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玲瓏骰子安紅豆5
-
22 # Adam144892000
雖然中國一直在提倡素質教育,但目前來看,我們國家依然是應試教育。從家庭到學校,人們更關注的是孩子在各種測試中考了多少分。但我們似乎很少關注孩子是否接受、喜歡這種方式。關於這一問題,五味太郎在《孩子沒問題,大人有問題》一書中闡述了自己的看法,或許值得我們學習。
大人總是試圖考驗孩子,那真是“名副其實”的測試。我認為,這完全是以“提高孩子的能力”或“進行客觀評價”為幌子,堂而皇之地折磨孩子。提高能力的方式只有這一種嗎?測試、分數難道不應該是最後的環節嗎?各種各樣的測試一直持續到高考;進入社會之後,評價業績也以分數為依據,由此可見這個社會的不成熟和複雜,真是無可救藥。
只要課程制度不改革成以自願為前提,讓學生自願選擇課程,這種惡意的、不光明的測試方式就會一直存在。
孩子報名參加建築設計的公開徵集,或是想參加數學測試檢驗一下自己的實力,都是好事。運動會設定了各種專案,孩子可以從中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案。喜歡雜耍的孩子可以參加嘴叼麵包賽跑和借物賽跑;有運動員潛質的孩子可以選擇百米賽跑或馬拉松;喜歡追求美的孩子可以選擇藝術體操。如果孩子們能有這麼多快樂的選擇,競賽的意義自然就會顯現出來。
只有尊重孩子的選擇,解放孩子的天性,所謂的測試、競賽,才能發揮出真正的作用。而不是以測試為手段,去強迫孩子學校、接受自己討厭的東西。這樣,就變成了折磨孩子,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很不利的。
-
23 # 凌兒媽媽
很多大人是有這個毛病,比如讓兩歲的孩子去幫自己打拖鞋,可是拖鞋到底放在哪,他並不能很好的接收到這個具體位置的資訊。徘徊了一陣之後,他會選擇空手回去。大人就會加以指點,說了半天之後,孩子又重新出來找,沒有找到,又回去。大人這個時候就會說孩子,怎麼那麼笨,那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好。但是對大人來說是簡單,對於兩歲的孩子有時候接收資訊的能力還不是很強啊。你知不知道一個在門外徘徊的孩子其實很無助。
還有就是一些親戚,喜歡考正在上幼兒園的孩子一些比較難的加減法。比如21+13=?孩子想不出來就只能說老師都沒有教我們,大人就會說不會就說老師沒有教,真沒用。我不知道這樣的考驗到底有什麼意義。還有一些家長看到孩子沒有透過親戚的考驗,覺得很沒有面子,一臉的不高興。這樣對孩子來說難道不是一種折磨嗎?當孩子需要討論和詢問的時候,我們以正確的態度和孩子一起探討,儘量少一些考驗和嘲諷吧。
-
24 # 許冬薇
■ 大人總是試圖考驗孩子,那真是“名副其實”的測試。我認為,這完全是以“提高孩子的能力”或“進行客觀評價”為幌子,堂而皇之地折磨孩子。提高能力的方式只有這一種嗎?測試、分數難道不應該是最後的環節嗎?各種各樣的測試一直持續到高考;進入社會之後,評價業績也以分數為依據,由此可見這個社會的不成熟和複雜,真是無可救藥。
■ 我讀過一位剛出生就坐在輪椅上的姑娘寫的文章,她這樣表達了自己的感受:我從出生到現在,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也沒有體驗過其他的生活方式,我一直都過著很正常的生活。可是,每次人們見到我時,都要說“努力加油啊”,請打住吧!拜託不要再講這種話了,我本來就很Sunny,到底要我怎樣努力加油呢?
■ 孩子們的髮型總會成為被議論的物件,還有人認為比起髮型,其實是頭髮本身的問題。這些細節暫且放一邊。我認為這種事情根本就不應該被他人指手畫腳,服裝的問題也是如此。但老師們卻往往認死理,整日嘮叨:“頭髮亂,心就亂;服裝亂,心也會亂”。心的確會亂,但是我認為心本來就是為了亂而存在的。“不會亂的心”,就不是心。
我喜歡“心”這個字,喜歡它的字形。“權”“軍”等字的結構堅固穩健,“心”字卻很輕盈,看起來就是亂的。“別亂了心性”“死了心吧”等說法,等同於讓“嚇了一跳”“吃了一驚”“如小蟲蠕動在心”等心理活動全都靜止下來。的確,從管理者、施政者的立場來看,大家都“亂了心性”會很麻煩。但是若要求人心不亂,那就等於讓人不要擁有心。
(圖上文字:總之,努力加油!!)
上面這幾條五味太郎的觀點,是給我觸動比較大的,在第一次看到這些文字的時候,不禁心有慼慼焉。像身體有殘疾的女孩說的那樣,孩子本來沒有覺得身體上的問題是問題,但是身邊的人卻抱著憐憫的態度一再提示她身體上的缺陷。還有就是髮型啊外表啊這些細節,總是成為大人們考驗和管理孩子的由頭。大師對“心”字的分析,我也特別贊同,關心則亂,也許我們大人們的關心,在很多時候都成為了孩子的負擔而不自知吧。
在編輯這本書的時候,我經常悄悄冒冷汗,彷彿大師說的這些問題大人,就是在說我一樣。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行為和言語,在大人們不經意間對孩子造成了多少“傷害”呢?
說到這裡,我特別想引用《中國教育報》資深記者張貴勇老師給這本書寫的書評中的一段話:許多教育之所以出了問題,往往是父母的教育理念出了問題。從這種角度看,《孩子沒問題大人有問題》更像是大人世界裡的醒世恆言,提醒大人要尊重教育規律,站在兒童本位,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保護孩子對各種事物的感覺。當大人做好自己,找準位置,孩子就會變成有活力的天使,而不是躲之不及的“熊孩子”,教育也因此成為一種美好生活。就像五味太郎在文中所說的,“活到這個年紀,我深切地感悟到,所謂人生就是尋找自己的位置,我一直在尋找。我觀察我的孩子,她們也是這樣”。
以此與家長們共勉,但願我們都能夠成為真正瞭解孩子的大人。
-
25 # 婛妮
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我個人認為,適當的考驗,可以提高能力,但前提是必須建立在孩子,自願,有興趣的前提下,
對於提出這種問題的時候,你肯定想到了,可能過度的考驗,會對孩子造成反其道而行的傷害,我覺得這肯定是會的,尤其是對於,性格害羞,內向的孩子,你可能看他越不願意去做,會越惱火,但是孩子更可能在你強迫的過程中,造成他性格更加內向,更不願意去面對困難,
所以我覺得可以適當選擇孩子有興趣的內容進行考驗,比如說三四歲的孩子,你讓他畫一隻小動物然後剪下來,這可能比讓他背一首古詩更有興趣,更容易,也更加能得到啟發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需要辯證的來看。首先你給孩子的考驗問題,超出了孩子的認知範圍,超過了孩子的思維能力,或者觸及到孩子不願意選擇的東西,肯定是在折磨孩子,不是提高能力。對於一個3歲的孩子,你讓她寫字,無論如何教,她總是寫不好,你讓她畫畫,總是圖的亂七八糟,而這對於5-6歲的小朋友,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其次,打著提高能力的旗號,考驗孩子,反應的還是家長,急功近利的思想,讓孩子接受不屬於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情,是家長炫耀的資本。家長自身的意識提高,才會減少孩子受罪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