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卿雨潤
-
22 # ellington1752
論斤賣,看著感覺挺便宜的,其實和原價差不了多少。論斤賣其實是更加有利於文化的傳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兒,同樣書也是商品,既然是商品的話,價格就會有變化,用哪一種形式把這個商品賣出去,這是一種銷售方式,和褻瀆文化沒有屁關係……
-
23 # 創史人
圖書按斤賣,只是商業手段而已,真正對不起文化的是人。圖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腦力勞動者的精神產品和人們的精神食糧。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每一本書都凝結著作者的心血、智慧和汗水。幾百個頁碼,數十萬字的圖書就值區區15元?
“知識就是力量”,讀書正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讀書陶冶情操,讀書使人明智,讀書豐富思想。但今天很多人卻不屑於讀書。據調查,國人年人均讀書僅為4.32本,是法國人的五分之一,日本人的九分之一,更沒法與猶太人人均64本相比了。中國已成為世界上人均讀書最少的國家之一。
-
24 # 魔法士
我想從消費者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不過前提是賣家的書是正版、合法的(不過賣家的標價也不代表書籍的價值)。
我自己之前也買過論斤賣的書,買的都是比較暢銷、但可能不太願意去看的書,換句話說,我知道這些書很多人推薦、對我自己也很有幫助,但一直沒去看。從這個角度來看,圖書論斤賣確實一定程度上能消解一些讀者與書籍之間障礙,以價格優勢帶動書籍消費。
另一方面,要強調的是,“圖書論斤賣,但知識不打折”。我很同意這句話。並不是說我以較低的價格購買了這本書就等同於以較低的成本提升了自己的知識。購書的便利、優惠並不與真正的知識的易得性掛鉤,你去不去看、去思考是另一回事,知識載體不等於知識本身,前者與自身的物質基礎相關,而後者更多的與思想,與你的行動付出相關。從這個角度,其實與購買原價書、網上購書類似,我們不應沉浸於購買時的滿足感,沉浸於幻想中“買書=收穫知識”的充實感,而是在之後的閱讀、感悟過程中感受知識。
圖書論斤賣給了我們一個購書的推動力。希望在看到一系列圖書優惠活動時想到的“我是不是該買些書看了”最終轉變為“我好好看完這些書了”的閱讀體驗。
-
25 # 畢大費
1、
可以換一個角度提問。
圖書館論克賣,還算是對文化的褻瀆嗎?
以克為單位,顯然比本為單位,來得更昂貴。
那麼,以克為單位,與以斤為單位,有什麼區別?
再換一個角度提問。
被一百個男人上過的青樓女,與被五十個男人上過的青樓女,哪個更純潔?
第三個角度的思考。
大家都做青樓,都是按次計價,上一次,2000元;唯獨你按天計價,上一天,50元,這算是對青樓行業的玷汙嗎?
2、對於以上問題,以及本文的問題,我一律表示呵呵。
無論是按本賣,還是按斤賣,都是文化行為的商業化。
只要是沾染了銅臭的文化行為,都不算純淨,都是被褻瀆了的文化行為,不分五十步與一百步。
3、但並非說,文化商業化就不好,現在是商業社會,就是這種遊戲規則。
古代社會盡管沒辦法寫書賣錢,但是靠知識裹腹的行為一直都有,包括當私孰做家教,或者靠寫幾首好詩混幾壺好酒喝。
很顯然,文化商業化並不是壞事,只會促進更多的文化創作,帶來更多的創作動力,按克賣與按本賣都屬於商業化中的小細節,無傷大雅。
怎麼賣都行。出來賣的,你緊張什麼?
回覆列表
現在人們的選擇越來越多,不少人基本上已不看紙書,線下實體書店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有些書店為了擴大銷售,都實行打折銷售,雙休日買書有折扣,寒暑假買書有折扣,某一天的某個特定時段,如下午三點至四點之間,買書的折扣特別低。這對於擴大圖書的銷量,無疑是起到積極的作用。
圖書是商品,是與柴、米、油、衣服、手機、衛生紙相同的商品,沒必要把書看得特別神聖與高貴。寫書的、編書的、賣書的如不能從圖書裡面賺到錢,誰也不會去幹圖書這一行。圖書經營者將積壓賣不動的圖書,採取"圖書論斤賣"的營銷手法,其目的無非是將書儘快賣出去,以便回籠資金,上新書。這是正常的商業行為,與文化實在是搭不上半點邊。"圖書論斤賣"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不可為此大驚小怪,更不必上綱上線。
經常讀書的書,自然能受到文化的薰陶;不讀書的人,也有地兒接受文化的滋養,精美的飲食、舒適的家居環境、精彩的影片、名人大咖的演講等等,無一不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影響人們的生活習慣……
開放式的社會,實在太需要一顆開放包容的心胸。海納百Ill,方能成其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