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羅南京
-
22 # 卅s卅
輕度無理取鬧就是打,重度應該是和孩子這兩年接觸到的大人言談舉止有關,教育孩子不是吃飽穿暖就行,家庭環境,家長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這裡邊學問很大,舉個簡單例子,家長說髒話,輪到孩子說髒話即使家長會馬上教育不要說髒話,但是根源不是孩子當時的問題。你這麼發現問題是滯後的。自己表現好了能預防孩子至少多一半的不良習慣
-
23 # 耀雲數字心理學
我家寶貝2歲1個多月,我覺得完全可以跟他講道理,他肯定會哭,你一邊按照自己的規矩做,一邊跟他講為什麼這麼做,“我們要做一個有禮貌的孩子,我們要做一個有規矩的孩子,是誰的玩具就要還給誰,我們要學會等待,要等水涼了才能喝,我們要學會分享,分享才會有好朋友。這是我現在經常跟我兒子說的,基本哭一兩次,後面他就會跟著說這些話了。✧*。٩(ˊωˋ*)و✧*。
-
24 # 沉吟心理健康札記
兩歲多的小孩,在外面總是無理取鬧,怎麼辦?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想先就這個問題的提問談點個人的感受。
“兩歲多的小孩,在外面總是無理取鬧”,從文字中可以感受到提出該問題的朋友內心的一份焦躁不安,還有一份厭煩,可以想象對於這個孩子,這位朋友有多麼的無奈。然而,假如我們先回過來看看我們自己,會是怎樣的感受呢?
首先,孩子只有兩歲,在兩年的人生經驗中,他所感知到的就是如果我缺少什麼,我就需要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才能得到滿足;因此,當他有想法卻又無法表達時,就會見諸行動——直接以行為的方式呈現。
其次,這句話裡用了“總是”,視乎這個孩子只要是出了家門,就開始了無理取鬧。我想我們不妨做個實驗:如果孩子每一次一出家門就無理取鬧是10分,我們會給這個孩子打幾分?這樣做的目的是將我們的那份感受具體化,或許會讓我們有不一樣的發現。
我記得我一位來訪者曾經曾就孩子拖延的問題來諮詢,她說:孩子做作業總是拖延到最後才完成。於是我讓她給孩子打分:如果是每次都拖延是10分,請你就這一週以來孩子在拖延方面的表現打個分。她想了想,給孩子打了7分。原來,孩子並不是每次都會拖延。這樣她對孩子行為的認知就有了改觀,隨後再來重新審視孩子的行為背後的意義,發現是孩子內心有著無法言說的情感需求。
可見,當我們能夠更加客觀地看待孩子的某些行為時,我們對於孩子的認識也會更加深一些。
現在回到問題上來。要解決問題,首先要了解和理解這個問題,理解出現“問題”的那個人。
兩歲左右的孩子,生理上較之前有著加速的發展,而伴隨生理的飛速發育,心理上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期。
首先是動作和思維發展速度驚人。兩歲的孩子從會走已經過度到能跑,而這個動作的發展,讓孩子接觸到更為廣闊的天地,他的眼界隨之開啟,在他看來,所有的一切都是嶄新的,都是新鮮的,而這個時候孩子形象思維開始形成,於是,孩子會經常獨自去探索、去追尋。
再就是孩子的認知和獨立意識萌發。這個時期,因為充滿了好奇,孩子時常掛在嘴邊的是:這是什麼?那是什麼?為什麼?或者這是我的,這是寶寶的。這也意味著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在此之前,孩子會認為我和媽媽是一起的,而現在他開始意識到,媽媽是媽媽,我是我,也就是說這個時期孩子開始從心理上與媽媽分離,最主要的表現就是要自己單獨做事,而且做不好還會拒絕他人的幫助。獨立意識的萌芽對於父母來說,有時不易接受,尤其是孩子的某些行為不符合我們的意願時,會本能地加以阻止,而我們越是阻止,可能孩子會越來勁。這也是為什麼這個時期的孩子會讓家長感到變化很大,讓我們頭疼的原因。
第三,儘管這個時期的孩子具有想獨立自主的意識,但是就其能力和認知水平來說,還遠遠無法達到真正的獨立狀態,因此,就會出現他獨自做事的過程中,有時偶爾會轉身找父母,有的孩子會直接表達要父母幫忙,而有的孩子則會曲折地表達出來。如有的孩子會停下手裡的事情,跑開去,好像是去作別的事或去到別處玩。這時,我們有的父母就會直接說教,要求孩子回到剛才做的事情上來。而遇到自己無法解決問題的孩子又無法繼續這個事情,但又不願意表達出來。這個時候,有的孩子會聽話地回到原地,但是情緒卻是委屈的,或者就直接站在原處不動,以沉默來表達自己的委屈。這時候我們父母很可能就會有孩子不聽話、不乖的感覺。這種情況出現次數多了,就形成了惡性迴圈。
如何解決這樣的狀況呢?
一是理解孩子。孩子出現一些我們不接受的行為時,我們要做的首先是去理解孩子這個行為背後的意義是什麼?是情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還是孩子遇到了什麼他無法解決的難題?孩子的行為往往是孩子願望的表達。我們需要看到這一點,並努力去理解孩子。
從愛麗斯情緒ABC理論來看,行為的產生是經過了:事件——認知——情緒——行為三個階段的,也就是一件事情發生,我們產生對此事的想法,而想法會導致我們相應的情緒,我們的情緒會導致與之相應的行為。因此,孩子的不同行為的出現,一定是由一件事引發了孩子對這件事的想法,而這個想法引起了孩子的某種情緒,最後才產生了這樣的行為。由此可見,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意義是解決問題的基礎,也是關鍵。
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給予反饋。一位來訪者曾說過一件事,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她孩子有次做作業,她陪在旁邊自己看書。可突然間孩子不知為何趴桌子上哭了起來。她有點詫異,於是,附身輕輕摸著女兒的後背問:丫丫,發生什麼事了?媽媽可以為你做點什麼嗎?她女兒聽媽媽這樣說,就停止了哭泣,斷斷續續說出了原委。原來孩子有一道數學題做了幾遍都沒做出來,孩子急哭了。這位來訪者說,這多虧了之前做諮詢時,學習瞭如何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技巧,學會去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其實,這位來訪者是真的懂得了理解的重要性,嘗試著去觸控孩子內心感受,這樣才可能走近孩子,才能讓孩子靠近我們。
三是反思我們和孩子互動的模式。兩歲多的孩子對於我們來說,有不少父母會認為這麼點的孩子懂什麼,都應該聽我的。若是這樣,那就大錯特錯了。有一些父母因自身的原因,控制慾很強,對孩子尤其如此,覺得我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對的,你都必須聽我的。如果不聽就是孩子不乖,孩子頑皮搗蛋。菜農種菜或農民種田,種子發芽、長大,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就是間苗,只有哦談過間苗,那些蔬菜或農作物才可能正常壯大。試想,一個已經開始萌發自我意識、獨立意識的人,儘管是個小人,如果我們不給予充分的尊重和成長空間,那麼就會像幼苗,生長在密集不透風的空間裡,缺乏足夠的陽光、足以伸展的空間,天長日久,幼苗怎麼可能長大、長壯?農作物尚且如何,何況是一個鮮活的生命?因此,當我們發現孩子有一些我們認為不太合適的行為時,可以藉此反思一下我們自己的互動模式、我們的教育方式、我們與家庭成員間的關係,等等。
有人說,孩子是上帝派來的天使,是來促使我們成長成熟的。因此,不管孩子出現什麼狀況,我們都可以將之視為一個成長的契機,陪伴孩子長大的同時,我們逐漸成長。
願天下父母永保一顆謙卑而赤誠的心靈,與孩子共同成長!
-
25 # 追逐秋楓
感謝悟空邀請。小孩子這樣,其實更多的在於老人和家長的寵愛。因為父母都是恨不得把所有最好的東西都給予自己的孩子。怕孩子吃虧、找罪。但是從其他角度看,這也是個弊端,盲目的寵愛其實對孩子是有害的。從小應該教育小孩子懂的道理。像這種情況的話,最好的處理辦法不是答應孩子,而是在現場教育孩子,更多的時候可能父母礙於尷尬,會答應小孩子,但是小孩子也是很聰明的。一旦他知道了這個辦法好用,下次他還會用。所以,這個時候不要答應他,等他哭或者鬧完了,在現場教育他,告訴他這麼做是不對的道理,下次他就不會了。
回覆列表
家長呀家長.本人切身體會,2歲到1o歲間,如果不好好管教孩子,任憑他不正確的習慣養成,任由他欺負弱小,自由散漫,沒大設小.不懂禮貌,不好好學習,那麼十幾歲時,你想管r.管不了了,這時候他們的叛逆心已不是你能左右,這時候的無理取鬧,任意胡為、不懂禮貌尊重,沒大設小也會附帶在你們身上.那才真正有你們苦吃、後悔藥絕對沒有,少不教、所有難受,咎由自取.兩歲至十歲多用心,十幾歲後最輕鬆,省一萬個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