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媽媽和爸爸在啟蒙數學方面各有不同的指向麼?如何做到?
7
回覆列表
  • 1 # 小王子愛上狐狸

    在對孩子的數學啟蒙中,爸爸和媽媽確實各有所長,也會有不同的方式來對孩子進行引導。其實,數學一直都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所以對於孩子的數學啟蒙不能僅僅是機械地計算,而是從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去感受和認知。

    比如,我們平時爬樓梯,走了多少步,這個過程幾乎每天都會重複,我們就可以引導孩子來跟著我們一起數一數。透過數樓梯這個小小的互動,讓孩子理解了數字在生活中的具體出現方式,讓他能夠快速地形成一種數字的概念,這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滲透。

    孩子們都特別喜歡和爸爸媽媽一起玩遊戲,玩各種有趣的玩具。我們也可以嘗試著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來一個歸類,透過對不同功能和不同形狀的玩具的分類,讓孩子在玩樂中不知不覺地學習了數學。

  • 2 # 思雨yp

    小孩去超市買自己的玩具,或者買冰淇淋時,讓他自己算錢、拿錢、花錢、存錢,也是個不錯的法子吧。或者,,把買菜買菸買家居用品的所有任務都交給上小學之前的5、6歲的小朋友,偶爾當專職的家庭採購員。

    而爸爸教的數學,很大一部份來自於書本習題和遊戲。

    其實不管是哪一種啟蒙,只要對孩子有效果,都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

  • 3 # 夜空中最亮的星77

    我的寶寶還小,其實沒有深入地思考過角色定位的問題。實際上,角色的歸屬只有相對的傾向性,沒有絕對的界限。

    一開始,我會跟老公說:“你的數理化成績不錯,由你來負責教孩子數學。”我老公欣然同意,由我來教語文。細想,媽媽不能完全卸擔子,媽媽也可以教好孩子的數學,而且一定要參與其中,進行互動。

    我家是男寶,爸爸應該承擔數學思維培養的領導任務,這是“佈線”的角色,指向思維能力;媽媽要承擔數學習慣養成和日常生活啟蒙的輔助任務,這是“設點”的角色,指向行為習慣。

    爸爸應該多幫助孩子開拓思維,比如同一道題,讓孩子舉一反三,和孩子一起探索更加省時省力的解法和計算方法。而且,爸爸動手能力比媽媽強,可以同孩子一起做實驗,在學中玩、玩中學。對待數學,曲線思維才是致勝王道,直線思維更多地會停留在直觀表像上。

    媽媽要側重在日常生活中為孩子傳授數學技巧,利用繪本、玩具、家務等可感可觸的方式,將生活和數學融會貫通。另外,媽媽可能更加擅長語言表達,那麼,可以把語文、政治、歷史和數學學科有機雜糅到一起,這樣就可以順利實現輔助角色的“華麗轉身”。在爸爸鋪設好的“數學軌道”上修路架橋,鋪設一個個興趣點,著力培養孩子的數學習慣。父母攜手,發揮自己的優勢,實現優勢互補,培養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世紀數學好兒郎。

  • 4 # 倌倌

    媽媽和爸爸確實在啟蒙數學方面有些不同的指向。在我家裡就是,因為我是文科生,數學學的一般,更多的是從生活上來啟發他,引導他。我老公是工科生,數學很好,關鍵是他有著非常好的數學思維,善於舉一反三, 涉及到數學知識運用在具體題型上的時候,他往往可以更加啟發孩子的思考,不講方法,而是讓孩子明白為什麼,讓孩子自己去想,去探索。爸爸的這種啟發引導目前我還掌握不了,因為首先我的數學思維就不夠。所以,我們目前也有了分工,我來給孩子講數學繪本,讓他有理解能力,在生活中侵入數學知識。而具體的思維方式則由爸爸來負責啟發。

  • 5 # 嬌女子143380430

    爸爸媽媽的責任,其中之一就是要引導寶寶認識認識的世界,那麼,自然要教授其生活知識。時時處處皆學問,只要用心,每個寶寶都能理解並接受生活知識。

    數學,是讓很多人頭痛的兩個字,很少人會覺得數學是美的,那多半是因為上學時可怕的數學題給大家留下的陰影。但數學並不是狹義上那些枯燥的定理公式,數學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美麗多姿。我帶著聰聰進行數學啟蒙的初衷是讓聰聰感受這些美,領略數學有趣美妙的一面;希望他能以此為樂,讓他覺得學習數學不是枯燥乏味的事情,給他之後漫長的學習生涯增添一抹亮色。

    除去考試不說,我們生活中我處處用到數學,學好數學勢在必行。

    很多家長會問,這麼小的孩子就要學加,減,乘,除嗎?孩子能理解嗎?

    數學是數和形的科學。

    數學是抽象的,邏輯性很強的,小朋友不能理解深奧的數學概念。所以我們給小朋友的數學啟蒙就要把抽象的具體化。

    數學就在生活中,用心觀察,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感,這樣數學啟蒙就很容易。

    關於孩子數數我沒有特意的去教,而是在生活中隨見隨學,效果還是不錯。

    生活中隨時可以玩“數數”

    在孩子小的時候,姥姥偶爾會給孩子數數

    從我1數到100,可能是聽的多。孩子一歲半的時候就可以順利的從1數到10,稍加提示可以數到35左右。並且可以點數1-10。

    在舉高高的時候,都是數完1-10才舉起來,給孩子準備的時間,也無意中學會了數數。

    點數,我們在家經常做的遊戲就是家裡有幾口人,姥姥媽媽做示範,用手指點數,一這樣做女兒就想起她特別小的時候讀的《豬大哥點數》,還好女兒每次都記得數自己。看書之前要約定這個時間段讀幾本,孩子自己選書並數到約定數目拿給媽媽,開始讀書,偶爾會告訴孩子書上頁碼的數字。

    讓孩子將數與量對應起來

    數與量的對應對孩子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

    首先要準備數字卡片。

    可以買也可以自制。柚子有套姐姐給的數字卡片,沒事的時候會拿出來。卡片上有數字,還有和數字對應實物,例如水果,小動物等等,小寶寶可以先看1到10的卡片,進行點數,家長給孩子做示範。熟練之後,可以拿出數字卡5,然後讓孩子拿出去五塊積木放到數字卡片5上。

    還可以家長拿出積木,孩子點數後去找它的數字卡片。這樣的小遊戲可以在玩積木的時候進行。即好玩又進行了數學啟蒙。

    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家長要注意指導,引導孩子完成遊戲,不要打消孩子的積極性。

    邏輯狗中有很多數量對應的練習,根據年齡的不用,難度有差異,可以讓孩子嘗試一下。

    用心發現,生活處處都是數學

    毛媽論壇的搖一搖,就是生活中的數學。讓孩子搖一搖,99-10不等的數字。最初可以家長讀給孩子聽,讀的多了也就認識了。

    讀書上的數字。配合書上的頁碼如《三毛流浪記》這本書140多頁孩子還很喜歡看,每次翻頁都把頁碼讀出來,兩個結合100以內的數字看見就能馬上讀出。有了一些積累,很自然的就會數數了。

    孩子有個玩具錶盤。認知用的。12個數字可以拿下來,形狀也不相同。

    這個讓孩子認識1-12的數字,不認識數字時可以按形狀讓數字回家。告訴孩子長針(分針)指向12,短針(時針)指向幾就是幾點。

    兩歲兩個月的時候姥姥帶孩子去買包子,在包子鋪,孩子說姥姥九點了,快點吧,太姥姥該著急了。姥姥一看真的九點了,在店裡吃包子的人都抬頭看她 ,就這樣認識整點了。

    在遊戲中學習數學之一——“開超市”

    我們在家最常玩的遊戲就是:“開超市”。

    我們有一個自己的超級市場,物品分門別類。有食品,飲料,日用品,水果,等等,這些“物品”都放在一個小的收納盒裡。玩遊戲的時候拿出來。孩子按類別把物品擺放整齊,這麼做的目的讓孩子學會分類。

    還有很多面額不同的“錢”,可以進行交易,還有價籤甚至還有刷卡機可以刷銀行卡。

    遊戲開始,一個人扮演售貨員一個人顧客。超級市場開始營業,我們可以隨意給商品定價但要符合實際。一次購買三到五樣產品,計算價格然後進行交易。太小的寶貝不會計算價格,這個工作就由家長來完成。讓孩子數交易了幾件商品,數交易過程中用了幾張錢。

    自從玩了這個遊戲之後,再去超市,小朋友對超市的價籤特別關注,坐在購物車裡,一個一個價籤的念,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無意識的認識了小數,並且能夠讀出來 。

    在這個遊戲中,孩子可以數量對應,對物品進行分類,認識人民幣,認識小數,幼小銜接的孩子還可以進行人民幣的換算,加,減法甚至乘除法的練習。可謂一舉多得,在遊戲中學會了數學。

    在遊戲中學習數學之一——“撲克牌”

    還有一個遊戲是孩子比較喜歡玩的,那就是撲克。可以先讓孩子按花色把撲克牌分類,分類後可以按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進行排列。排好後讓孩子觀察這四列有什麼相同點,有什麼不同點。還可以和孩子打撲克,這個遊戲可以讓孩子知道數的大小。

    藉助玩具認識空間

    前一段時間給柚子買了一套磁力片,很有意思的玩具,可以鍛鍊孩子的空間立體感,六個正方形的磁力片就可以拼一個正方體,還可以讓孩子找對應的面,比如和“F”對應的面是那個,拿起拼好的正方體不能發現就是“K”,再把拼好的正方體展開,讓孩子觀察。還有很多玩法,家長可以讓孩子一起去體驗。初玩時說明書附帶圖紙,第一次發現柚子的讀圖能力比較不錯,自己看圖就可以拼。

    在遊戲中學習孩子樂於接受。玩中學,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我們不能要求孩子一遍孩子就記住,要慢工出細活。

    用繪本吃透數學本質

    我買的數學啟蒙書安野光雅《走進奇妙的數學世界》這套書完美地闡釋了數學的本質,把數學和生活緊密聯絡在一起。 13種基本數學思想,層層深入,完美闡釋數學的本質。以兩個小矮人貫穿全文,圖文並茂,講故事、出謎題、做遊戲,遊戲背後蘊藏數學概念讓孩子以簡單、科學的方式走近數學,愛上數學!不僅僅講算術,更重在啟發從不同角度看待事物、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綜合素質。這套是孩子喜歡的,也樂於接受。

    你也許發現了,多留心觀察生活,數學啟蒙其實沒那麼難!問題在於你願不願意和孩子一起玩數學!

  • 6 # 靈犀呀咿呀

    這跟父母的家庭分工、跟父母自身的思維方式不同而不同。

    一般情況是媽媽在日常生活中給予孩子的數學啟蒙多一些,媽媽給予孩子的啟蒙是那些睜眼就能看的見的物品,比方買菜的時候拿了多少錢,花了多少錢還剩多少錢?桌子上有幾個蘋果?上下樓梯的時候數樓梯?公園有幾個石頭方凳?

    爸爸會和孩子一起玩遊戲,從空間上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爸爸也會總結數字規律,時間規律,更容易提高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這不是絕對的,每個爸爸媽媽都有自己熟悉的、擅長的地方,就從這裡開始啟蒙孩子就行,只要開始做就很簡單!

  • 7 # 十八線mama

    完全不需要有不同的指向。學習數學,重點在於興趣,這點和閱讀很像,如果可以,最好父母雙方都參與到育兒和啟蒙的大工作中來,因為父母的參與度越高,孩子就會越來越感興趣。

    現實當中,雖然有很多媽媽數學是學渣,可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討價還價卻很厲害,商家算錯一毛錢都能一下子看出來,這不就是數學的應用嗎?日常生活中的小例子,也會給我們提供很多的素材,讓我們的孩子更加喜歡。

    至於具體到父母如何分工,需不需要分工,就要根據每個家庭的實際情況來決定。孩子的養育,父母雙方都是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的,不能說,孩子某一方面教育的比較出色,都歸功於媽媽或者爸爸,而相反方面不夠出色,就全怪罪於另一方。

    父母應該根據自己的特點,孩子的特點,選擇最合適的方式來跟孩子相處,讓孩子對數學感興趣。

  • 8 # 糯米麻麻Coco

    應該沒什麼區別。這應該是養育孩子問題上,爸爸媽媽的區別吧。媽媽是比較細緻的,感性的。爸爸是比較粗狂的,理性的。日常生活中的啟蒙,媽媽可能跟孩子接觸時間多些,更容易發現孩子的興趣。至於數學啟蒙,滲透在日常生活當中。比如說孩子喜歡走樓梯,那麼我們就可以跟孩子一起數一層樓一共多少個階梯。帶孩子去菜市場買菜,可以教會孩子怎麼認識秤,金錢是怎麼交易的等等。不管是爸爸還是媽媽進行數學啟蒙,都讓孩子開心有興趣為前提才行。

  • 9 # 茗惜521

    可能是因為男女思維能力本就不同,所以爸爸和媽媽在啟蒙數學方面也是有不同的見解的,我更加傾向於引導孩子學習數學這樣的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一些引導,我認為這樣的做法是比較的孩子數學知識要好的多,讓孩子有意識的去記一些數字,刻意的去給孩子提問一些於數學相關的問題。開發孩子的數學思維能力。

    如果你在家裡也是用教學的方式來教給孩子數學的話,那麼孩子可能會不那麼喜歡,這樣反而是得不償失,所以我們只要在平常適合的適時的引導讓孩子去思考,這樣子對孩子帶來的思維能力提高是很有效果的。

  • 10 # 九皮皮

    在數學啟蒙方面,我覺得很難區別爸爸媽媽有什麼不同,甚至 很多家庭孩子的數學啟蒙老師都是媽媽,因為孩子小的時候很多爸爸基本不參與孩子的教育。只在長大後,在數學輔導方面,媽媽輔導不了,這時候就需要爸爸上陣了。當然了,也不是所有的家庭都這樣。像我同事家,數學都是媽媽來搞定。有一次檢查出錯了,被老師批評了,他家娃從此以後數學再也不找爸爸了,還笑話爸爸。

    每個家庭都不一樣,根據爸媽的特長來對孩子進行教育,各盡其職。像我們家,現在小時候的數學啟蒙就由我來負責,以後大了數學就要由爸爸負責了,爸爸數學很好,標準的理科男。

  • 11 # 美好的回憶50000417

    本人覺得,爸爸和媽媽在啟蒙數學方面是各有不同的指向。因為男性大多發揮大腦左半球的功能,女性發揮大腦右半球功能,所以,大多數爸爸對孩子的啟蒙趨向於抽象思維,而媽媽卻趨向於形象思維。

    抽象思維主要特點是,透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基本方法協調運用。而形象思維是主要特點是,具體性、形象性、完整性和跳躍性。形象思維的基本單位是表象。形象思維對概念的理解是殘缺不全的,解決實際問題離不開抽象思維的,而抽象思維是建立在形象思維基礎上的高階思維方式。可以解決本質、規律等問題。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是互補,所以爸爸媽媽對孩子的啟蒙缺一不可。

    那麼,爸爸媽媽怎樣才能做到對孩子數學雙向啟蒙呢?

    (1)爸爸可以跟孩子做數字遊戲、下棋、走迷宮、搭積木、玩魔方等,這是培養孩子抽象思維的有效途徑。

    (2)媽媽可以幫助孩子建立數的感知,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數學興趣。如講一道數學題,可以用畫線段的方法來解決。這就是形象思維。

    為了讓孩子更好地學習數學,爸爸媽媽的啟蒙非常重要,因此,爸爸媽媽就要費一些心思,多做些努力。

  • 12 # 艾美麗她媽

    媽媽和爸爸代表著女人和男人,也代表這不同的思維方式。更多的媽媽屬於感性,更多的爸爸偏向理性。在家裡,更多的時候是媽媽帶孩子,所以孩子的數學啟蒙也許更多的是媽媽來進行的。在孩子不同的敏感期,進行不同的啟蒙教育是很重要的。不管是爸爸還是媽媽,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可能多的陪孩子還是必要的。

  • 13 # CheersTao

    “媽媽教的數學”激發了孩子對數學的興趣,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悄悄地變成數學的形式,比如清點包了多少個餃子,下樓數樓梯,記住家裡的樓號、門牌號,或是收電費。我至今都有這樣的習慣,走樓梯數臺階,看地板上瓷磚的數量等。透過這些細小的事情,我不害怕數字,對公式也不恐懼,並漸漸愛上了數學。

    “爸爸教的數學”更多的是規則;約束自己的行為,用的就是規則。吃飯、睡覺,這些生活中的事情都有規則,上學放學也有規則,做數學題也要依靠規則。

    爸爸引導孩子重視規則,遵守規則,並按照規則做事。規則僅僅是數學思維方法中的一種,我自己小學期間的日記中,出現爸爸的次數並不多,但每次出現都是伴隨著想法、做法和方法的,都是基於思考方式的。我的爸爸曾經打開了我認識世界的多個小路,多個小窗戶。當我成為父親以後,延續了這個做法,譬如陪伴兒子打籃球的過程,就是一種規則意識和對抗角色的思維排練。

  • 14 # 小獸媽媽

    有區別嗎?如果真的有區別的話,從我自己是一個媽媽的角度來說,可能媽媽教的是應用數學吧!

    可能作為媽媽帶孩子玩,一起拼搭積木,一起玩樂高,這是一種數學啟蒙。

    又或者媽媽帶著孩子去菜場買菜,買幾個蘿蔔,幾個西紅柿,教孩子數數。

    如果是我們爸爸教的數學可能就是100塊錢夠不夠,不夠再拿100去,200比100多,孩子應該懂的。

    其實,連學數學還要分性別,這個出發點就不是很對吧…

  • 15 # 堯媽成長記

    經常聽到有人說孩子和爸爸媽媽在一起時的狀態不一樣的,所以爸爸媽媽都要陪在孩子的身邊,我認為在孩子數學啟蒙也是一樣的道理,孩子在爸爸媽媽那裡獲取的當時當然也大有不同的!

    媽媽往往是著重於在生活中對孩子進行數學啟蒙,感覺非常細膩,著重讓孩子對數學基礎有很大的收穫!相比之下媽媽要比爸爸陪孩子時間多一些,所以媽媽對孩子的數學啟蒙非常的重要,媽媽可以時刻都能在生活中讓孩子學到數學,並不用動太多的腦力,但切不能過於心急,來強迫孩子,讓孩子對數學失去了興趣!

    爸爸往往是著重用書中的案例對孩子進行數學啟蒙!經常要動一些腦力來讓孩子學習數學,但理解數學知識非常深刻,孩子也能靈活運用,達到舉一反三!

    最後要說的是,無論是爸爸還是媽媽在對孩子數學啟蒙是個漫長的過程,要靈活運用,有耐心,不要過於急切看到成效,切不可以讓孩子感覺到學習數學好累、一點樂趣都沒有!

  • 16 # 笑容悠然

    媽媽和爸爸在啟蒙數學方面一定是各有不同的特長的。

    大部分的媽媽是比較感性的,她們的思維方式比較感性。

    她們經常會非常重視生活中的細節,她們透過美化生活的細節,來獲得愉悅的生活體驗。

    媽媽們給孩子啟蒙數學,就可以透過生活體驗的方式,給孩子帶來美好的數學體驗。

    讓孩子記住爸爸媽媽的電話號碼,出去玩的時候,看一看遇到的車牌號碼都是什麼數字,讓孩子幫忙數一數今天買的蘋果一共有多少個。這都是在做數學啟蒙。

    爸爸通常都是比較理性的,他們的規則性更強一些。

    所以,爸爸可以給孩子做數學規則的啟蒙。

    小孩子經進行一些數學運算,可以和孩子玩一些數學遊戲。透過有趣的數字遊戲,來讓孩子學會數學運演算法則。

  • 17 # 根的養育人

    這得根據個人家庭情況而定吧。誰在數學方面有特長,誰就承擔啟蒙孩子數學的任務多一些。

    我有個同事,他的家庭在輔導孩子學習方面,分工非常明確。媽媽擅長語文教學,就專門負責孩子的語文輔導。而爸爸擅長數學些,就教孩子的數學。我家呢,孩子的學習方面一般都是我來輔導。孩子爸有時候補充輔導。

    一般情況下,爸爸的邏輯思維能力可能會強一些,能夠舉出生活中的例子,舉一反三,讓孩子容易接受。 特別是生活中有很多的數學問題,爸爸有時候可能就會有意識地去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媽媽一般是引導孩子理解題意,再和孩子分析問題,最後解決問題,並注重孩子的數學計算習慣。

    孩子的學習不是爸爸或媽媽一個人的事兒,各自發揮特長,共同教育好孩子。

  • 18 # 我和她的故事

    一般媽媽跟孩子相處的時間還是比爸爸多一些。所以,日常跟孩子學習,認識數學,接觸數學,對啟蒙數學方面的教育還是比較重要的。比如平時的購物,平時的看時間,認識時鐘,數數……讓孩子對數學感興趣,不知不覺中就學習到了數學,接觸到了數學中的知識並應用過來。

    爸爸一般對孩子的輔導課程,幫孩子解答數學難題比較多一些。教孩子怎樣用各種各樣的方面解答同一道題,怎樣激發孩子的發散思維,打破思維定式,爸爸在這方面會多一些。

  • 19 # 綿媽育兒

    其實總體來說孩子媽媽教的多一點吧,爸爸在家的時間,陪孩子的時間真是太少了。但是如果說有什麼區別的話,那還真有。

    我感覺我天天都在為油鹽醬醋的小事操心,很多時候想要靜下心來思考都有點難度。所以我在教孩子的時候,感覺比較務實吧,會用身邊的工具,身邊的例子,都是貼近生活的。數數樓梯,看看豆子的大小、多少,看看時間。

    爸爸呢,感覺思維就不會那麼單一,他會想一些小遊戲,手指變變之類的。感覺更活潑有趣一點。

  • 20 # 一位寶媽的自我修行

    個人覺得,媽媽和爸爸的數學啟蒙方式多少會有些不同的。一般媽媽分擔了家務和育兒中的大部分,所以很多媽媽都是在做家務中有意識地引導孩子,比如我把一個西瓜平均切成十六份,然後讓兒子拿我拿一塊,幫爸爸拿兩塊,幫奶奶拿三塊,這樣來區分數量的多少;或者要出去買菜時,我拿錢,給孩子幾張10元的,讓他認數字,然後讓他自己數數有幾張;比如帶孩子下樓,我會讓他自己按樓層,然後陪他一起數樓層;或者我拉著他一起爬樓梯,每爬一層,數一個數等,比如晚上陪孩子和覺,我們掰手指來數數,或者教他加減法。比如早上起床,我會拿手機教他認識時間。基本上媽媽會利用日常中的任何一個機會引導孩子學習。

    而我家寶爸,則比較傾向於從繪本,玩具中教育孩子,所以他給兒子買一算盤,買了數字板,買了積木,買了木質鐘錶,買了數學啟蒙繪本等,教孩子認識圖形,教孩子認識加減乘除符號,透過遊戲來讓孩子加深印象,培養敏感性。

    畢竟父母的思維還是不太一樣的,所以教育孩子的方式多少也會不一樣,但不管怎樣,只要方式方法適合孩子,讓孩子有興趣,都可以接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戀男朋友想約我見面,可是我很醜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