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麼麼兔小小隻
-
2 # 明貞
仁據王東嶽先生說是上對下的慈悲,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就是說仁是上對下的一種慈悲和體恤,而愛是有佔有慾的成分在。所以仁愛尚達不到德的層次,而德即生存延續進而成道的正確有效途徑,道即永生永恆全知全能。而仁義忠孝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子的理論是人道的建設,這也是專制統治以儒學為愚民奴民工具的原因。
春秋戰國時代是先天入後天之節點,秦爾後即偽道德後天命運掌控人類並萬類之命運,佛道儒皆入後天而傳承,都被後天命運所驅使,儒學因層次問題成為"吃人″之傳統禮教就是必然,非孔子之本意。
-
3 # 滄浪水清纓濁足
我的觀點是孔子的“仁愛思想”在民間一直倍受推崇,在執政者那裡一直沒有市場。理由如下:
1、孔子的思想在當時就被廣泛傳播,孔子有眾多的追隨者,甚至執政者也接受“仁愛思想”,用“仁愛”包裝標榜自己,這充分說明孔子的思想在當時也是受推崇的。
2、孔子的“仁愛思想”對執政者的道德標準有更高的要求,作為當權者和規則的制定者顯然不希望被較高的道德標準所束縛。歷朝歷代雖然都在倡導以“仁愛”為主的價值觀,但其執政綱領和措施無一列外都是法家思想。
3、本質上說“仁愛思想”是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礎上的,儒家“忠恕”思想其實就表達了這種對等關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但是封建等級的存在使“仁愛”不具備實踐基礎。
4、民間的情況又不一樣,百姓對於“仁愛”有廣泛的認同,因為需要被“仁愛”所以也會對別人“仁愛”,久而久之“仁愛思想”便成為了人們的行動自覺。
5、“仁愛思想”是一種理想化的道德標準,由於人性的多樣性,使每個人都達到這種境界是不現實的,只能把這個標準作為一種追求去提倡。但是人的行為需要一條底線,不越過這個底線是人人都能做到的,這就是法治的作用。
總而言之,孔子的“仁愛思想”之所以被廣泛推崇是因為人們對這種理想狀態的嚮往,然就統治階級來說,“仁愛思想”基本上就是一層道德外衣,為其統治服務的手段而已。所以“仁愛思想”一直都為人推崇,但是在統治者那裡純粹的“仁愛”都是沒有市場的。 -
4 # 阿輝今天很可愛
直接原因:與當時的現實不符合
因為當時正處於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型時期,各國爭霸,都想讓本國強大吞併他國,孔子的學說未迎合國君的需求…
春秋是個百家爭鳴的年代群雄爭霸,諸侯各自為政,都想盡快鞏固自身政權,在亂世之中治世憑藉強有力的軍事手段才能有所建樹,同時君王需要的是陰謀和陽謀家來維護政治統治,而仁愛在當時則恰恰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國的治理手段,用在那是的亂世是很不實際的!
還有從孔子仁愛思想來說.仁愛自然是對本土人民來說的.仁愛思想是有利於鞏固政權和鞏固統治的.不適用於對外.
-
5 # 反岐視
個人覺得孔子的仁愛,不是現代一些人理解的謙謙君子,和藹可親,相反,本質獰猙不寒而慄。
克己復禮為仁,不管哪個朝代,上流底層,克己在一定程度上的必須,前提是對待什麼事物,而孔子的克已復禮是恢復周朝的規矩,他的仁愛是對上層貴族的仁愛,通俗地說就是對上層貴族攀緣巴結人情而已,他眼裡的禮崩樂壞,諸侯爭霸百家爭嗚嗎?諸侯爭霸是人心思變的時候,在諸子百家提出各種革新的思想主張下,孔子卻倒施逆行,違背歷史規律,搞克己復禮註定失敗的。
而他主張恢復周朝等級森嚴的禮制,在孟子手上也沒賣出去,孟子學了孔子一輩子克己復禮都無人用,於是乎,孟子對諸子百家實施人身攻擊,尤其罵墨子和楊朱為禽獸,對主流文化傷害最深,致使後來墨家科技受冷落,墨家弟子成為遊俠。
雜儒董仲舒,把儒學糅合成馬屁儒朮後,當然也必然受到各朝封建統治既得利益階級的喜愛,最後賣出去了,奴化兩千多年。
兩千多年後,仁人志士意識到儒學的壞處,轟轟烈烈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反帝反封建後最終毛主席宣佈: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
6 # 梁69853253
謝謝邀請!孔子“仁愛”倫理,在當時的情況因距現在年代久遠,誰也不知道。歷史記載,考古也有錯誤。人往往戴著有色眼鏡看問題片面猜測,說法多如牛毛,並沒有真實反映。孔子主張“仁愛”,就用現在的“粉絲”來解釋吧,當時“仁愛”倫理影響力小,追隨他的粉絲自然就少,後來隨著世代變遷,人對他的“仁愛”倫理越來越深入影響,“粉絲”自然就多,直至現在,孔子“仁愛”還是有相當大的影響力,乃至整個世界都有極多的“粉絲”。
-
7 # 六扇門人jgy
當時周天子無力掌控天下,禮崩樂壞,諸侯爭霸,大家為了爭奪地盤擴充勢力。沒人也沒功夫關心孔子的“仁愛思想”,所以這時縱橫家兵家思想實用而吃香。而後世統治者特別是大一統的朝代為了穩定維護統治秩序,就需要孔子的“仁愛思想”教化民眾,穩定社會。
-
8 # 費玉山
一
諸侯爭霸舉刀兵,
兵法實施謀略行。
仁愛自身命不保,
王侯誰願念此經?
二
一統乾坤安眾生,
道德仁義始盛行。
安居樂業講禮義,
漢武獨尊是儒生。
-
9 # 濃煙劃破晴空
三綱五常利於治民,漢武帝發現這個靈丹妙藥,以政府的名義強力推行,民眾想不推崇也不行,因為關係到個人的前途和命運。現在也如此,有些課程強行設定,不想學但是卻是必考的一項。
-
10 # 簡單薜貓
孔子的善是底層的善,權貴三妻四妾讓百姓只生一個。讓百姓獻愛心,權貴都把財產轉移。把孔子弄出來無非是罪惡的遮羞布。
-
11 # 水杯喝歷史
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天下以儒學為尊,然儒學思想在孔夫子時期卻沒有市場,甚至被視為異類,究其根本原因,春秋戰國時期戰火連天,國家強大講究的是兵強馬壯,“仁愛”不符合當時的生存法則。
孔孟思想: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儒學思想的核心在於,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講究三德、五行、六德。孔子認為必須恢復禮制,君與臣之間,父與子之間,人與人之間,都有非常明確的分界線,做人絕對不能以下犯上,否則就是社會的異類,會受到大家的打擊。人與人之間的階級是無法逾越的,這樣才有秩序,才不會亂。
孔子還提倡“有教無類”,重視教育而輕視勞作,重視官員而輕視農民。
其實從某角度上說,孔子的思想真的是治國法寶,天下有秩序,等級森嚴,統治者管理好國家,官員成為了權威,沒有人會反抗,這肯定是統治者都喜歡的天下,也難怪董仲舒會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崩壞,人皆為己孔孟思想在太平盛世是治國法寶,然在天下大亂的時候可就不是一個可取的生存方案。
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崩壞。春秋之時,天下分為了一百四十多個諸侯國,所有國家都想征服世界一統天下,到了戰國,七雄爭霸,他們需要的是兵馬,要的是士兵們的勇猛廝殺,需要的是農民們積極種糧提供作戰糧草,而不是過好自己的小日子。
若按孔孟的思想,所有人都應該遵循禮樂制度,那麼所有諸侯國都應該臣服於周天子,但他們都把周天子當成了擺設,真是以下犯上,死罪!
商鞅變法,士兵是可以透過殺敵來獲得爵位的,農民也可以透過積極種田來獲得爵位,有了這些提升自己地位的機會,全國計程車兵和農民都在為自己的爵位奮鬥。可孔孟思想中階級是不可以逾越的,農民是得不到重視的。
我們不難發現,秦國的商鞅變法與孔孟思想有很大部分是衝突的,然事實告訴我們,商鞅變法是正確的,秦國透過商鞅變法變得更加強大。
孔子所生存的春秋戰國時期,每個國家都想著一統天下成為千古一帝,所有人都想為自己闖出一片天地,天下百家爭鳴,孔子的思想甚至可以稱之為逆時代思想,沒有市場是很正常的事情。
孔孟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沒有市場,說白了就是不適用,當時的社會大背景不會允許哪個國家使用這樣的政策,它會使國家失去爭霸天下的活力。
漢武帝時期,天下太平,這時候以儒學為方針便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儒學能夠鞏固統治者的地位,保護階級利益,有利於國家的穩定。
到了今天,我們回過頭去看孔孟思想,很多人看到“綱常”二字就會開始抨擊,我們可以將之視為現代與古代思維的碰撞,孔孟思想的制定是基於兩千年前的時代大背景,古人們哪知道現在人們的價值觀,所以被現在的人們不認同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無論如何,儒學在我國曆史上散發過它的光輝,我們不得不承認它的價值,存在即合理,然我們現在要學會的,是客觀地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將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寶藏發揚光大。
-
12 # 遊逛歷史村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就是愛自己愛家愛國愛天下。這種思想之所以在當時沒有市場,是因為當時是亂世。當時的國君最看重的是法家兵家術家。當時天下紛爭不斷,主導天下去向的是各國諸侯。這些諸侯喜歡商鞅孫武孫臏蘇秦張儀這些人。因為這些人可以幫忙他們務實地解決實際問題。這些人所推崇的思想正和孔子的仁愛思想相反。所以說丟棄孔子思想擁抱這些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人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但是,漢武帝時期(包括中國歷史上所有大一統王朝)的所謂的“獨尊儒術”,並不是真正的孔子思想,更談不上仁愛思想。他們所尊的這個“儒”,其實並不是孔子本人及其繼承人所認可的“儒”。他們把孔子的儒學思想肢解了,而且又有意的曲解,目的就是便於他們的統治。簡單來說,歷代統治者所推崇的孔子思想已經和真正的孔子思想分道揚鑣,他們真正實行的是“外儒內法”,“外聖內王”。就像一隻餓狼想混進羊群裡,希望獲得群羊的信任,怎麼辦?披上羊皮!
表面上是講禮教、講文化、講仁愛,其實最終還是給你講的集權統治。
就這樣,披上了羊皮的集權統治思想在中國歷史悠長的街道上招搖過市,掛著孔子仁愛思想的招牌。看似和藹可親慈眉善目,內心卻是冷酷無情刻薄寡恩。
-
13 # 文化快遞員
我個人認為,“六國爭霸”時,孔子的仁愛思想是很難被接受的。年年戰亂,百姓流離失所,血染千里。要知道,一種思想的傳播除了需要大眾的認可,最重要的一點是得到上位者的支援和認同。別的國家來攻打我的領土,你還讓我仁愛,不反擊,那是不可能的!事實證明了這個觀點是正確的,秦朝一統六國靠的是仁愛嗎?顯然不是的。打江山和坐江山是兩回事,打江山需要鐵血手段,雷霆霹靂。坐江山可就難多了,老百姓還講呢:“創業容易守業難”。
這時統治者就需要一種思想來管理這些已經國破家亡的民眾,仁愛思想非常適合呀!這樣一來,緩解仇恨,降低暴亂,給民眾和平的氛圍一舉多得。所以,孔子仁愛思想開始轟轟烈烈的開展起來,影響了數千年。
-
14 # 月曉YB
不請自來。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三個:仁、禮、中庸。那麼在這三個核心思想當中,孔子最為提倡的,是禮。禮即西周的禮樂制,孔子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樂制來規範人們的言行。而在禮的要求之下,國家的各個階層,都能夠規範自己的言行,從而一派祥和景色。子曰: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而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恰恰又是一個禮崩樂壞的年代。在那個時代當中,由於鐵犁牛耕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使得一些得天時地利的諸侯,開始挑戰周天子的權威。而那個曾經等級森嚴的社會,也因為諸侯爭霸的需要而鬆動,各個階層流動頻繁,曾經不受重視計程車階層崛起。
實際上來說,春秋戰國時期,孔子一直都只是一面旗幟。孔子的政治理想一直沒有實現,因為在社會大變革時期,孔子思想的保守性註定了其思想不會在那個年代受到統治者的重視。比如孔子講: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一定要善待自己的百姓,可是民間有句俗話講亂世必用重刑呀。田氏代齊,三家分晉,這哪裡是仁愛思想能夠解釋的通的。
實際上,在那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儒墨道法,陰陽五行百家爭鳴,最終贏了的,是法家。嚴刑峻法,確實能在亂世中整治人心。而且在戰國末期,秦朝的時候,儒法兩家的思想有了一定的融合。李斯、韓非等人,皆是出自於儒家荀子門下,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在大的時代背景下,各家思想也是在不斷吸收借鑑的。
只不過,秦朝因嚴刑峻法而亡,漢初時期黃老之術又帶來了很多的問題,這才使得漢武帝對治國思想進行了一定的改變。董仲舒糅合了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學體系,迎合了漢武帝大一統的需要。因此,儒家思想才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前幾天我們學校期中考試,裡面有一道題特別有意思。大意是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某種程度上是法家思想的勝利,說的便是這個道理。漢家治國,一直是王霸道雜之。也是就所謂的外儒內法。
在之後歷史的發展中,儒家思想又受到了佛教,道教的衝擊。儒學在吸收了道教、佛教思想後又形成了宋明理學。
實際上,孔子思想之所以能夠備受推崇,其根本原因在於不斷地吸收各派的思想,從而能夠維護統治者的統治,受到了統治者的推崇。
-
15 # xiangyushao
孔子的思想在現在應該受到推崇 這是為什麼啊
有辯論會 我想知道 為什麼孔子的思想 為什麼在現在要受到推崇?
我是正方
最佳答案
孔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並不意味著將孔子等同於一切傳統。孔子所代表的,是傳統中占主導地位的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價值,並且在其展開中具有恆定性的東西。正因為如此,講“傳統與現代”,就不能不講孔子。而要講孔子,就不能不對孔子本人的思想及其展開中的核心價值有深度的把握。這才是“鞭辟入裡”的研究方法。一方面,以孔子為傳統文化的象徵符號,廣泛討論現代與傳統的諸多方面的問題;另一方面,為避免不著邊際的空泛議論,必須與孔子直接展開對話,即深入到傳統思想的深層底蘊,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事實上,在中國歷史上,任何一次思想文化的論爭,都無不與孔子有關,都無不追溯到孔子這個源頭。20世紀的中國思想,就更是如此。現在很清楚,孔子不僅是當代中國思想界的重要話題,而且是世界性的重要話題。對孔子思想的解讀,是隨著歷史程序的發展而發展的。帶著時代的“問題意識”,與孔子文字進行對話,就會產生新的意義。這就是為什麼永遠值得研究的原因所在。但是,如果將孔子僅僅當作到處可以套用的符號,而不願意就孔子思想的深層意蘊進行深度闡釋,那就難免陷入空泛,於問題的解決不但無益反而有害。作者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他雖然自稱同樣“含混地使用‘孔子’一詞”,但他首先明確地區分了先秦儒學與儒學、傳統之間的不同,將孔子的地位真正確立起來,以免“有意或無意地將孔子與傳統、與整個儒學的展開等同起來”。這是很有見地的。這樣做,無疑擺脫了浮泛而雷同式的“現代與傳統”的對話方式,體現出具體分析、深入探索的精神和作風
-
16 #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孔夫子的“仁愛思想”在當時沒有市場,主要原因是:孔子所處的時代是奴隸制開始崩潰,封建制尚在形成,社會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混亂”秩序,周天子失去控制全國的權力,諸侯不聽天子的號令。在諸侯國中,大夫專政,不聽諸侯的號令。這就是社會形態開始由量變向質變的方向發展,這個發展不是用“仁愛思想”可以解決的,而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所謂社會存在,主要是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以及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而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又統一又鬥爭,構成了生產方式內部的矛盾運動,這個矛盾運動規律就是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律,這是客觀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因而孔夫子的“仁愛思想”在當時沒有市場。
那麼,為什麼之後孔夫子的“仁愛思想”卻受到推崇?這是因為到了封建社會,封建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必須對農民群眾作出讓步,防止農民群眾起義推翻他們。這時候需要利用“禮”、“仁義”、“仁愛思想”等,這就是社會意識在一定條件下,反作用於社會存在,所以孔夫子的“仁愛思想”連同他的整個思想體系卻受到推崇。
以上兩個方面從哲學上說,就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在一定條件下反作用於社會存在。二者是辯證的,這是社會歷史觀的根本問題。由於歷史條件的侷限性,孔子他們不知道這個道理。
嚴正宣告:
-
17 # 小青御史臺
孔子的思想最初沒有市場,是因為“仁愛適銷不對路”,因為當時的“世道”、“人心”都變了。
講清楚這個原因之前,有必要先闡明什麼是“仁”,再來看它為什麼沒有市場。
其實,孔子總的政治理想,可用一句話來概述:讓世界充滿愛。而這個“愛”的基礎,就是“親親”,即“親親之愛”,就是愛自己的親人。
將“親親之愛”推而廣之,由愛自己的親人擴充套件到愛別人的親人,這樣推己及人的去愛身邊的人,博愛大眾,即“泛愛眾”,這就是“愛人”。【泛愛眾、愛人,出自《論語》】
將“愛人”上升到道德存在就是“仁”,“愛人”落實為制度設計就是“禮”,“愛”是“仁”與“禮”的核心價值;“仁”是“禮”的本質內容,“禮”是“仁”的制度保障。
這樣我們就講明白了,“愛”與“仁”“禮”的關係,你看,這在邏輯上是講得通的。但為什麼都不用呢?
原因在於世道、人心都變了!
一方面世道失序,舊制已崩而新制未創,周王“天下共主”地位的喪失,中央權威的倒坍,大一統秩序的失效,舊有的宗法分封制度走向解體,以之為政治基礎的禮樂制度漸趨崩潰,沒有了禮樂制度保障的仁愛也就成了空談。於是“武力征伐代替德治,強權代替了仁義,子弒父、臣弒君的越軌行為變成社會普遍現象”,“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陪臣執國命”的僭越行為日益氾濫,這才有了“八佾舞於庭”使得孔子“是可忍孰不可忍”。
另一方面人心不古,“仁”與“禮”的崩盤,勢必引起“愛”的“貶值”,於是道德淪喪,人們不再講愛而只講欲,不再講仁而只講利,不再講禮而只講爭,為了慾望與利益不再有原則與底線。
這樣一來,時代的主旋律不再是“愛”,道德標準不再是“仁”,社會執行不再靠“禮”,那麼孔子主張的仁愛與禮樂不被認可也就可知了。所以,孔子提供的“產品”,在當時是“適銷不對路”的。
至於說,孔子的思想之後受到了推崇,原因呢,大致也有2點吧。
第一,孔子自己策略的轉移。孔子坐著牛車周遊列國,連一官半職都求不來,“累累若喪家之犬”。官雖然沒怎麼做,但有一件事他卻做的很出色——教學生!孔子的策略是:雖然我做不了官,影響不了政治了,但是,我可以把我的思想教給學生,學生再去做官,照樣可以影響政治。這樣就從單打獨鬥,變成了集團化作戰。孔子弟子三千,每個人都是一個“傳聲筒”,對當世、對後世,這個影響力可不是一般的強。而且,有一點需要注意,這些弟子可是要“做官”的!做官就能夠對意識形態走向產生影響,這就使得後世,對孔子進行“造聖”,具有強大的優勢!
第二,歷代“儒家”領袖的努力。從孔子死後,其弟子便發起了“造聖”運動,將孔子推到聖人的高度。後又經歷孟子、荀子的努力,將儒學由“仁”擴充套件到“仁、義、禮”;漢代董仲舒的新儒學,適應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為皇權的合法性提供依據。宋代的程朱理學,進步為加強皇權,提供了工具。
所以,歷代儒家領袖,都按照當時統治者的需要,改造了“仁”的思想,因此適應了“皇權”的需要,滿足了時代的需求。
這樣一來,在孔子“後代”的努力下,既為統治者提供了進行思想洗禮的榜樣——“聖人”孔子;又為統治者提供了意識形態統治的手段(歷朝歷代的“新”儒學);最關鍵的,為統治者執政的合法性提供了依據。
-
18 # 弘揚古聖先賢智慧結晶
孔夫子的“仁愛思想”為何在當時沒有市場,之後卻受到推崇?
孔子誕生在春秋時代,提到春秋時期,圍繞著爭奪霸權展開的戰爭基本沒停過。在那個戰亂不斷、誰武力強、誰就有話語權的時代,突然冒出一個人來告訴你:你和別的國家爭鬥這樣是不對的,你們都是周天子的大臣,你應該疼愛百姓,尊奉周天子……一言以蔽之,對於諸侯們而言,孔子的仁愛思想在當時有點:不合時宜!
但是孔子的”仁愛思想”之所以能流傳千年,時至今日仍具有無限的生命力,是因為“仁者愛人”,這是天地大道啊。仁愛,是安邦定國、家庭和睦的重要支柱。孔子思想也因而廣受讚譽。
我們這一百多年來,最大的一個錯誤,就是把孔子店打倒了。學者們也說,我們的文化傳統被四個字給打倒了——封建迷信。我們對古老的東西,要不就是掛個封建的帽子,要不就是掛個迷信的帽子,全盤否定。古人留給我們很多法寶,只需要拿著這些法寶,就能讓我們的人生四平八穩。古人的心量、德行和智慧比今人強。強在什麼地方呢?古人為公,今人為私,是私和公的區別。就是孔子講的:“愛人者,人恆愛之”。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仁愛思想早晚會受到推崇。
我的回答完畢。
-
19 # 青霞人文
孔子思想不被理解,孔子本人就明白,所以,孔子說過,道不行,已知之矣!
孔子在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主張時,不遺餘力,有時候很狼狽,被君主們拒絕,權臣們冷落,被一些隱士們嘲諷。60歲的時候,甚至被鄭國人說成是喪家狗,孔子自嘲說,我就是喪家狗。他和學生困於陳國,蔡國,幾天吃不上飯,可憐兮兮。
但是孔子是偉大的,他堅持自己的理想不動搖,也不會對君主們投其所好,說一些他們愛聽的話。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夢想恢復周代周公的禮治,雖然終其一生,難以實現。
孔子生活在春秋無義戰、禮崩樂壞的時代,諸侯們想的是爭霸,哪裡會思考追尋周公時代的禮樂文明呢?諸侯們想找到爭霸天下的思想學說,可惜孔子不願意提供這些。所以,孔子的思想一直不合時宜,其實他老人家也很沮喪。孔子生命的最後幾年,在家編訂《春秋》,70多歲的老人,看開了,從心所欲不愈矩,達到最高的人生境界。
孔子思想是他的學生傳播出去的,子貢等學生,起了大作用。到戰國時代,儒學成為顯學,如孟子說孔子是聖人,荀子也說孔子是聖人,等等,這個影響漸漸擴大了。
到漢代,孔子的儒家思想適合於時代的需要,漢武帝要積極作為,拋棄了漢初統治者奉行的黃老無為的治國思想,採納大儒董仲舒的意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儒家思想一直以來,成為歷代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
-
20 # 悅龍
為什麼孔子在他所處的時代處處碰壁,他的學說得不到重視,這還要從他所處的時代來說。
一、快餐學說和慢熱學說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想要快速擴大影響、佔領更多的地盤,需要的是快速高效的政治策略,比如法家的“以法治國”,用霹靂手段快速達到想要達到的效果。秦國的商鞅變法使秦國在短期內大幅提升了國力,一躍成為戰國七雄。孫子的《孫子兵法》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更重要的是他的戰術戰略能在短期內提升戰鬥力,在戰爭中佔據更大的優勢。這也是這些學派在春秋戰國時期被諸侯看重的原因,“快餐學說”更適合諸侯們。而孔子的儒家學說是慢熱的學說,更適合長治久安。
二、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春秋戰國時期正是中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階段,那時候諸侯對他統治下的百姓,有著奴隸主對奴隸的思想。那個時代不光等級不同,還有種性不同。奴隸主並不把奴隸當人看,而是當做象牲口一樣的東西,商鞅變法採用的是殘酷的手段,象馴狗馴馬那樣,皮鞭是最好的工具。而孔子是讓諸侯把百姓當做人來對待,雖有階級的不平等,但人是有人性的,順應人性去教化他們,讓人民尊崇禮教,忠誠君主,在思想上禁錮他們,而不是用皮鞭棍棒在肉體上壓制他們。這就是孔子的“仁愛思想”,君主對人民“仁”,人民才會“愛”君,兩者是平衡的關係。而這種思想對當時有著奴隸主思想的諸侯來說,短時間內很難接受。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之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之視君如國人,君之視人如草芥,則臣之視君如寇仇。
人們思想行為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孔子的學說是對思想的重新構建,重新建立起一套社會的道德觀,讓人民有可以依循的行為準則。這種學說,只有在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的基礎下,才能發揮出它積極的作用。正因如此,在封建社會達到完善期的漢朝,儒家學說才正式得到了統治階級的重視。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
回覆列表
窮文富武,他太窮了,顛沛流離,說話自然沒得分量。
後期弟子出師,個個能幹,又對他推崇備至,才能被世人擁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