,比如天文,買個天文望遠鏡,多看看星球,都挺好的。
生活在大都市裡的孩子,滿耳聽到的是噪音,滿眼看到的是光怪陸離的色彩,家長們可以用週末或節假日去山間水邊走走,讓孩子們親眼觀察田野是如何向人類提供糧食、蔬菜和水果的,森林是如何向人類奉獻木材和更為寶貴的新鮮空氣的,江河湖泊是如何向人類供應水源以及魚蝦等水產的,大山是如何向人類敞開自己的懷抱呈獻上無價的礦藏的……由此,孩子們不僅會學到許多書本里和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一種對大自然的巨大“感恩”之情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油然而生。
-
3 # 雨中的承諾2016
越早越好,對於老人來說。戶外玩是在正常不過的事,不需要特別安排。但是如今,可悲的事情發生了:讓我們的孩子到戶外玩耍,成為需要抽時間安排的事情。孩子們有太多的東西要學,太多的課程要上,同時,戶外的環境也越來越不適合孩子們玩耍。
根據2012年由大衛鈴木基金會的調查發現:70%的加拿大青少年平均每天戶外活動的時間少於1小時。可是,有大量的證據表明,在自然環境中戶外玩耍,孩子們更健康,更快樂,從而提高認知能力,並且會更加尊重他人;2011年,埃塞克斯大學的研究表明,多參加戶外活動,有助於提高兒童的心理健康和自尊心;美國預防醫學雜誌稱更多的自然活動可以有效降低兒童的肥胖指數。
幫助孩子獲得更多的戶外生活其實並不難,只需要一步一步開始。如果之前你的孩子的活動主要是和你一起逛商場,或者是去室內遊戲場,或者是在家裡玩積木,那麼現在不妨考慮每個星期新增一點戶外自由活動時間。你不必非要住在公園旁邊才行,最接近的自然樂園當然是自家的後院、小區,只要掌握點技巧方法,這裡一樣是孩子的自然樂園。
-
4 # 小王子愛上狐狸
我家孩子的自然教育,我是從一歲的時候開始的,在一歲以前,僅僅是透過繪本和故事,對他有了一些潛移默化的引導,但是很明顯這受控於孩子的實際情況,也沒法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自然教育。
那個時候,我帶著一歲的他滿世界地去探索和尋找,去感知和接觸神秘莫測的大自然,看到他那麼開心那麼自由地奔跑,我也跟著高興。因為這個時候的他,懂得了簡單的表達,懂得了用手去觸控,用耳朵去聆聽,用整個身體取感受一切的美好。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我們除了近距離觀察和接觸,還一起在家打造了屬於我們自己的專屬小花園。除了澆水、施肥、修剪,他還會和花花草草們說悄悄話,甚至放音樂給它們聽。去年梔子花綻放的那個傍晚,他和我一起坐在花盆旁邊,跟著CD一起唱《梔子花開》,一起看那潔白的花朵綻放,一起背誦“雪魄冰花涼氣清,曲闌深處豔精神。”
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你會發現很多大自然教給他的東西,是書本上永遠都學不到的。所以,孩子的自然教育越早開始,你才能越早體會到這些美好。
-
5 # 幸福繪足跡
個人覺得孩子接觸自然越早越好,可能是我生活的地方就是山環水繞,小鎮就建在林子中,孩子們從小就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寶寶剛三四個月外面天氣好了就會帶著去森林公園散步,那時候他還不會表達,但是可以從孩子明亮的眼睛看出,到戶外活動讓他很開心。
孩子大一些冬季可以帶出去滑雪打雪仗,體會寒冷中的歡樂,夏天活動更多,帶著去森林裡採蘑菇,挖野菜。只要你有時間帶著孩子出去,他就會變身成為一個發現達人,一會看見奇怪的花草,一會看見奇怪的蟲子,一會又去追一隻漂亮的鳥,你跟在後面負責安全提醒和回答孩子們奇怪的問題就可以。因為從小就能接觸到奇妙的大自然,孩子看的書籍也會這方面的多一些,他會有很多奇怪的想法和冒險因子,而且很有愛心,知道無論花草樹木還是各種動物都是有生命的,需要去愛護。
-
6 # 十八線mama
我覺得是越早越好的。孩子從剛出生的時候雖然說他就不會說話也不會表達,但是他也是可以感受到世界的,他能感受到風吹在臉上的感覺,他也能感受到水滴在手上的感覺,他能摸到毛絨絨的動物的皮毛,也能聞到花草的清香……
即使是嬰兒時期,孩子也是可以感受到自然的氣息的,能感受到大自然和鋼筋水泥的不同,所以說,我覺得自然教育是越早越好的。
-
7 # 笑容悠然
正常來說,孩子出生以後,就可以開始訓練孩子的五官,讓他走進自然,獲得更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幫助孩子,身心放鬆,獲得更好的品質。
但是對於我們現在的家庭來說,孩子頭三個月,都不會帶孩子出門都在家裡。這樣也沒關係,只要不強迫孩子去做事,正確地引導孩子把旺盛的精力用在有意義的事情上。
我們可以在家裡給孩子,看閃卡訓練孩子的視覺能力。
給孩子放音樂,訓練孩子的聽覺能力。
給孩子做空氣浴,幫助孩子提升面板的觸覺能力。
那孩子想要咬手的時候,不要阻止她,孩子在開發自己口的能力。
-
8 # 嬌女子143380430
從寶寶降生那一刻起,我們就成了“父母”,但在養育寶寶的漫漫長路上,我們還僅僅是一個初生的“嬰兒”,我們有太多的未知,太多的困惑,太多的疑慮,太多的誤區,太多的不知所措……很多時候,寶寶的問題首先是父母的問題,而我們卻常常對此渾然不覺。因此,要扮演好“父母”這個角色,我們一樣需要學習,需要改變一些我們自以為是的觀念,或者一些因為歷史的、文化的、地域的原因而長期沿襲的錯誤觀念與做法,和寶寶一同成長. 事實上,早教並非單純地"教",而是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品德、品行、習慣、生活自理能力……即自然教育所講的生存能力。
所以,兒童生存能力的成長才是幼兒教育的核心所在,其根本目的是教給孩子贏一生的生存能力。
然而,我們現在大部分家長根本理不清這些問題,他們更關心的往往是老師做了什麼,老師的教育怎麼樣,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沒有循循善誘,孩子有沒有吃好、喝好……而真正關心孩子成長髮展的家長卻寥寥無幾。
就像我在教育工作中遇到的一個媽媽,當她看到孩子在錄音機前自學英語,而我們的老師在一旁並沒有干預太多時,她質問道:"我家孩子自己在學習,你們老師沒做什麼啊……"
試問,是我們一個字一個字地灌輸好,還是讓孩子養成自學的能力好?在傳統教育導向中,媽媽越忙、越積極,老師越努力、越有愛心,則說明家長和老師越負責任,越敬業。而結果卻截然相反--孩子完全失去了獨立生存的能力!所以,無論是哪一種教育方法,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都是兒童的成長。
當然,我們所講的兒童的成長並非單單指知識的成長、技能的成長……而是包括品德品行、與人溝通交往、身體健康、生活自理等在內的能力,即生存能力的成長,我相信,如果我們以孩子的素質提升、生存能力的成長為導向,將其作為衡量的核心,我們的教育效果會更加理想。我們成人往往如此,忽視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關愛行為評價流於表面,喜歡自以為是地教育孩子。
於是,我們時時、處處、事事管著孩子:追著孩子餵飯;給孩子洗內衣、襪子;租房陪讀;給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
我們對孩子百般呵護,小心照顧,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放在家裡怕丟了……然而,有一天我們發現:孩子越來越像一隻寵物,失去了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更不知道什麼是自信、自強、自立……
愛很重要,但愛並不是萬能的。高爾基說:"愛孩子,連老母雞都會愛自己的雞雛。"如果我們僅僅給予孩子過分的愛,便混淆了人與動物的區別。自然教育,由袁去病博士創立。基於生物遺傳動力反饋簇理論體系,自然教育是解決如何按照天性培養孩子,如何釋放孩子潛在能量,如何在適齡階段培養孩子的自立、自強、自信、自理等綜合素養的均衡發展的完整方案,解決兒童培養過程中的所有個性化問題,培養面向一生的優質生存能力、培養生活的強者。
自然教育著重品格、品行、習慣的培養;提倡天性本能的釋放;強調真實、孝順、感恩;注重生活自理習慣和非正式環境下抓取性學習習慣的培養。只要教育好家長,孩子就自然能被家長教育好,我們把所有的矛頭都對準孩子,這簡直是笑話,所以成人繼續接受再教育勢在必行。
-
9 # 靈犀呀咿呀
從孩子出生以後,我們家長就應該多領著孩子接觸大自然,去到有花有草有樹的地方,讓孩子多曬太陽,多呼吸新鮮空氣,大自然裡的負氧離子更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孩子可以去到大自然裡觀察花開花落,花草樹木一年四季的變化,這些都是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孩子可以在大自然裡奔跑、放聲歡笑,這些都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
10 # 我和她的故事
我覺得越早越好吧,時常帶孩子走進大自然,讓孩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帶孩子呼吸新鮮的空氣。
帶孩子走進自然,也會為家長和孩子開啟話題最好的方法。可以從樹的品種,聊到一年四季樹木的變化,再到什麼樣的樹是生病了,怎麼治療。
什麼樣的蟲子會飛,它們是吃什麼的,它們一般都生活在什麼地方,它的家族是什麼樣的。它們最怕的是什麼……
抱著孩子出去,告訴孩子什麼是樹蔭,有了樹蔭,可以幫 我們遮擋太陽,我們就不會那麼熱了。
即使很小的孩子,跟他講這些,他都會聽懂的。
讓孩子也有認識自然的過程。
-
11 # 九皮皮
越早開始越好。
像幾個月的小寶寶就可以帶去戶外感受自然,如風的氣息、陽光的溫度、花草樹木的味道。。。
每個人天性就是親近大自然喜愛大自然的。很多家長都有這個經驗,幾個月的小寶寶在家哭鬧不止,抱出家門,到小區晃悠就不哭了,而且眼睛骨碌骨碌的轉,似乎怎麼也看不夠,有時候盯著一個樹葉都能看上半天。
能自由奔跑的孩子,更在經常呆在戶外,我家娃白天除了吃飯和午睡,天天都是跟著奶奶在外面轉悠,傍晚天不黑不回家。經常和自然接觸的孩子,看起來更有活力,更有朝氣。城市的孩子,尤其是上學後的孩子,學習壓力大,父母更需要抽時間帶孩子多去接觸自然,很多問題在自然中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
12 # 良父益友
我們的孩子在6個月左右就帶她接觸自然了。幼兒每時每刻都在與環境發生交流,環境是幼兒發展的資源,幼兒只有透過與環境的互動,從而獲得發展。可見,環境對促進幼兒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在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農村,如何利用本地特有的自然資源,拓展幼兒的生活和活動環境,已成為我們廣大農村幼兒教師研究和實踐的新課題。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們注重開發和利用當地的教育環境,引發、支援幼兒與周圍環境之間積極地相互作用,讓幼兒在生活中學習,在環境中陶冶,在遊戲中創造,在體驗中成長。
真正的探究學習是幼兒積極主動地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因此,我們十分注重為幼兒創設各種條件讓他們參與實踐探究活動,使其在與成人、同伴的交往,合作中積極地與周圍的環境,材料相互作用,從而激勵幼兒主動探究,提高其探究能力。
孩子是自然之子,天生與自然有著密切聯絡,他們在與自然的親密接觸中獲得了許多有趣而有益的知識。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周邊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讓孩子獲得真正地發展呢?我們注重創設各種機會,讓孩子們更多地置身於大自然的懷抱。每學期我們都安排孩子們外出散步活動,孩子們稱之為“快樂的尋寶之旅”。在活動中,我們支援、鼓勵孩子用自己敏銳的感官,去感受和體驗大自然的美,發現大自然的千變萬化,讓他們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去了解自然,親近自然。從幼兒的活動過程來看,走入自然的孩子是快樂而充實的,他們有的觀察路邊的植物;有的發掘“圍牆上的生命”的奧秘;有的在和小蟲、小草喃喃私語;有的手拿小鏟開始了他們的快樂尋寶之旅……你看,他們就象一群群放飛的鴿子,在廣闊的天地間自由自在地翱翔。在快樂的探究中,孩子們初步掌握了植物的外形特徵,瞭解到大自然的許多奧妙,深深體會到人與自然之間重要的依存關係,形成了正確的科學態度,並萌發了初步的環保意識和行為。
-
13 # 小獸媽媽
大自然在哪裡?大自然就在我們的生活裡,在我們的身邊,在我們的小區裡,在公園,在綠地,所以孩子一出生之後就可以就可以接觸了。
我們家孩子從小是散養,所以剛剛開始會爬,我就把她們放在地上,在小區的草地裡,他們可以隨便爬,他們可以接觸到地面,草地,泥土他們可以隨便玩,我覺得只要回家洗洗手,換身衣服就可以了,很多爸媽爺爺奶奶看到我這樣的行為覺得很髒,快點抱起來!我覺得沒有關係呀,這是讓孩子接觸大自然最直接的方法了,而且,等到大了你再在地上刨不是更奇怪,現在還小那還不趕緊釋放天性,肆意的玩起來。
-
14 # 堯媽成長記
我家孩子是在大概一週三個月的時候,那會兒他剛會走,我偶爾帶著他去公園的沙土地上玩,每次都弄的滿手是土,不敢讓他玩太長的時間,怕他著涼!到了兩週後我就經常帶他接觸大自然了!在小區的沙堆裡、路邊的花壇都是他愛玩的地方!
我認為孩子多大開始自然教育要根據孩子自身發展狀況來看,有的孩子適合一週就可以了,有的孩子得到兩週後。
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對孩子有著莫大的吸引力。特別是學齡前的孩子,他們更有著天生和自然親近的本能,能夠和大自然親密對話,在他們的眼裡小草是他們的朋友,螞蟻是他們淘氣的夥伴。
所以如果有機會的話家長應該多帶孩子出去走走,讓孩子貼近大自然,瞭解大自然。大自然是一個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它千姿百態變化無窮,吸引著富有好奇心的孩子。
-
15 # 諾雅媽咪愛育兒
個人覺得自然教育越早開始越好,最好可以透過繪本教育跟自然教育相結合的方式,想象一下當孩子看到繪本上所描繪的東西在現實生活中見到的喜悅之情吧。如果孩子年齡比較小,家長可以帶孩子就近去一些可以體驗大自然的地方,認真領略美麗的自然風光,讓孩子用放大鏡觀察一起他所喜歡的東西。如果孩子年齡稍大一些,家長可以帶孩子去一些較遠的地方,去體會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讓孩子明白自然書上的東西在現實生活中是可以見到的,這些東西都是活生生的存在著的。
-
16 # 孩子的暴龍媽咪
愈小愈好,哪怕只有幾個月的嬰孩,雖然還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但他們在接收,儲藏著父母所給的任何資訊。
不要小瞧嬰孩的記憶,家長若是在孩子一週歲之前,在孩子面前經常說一些不常用的口頭語,但之後就再沒有說過。
孩子在學會說話後,可能會在某個時間段突然說那些“口頭語”。凌樂就出現過這樣的行為,樂爸很喜歡自己創造一些稀奇古怪的口頭語;過了幾年,凌樂突然說了那些話,你可以想象樂爸當時的震驚,他還很無辜,認為自己就說了幾次怎麼就把兒子給帶歪了!
所以呀,自然教育應該從孩子出生後就開始喲!
-
17 # 胖兜老媽
孩子的自然教育,無論年歲大小,從現在開始最好。
孩子自出生,便有自我對世界的感知。孩子越小,對世界對自然的感知越純粹,也許愈發接近大自然的真正智慧呢。
“孩子小”這種藉口並不成立,凡事不要因“孩子小”便推脫。孩子的成長就是靠自己對世界對環境的認識,逐漸形成穩固的個性,正是因為孩子小,才更應該多讓他們感受世界本來的樣子。從小的接受和理解才更容易塑造溫和、波瀾不驚的性格。
記得曾經和一位探險家聊天,他對孩子的教育還是頗有心得。兒子一歲多便開始和父母環遊世界,到亞馬遜雨林捕過鱷魚,到非洲草原看過角馬大遷徙,到懸崖上蕩過鞦韆……這些十足“危險”的經歷,在孩子幼小的心裡,形成了從害怕到勇敢、從歎為觀止到理解生命的干邑的印象。一次融入自然之旅,遠比書本和螢幕來的更形象具體,印象深刻。
自然界的循循善誘教會孩子的是大氣,是博愛,不是小家子氣的個人利益。在自然面前,個體,太渺小。
-
18 # 上善若水利不爭
我覺得這方面沒有什麼的年齡限制,什麼時候開始都可以,當然越早開始越好。孩子小可能不一定明白自然教育的意義,但是也不妨礙自然教育的進行。我相信即使是不懂不明白,但是在孩子的記憶深處還是會內化成孩子的心裡的。從小接觸自然教育,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也可以逐步對孩子進行深入的教育。
-
19 # 海納百川萬一是我呢
很多人認為越早開始自然教育越好,我覺得還需要結合孩子自身的條件和家庭具體情況來實施。過小的孩子獨立性不強,需要大人全程陪同保護,比較麻煩一點。這個階段可以帶孩子到郊外踏青,認識花花草草,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等孩子進入幼兒園階段能夠獨立了,大人可以放手讓孩子去做很多事情,這時候開始更大難度的與自然接觸的活動更好。
-
20 # 茗惜521
這個應該沒有分年齡段的,能夠更早地讓孩子去體驗自然孩子的天賦自然就能夠被髮展得更好,所以應該是沒有年齡段的。
但是我確實是覺得越早越好,因為孩子在沒有接受自然教育之前,都是接受的我們的傳統教育,這種教育就是把孩子侷限在一個範圍之內,如果是把孩子侷限在這個範圍之內之後,再去讓孩子去接受自然教育,那麼孩子們的天賦突破就不會太明顯,因為他需要跳出你原本給他的侷限,再去放飛自我,而很小的孩子的話,他本身就沒有侷限,所以他能夠飛得更遠更歡暢。
回覆列表
教育最崇尚返璞歸真的狀態,而自然教育更是提倡在潛移默化中完成自然認知,這樣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是充滿無限樂趣的,自然願意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親近自然、瞭解自然、關愛自然。
所以,我認為完全可以儘早開啟自然教育之旅。孩子出生後,大約一個月左右就可以看黑白卡,卡片上會有植物和動物,還有一些自然現象,比如下雨等,那我們就可以透過講解幫助孩子瞭解自然中的生物及自然現象。而且,你也可以透過和孩子共讀繪本,一同進行角色扮演,像是自然教育讀本系列就非常不錯。其實,沒有固定的年齡,越早開始孩子獲益越大。
我們也可以透過和孩子一起製作植物標本、種植花草、養育小動物等活動,培養孩子的參與意識,使他們從小就在內心裡播種一顆自然教育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