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陳鴻毅
-
2 # 知識解決所有問題
是情景執行的作用。情景的帶動看向目標,思維在情景中推動。執行正確的情景替代錯誤的情景,獲得能量。能量足背後的正確知識就會不斷執行推動,能量獲得越來越多。能量足了,就會正向發展。學習系統基礎知識是情景執行推動發展。
-
3 # 知心音樂心理
可以的
催眠~ 是在潛意識層面工作…
潛意識~非常聰明 它最大的特點是接受指令(無論積極與消極)~你給了自己一個什麼樣的指令… 通常它都會非常努力的“配合” … 並千方百計的幫你達成 實現…
因此 同時讓我們看到:潛意識又很傻~它沒有“辨別力” 不會做判斷~ 只是很忠誠於接受的指令…
學習利用潛意識機制 是催眠的要領… 其實並沒有什麼神秘…
多少有點神秘的是 ~如何找到最佳的可催眠時刻和催眠技巧…
[微笑][思考]
-
4 # 飛揚心理王老師
催眠利用的是人體的一種生理機能,就是半睡半醒的朦朧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感到放鬆和安全,容易接受他人的資訊,因為此時人的感知覺通道單一接收催眠者的資訊,所以容易聽從催眠者的指揮。
心理暗示是將主要資訊包含在表面資訊之中,讓接受者聽到表面資訊的同時,感受到主要資訊的含義,從而接受重要資訊而對接受者產生某種傾向性影響。和暗示相對的是明示,明示就是直接告訴。由於人的防禦心很強,對一些直接告訴的語義有防禦而不接受,暗示內容則由於隔著一層意思,好像那個重要資訊是被暗示者自己悟出來的,因而不再防禦地接受了。心理暗示就是利用這個特點,有意用表面資訊掩蓋重要資訊讓被暗示人接受。利用催眠時,則不叫暗示了,而是明示,因為催眠態下,被催眠者已經對催眠師有了很強的信任,防禦心已經降低了,明示也會不加防禦地接受。
但是,要注意這個但是,但是心理問題的本質是一個人遇到了困難走不出來,核心解決要領是幫助他分析問題的原因,找到問題的癥結,指出改變的方式方法,這都不是一兩句話能解決的,無論暗示或明示不能完成這個任務,也不能達到解決的目的。問題的核心解決不了,就不可能很快走出不良狀態。
但怎麼解決有人確實很快走出來了呢?只能用碰巧來解釋,而且這種快速走出,一是問題不太大,二是緩解一時緩解不了根本,過後問題還是存在。
-
5 # 向日葵李林
催眠對於一些因病態導致的精神系統出現紊亂的患者獲取短期的身體自由控制權有不錯的效果,如焦慮症,抑鬱症,狂躁症,驚恐症,疑病症等,,但從長遠來看卻並不是一劑良藥,為什麼會這麼說呢,那是因為,短期的自我催眠如同鴉片一樣會讓人產生舒適,快樂,的精神錯覺,意志力薄弱的人很容易陷入催眠所創造的類似於夢幻的世界,人一旦對於這種情緒產生依賴就很難再活出自我,用佛教的話來講就是很難明心見性,,長時間下去就很難再去進行長期的自我療愈,如焦慮症狂躁症抑鬱症,這些精神心裡疾病患者,這些心境障礙患者要想一勞永逸的側底康復必須給自己制定一系列的康復訓練,否則就算是長期藥物治療也是很難看到明顯的效果的,唯有從跟不上改變一些東西你才能一路高歌猛進,,,舉個例子來說吧,,,焦慮症,,,大家都知道焦慮症的一些症狀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情緒波動大,,另一個方面就是軀體症狀,,,如頭暈頭疼,噁心乾嘔,心前區疼痛,緊縮感覺,胸悶氣短,胸疼,牙疼,眼花,耳鳴,,等等,各種各樣的軀體症狀,
-
6 # 奶爸說養生
可以的。這個問題不用懷疑的。為什麼呢!
第一。催眠當中給出的都是良好的積極的有針對性的心理暗示。
第二。催眠過程本身並不複雜而去具有重複性。
第三。熟悉催眠並瞭解催眠的人 正確的運用多數都會做出良好的效果。當然什麼事情都有人會不適應甚至牴觸的。
最後。催眠雖然簡單。但是我們一定要了解和學習透徹再進行。才能事半功倍
-
7 # 陳恩廣
催眠是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心理認知的。人們喜歡或者討厭一個人或事物,大多來自感覺,也說不出個所以然,這種感覺就是潛意識,潛意識不分對錯,只提供給你曾經相似的感覺。而催眠,就是直接和潛意識對話,當正面積極的暗示被潛意識所接受,在醒來後潛意識就會釋放積極的感覺訊號,讓你面對相同的事物有了不同的心態。
-
8 # 小居居的影視Vlog
這個基本是可以實現的~
但是取決於催眠師,最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有很多人可以被催眠,然後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做很多行為,這就說明,可以影響一個人內心狀態。
但也需要有一些自我暗示 才能達到長久的改變心情的作用。
-
9 # 馬軍sp
我個人比較認同NLP裡的邏輯
NLP前提假設第二條:一個人不能改變另外一個人。
所以走的出來走不出來,關鍵不是在催眠,而是他自己,是他自己想不想走出來。
-
10 # 毋意5
催眠是指催眠師向被試提供暗示,以喚醒他的某些特殊經歷和特定行為。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催眠與其他一般狀態是相似的,包括放鬆、全神貫注和聯想。在催眠狀態下,一個人可能經歷“在感知、思維、記憶和行為上的一些改變”,包括暫時的麻痺、幻覺和忘記“對催眠術醫師的暗示做出反應”。
1概念含義
心理學大詞典認為:催眠是以催眠術誘起的使人的意識處於恍惚狀態的意識範圍變窄。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催眠狀態是以被催眠者的意志服從於施術者的意志開始的,而沒有這種服從就行不通”。國內有些學者認為:催眠是以人為誘導(如放鬆、單調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引起的一種特殊的類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識恍惚心理狀態。其特點是被催眠者自主判斷、自主意願行動減弱或喪失、感覺、知覺發生歪曲或喪失。另外一些學者認為:催眠是一種人際互動,在此人際互動中,一個人(被試)對另一個人(催眠師)發出的暗示作出反應,從而產生一些想象中的體驗,涉及知覺、記憶的改變和活動的隨意控制。
催眠實質上是一種人為的,介於覺醒與催眠之間的心理狀態,催眠者的暗示誘導使被催眠意識處於積極而活躍的狀態,使潛意識中的大量資訊被重新組合,提取並與催眠者的意識發生連通產生的反應。
2不同解釋
社會認知或角色扮演的觀點
催眠實拍
這一觀點認為,催眠並不神秘或奇怪,它的作用只是反映了催眠師和被催眠者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關係。一般來說,被催眠的人事先對催眠已有所瞭解,知道催眠後會發生什麼。在催眠中,他們只是扮演了一個特殊的社會角色——被催眠的人。這個角色意味著將無條件地接受催眠師的指揮。由於是角色的要求,被催眠的人在進入催眠狀態後,就傾向於順從催眠師的指示,做出特定的行為或產生特定的感受。
需要指出的是,並不是說被催眠的人在故意欺騙別人,他們的確相信自己在經歷另外一種意識狀態,在這種狀態下,除了順從催眠師的指示外別無選擇。
意識功能分離的觀點
這種觀點認為,人的意識有執行和監督兩種基本功能:執行功能可以使我們控制和規範自己的行為;監督功能可以使我們觀察自己的行為。在正常情況下,意識的這兩種功能是連在一起的,但是催眠可以使兩種功能之間的聯絡斷開。透過分離這兩種基本的意識功能,可以達到催眠的效果。在催眠條件下,個體進入一種特殊的意識狀態,其執行功能正常,並接受催眠師的指令,而監督功能不起作用。
最近有人認為,催眠不一定使意識功能分離,它只是弱化了意識對行為的監控,因而使執行功能超過了意識的其他方面,執行功能自動地執行了催眠師的指示,沒有以個體的正常認知系統作中介。
3催眠簡史
催眠現象,似乎和人類的發展一樣歷史悠久。催眠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早期階段
催眠
使用類似催眠的手段改變人們的行為可以追溯到史前。古印度、古埃及和古羅馬人的祭祀和打坐入定,都是透過一定的宗教手段(如祈禱、點卡)和強烈的節奏(如音樂、舞蹈)來引發催眠現象。古希臘睡眠神廟中供奉的是睡眠之神修普諾斯(Hypnos)。我國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記載有一邊唸咒、一邊用手撫摸患者的醫療手段。
16世紀,歐洲有人試圖對催眠治癒疾病進行解釋。其中最早的是瑞士醫生和鍊金術者帕拉塞爾蘇斯(Paracelsus),他認為磁石及天空中的日、月、星辰對人體有治療作用。
麥斯麥術
1771年,維也納的耶穌會會士希爾(Maximillian Hell)將一塊磁性鋼板放在病體上而取得療效。1774年,維也納醫生麥斯麥(Franz Anton Mesmer)演示了磁性鋼板的治病作用。此後,麥斯麥提出,在所有物體中存在著寶貝的磁性流體,當它在人體中失去平衡就會引起疾病。他相信,當磁體與病人接觸,磁性流體就進入病人體內,可以恢復人體內磁性流體的平衡而治癒疾病,他稱這種流體為“動物磁氣”。後來,他用磁體給數以千計的病人治病,效果較好,於是名聲大作,享譽歐洲。他強調治療作用應歸功於動物磁力的物理作用,而拒絕任何心理成分的解釋。他的舉動引起了科學界與醫學界的反對。法國政府組織的委員會經長達七年的研究後認為,這種現象僅僅是緣於一種想象的激發,而不是什麼神秘磁氣的活動。
催眠時代
確切地說,催眠時代是從蘇格蘭外科醫生詹姆斯.布瑞德(James Braid)的工作開始的。在觀看一位瑞士醫師用催眠術治病表演時,他用挑剔的、蔑視的態度想從中找出欺詐騙局,結果未發現有任何破綻,於是他也開始了對催眠的研究和應用。在實驗中,布瑞德要求被試緊盯著略高於眼睛上方的一個點,幾分鐘後,初試的眼睛因疲勞而閉上。布瑞德認為催眠與視覺疲勞和精神專注有關,是一種生理現象。1842年,布瑞德還根據希臘文hypnos,提出用英文hypnosis一詞作為催眠的定義。
19世紀垕,針對催眠主要存在兩大爭論黨派,南錫學派和夏柯學派。南錫學派的代表人物是利貝爾特(Auguste Liebeault)和伯恩海姆(Hippolvte Bemheim),他們認為催眠是直接暗示的結果,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而不是疾病的表現。夏柯學派的代表人物是法國著名的神經科醫學夏柯(Jean Martin Charcot)。夏柯認為,催眠狀態是一種和癔症相似的病態。這場爭論最終以南錫學派獲勝而告終,他們關於催眠的心理學解釋也被人們普遍接受。
弗洛伊德在19世紀90年代開始進行催眠實踐,但後來他在實踐中發現,有些人根本用不著催眠誘導,於是就逐漸放棄催眠,構建了他精神分析中的“自由聯想”技術。弗洛伊德對催眠研究的過早放棄延緩了人們對催眠治療的發展與瞭解。精神分析成為一個學派,而催眠術則被逐漸忽視。
進入20世紀,隨著麻醉藥物的應用,醫生們放棄了催眠。而出於贏利目的,催眠又走進了娛樂場所,成為大眾深感興趣的表演專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催眠在治療戰爭神經症、牙科和產科疾病方面收效顯著,催眠得以復活。
米爾頓.艾瑞克森(Milton H.Erickson)是現代催眠學界最重要的人物,為催眠取得合法地位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創立了美國臨床催眠學會(1957),擔任了《美國臨床催眠雜誌》的創刊編輯(1958-1968),併成立了美國臨床催眠學會教育及研究基金。艾瑞克森傾注了近60年的精力去探索催眠的創新性和治療性應用,發展出了自然催眠法(互動式催眠法),強調靈活彈性、富有創意的治療方式。他擅長將故事和隱喻用在催眠治療中,從而使催眠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4催眠分類
催眠三種分類方式的不同點
催眠的分類方法很多。從催眠的發展階段關係來看,可分為權威式、標準式和互動式催眠;從催眠的物件來看,可分為個別、集體和自我催眠;從催眠的形式來看,可分為言語和非言語催眠(如音樂、撫摸、藥物等)、直接和間接催眠,等等。
5催眠應用
現在催眠已被廣泛應用於心理治療、醫學、犯罪偵破和運動等方面。在心理治療方面,催眠曾用於治療酗酒、夢遊症、自殺傾向、過量飲食、吸菸等。但是除非病人的動機很強,催眠一般不會立即獲得明顯的效果。如能配合其他的心理治療,催眠的效果會更好。
易被催眠的人特徵
催眠應用-無意識中年發現自我
自18世紀以來,個體對催眠的不同反應就被人們所認識。人們把被催眠者對催眠暗示的反應能力稱作催眠感受性。當個體對催眠的反應能力強時,就被稱為高催眠感受性者;反之,反應弱時被稱為低催眠感受性者。一般的催眠暗示包括:一個人的胳膊被抓住幾秒鐘之後,胳膊就會變得越來越重以至於舉不起來的聯想;一隻蒼蠅正在靠近人臉的聯想;忘記在催眠過程中發生的一些事情的聯想。幾乎不相信這些資訊的被試,被認為是低催眠感受性者;一些相信其中的大部分資訊的被試,被認為是高催眠感受性者。
容易接受催眠的人通常有以下特徵:經常做情節生動的白日夢;想象力豐富;容易沉浸於眼前或想象中的場景;依賴性強,經常尋求他人的指點;對催眠的作用深信不疑。一般來說,個體在上述幾方面的傾向越強,越容易被催眠。
6實施步驟
催眠準備階段
催眠
首先是透過尊重、傾聽和共情等手段,與被試建立信任和合作關係,在此基礎上解釋催眠原理、現象和可能的療效,激發其求助動機,接著進行催眠感受性的測試,以作基礎誘導。
誘導加深階段
選用與被試感受性相對匹配的誘導方法,根據治療要求,引發其進入不同深度的催眠狀態。
催眠干預階段
利用催眠平臺,針對被試的問題進行干預(包括進入潛意識、給予積極暗示、運用催眠後暗示等,同時也可整合精神分析、認知行為等其他技術)。
結束擴充套件階段
催眠喚醒以及把催眠知識擴充套件到被試生活的其他方面,如佈置家庭作業,指導自我催眠,非催眠性策略(行為治療、家庭治療、工作發展等)。
7測試方法
催眠感受性測試的方法很多,介紹種易行有效的方法。
手臂升降法
催眠
讓被試輕閉雙眼,雙手向前平舉齊肩。左手手心向上,想象掌心放著一本厚書,壓著左手一直沉;右手握拳並把大拇指向上,想象大拇指綁著一個氫氣球,帶著右手往上飄。如果被試雙手移動,間距加大,說明其感受性高;反之,感受性低。
身體後倒法
讓被試站立,閉上眼睛,催眠師站在其後方,囑咐其後倒,並保證已作好保護。若被試毫不猶豫地後倒,說明其感受性高;反之,感受性低。
8催眠誘導
催眠
催眠治療室要求環境相對安靜,室內佈置簡潔,光線柔和。選擇沙發或治療床,讓被試取舒適的坐(臥)姿,開始催眠。
凝視法
囑被試凝視牆上高度超過自己水平視線的某一點。稍後暗示:“你的眼睛感到怎麼樣……酸不酸……眼皮重不重……如果你想閉上眼睛,那麼就可以閉上。”一旦被催眠者閉上眼睛,則可進一步施加其他暗示。
放鬆法
被試舒適地躺著,輕閉雙眼,治療師按照身體的部位,從上往下,用語言逐一讓其放鬆:“放鬆你的額頭……然後放鬆你的面頰……然後再放鬆你的肩部……左手臂……右手臂……然後左手……右手……深呼吸……你會感到全身很舒服……胸部很輕鬆……然後,腹部有溫暖的感覺……你在平靜地呼吸……現在,放鬆左大腿……右大腿……兩側小腿……雙腳……你可以感覺到雙腳很溫暖,這股暖流會一直向上湧,透過你的雙腳到達你的腹部、胸部、頭部……你感到舒服吧……現在你只需聽我說話,外部的聲音不必關心,所有的其他聲音都會幫助你進入催眠狀態……”
心象法
這是透過想象進入催眠的方法。誘導的前提是被試需要具有良好的想象能力。通常讓被試想象某一安靜幽雅的場景(如花園、海灘等),儘量具體,儘量細化。仔細體驗內心視覺、聽覺和相應的情緒體驗。被試在實施想象的同時,不知不覺進入了催眠狀態。
互動式催眠
艾瑞克森基金會推薦的互動式催眠引導採用ARE(A,absorption,吸引;R,ratification,確認;E,elicitation,引發),技術要求比較複雜。
9催眠等級
催眠
並非所有的催眠治療均需在深度催眠狀態下進行。高明的催眠師會將被試帶入最適合於其治療的催眠深度,而且會根據他的不同狀態及時進行適當調整。
目前,國際上較為普遍採用的是阿倫斯(Arons)的六級深度法。其中可分為淺、中、深三種催眠狀態,而每一種催眠狀態又可再分為兩個不同的等級。所以,總共有三種催眠深度、六個催眠等級。淺催眠狀態主要特徵為運動抑制;中催眠狀態主要特徵為感覺抑制;深催眠狀態主要特徵為幻覺產生。
10催眠喚醒
催眠治療結束後,需將被試喚醒。
催眠
在實施喚醒前,有以下注意事項:反覆強化治療時所給予的關鍵性暗示;解除在誘導階段對四肢制動和感官抑制的暗示指令,使之手、腳能動,眼、耳能感;給予醒來後身體輕鬆、心情愉悅的暗示指令;根據被試的情況,採用不同速度的喚醒過程。如為了讓其充分體驗喚醒後頭腦清醒的感覺,可採用快速喚醒法;為了讓其充分感受自然覺醒的體驗,可採用緩慢喚醒法。
11適應症狀
1.軀體症狀:肢體的痠麻脹痛;內臟功能失調。
催眠
2.心理生理障礙:本能障礙,包括進食障礙、睡眠障礙和性障礙;心身疾病。
3.心理問題:各種壓力問題、適應困難、心理創傷、不良行為、神經症等。
4.重性精神障礙:康復期適應問題。
5.潛能開發及提升:認知、情感和意志行為等綜合素質及能力的開發和提升。
12禁忌症狀
催眠
1.精神分裂症和其他重性精神障礙。
2.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腦動脈硬化症等。
3.對催眠有嚴重的恐懼心理,經解釋後仍持懷疑者。
-
11 # 喚醒傳燈
因為催眠是回到當時發生事情的情形下,去改寫當時事情的結果,改成自己想要的方式。因為當時可能還小,無力,後來長大了,而且過了那麼久,也能承受了,發生的事情不能改變,但是可以回到催眠狀態去重新設定。
-
12 # 和合樂活
催眠是一種心靈慰籍,對不同認知的人,獲得心靈慰籍的程度會不一樣。催眠的具體需求是什麼,就有什麼樣的心靈慰籍,諸如,嬰兒的安全感催眠,成人的養生催眠等。催眠如同冥想一般,獲得心靈慰籍的程度取決於對所需求的認識的心法。獲得心靈慰籍的程度也許是一種暗示罷了。
-
13 # 行者老齊
我就覺得這個催眠挺有意思的。其實呢,他就是一種心理暗示。好像說這個意志力堅定的人啊,催眠是是催眠不了的。只有患者配合催眠時才能被催眠。
-
14 # 文彥009
有一定作用,其實最主要原因還是自己心裡因素。尤其是這個時代,物慾橫流,很容易迷失自我。自己感悟不到,外界幫助大都是徒勞的。
-
15 # 何老師心理課堂
催眠是否能給人一個好的心理暗示,讓人從壞的狀態儘快走出來呢?
答案是肯定的。
一、為什麼?因為催眠的方式和目標就是求助者在放鬆的狀態下,給其一個好的心理暗示,讓其從壞的狀態儘快走出來。
二、催眠的定義為什麼這麼說呢?我這裡要從催眠的原理說起。催眠是利用心理干預的技術,讓求助者達到一種心情平靜、愉悅和頭腦放空的狀態。在這種狀態裡,求助者的意識高度可塑,其會願意接納,積極快樂想象催眠者給予的積極的資訊。讓求助者在真切的想象中,感受到自己理想的狀態,這種狀態會讓求助者學習能力比平時高到5到50倍。有人說一個習慣的養成需21天,那麼這樣塑造的過程,會很快就使求助者達到這樣的狀態。
三、心理學催眠的應用當然,我們的諮詢,一般不命名為“催眠”。因為催眠已經被人用爛了,被人弄得神乎其神,無所不能,這是一個誤區。其實,催眠很簡單,我們看一個電影,感動得淚滴漣漣,我們聽到一句十分認可的話,我們看到別人在做什麼,也不知不覺去做了,等等,都是被催眠的狀態。
我們進行的“催眠”是配以深呼吸的肌肉繃緊與放鬆訓練。這樣的技術較之冥想、單調的鐘擺更具有普適性,因為,誰都會跟隨諮詢師的指導,在這單調的肌肉繃緊和放鬆配以深呼吸的過程中,自然地進入一種空明、愉悅、平靜的狀態。深呼吸會讓人平靜,肌肉繃緊和放鬆會讓人愉悅。這時我們如果再指導求助者想象美麗的風景,那麼,求助者的情緒會更加的愉悅。
如果求助者缺少生活動的力或勇氣,我們再加上其美好未來的場面,喚醒他對於未來生活的嚮往生活,讓其更加愉悅,產生巨大的力量,於是去幹預其潛意識的情緒,這樣短短的幾次,就會解決求助者的問題。
但我們還不只是停留在只解決問題上,我們的技術叫優秀人才的塑造,干預後,求助者不但能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還會讓其人格更加優秀。我們去給求助者過早貼上各種心理問題的標籤,認為求助者只不過碰到了心理的困惑或者情緒的困擾。這樣我們透過心理干預技術很容易幫助求助者走出心理困惑和情緒困擾的泥潭,並建立起更加優秀的人格,同時,幫助求助者構建新的積極的認知,引領求助者獲得更幸福的生活。
-
16 # 妃妃0516
理論上來講肯定是個好事,只是我以前問了幾個心理老師,她們並不會催眠啊!也試過香港來的一個專家,我因為好奇,去找她催眠了,最後的感覺就是讓你好像瑜伽一樣,放鬆,放鬆!全程無任何被催眠的感覺!所以到底有幾個人會催眠,持有懷疑態度!
-
17 # 在愛裡相交有永生
催眠即是誘惑,是魔鬼的天性。什麼是心理疾病我不懂,因為人心天天可改變,不但人心可變,就是人的本性照樣可改變
-
18 # 故夢難回
看情況而定,短時間可以的吧?長時間的話估計有依賴。物極必反嘛!感覺還是靠自己的力量走出來比較好,沒事多看點修心的書籍。多出去走走,看看!!!
-
19 # 福鼎磻溪仙蒲啊齊
催眠有好有壞吧,當你想努力走向成功的時候,經常對著自己說你會成功,你會比別人努力,你會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情,這就是一種自我激勵的養成,也可以說是自我意識的催眠。這就可以說是讓人從不好的狀態到好的狀態。自我潛意識激發,是很有效果的。
-
20 # 山西張二
催眠是心理暗示行為,施術者透過語言、聲音、動作、眼神的心理暗示在受術者的潛意識輸入資訊,改變其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受術者可以閉上眼睛,也可以不用閉上眼睛,甚至會無意識接受了催眠師的心理暗示。 在一些對催眠術不太熟悉的人眼中,可能會覺得催眠術非常的神秘,類似於一種巫術或者說魔術。其實催眠術就是在古代的巫術中發展過來的。催眠狀態是一種類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識恍惚心理狀態。而催眠術就是運用心理暗示等手段讓被催眠者進入到催眠狀態的一種心理暗示技巧,這種心理暗示技巧包括如放鬆、單調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方法,將人誘導進入到催眠狀態之中。 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在古代就有很多類似於催眠的記載,只是因為當時的科學並不發達,所以他們的催眠術更偏向於神學,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直到了十八世紀奧地利的麥斯麥醫生以“動物磁液”的心理暗示技術開創了催眠術治療的先河。但是他的理論也不科學,依然帶著神學宗教的色彩。
回覆列表
是的,透過催眠可以達到這個效果。
我曾經遇到過這樣一些前來諮詢的女性,大多經歷都比較相似;就是小時候在年長異性的哄騙下受到侵犯,這些異性有的是鄰居,有的是親戚;哄騙的方式都是給些零食,零花錢之類的。在來訪者當時看來,這些事情並沒什麼,也沒有心理上的負擔。但是當她逐漸長大,上了初中左右,開始懂事了,小時候的那些經歷開始讓她覺得羞愧,自卑,自我價值感低,時常懊悔不已,甚至有的開始自暴自棄,自我傷害。多年以後也不敢告訴父母,更不敢告訴丈夫和朋友。只是獨自一人承受別人無法理解的心理痛苦。
我們需要思考一下:這些女性的遭遇,在小時候沒有給她造成心理上的傷害,為什麼到她懂事的時候,才開始產生心理上的傷害?
給你舉這個例子就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通常一件事情的發生,事件本身並不會對當事人造成心理創傷,造成心理創傷的是當事人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因此,催眠透過給予個案正面的心理暗示,改變對事件的看法,是可以幫助個案快速從負面的情緒中走出來的。甚至可以透過催眠,讓個案直接遺忘那些對他有負面影響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