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蔣南強讀歷史
-
22 # 歷史雲頂
1840年,林則徐虎門銷煙一事激怒了英國政府,在清朝獲取利益的渠道被禁止,他們便決定派兵侵華,最終以清朝的失敗結束了這場戰爭,自此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長時間的殖民壓榨讓百姓不堪重負,清政府面臨巨大的內憂外患危機。。清朝末年,清政府腐敗無能,國力日漸聚下,但是寬闊的土地資源與巨大的財富深深吸引著外國列強,於是開始了數百年的屈辱時期。
隨著一次又一次的簽訂條約,清政府成了任由洋人隨意捏的軟柿子,英、美、法、德、俄、日、意、奧八國組成的軍隊開始了一系列侵略戰爭,當時的八國聯軍企圖瓜分中國,然而美國卻堅決不同意,這是為什麼呢?
八國聯軍帶領五萬餘軍隊、先進的武器,氣勢洶洶的他們僅用了三個月便打入了紫禁城。無惡不作的外來侵略者在紫禁城內搶奪錢財、燒殺搶掠,紫禁城一度陷入混亂,人民四處逃竄。1900年,八國聯軍強硬幹涉朝廷內政,紫禁城失守,慈禧便帶領著光緒皇帝逃跑,李鴻章一派大臣留在紫禁城與八國聯軍談判。眼看著這諾大的紫禁城群龍無首,飢渴的國外侵略者冒出來一個十分邪惡的想法——瓜分中國。
瓜分清朝領土建議是由沙俄提出的,在沙俄的種種勸說下,這塊上好的“肥肉”深深地吸引著侵略者們,每個人都覬覦這個龐大國家的資源。外來侵略者各懷鬼胎,沙俄國家就在隔壁,一旦瓜分,土地得以擴大,他便是最大的受益者。英、法兩個一直傾向於土地殖民的國家,在太平天國期間他們已經有了覬覦之心,奈何勢小兵弱,這一次瓜分中國是絕佳的好機會。日本土地面積小,資源貧乏,即使與中國遙海相望,也沒有減少他們的野心。就在所有侵略者同仇敵愾,義憤填膺的準備瓜分中國時,美國站了出來,拒絕了這次的計劃。
瓜分中國本就是一場利益上的鬥爭,八國聯軍內部存在很多矛盾,以英、法、俄為主佔上風的國家分得更多利益,像美國這種新興國家自然拒絕此種不公平的分割方式,再加上美國與中國距離太遠,他們更偏向於增加通商貿易口岸,用貿易輸出的方式來獲取利益,這是長久且穩定的收入。還有一種說法是,光緒皇帝曾向美國求助,親筆求助信跨越幾萬裡送到了美國總統的手中,美方是如何想的便無人知曉了。
落後就要捱打,在尋求利益的道路上,沒有人會有憐憫之心。我們應該做的是不要忘記那一段屈辱的歷史,被毆打的人民、搶奪的財富、掠奪的土地資源都是一件件恥辱的事情,要想自立自強,國家與民族就必須自立自強。
-
23 # 大眼睛164554753
有人說?有人沒有說。
沒有證據。
清朝不是非洲。那麼容易瓜分?德國法國進攻陝西傷亡上萬人。
清軍是主動撤退。北京周圍還有十幾萬軍隊。
清朝真不堪一擊,也不會要八國聯軍啦。
他們自己也矛盾重重。
瓜分中國有什麼好處?中國當時沒有多少探明的礦產。土地雖然多,可是人更多。生活困苦。沒有多少剝削價值。
駐軍費用?中國這麼大。軍費能把他們耗死。
況且中國人還激烈反抗。
八國聯軍打清朝,耗費白銀幾億倆。
實際上他們都虧本了。即便賠款的辛丑條約。也不夠。
當時他們也是度日如年,只想趕緊走。瓜分?
-
24 # cj戰鬥雞遊戲解說
中國近代史既是一部抗爭史,又是一部屈辱史,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簽訂的眾多喪權辱國的條約中,割地、賠款內容佔據了絕大部分。可為什麼辛丑條約中沒有瓜分中國領土的要求?其實當時英國、法國、德國、俄國、日本、義大利、奧匈帝國這七個國家均想瓜分中國進行殖民統治,可唯獨美國不同意,難道是美國真的大發善心了嗎?接下來就帶大家瞭解美國拒絕瓜分中國背後的原因。
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清政府戰敗後還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依舊沉迷於渴望恢復統治力的幻想當中。清政府自從實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以來,政治制度日漸腐朽,經濟發展水平又極低,綜合國力已經遠遠的落後於許多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忍氣吞聲的清政府代表們,一次又一次的與外國列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大量的賠款帶來了沉重的徭役,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一九零零年,八國聯軍五萬軍隊打的清政府幾十萬軍隊潰不成軍,一直入侵到北京,一路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八國部隊在短短兩個月內就將義和團打得連連後退,慈禧太后也被迫帶光緒帝逃離北京。西方列強在北京城內大肆破壞,圓明園就是在這場入侵中被毀於一旦,當時無數的珍寶被入侵者破壞,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物流落國外。之後,八國聯軍還提出了一個更過分的要求,瓜分中國。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後,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以八國為首的列強爭相搶奪自己的在華利益。
根據當時的時局圖,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已經基本沒有完整的土地了,呈現出一種四分五裂的局面。然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七國提議瓜分中國,卻遭到了一個國家的反對,這個國家就是美國。美國當時強烈反對瓜分中國,許多人對此表示不理解,作為戰勝國應該乘勝追擊,謀取更多利益。但是當時的美國卻強烈反對,這是出於何種考量呢?
美國對這個提議表示反對,肯定不是因為同情心氾濫,其本質上還是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當其他國家在兩次工業革命中達到了經濟、工業、軍事實力的飛速增長,美國卻忙著內戰,根本沒時間去發展本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綜合實力遠遠落後於其他幾國。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美國雖然作為戰勝國,但是如果真的要瓜分中國的話,想要憑藉自己的國家實力獲取更多的利益根本是不可能的,如果硬碰硬只會給本國帶來災難,得不償失。
相比其他國家而言,英國、德國和俄國這三個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家,他們汲取的利益肯定是最多的。法國和英國是盟友,肯定也不會差。而德國跟奧匈帝國又是穿一條褲子,日本毗鄰,中國佔據了地理優勢,於是為了,本國利益最大化,美國決定暫且採用延緩的政策,鼓動其他國家不要瓜分中國。
理由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中國幅員遼闊,瓜分中國以後,每個國家雖然都能獲得大面積的殖民地,但是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進行管理,而且此舉還容易引發人民反抗,對於各國從獲取利益的根本出發點來說是相當不利的。
第二,清政府在此之前已經同列強簽訂了大量條約,如果瓜分中國,那麼清政府將不復存在,各國列強就得不到大量的賠款。
第三,美國再後來拿出庚子賠款,資助中國建立起清華大學,並且組織一批國人赴美留學。這些人都是以後國內各領域的精英,他們利用中國培養了一批尖端人才,這些人卻為美國所用。他們對美帝感恩戴德,接受西方思想洗禮,對中國已經沒有太強的歸屬感、認同感。甚至他們就等於間接控制了中國帝國主義。
列強瓜分中國,清政府的腐朽也為列強瓜分提供了最佳時機。總得來說,由於列強之間複雜的矛盾,再加之中國人民的英勇反抗,使得列強不得不放棄瓜分中國的企圖。這就是為什麼美國不同意瓜分中國的原因。
落後總是要捱打的,軍政府的麻木不仁是清朝最終走向滅亡,我國的封建制度至此也走向了終結。只有取長補短,博採眾長,積極與他國交流,大力發展本國經濟和軍事實力,解放人民思想,才能不落後於他國,笑傲於世界民族之林。
回覆列表
一、1899年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源於如果中國被分割,美國可能會失去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
19世紀90年代,中國已經成為西方國家和日本的主要貿易伙伴。中國缺乏抵抗這些國家的軍事力量,包括俄羅斯英國和德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已經將中國的口岸用作貿易或軍事基地。在這些管轄區內,擁有的國家經常在貿易或發展鐵路等基礎設施方面優先考慮本國的利益。
中國面臨著被英國,法國,俄羅斯,日本,德國和義大利等帝國主義列強分割和殖民的迫切威脅。
在贏得1898年的西班牙和美國戰爭後,美國又佔領了菲律賓群島,增加了其在亞洲的存在,並期望進一步擴大美國在中國的商業和政治利益。
由於美國19世紀中期的內戰延誤了對海外市場的開拓,儘管到19世紀最後一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已經躍居世界第一位,但美國發現自己市場太有限了。
美國與中國貿易的三分之一是在美國船隻上進行的,或在美國殖民地菲律賓開展。美國希望擁有太平洋西岸最大消費市場的中國,能成為美國的一個自由貿易區。
美國感到受到其他大國在中國更大範圍的影響力的威脅,並擔心如果中國國家被分割,它可能會失去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如果列強瓜分中國,那些老牌帝國主義肯定會比美國佔有更多優勢,因此美國追求的是“機會均等、利益均沾”。
上圖是山姆大叔(美國)拒絕使用武力和暴力,並要求“公平競爭”, 即所有貿易國家平等進入中國市場的平等機會的門戶開放政策。漫畫由威廉A.羅傑斯創作在美國著名的月刊雜誌《Harper》1899年11月18日。
1899年時任美國國務卿約翰海伊John Hay指示美國外交官兼漢學家威廉伍德維爾羅克希爾William Woodville Rockhill(中文名又稱“柔克義”)制定了門戶開放政策作為迴應,以保護美國的商業機會和其他在中國的利益。
柔克義早年在法國學中文,就職於美國駐北京和朝鮮的領事館,後辭職去西藏和蒙古旅行。1905年4月,柔克義被任命為美國駐華公使。柔克義是“門戶政策”的倡導者。
二、美國“門戶開放”政策的主要思想內容和列強各國的反應
1899年9月6日,美國國務卿約翰海伊John Hay向各大國(法國,德國,英國,義大利,日本和俄羅斯)發出外交照會,“門戶開放政策”指出,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國家都可以平等進入中國市場。要求六國政府承認以下三項原則:
1、對於在中國的所謂利益範圍或租借地內的任何條約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一概不加干涉。
2、中國現行條約稅則適用於所有勢力範圍內一切口岸(自由港除外)所裝卸的貨物,不論其屬何國籍。此種稅款由中國政府徵收。
3、在各自勢力範圍內任何口岸,對他國入港船舶所徵收的入港費,不得高於對本國船舶所徵收的入港費;在各自勢力範圍內修築、管理或經營的鐵路,對他國臣民運輸的貨物,應與對本國臣民運輸同樣貨物、經過同等距離所徵收的鐵路運費相等。
美國的這一政策的思想,是在承認和維護列強在華租借地和勢力範圍中的特殊利益和既得權利的前提下,保證各國機會均等,自由貿易,使整個中國市場對美國商品開放。
當六國接到美國外交照會時,每個國家都試圖逃避約翰海伊John Hay的要求,採取的立場是在其他國家遵守之前不能做出承諾。但由於這一政策承認列強在華既得利益,各國皆無力獨佔中國,所以到1900年2月,各列強國家先後表示贊同。
上圖是1900年中國八國聯盟的部隊。從左到右:英國,美國,澳大利亞(此時的大英帝國殖民地),印度(此時的大英帝國殖民地),德國(此時的德意志帝國),法國,奧匈帝國,義大利,日本。
三、美國在義和團運動開始後提出“中國領土的完整”應包括在“門戶開放”政策內
義和團運動開始後,美國國務卿約翰海伊John Hay估計中國不久會被列強分割,因擔心失去統一的中國大市場,故將“中國領土的完整”也包括在“門戶開放”政策內。
1900年6月7日美國發布對華政策宣告,旨在維持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及各國在華維持公平貿易原則。反對列強企圖瓜分中國領土,當然這裡並非是他完全站在中國人立場上說話,此舉也是為美國在華政策“門戶開放”開道。
1900年7月3日,在八國聯軍攻佔大沽、威脅津京之際,約翰海伊John Hay在第二個關於“門戶開放”政策外交照會中又提出“保持中國的領土完整與行政完整”。因為只有這樣,美國才能使自己保持與其他列強在對華利益上的“機會均等”、“利益均沾”,保持中國市場對美國商品的自由開放。
美國的立場之所以能夠被各國接受,還在於美國“門戶開放”政策所持“指導思想”,要維護在華利益,則中國必須安定和有秩序,這不僅是為了貿易,更是使其無法逃避對條約國家的義務。
1900年10月6日,英國和德國簽署了“ 長江協定”,規定他們反對將中國劃分為勢力範圍。
該協議由索爾茲伯裡勳爵和保羅·馮·哈茨費爾特大使簽署,是對美國提出的中國自由貿易門戶開放政策的認可。
四、美國依據門戶開放政策開展庚子賠款談判
首先提出並發現庚款索賠過高的是美國當時的國務卿約翰海伊John Hay。此人曾任林肯總統秘書,具有強烈民主意識與和平等觀念。
他曾經在1901年5月28日給當時以美方特使和全權代表身份出席與清廷談判的柔克義(William Woodville Rockhill)的信中表示,要求中國賠償45,000萬兩白銀數目過大,其結果“會給中國造成災難”;並指示柔克義把賠款問題提交海牙國際仲裁法庭處理,避免對中國過度要求。
遺憾的是,約翰海伊John Hay力促將此問題移至海牙國際法庭仲裁,及限定賠款數要在中國財力能夠付償的範圍之內的中肯建議,這些都沒有得到響應,均被各列強拒絕。
1901年(辛丑年)9月,大清帝國和11個國家達成了《解決1900年動亂最後議定書》,即《辛丑條約》。條約規定,中國從海關銀等關稅中拿出4億5千萬兩白銀賠償各國,並以各國貨幣匯率結算,按4%的年息,分39年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