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那邊的星辰
-
2 # 剪刀說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嘗試著解答一下。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1.距離咸陽遠近的問題。蒙氏兄弟的部隊距離咸陽比趙佗近的多。一旦有什麼問題,比如皇帝駕崩,可以及時通知。趙佗身在南國距離太遠,一來一回大半年過去了。
2.兩地的危險程度。長城附近即使面臨匈奴,但也是秦人習慣的土地,氣候水土都適合,軍事實力也有保障。而南國水土不服,多瘟疫瘴癧,毒蟲猛獸,又在新徵服的過程中,士兵多病死,甚至最高將領屠睢都中毒箭而亡,秦始皇是不可能讓國家未來的繼承人呆在這樣的地方的。
3.蒙氏兄弟的地位遠在屠睢趙佗之上,且世代為秦將。扶蘇在蒙恬身邊更加安全,無論是扶蘇的人身安全,還是出於防範心理。
4.扶蘇被送到蒙恬身邊,最主要原因不是針對扶蘇,而且針對蒙恬。蒙氏三代為將,軍功很盛,秦始皇此舉是為了監視蒙恬兄弟的這支重要軍事力量。趙佗他們當時還不具備這種力量。
-
3 # 皇上約約
這兩天好多有關扶蘇的問題,其實原因的話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很簡單,那麼小夥伴們我們還是具體聊聊吧。
首先,我們來看扶蘇為什麼會被秦始皇塞進蒙恬、蒙毅的部隊。
戰國末,秦國崛起一統天下,為做繼續安撫邊疆跟守衛江山社稷,秦始皇往南讓任囂、趙佗領兵五十萬征服南越各族,往北秦始皇命蒙恬將軍揮師三十萬討伐匈奴,趕跑匈奴並修築秦長城以抵禦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史稱南征百越、北擊匈奴。
有一天,大秦帝國都城咸陽城內有二人以調侃語氣討論秦始皇的暴戾統治,傳到嬴政耳朵裡,隨即派人全城通緝,二人聞訊落荒而逃,奔出城去。抓不到人,於是秦始皇怒髮衝冠,命人將咸陽城內所有儒士帶來詢問是誰說的寡人壞話,儒士們見狀嚇的互相指控,這個說他說的,他說另一個說的。秦始皇將所有儒士400多人活埋於咸陽城。太子扶蘇聽聞上諫說:“如今天下剛定,邊疆民族大多未歸順,而這些儒士們都是學習儒家思想、懂得治國之道,如若坑殺,恐會亂天下呀,臣請大王三思。”秦始皇看了更加生氣,罷去扶蘇太子之位,發配邊疆,讓他到北方去監督蒙恬大軍修築長城。
接下來我們來看下地圖,秦都咸陽位於今陝西西安,而蒙恬軍所處今甘肅臨洮到遼東一帶,全場將近2500公里,雖然親長城橫長2500多公里,但到西安相對於西安到南越,今湖南、廣西、廣東、雲南、越南北部等境內,要近的多,近的非常多。加上後來秦始皇臨終前命趙高帶詔書去讓扶蘇回來繼承王位,所以肯定不想讓他跑太遠。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第一,他不想讓他兒子離他太遠,以便於讓他回來繼承王位。這個時候邊疆離咸陽最近的就是北部蒙恬部隊了,南越距秦都幾千裡,自然選擇讓他去蒙恬部隊。
第二,那個時候南越還沒征服,意思就是去了還得打仗,為人父得為自己兒子安全考慮考慮,而蒙恬已經驅趕了匈奴,在修長城,所以去蒙恬那裡頂多就是監督,沒有生命危險。
第三,秦始皇最瞭解他手下的將領,蒙恬相對於任囂、趙佗更可靠,而後來任囂病死,趙佗叛亂自稱南越王也恰好說明這點。
因此於情於理,讓他去找蒙恬是最適合的。
-
4 # 小柴歷史
兩個原因:第一個來說,秦始皇覺得扶蘇需要得到鍛鍊。想當皇帝可不是那麼簡單,讀書就得讀個十幾年,幾十年。要懂經濟,政治,軍事等等。秦始皇想讓扶蘇去學習,去鍛鍊,日後好繼承大統。扶蘇學習的是儒家思想,秦始皇是以暴制暴。老秦想讓他沾沾血,剛一點。第二個來說,秦始皇知道蒙恬是扶蘇一派的,把扶蘇派到蒙恬那裡是穩穩的,不會有危險。如果是別的勢力的,搞不好就是指揮部被偷襲。傷亡一人那就是扶蘇……蒙恬軍事技術上來說是比較可靠的,比較厲害,派去鍍鍍金。然後讓扶蘇有自己的勢力,不至於以後說不上話,站不住腳。
-
5 # 考古軍中馬前卒
首先我們來看歷史背景。
《史記》記載,秦始皇“下放”扶蘇的事情發生在秦始皇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12年。這一年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事件也發生了——坑儒(焚書發生在前一年)。秦始皇曾經寵信的方士們合夥忽悠他,還在背後說他的壞話,這些舉動惹怒了秦始皇,所以把這些人抓起來,“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益發謫徙邊。”
他不僅殺了方士們,對天下百姓的征伐也愈加頻繁。公子扶蘇大概是一個宅心仁厚的人,主動勸諫秦始皇,說道:
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這話,說得實在沒毛病。秦統一是統一了,可是天下並未真正安定,除了四方用兵,六國舊人也並沒有真正歸心。這時候作為秦朝統治者,面子工程總要做一做吧?歷史也已經證明,秦始皇的搞法不合適。
可是秦始皇偏偏不聽,把扶蘇趕走了,讓他去上郡待著,也就是在蒙恬的軍隊裡。
至於秦始皇為何要這麼做呢?單單解釋為厭惡扶蘇未免過於簡單了。不少人認為,其實秦始皇是為了讓扶蘇鍛鍊鍛鍊。根據《史記》的記載,秦始皇臨終時,還是想要讓扶蘇回來,讓他“與喪會咸陽而葬。”意思很明確,扶蘇就是秦始皇心中的接班人。雖然北大漢簡《趙正書》記載說秦始皇原本就想讓胡亥繼位,但這種說法,其實也就是一種說法而已。另一方面,蒙家時代為將,對秦國忠心耿耿,可以信賴。
無論如何,讓蒙恬去邊疆地區待著,既是鍛鍊,也是一種保護。
再來看看趙佗,秦征討嶺南有三次大的舉動,一次發生在公元前219年,第二次發生在公元前214年,趙佗擔任副將,第三次發生在公元前210年。第一次和第二次的規模最大,到了公元前212年,也就是扶蘇被驅逐的這一年,嶺南其實已經基本上被秦軍所掌控了。
那麼秦始皇為何要派扶蘇北上而非南下呢?
這就得結合地理背景來看了。
地理背景我們必須提到一個名詞——秦直道。
根據《史記》的記載,這條路恰好也修於始皇三十五年:
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雲陽,塹山堙谷,直通之。
我們一般認為,之所以要修建這條大規模的“軍用高速公路”,就是為了加強對秦帝國北部邊疆的掌控,工程的負責人就是蒙恬。有了這條路,秦朝軍隊可以迅速從咸陽開拔,短時間內到達九原,也就是今天的包頭市。
從地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郡就在秦直道的行經之地。換句話說,秦始皇雖然把扶蘇驅逐走了,但是若想見他,還是可以讓他火速趕回咸陽的。
然而,趙佗那邊可就不一樣了。在秦朝的時候,南方地區的開發遠不如北方,原本就多山地、河流、湖泊,再加上有許多未被秦人征服的部落干擾,想要快速從趙佗那邊回到咸陽,是不可能實現的。正因此,秦軍征伐百越的時候,打得很艱難,經常陷入苦戰,為了加強運輸能力還不得不開挖了著名的靈渠。
所以我們可以想象,假如真的讓扶蘇去了嶺南,且不說他的身體能不能適應那邊的潮溼,就算他沒事兒,若秦始皇有急事需要召見扶蘇,等扶蘇趕回咸陽,黃花菜都涼了。
-
6 # 似水年華146028344
秦始皇后人都稱為千古一帝,他的安排做法自然非常人所能想到的!扶蘇安排到蒙家軍我認為是去鍛鍊了,因為把他當接班人了,蒙家對大秦帝國忠心!
-
7 # 阿輝看歷史
公元前212年,秦國發生了兩件大事,第一件事情是秦始皇焚書坑儒,第二件事情是公子扶蘇被秦始皇外放到了蒙恬的軍中去抗擊匈奴。公子扶蘇因為反對自己父皇秦始皇焚書坑儒的這件事,引得帝王暴怒,最終被下令外放。
公子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按照古代的嫡長子繼承製度,他毫無疑問就是帝國未來的接班人了,但是焚書坑儒事件之後,秦始皇明顯感覺到了扶蘇的影響力和對自己皇權的威脅,於是就下令外放扶蘇,眾臣皆以為公子扶蘇失勢,紛紛開始暗地裡巴結公子胡亥。
殊不知,秦始皇這一招外放實際上是為了保護自己心愛的長子扶蘇。為啥這麼說呢?我來給大家分析分析。
首先,秦始皇是一個帝王,帝王無家事。所以他和扶蘇之間的關係自然也不能像是普通父子一樣來處理。他處理事情必須有皇帝的威嚴,皇權的唯一性,而公子扶蘇反對焚書坑儒這件事實實在在的威脅到了皇權的唯一性,萬一全國上下都知道了他實行的政策自己的兒子反對,這樣對於天下那些心懷不軌的人就是一個噓頭,對於帝國的統治很不利。
但是扶蘇又是他的長子,他自己中意的帝國未來接班人,他可以管理事情,但是不是現在,要等到始皇帝駕崩以後,但是現在事情已經做出來了,他怎麼辦呢?總不能殺了未來帝國接班人吧?
所以他外放了扶蘇,這樣看上去,他嚴懲了扶蘇。但實際上,扶蘇出去了之後是去跟隨大將蒙恬學習打仗經驗去了,始皇帝自己從小就是兵馬生涯中過來的,所以他要鍛鍊自己的兒子,讓他知道打仗是怎麼一回事,讓蒙恬成為扶蘇未來的一大助力。
這樣一來,以後秦國有明君扶蘇,有名將蒙恬,大秦帝國可以無憂矣。可以說,原諒扶蘇不過是遲早的事情,這是一個作為父親的一片苦心,扶蘇怎麼能不理解。
可惜,最後的這一切都被一個叫做趙高的太監給破壞了。
而將扶蘇放在蒙恬軍中是因為兩家世代較好,秦始皇又是因為蒙恬的幫助坐穩了王位,打下來江山,所以他信得過蒙恬。
-
8 # 頂端學術切磋
秦始皇被後世稱為千古一帝,他的安排做法自然非常人所能想到的!
扶蘇安排到蒙家軍我認為是去鍛鍊了。因為把他當接班人了,蒙家對大秦帝國忠心!如果是流放的話,把秦朝主力軍交給一個被廢除繼承權的儲君這不是在自找麻煩嗎。
那麼另一個問題是秦始皇為什麼不把他放到嶺南。這是因為嶺南是瘴癘之地。對於一個西北人氏來說會嚴重的水土不服。而河套地區的氣候與關中平原的氣候差不了太多。只是稍微涼爽一點。基本不會有水土不服的情況。而且河套離關中很近。秦始皇如果病危就可以迅速讓扶蘇回朝繼位。
首先我們來看政治背景。
《史記》記載,秦始皇“下放”扶蘇的事情發生在秦始皇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12年。這一年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事件也發生了——坑儒(焚書發生在前一年)。秦始皇曾經寵信的方士們合夥忽悠他,還在背後說他的壞話,這些舉動惹怒了秦始皇,所以把這些人抓起來,“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益發謫徙邊。”
他不僅殺了方士們,對天下百姓的征伐也愈加頻繁。公子扶蘇大概是一個宅心仁厚的人,主動勸諫秦始皇,說道:
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這話,說得實在沒毛病。秦統一是統一了,可是天下並未真正安定,除了四方用兵,六國舊人也並沒有真正歸心。這時候作為秦朝統治者,面子工程總要做一做吧?歷史也已經證明,秦始皇的搞法不合適。
可是秦始皇偏偏不聽,把扶蘇趕走了,讓他去上郡待著,也就是在蒙恬的軍隊裡。
至於秦始皇為何要這麼做呢?單單解釋為厭惡扶蘇未免過於簡單了。不少人認為,其實秦始皇是為了讓扶蘇鍛鍊鍛鍊。根據《史記》的記載,秦始皇臨終時,還是想要讓扶蘇回來,讓他“與喪會咸陽而葬。”意思很明確,扶蘇就是秦始皇心中的接班人。雖然北大漢簡《趙正書》記載說秦始皇原本就想讓胡亥繼位,但這種說法,其實也就是一種說法而已。另一方面,蒙家時代為將,對秦國忠心耿耿,可以信賴。
無論如何,讓蒙恬去邊疆地區待著,既是鍛鍊,也是一種保護。
再來看看趙佗,秦征討嶺南有三次大的舉動,一次發生在公元前219年,第二次發生在公元前214年,趙佗擔任副將,第三次發生在公元前210年。第一次和第二次的規模最大,到了公元前212年,也就是扶蘇被驅逐的這一年,嶺南其實已經基本上被秦軍所掌控了。
那麼秦始皇為何要派扶蘇北上而非南下呢?
這就得結合地理背景來看了。
其二交通地理背景
我們必須提到一個名詞——秦直道。
根據《史記》的記載,這條路恰好也修於始皇三十五年:
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雲陽,塹山堙谷,直通之。
我們一般認為,之所以要修建這條大規模的“軍用高速公路”,就是為了加強對秦帝國北部邊疆的掌控,工程的負責人就是蒙恬。有了這條路,秦朝軍隊可以迅速從咸陽開拔,短時間內到達九原,也就是今天的包頭市。
從地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郡就在秦直道的行經之地。換句話說,秦始皇雖然把扶蘇驅逐走了,但是若想見他,還是可以讓他火速趕回咸陽的。
然而,趙佗那邊可就不一樣了。在秦朝的時候,南方地區的開發遠不如北方,原本就多山地、河流、湖泊,再加上有許多未被秦人征服的部落干擾,想要快速從趙佗那邊回到咸陽,是不可能實現的。正因此,秦軍征伐百越的時候,打得很艱難,經常陷入苦戰,為了加強運輸能力還不得不開挖了著名的靈渠。
所以我們可以想象,假如真的讓扶蘇去了嶺南,且不說他的身體能不能適應那邊的潮溼,就算他沒事兒,若秦始皇有急事需要召見扶蘇,等扶蘇趕回咸陽,黃花菜都涼了。
-
9 # 地平線自媒體
很多人認為秦始皇將扶蘇派到九原監軍就是流放扶蘇,以嬴政的帝王心術,大家這麼想就把嬴政想簡單了。
嬴政雖然有十多個兒子,但是那個兒子能成才,可以繼承他的帝位,他自己心裡清楚得很。
在嬴政看來,只有長子扶蘇可堪大任,但是扶蘇過於仁弱,不知權力之爭裡的刀光劍影,不知治國理民歷來講大仁不仁。
所以嬴政才將扶蘇派到九原監軍,目的有三:
其一、讓扶蘇體驗軍爭的殘酷,讓扶蘇知道權力的本質,讓扶蘇知道邊境的殺戮;
其二、讓扶蘇獲得軍隊的支援,說白了就是獲得蒙氏家族的支援;
其三、讓扶蘇遠離權力中樞成長,因為扶蘇的施政理念與大局不符,長此以往,必然在權力爭鬥中提前隕落。
秦始皇時期的兩大軍旅世家分別是蒙氏,王氏,其中王氏在統一華夏的戰爭中已經凋落,王翦、王賁父子都已經死了,而蒙氏的蒙恬、蒙毅正值壯年,可以為擎天大柱。
當時秦國正規軍一南一北,南方軍團長駐嶺南無法回援,而北方的長城軍團可以透過直道旬日達到咸陽,因此把扶蘇放在蒙恬的長城軍團是最妥的安排。
嬴政最後一次巡視全國,本是巡視南方的楚越之地,重病後轉道北上,目的就是去九原傳位扶蘇,託國蒙恬,不想突然病死在沙丘行宮。
李斯的突然黑化、趙高的突然叛變,這些都是秦始皇意想不到的,否則胡亥也不能成為秦二世。
蒙毅、蒙恬為什麼沒有支援太子扶蘇?首先扶蘇並不是太子,而只是秦始皇的長子。
其次,蒙恬雖然擁兵三十萬,但是沒有秦始皇詔書,他也沒有辦法發兵。蒙毅身為內史,手中的兵權十分有限,也無法發動兵變。
最後蒙毅、蒙恬、扶蘇並不知道秦始皇已經死了,以秦始皇的威信,誰也不敢違揹他的意志,要你死,你死就行了,造反的話死得更慘。
如果扶蘇有李世民之志,他提前跟蒙毅、蒙恬商量好,一旦有所不測,也偽造一份秦始皇詔書,打著清君側的名義起兵造反,那麼成功的可能性就比較大。
只能說天要興秦、天要亡秦,此等興亡大事非人力可以阻擋。
扶蘇接到聖旨之後,不辯真假,以孝道為先,就率先自殺了,扶蘇一死長城軍團再造反就沒有旗幟了。
如果扶蘇有李世民之志,或者有朱棣之想,那麼他必然不會立馬自殺,而是先擁兵自重,再伺機而為。
扶蘇死後,蒙恬不肯自殺,秦二世也不想殺蒙恬,但是最終因為李斯與趙高與蒙氏有政見之仇,故他們還是下手殺了蒙恬與蒙毅。
秦始皇的威望十分高,天下臣民莫敢逆其意,因此扶蘇、蒙恬、蒙毅才會接旨後束手就斃。
秦始皇死後三年,六國貴族依然不敢復辟,陳勝與吳廣兩個平民率先起義,捅破了大秦這頭紙老虎,然後六國才紛紛復辟。
由此可見秦始皇的威望在當時真無人敢反,更何況忠心於秦始皇的扶蘇、蒙恬兄弟?
-
10 # 風去了無痕D
秦始皇帝為何讓扶蘇去跟著蒙恬,實際原因很簡單。
因為蒙括駐軍在北,北風雖烈,但吹不壞秦人的身板,吹一吹反而強身健體。且相對於沿途有無數高山、密林、大澤阻隔的、遙遠的南方來說,河套與咸陽,氣侯地理更相近,彷彿就如同在隔壁。
而趙佗的嶺南是什麼?嶺南的氣侯與地理,對於古代的北華人來講,就是個巨大的身體考驗。如果西北風能讓扶蘇強筋壯骨,那麼嶺南的微風與溼熱,會毀了扶蘇的筋骨,甚至要了他的小命。
始皇帝叫扶蘇出去,是培養歷練的,而非放逐罷黜。所以,豈能讓他去嶺南!
再扯一扯,古代的北人對南方的水土氣侯有多不適應。
別說在秦代尚未開發的嶺南。就是到了三國時,已基本開發過的荊楚吳越之地,北人也還是非常不適應的。常常因不服水土,而生疫病。
三囯志.周瑜傳。曹操南征,周瑜為孫權畫戰守之策,曰: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不習水土,必生疫病。
曹操南征,收荊州降眾後,兵力近二十萬。而周瑜向孫權請兵拒敵,他要求的兵力只是三萬。而周瑜雖然知兵,之前卻只有小規模戰爭經驗,卻是從未打過大仗的。他哪來的底氣,用三萬人去對抗大戰經驗極為豐富的曹操?
所持者無他,除了長江障礙,就是判定了曹軍的北方兵必生疫病。而疫病大起時,有多可怕,今日誰也無須多說,皆有體會。今時看赤壁之戰,曹軍的撤退,真不是因為一場火,恰恰就是軍中起了時疫。何為時疫?類同今日的季節性流感。
古代的北人,對荊楚吳越的水土,都要不服如此,何況嶺南乎!嶺南的高山密林,直到了宋代時,還要被稱作為瘴癘之地。一心要培養扶蘇成才的始皇帝,又怎麼捨得,把長子派去這等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
再則,從咸陽到嶺南有多遠,要走多久?我們可根據三囯時司馬懿徵遼東時,與魏明帝對答中推測出來。
當時司馬懿率軍四萬徵遼東,臨發前,明帝問司馬懿:此去須多少時日?司馬懿曰:去時三月,作戰三月,休整三月,回程三月,需時一年。
魏軍從洛陽至遼東,路程比咸陽至嶺南近,沿路高山密林遠遠少於去嶺南途中,道路比去嶺南的路更平坦,那也得走三個月。當然,那是四萬大軍行軍日程,若千餘人輕車簡從,則可能月餘就夠。
那麼從咸陽至嶺南,根據路況與沿途未完全征服的土人部落可能敵情。以扶蘇身份,絕不可能玩三五十騎的快馬疾行。警衛部隊最少一二千,一路得以行軍方式前進,前後要派斥候警戒,按時宿營,還要結寨防禦等等,一天行數十里路,沒個三四月時間,根本到不了。
而根據資料,秦國南征軍的兵員組成,除了刑徒等等外,也是從荊楚地徵兵的多。如果派遣關中軍團翻山越嶺去南方,或許半道上就會病倒一半。
所以,何況身為長子的扶蘇。秦始皇是絕不會把任何一個嫡子派去嶺南這種兇險未測之地的。
-
11 # 浮沉的歷史
接下來我們沿著培養和歷練的角都來思考這個問題,會發現秦始皇的這個安排可謂是用心良苦,安排在蒙恬的軍中比嶺南軍完全是一個天一個地。
根據歷史記載,蒙恬軍隊當時的總部在離都城咸陽不遠的上郡(郡治在今陝西榆林),而嶺南的秦軍則遠在數千公里之外的兩廣地區,這一近以遠可以發現秦始皇的目的很明確,他心裡面還是認扶蘇這個長子的。同時,嶺南的秦軍與蒙恬麾下的秦軍質量差異巨大。蒙恬麾下的是三十萬秦軍主力,是大秦帝國的王牌精銳之師;而嶺南的秦軍正史中並沒有記載人數有多少,但是從後來的趙人趙佗能夠取得駐軍領導權判斷,秦軍在嶺南的駐軍夾雜了很多來自六國兵源,並不僅僅是由秦人所組成的軍隊。簡單點說,蒙恬的秦軍是大秦的核心主力軍,而嶺南的秦軍則完全是一支偏師和雜牌軍。結合上述情況,筆者推測秦始皇之所以要讓扶蘇到蒙恬軍中做監軍,可能是為了讓扶蘇能夠得到軍隊的支援,未來能夠順利的當上皇帝。秦始皇算盤打的不錯,但是卻還是陰溝裡翻了船,由於扶蘇在其死亡的時候沒有在身邊,導致李斯和趙高聯手篡改了詔書,把胡亥扶上了皇帝的寶座。而扶蘇和蒙恬則雙雙因此事而死,大秦帝國也在胡亥手裡葬送了。
-
12 # 失憶散人
先看下扶蘇,蒙恬和趙佗的屁股
蒙恬出身名將世家,蒙恬的祖父蒙驁原居齊國,在秦昭襄王在位時來到秦國,在秦莊襄王時出現在史書中,不斷地為秦國征戰,後來成為上卿。 蒙恬的父親蒙武作為王翦(正是後來蒙恬的裨將王離的祖父)的裨將軍參加了秦滅楚之戰。蒙恬自幼胸懷大志,率軍攻破齊國,拜為內史 ,深得秦始皇寵信。秦統一六國後,蒙恬率領當時秦軍戰力最為剽悍,最精銳的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之地,威震匈奴,譽為“中華第一勇士”。蒙恬是中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監修萬里長城和九州直道,是秦王朝的拓邊開發和國防建設的主要實踐者。
由此得知,蒙恬家族在秦國三代從軍,位高權重,深得始皇信任,也是始皇帝政策的堅定實施者,是不折不扣的帝黨。
趙佗前期為秦國將領,後自立為帝,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開始著手平定嶺南地區的百越之地。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領五十萬大軍平定嶺南,秦末大亂時,趙佗割據嶺南,建立南越國,一直到建元四年(前137年)去世,一共統治嶺南81年。
趙佗相對蒙恬來說,蒙恬是秦國三十萬核心軍事力量主帥,北擊匈奴,修長城馳道,三代從軍,深得始皇信任。
趙佗為副將,協助主帥屠睢平定嶺南,麾下軍隊除了秦國本身還有原先六國及流民,無論是兵源質量還是家世背景都不能和蒙恬相比。
扶蘇是秦朝宗室大臣,秦始皇長子,這對父子關係類似於後期的漢武帝與衛太子劉據,有明一朝洪武皇帝與朱標,父親這邊開疆拓土,改朝換代,無上榮光,另一方面三位都是中央集權統治,皇權壓制相權,難免法家做派,嚴刑峻法,士大夫階層(儒家)則把眼光放到繼承人身上,扶蘇,衛太子隊,朱彪(朱允炆),繼承人這邊都是儒家思想的堅定支持者。所以這三對是執政理念的不同,不同於其他。在我看來始皇,武帝,洪武大帝都是知道儒家統治的必要性,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步子大了,容易扯著蛋。
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侯生、盧生相互譏諷、評議秦始皇的暴戾,並因此逃亡而去。秦始皇聞訊勃然大怒,於是命令御史拘捕審訊咸陽城的術士。術士們彼此告發,秦始皇就親自判處違法犯禁的四百六十多人,把他們全部在咸陽活埋。
扶蘇針對始皇帝坑術士一事,曾上書勸諫秦始皇說:“天下剛剛安定,邊遠地區百姓尚未歸附,儒生們全誦讀並效法孔子的言論,而今陛下卻用嚴厲的刑法處置他們,臣擔心天下會因此不安定。希望陛下明察。”秦始皇大怒,於是將扶蘇發配,讓他前往上郡監督大將軍蒙恬的軍隊 ,協助蒙恬修築萬里長城,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匈奴。
秦朝,嶺南未定,經濟還未南移(南宋),南方價值還未得到體現,北方抗擊匈奴也就尤為重要,蒙恬的三十萬大軍維護者秦朝文化經濟政治的穩定,是大秦的守護者。相比之下趙佗算是錦上添花。
最重要的是扶蘇過早的暴露了他的儒家屬性,他的執政路線也必然和始皇帝不同,在平定六國,統一天下中成長起來的軍功既得利益者集團十不會喜歡這樣一位領導人的,假使一天,始皇駕崩,扶蘇繼位,實行儒家政策,這樣新舊利益集團必然相互攻訐,對剛統一的秦國則是災難。在始皇看來,扶蘇和儒家走的太近了,偏離了軍功集團,在軍隊裡沒有代理人,沒有屬於自己的執政班子,所以發配扶蘇,讓他前往上郡監督大將軍蒙恬的軍隊 ,協助蒙恬修築萬里長城,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匈奴,是讓其在軍隊有自己的人,不能在後期繼位的時候,過於偏好儒家理論而冷落軍功派,是讓扶蘇可以掌握新舊利益集團,兩個字,制衡。是為了培養扶蘇,讓其茁壯稱成長,擁有自己的人這是最重要的。
-
13 # 三度扯歷史
如果你打算讓自己的兒子出去歷練一下,那麼你是選擇讓自己的兒子一個絲毫不相識的人那裡打工,還是找一個相對來說比較信任可靠的人,負責引領他呢?
也許你可能會選擇絲毫不相識的人。
原因是你覺著如果自己的兒子需要歷練的話,那麼一定是不依靠自己的任何關係的。
但如果這是君王的兒子呢?
更何況,在中國傳統的思想觀念之下,“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魯迅語)。
1.扶蘇之於秦始皇秦始皇是誰?
是千古一帝,是中國大地上第一位帝王,是能夠橫掃八荒,睥睨四野的第一人。
這樣一個人,他的雄心壯志昭然若揭,而他吞併六國,書同文車同軌這些事也能夠看得出來,此人極高的才華。
秦始皇一共有兩個兒子,一個是公子扶蘇,一個是胡亥。
有人說秦始皇根本不喜歡公子扶蘇,所以在他年長之後就把他發配到了蒙恬那裡,讓他跟著蒙恬駐守邊疆。
那麼真的是這樣嗎?
事實是秦始皇雖然貴為千古一帝,並且也有著暗通徐福尋找長生不老藥的說法,但他的確是一個比較明智的人。
這一點從他過往的功績當中完全可以看得出來。那他為什麼就因為和公子扶蘇吵了幾句,就把公子扶蘇傳送到蒙恬那裡去了呢?
首先來說,秦始皇肯定能夠看得出來,自己的兩個兒子當中只有公子扶蘇才能夠接替自己,二兒子胡亥就是個扯淡的。
所以說他是有意的把扶蘇安排到了蒙恬的身邊,讓公子扶蘇跟著蒙恬建立軍功,畢竟要想掌管一整個國家,那你必須得有靠得住的功績在身上。
否則別人憑什麼服你呢?
其次,大家翻翻歷史可以看到蒙恬一族為秦始皇所喜愛,別說是大將軍蒙恬了,就連秦始皇去世之後他的墓都是蒙氏一族守護的。
所以說秦始皇本來就很倚重蒙恬,此時此刻把公子扶蘇派到目前身邊去,一方面是有意讓蒙恬保護公子扶蘇,另一方面其實是想讓蒙恬作為類似後世“顧命大臣”一類的人物,輔佐公子扶蘇。當然了,這中間也有想讓蒙恬和公子扶蘇聯絡感情的想法。
最後其實也是秦始皇的君王之道,雖然自己認可公子扶蘇是自己的接班人,可是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怎麼又能不明白朝堂之上就是最危險的地方呢?
自己能夠看出來公子扶蘇即將是接班人,那麼別的人就看不出來嗎?
所以秦始皇找了個機會,遠遠的把公子扶蘇給發配到了邊疆蒙恬那裡去,這方面其實是在保護他。
所以總結來說扶蘇謙和有禮,仁厚愛民,其實早已經被秦始皇內定為自己的接班人。
所以在公子扶蘇頂撞了秦始皇之後,秦始皇直接把他發配到了邊疆蒙恬那裡,更多的是為了保護公子扶蘇,同時為他接班做好準備。
2.為什麼秦始皇讓公子扶蘇去了蒙恬的隊伍而不是趙佗的隊伍呢?這個問題前面其實已經提到了。
蒙恬一族是秦國的大族,更是貴族。
他們可以說是中心耿耿輔佐秦始皇吞併六國最好的後盾。
雖然歷史上最出名的蒙氏一族的人是蒙恬,但是在孟天背後其實站著一整個蒙氏家族。
可以說在秦始皇所執掌的所有的行動當中,都缺不了蒙氏一族人的身影,更別說這個跟著秦始皇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的蒙恬了。
不管是在秦始皇生前還是身後,都對蒙氏一族的人青睞有加,信任有加。
就連秦始皇的墓都是蒙氏一族的人在看守。
所以說對於這種信任,秦始皇肯定是要把自己最喜愛的兒子,也就是公子扶蘇派到蒙恬那裡去讓他歷練。
一方面是蒙恬可以保護自己的長子公子扶蘇,秦始皇也明白蒙恬的為人,肯定不會居功自傲,而是把該給公子扶蘇的東西都交給他。讓公子扶蘇有執掌整個天下的能力。
另一方面,其實秦始皇只打了一張感情牌。他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讓公子扶蘇和蒙恬搞好關係,進而和蒙恬身後的蒙氏一族搞好關係,這樣,在公子扶蘇上位的時候,就能夠獲得能氏一族的推崇和支援。
3.為什麼不是趙佗的部隊?基於以上兩個問題的回答,第3個問題答案呼之欲出。
但是既然出來了,咱們肯定要把答案完美的給到大家。
最主要的原因肯定是秦始皇對於蒙恬的信任度,要遠高於對趙佗的信任度。
這個可以從秦始皇所指揮的各大戰役當中發現,也能夠從秦始皇的人員任用,以及各項福利或者靜觀佳節,等這種事情的發放上面也能夠看到端倪。
還有一個次要的原因是趙陀那裡其實並不安全。
大家可以去查歷史,也可以想蒙恬和趙佗分別駐守在哪裡。
公子扶蘇,作為秦始皇的內定接班人,自然是不能有任何閃失的。雖然秦始皇希望公子扶蘇能夠接受歷練,能夠堪稱大用。
但是,如果把一個國家未來的儲君放在一個非常危險的地方,那會如何呢?
先不說可能有戰爭喪生的可能,僅僅是秦始皇不信任趙佗的這一點,秦始皇就更不可能把公子扶蘇派到趙佗那裡去了。
-
14 # 一壺清茗品春秋
秦始皇三十五年,方士侯生、盧生求仙失敗後,聚在一起議論秦始皇的為人、為政以及求藥等事,認為秦始皇剛愎自用、自以為是、專任刑殺、迷戀權勢。他們害怕自己的騙局被解勸,相約逃走。惹得秦始皇大怒,下令逮捕咸陽儒生,經過審訊,相互牽連,共有四百六十人。秦始皇下令,將這些人全部坑殺,並通告天下,引以為鑑。扶蘇勸諫秦始皇,天下剛剛平定,遠方百姓尚未賓服。諸生都是讀書人,如果用重刑加以懲罰,恐怕會引起天下不安。惹得秦始皇更加生氣,一怒之下讓扶蘇去長城蒙恬那裡做監軍。
為什麼秦始皇讓扶蘇去蒙恬處作監軍,而不是南越的部隊。
雖然秦始皇沒有冊立太子,但是,扶蘇作為長子,一直被秦始皇當作儲君來對待。秦始皇讓扶蘇去蒙恬處作監軍,有著更深的含義,而不是簡單的被貶。《史記》“蒙恬列傳”記載,“始皇甚尊崇蒙氏,信任賢之。而親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則參乘,入則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為內謀,名為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焉”。應該說,秦始皇透過包括焚書坑儒等一系列事件看到扶蘇雖然寬仁,但也有迂腐、柔弱的一面。秦始皇把扶蘇外放到上郡,這裡距離咸陽並不遠,又是長城軍團的總部基地,讓扶蘇到蒙恬的長城軍團作監軍,就等於讓自己最親信的蒙氏兄弟輔佐未來得儲君,交給扶蘇三十萬精銳的長城軍隊,這是秦始皇在鞏固扶蘇儲君的地位,也是在向蒙氏兄弟託孤,提前培養扶蘇與蒙氏兄弟的關係。
(扶蘇 蒙恬)
而任囂、趙佗兩人雖然統率軍隊有50萬之眾,在進軍嶺南之前的事蹟並不突出,對秦朝的政壇影響力並不強。而且在秦朝末年,他們兩人選擇割據,而不是揮師北上,可見對秦朝忠心與蒙氏兄弟是遠遠不如。而且50萬之眾地處嶺南,距離咸陽路途遙遠,一旦發生緊急情況,雖有五十萬軍,也無濟於事。
正是這些原因,秦始皇選擇讓扶蘇到蒙恬軍隊做監軍。只是,秦始皇沒有想到,在自己去世後,趙高、李斯、胡亥竟敢篡改遺照。也沒有想到扶蘇在接到趙高等人的假遺照後,就準備自殺。但蒙恬畢竟保持著清醒,蒙恬說,陛下胡亥和李斯的使者抵達上郡,扶蘇接旨受命,開封讀始皇帝賜書落淚,入內舍準備自殺。畢竟蒙恬清醒,勸阻扶蘇說,陛下在外巡遊,沒有冊立太子,遣派臣下統領三十萬大軍鎮守邊疆,委任公子為監軍,關係到天下的安危,國本的穩定。眼下有使者攜書前來,馬上自殺,何以知道是真是假?望公子上書請求複核,複核無誤後再自殺,為時不晚。蒙恬深受秦始皇信任重託,又多年統兵在外,憑他對當前政治局勢的瞭解,對皇帝賜書的真偽有相當的懷疑。這樣的判斷和勸告,合情合理而又明智。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扶蘇竟然沒有因蒙恬的勸告而有所省悟,他當即自殺了。也讓秦始皇一番苦心付諸流水。
歷史沒有假設,但如果扶蘇不是選擇自殺,而是與蒙恬統率三十萬大軍,揮師南下,歷史或許另一番景象。扶蘇自殺後,蒙氏兄弟二人失去依託,相繼被殺,大秦帝國最終在短短兩年間走向了滅亡。
-
15 # 千古絕唱姬
在此作答榮幸之至。
縱觀歷史的時間線,解答這個問題可以從三方面入手,一是秦始皇的信任角度,二是蒙恬與趙佗的經驗角度,三是歷練扶蘇的角度。
信任角度
先來說說蒙恬,蒙恬的祖上其實是齊華人,但是從他的爺爺蒙驁開始就為秦國效力,所以蒙恬嚴格意義上講是秦華人。而且221年蒙恬被封將軍,戰功灼灼,深得秦始皇的信賴。
再說趙佗,趙佗的祖上世代為晉國的重臣,諸侯爭霸時期,晉國分裂出韓、趙、魏三國,因此趙佗為趙國的貴族。
公元前222年秦滅趙後,趙佗便入秦效命,最終編入秦始皇直屬管理的禁衛軍,後作為護駕御劍侍衛常伴秦始皇左右。後來又不甘才華無處施展,又主動請纓上前線殺敵立功。
對於秦始皇而言,他認可趙佗的能力,也賞識趙佗為秦朝上陣殺敵、拋頭顱灑熱血的勇氣,但他的信任更傾向於為他滅了諸國的蒙恬。
蒙恬與趙佗的經驗角度
蒙恬於公元前225年參與了伐楚之戰,於公元前221年伐齊大勝,擁有十多年抗擊匈奴的經驗。
而趙佗於公元前218年才入秦軍,兩次出征百越,最終取得漢越大融合。
同樣是戰績不凡,可那時的趙佗才二十幾歲,與蒙恬相比還是太年輕,資歷太淺。
歷練扶蘇的角度
扶蘇的政治主張雖與秦始皇的主張不合,但從後來秦始皇駕崩前的委託可以看出,扶蘇在他的心中是能夠將江山託付的繼承人,因此答主也認可秦始皇是為了歷練扶蘇的這種說法。
為何不將扶蘇流放到趙佗軍中,除了以上原因外,答主認為將扶蘇流放百越是沒有必要的舉措,因為公元前214年,嶺南地區就已經劃入秦朝的疆土。
扶蘇於公元前212年被流放,此時百越之地已被收服,而邊疆的匈奴對於秦朝而言才是長期的毒瘤,即使匈奴被擊退出陰山之外,扶蘇即位也要曉得抗擊匈奴的重要性。
以上是答主根據名家著作分析得出的結論,僅為個人猜測,秦始皇真正的想法豈能後人定奪。
-
16 # 漩渦鳴人yy
兩個軍隊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其實從秦始皇的選擇上來看,他更多的是想讓自己的兒子扶蘇出去歷練一下,其實他從心底還是希望自己的扶蘇!能夠繼承自己的位置的!
首先這兩支軍隊去的地方不一樣,一個向北一個向南,當然也有人說這不是屁話嗎?但是我們必須得說的就是蒙田的這30萬大軍是由秦國的咸陽統一進行物資補給的,而秦國南下的這50萬大軍,它並不是由秦國咸陽負責的!
這裡就不得不提一條重要的通道,就是秦國直道,當時北線的戰事進入到最緊急的時間,此時秦始皇和蒙田經過商量以後,決定修建一條道路由全國咸陽只發到秦國長城!這條路線使得秦國咸陽的糧草能夠在一天之內迅速運抵秦國長城邊境!補給當時作戰的秦國蒙田的30萬大軍!
其實秦始皇這已經對這30萬大軍敞開心胸了,要知道蒙田這30萬大軍,如果真的想叛變,一天之內就能直接殺到咸陽車評咸陽當時的防禦能力和軍隊的人數是無法抵抗這30萬大軍的突然發難的!而且在秦國咸陽的軍隊大多數是從各地挑選過來的精銳軍官!這些精銳的軍官很多都在蒙田或者是蒙田的家族裡面當過軍!因此蒙恬想要命令他們也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情!
由此可見可以看到的就是蒙恬這30萬大軍在秦國整體的作戰序列裡面擁有獨一無二的位置!而且秦國上將王翦,他的家族也在這30萬大軍裡面!當時秦國上將王翦的兒子王賁!曾經率領10萬大軍增援蒙田的這隻長城兵團,並且在這之後秦國上將王翦的孫子王黎當了這隻長城兵團的總指揮!所以總體而言,秦國兩大武將家族都在這隻兵團裡面,這隻兵團它的特殊性以及在秦國軍隊內部獨一無二的地位由此可見!而且在匈奴人的作戰行動裡面整隻兵團他的作戰能力是不停地被提高了,所以這支兵團也是秦國所有軍團裡面最為精銳的一支兵團!
所以如果你把一個兒子一個比較心疼兒子想要放在一個好一點的環境裡面去歷練,你會選擇南方還是北方?毫無疑問,肯定是北方更好一點兒,萬一我出了事情,我兒子也可以在一天之內趕回咸陽,這樣的好事兒,為什麼秦始皇會把它交給扶蘇呢?
但這兩個問題是要結合起來看的,對於秦始皇來講,其實他把扶蘇塞到蒙恬的部隊裡面,更多的是一種歷練的心思!你想想,由秦國兩大家族的保駕護航,那自己的兒子未來g衛總不是什麼大的問題,但秦始皇千算萬算就沒有算到自己死的會這麼突然,居然在全國巡遊的途中暴斃了!這個可以說給了趙高很大的機會!
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上來看,司馬遷寫的也沒錯,趙高和李斯肯定篡改了秦始皇的遺照,否則秦始皇這樣的佈置究竟圖個什麼?萬一扶蘇不停秦始皇的命令的秦國不久內亂了吧?我如果是秦始皇,如果真的想要讓胡漢上位,那我絕對不會讓扶蘇去蒙恬的軍隊裡面!
-
17 # 品茗讀史
秦始皇讓公子扶蘇到北方蒙恬的長城軍團去鍛鍊,而沒有派扶蘇去趙佗的嶺南大軍去,這種行為,其原因很簡單,就是以下幾點:
1.嶺南大軍離都城咸陽路途遙遠,有數千裡的距離;而北方長城軍團在九原一帶,離咸陽比較近,快馬加鞭,一天一夜就能趕回來。
要知道,公子扶蘇是秦始皇的繼承人,一旦秦始皇去世,扶蘇是要馬上繼承帝位,掌管龐大的大秦帝國的。如果扶蘇去了幾千裡之外的嶺南大軍,要是秦始皇突然有個三長兩短,那麼,扶蘇根本就來不及返回都城來繼承帝位的。
2.這兩支軍隊的忠誠度大有不同。
(蒙恬劇照)
長城軍團的主帥是蒙恬,副將是王離,這兩員大將的家族都與秦始皇淵源頗深,是秦朝政權的重要支柱。
長城軍團的將士都是老秦人,他們從父祖輩開始,就四處征戰,滅六國,擊匈奴,為大秦帝國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貢獻。
因此,秦始皇派公子扶蘇到長城軍團去,既有讓扶蘇礪煉的用意,也有讓扶蘇同秦軍將領加深感情的意思。
嶺南秦軍主帥是任囂,副將是趙佗。這兩員將領在秦軍大將中名聲並不是顯著,跟秦始皇更無太深的淵源。任囂祖上是楚華人,趙佗是趙華人。秦始皇不可能把公子扶蘇派到這兩人軍中,去跟他倆加深感情的。
況且嶺南大軍的構成很複雜。滅亡六國以後,秦始皇為了徹底平定百越,廣泛徵發原六華人民從軍,加強嶺南的秦軍力量,最終形成了50萬規模的嶺南秦軍重兵集團。
由此可以看出,嶺南秦軍不像北方的長城軍團那樣忠誠可靠。不要說嶺南大軍在數千裡之外,即使距離不遠,秦始皇也不可能把自己的繼承人(公子扶蘇)派到這支主要由六華人員構成的軍隊中去礪煉的。
綜上所述,秦始皇只會把公子扶蘇派往蒙恬軍中,而絕不會把他派到遙遠的任囂、趙佗的嶺南大軍之中。
-
18 # 無敵通史
公子扶蘇,秦始皇長子,未來的帝國繼承人。為何秦始皇派遣他去長城軍團而不是閩南軍隊呢?讓無敵為你慢慢道來!
秦始皇
秦始皇嬴政,歷經十年先後殲滅韓趙魏楚燕齊,最終一統天下。為了子孫後代千秋萬載,他將自己的長子公子扶蘇派遣于軍中歷練。但為何派遣他去長城軍團呢?
軍隊建制不同長城軍團,主帥蒙恬副帥王離,為大秦精銳。長城軍團主帥蒙恬,祖上皆為秦將為大秦立下汗馬功勞。蒙恬本人,曾參與殲滅六國的戰爭任副帥,被稱為大秦第一勇士。副將王離,可能大家不熟悉,但是他的爺爺王翦為大秦第一名將,也是將門無犬子。長城軍團自從滅六國開始,南征北戰,一統天下之後又北上河套,驅逐匈奴,修建長城。不管是軍隊戰鬥力,還是經驗,可以說長城軍團是大秦最為精銳的部隊!扶蘇在這支軍團,可以無所畏懼!
長城軍團
再看閩南軍隊,主將任囂副將趙佗,將士多為六國降卒。閩南軍隊,主將任囂祖輩皆為趙華人後來為秦效力。其人並無特別威名,只為秦皇任為主帥南征百越。副將趙佗,最出名的是他為南越太祖,活到了漢武帝時期。閩南軍隊,人員多為六國降卒與徭役人員。人員多達五十萬人,戰鬥力參差不齊,並且各有異心。閩南軍隊不管從統帥還是將士方面,都不如長城軍團!
閩南軍隊
地理位置不同長城軍團,位於陝西北部內蒙南部,距離咸陽近在咫尺!長城軍團因為北逐匈奴,需要大量的補給。秦始皇因此舉國之力,修建秦朝直道,這條道路直接通向長城軍團。咸陽與邊疆,快馬加鞭只需一日一夜。在地理上具有天然優勢,如果帝國內部一旦有所異動,或者秦始皇駕崩,扶蘇可以在一天之內率領軍隊到達咸陽,穩定大局,以保天下!
大秦直道
閩南地區,秦朝時為百越之地,蠻荒夷狄。閩南地區,在秦朝時期百越之族,萬千部族林立。百越一直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政權,各自為政並且屬於蠻荒之地。自古以來,都為帝國流放重犯的地方。地理位置,山多道阻,一直未被開放直道明清時期才繁華。從閩越到咸陽,可以說是千難萬險,不花費數月難以抵達。一旦天下有變,只能坐壁上觀!
閩南山地
秦皇重望扶蘇,作為秦始皇的繼承人,被秦始皇給予重望。扶蘇,秦始皇長子,秦始皇對他的培養不遺餘力。為了保證帝國的順利交接,秦始皇要培養扶蘇為一個合格的帝王。只有在長城軍團,才可以看到帝國正真的威脅來自於北部匈奴,才能夠直面鮮血與戰爭,擁有一顆正真的強者之心。扶蘇,被始皇帝給予最強的力量,最重的希望!
公子扶蘇
從無敵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因為長城軍團駐紮帝國重心,為大秦最為精銳的力量。為了將扶蘇歷練為合格的繼承人,因此始皇帝將扶蘇派遣至長城軍團。可惜,歷史總是無法預料。始皇帝一死,趙高胡亥矯詔,扶蘇被迫自殺,大秦帝國兩世而亡!扶蘇,可憐,可悲,可嘆! -
19 # 姚文嚼字
秦始皇讓公子扶蘇到北方蒙恬的長城軍團去鍛鍊,而沒有派扶蘇去趙佗的嶺南大軍去,我想有兩個方面原因:
第一,距離的原因,舍遠求近。嶺南大軍離都城咸陽路途遙遠,有數千裡的距離。而北方長城軍團在九原一帶,離咸陽比較近,快馬加鞭,一天一夜就能趕回來。要知道,公子扶蘇是秦始皇的繼承人,一旦秦始皇去世,扶蘇是要馬上繼承帝位,掌管龐大的大秦帝國的。如果扶蘇去了幾千裡之外的嶺南大軍,要是秦始皇突然有個三長兩短,那麼,扶蘇根本就來不及返回都城來繼承帝位的。
第二,人心的原因,看中忠心。這兩支軍隊的忠誠度大有不同。因為長城軍團的將士都是老秦人,他們從父祖輩開始,就四處征戰,滅六國,擊匈奴,為大秦帝國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貢獻。長城軍團的主帥是蒙恬,副將是王離,這兩員大將的家族都與秦始皇淵源頗深,是秦朝政權的重要支柱。嶺南秦軍主帥是任囂,副將是趙佗。這兩員將領在秦軍大將中名聲並不是顯著,跟秦始皇更無太深的淵源。任囂祖上是楚華人,趙佗是趙華人。秦始皇不可能把公子扶蘇派到這兩人軍中,去跟他倆加深感情的。況且嶺南大軍的構成很複雜。滅亡六國以後,秦始皇為了徹底平定百越,廣泛徵發原六華人民從軍,加強嶺南的秦軍力量,最終形成了50萬規模的嶺南秦軍重兵集團。
所以,從以上分析,不要說嶺南大軍在數千裡之外,即使距離不遠,就嶺南秦軍不像北方的長城軍團那樣忠誠可靠這一條,秦始皇也不可能把自己的繼承人派到這支主要由六華人員構成的軍隊中去礪煉的。
祝一切順利!
-
20 # 成坤說歷史
我們先來說說秦始皇這個人物
首先,秦始皇雄才大略毋庸置疑,畢竟統一六國,又南征百越,真正做到了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當然也做了很多被後世人詬病的殘暴的事兒,比方說焚書坑儒啥的,但是也不能因此否定秦始皇的歷史功績!
第二,從性格上來說,秦始皇無疑是有大氣魄的,因為他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從他對待功臣們的態度就能看出來。即使李信伐楚之戰失利,也僅僅是被革職而已。這樣的情況在封建王朝不多見。
那麼扶蘇呢?長公子扶蘇,寬厚仁和,多次上書反對秦始皇制定的一些政策,再加上趙高的操縱,使秦始皇漸漸對長公子扶蘇疏遠,而更喜他最小的兒子胡亥。其實這在平常百姓家也是經常有的事兒,人們往往對長子要求很嚴格,但是卻更寵溺自家最小的孩子。
正是因為扶蘇在秦始皇面前失勢,秦始皇才最終將扶蘇算是發配到邊疆。那為什麼秦始皇讓扶蘇去長城軍團,而不是塞進趙佗的南下軍團?
其實我覺得應該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扶蘇是長公子,其實秦始皇未必不喜歡扶蘇,只是想讓扶蘇有從軍經驗,真正的瞭解軍隊,因為一個不懂軍事一味只講仁厚道德的繼承人是不能帶領大秦繼續前進的。而且秦朝是以法治國,嚴明的秦法讓秦國強盛,以致最終統一了六國,所以對於扶蘇受到儒家影響只知道德治國這樣的繼承人明顯是背離了秦始皇確立的以法治國。因此長公子扶蘇被派遣到軍隊中去,也未嘗沒有秦始皇想讓長公子扶蘇看清楚軍隊法度對一個國家是有何種巨大的作用的!
第二,蒙氏家族是秦朝的軍事世家,蒙恬蒙毅掌管的長城軍團,達30萬之巨。而趙佗的南下軍團雖然人數也不少,但是當時趙佗還不是主帥,任囂才是南下軍團的主帥。從秦始皇角度來說,肯定是想讓扶蘇接觸軍中勢力,為以後接位打下基礎,而蒙氏無論是從中央到地方軍團,蒙氏基本在秦朝是no1的存在,而長城軍團是蒙恬蒙毅負責,肯定是讓扶蘇去長城軍團比去南下軍團更好的接觸軍隊甚至是掌控秦朝的軍隊。
第三,南下軍團一來條件比長城軍團更為艱苦,瘴氣都能隨時要人命,吸血蟲遍地,去南方軍團可謂九死一生。秦始皇並不是想讓扶蘇去死,從一個父親的角度來說,既然要安排去鍍金,當然不是讓孩子去送死。所以綜合考慮肯定是長城軍團比南下軍團更適合扶蘇去鍍金。
回覆列表
秦始皇非常看中公子扶蘇,讓他去鍛鍊。平滅匈奴比平定南方苗夷百越更加重要;再者,蒙恬是大秦帝國第一位戰將,讓扶蘇多學學軍事,為將來做秦二世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