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心學本質上是不是對善惡的判斷?而王在歷史上的地位來自於他符合儒學對於成功的定義。其實他的心學正不正確,嚴謹不嚴謹,可行不可行,不是關鍵,關鍵是提出一套符合儒學追求,且更具有指向性(孔孟的儒學有點太泛了,沒有一個明確的準則),所以是不是後世的推崇其實更多的來自於他身為儒生,卻有彪炳史冊的戰績?
13
回覆列表
  • 1 # 小白x小白

    如果只靠嘴說,那所有一切聖人之學都是耍流氓。從古至今的聖人之言,都是要求去做的。做到了才行,做不到,學貫古今也就是個文學流氓。學問是沒錯的,錯的是人心。長恨人心不如水,無事平地起波瀾。

  • 2 # 常快活

    學問之道無它,求放心而已。陽明先生心學所指方向讓人們找到真正的自己,把放逸的心找回來。做人做事有了根本,如植樹先植其根,然後灌溉施肥有用力處。對我而言只終身習之不見全體,只有不足那裡有過譽?

  • 3 # 故鄉的雲147258

    提這個問題的人是在證明他的淺薄和無知。學習陽明先生心學那是一條永無止境的強大自己內心的路。現今社會有人走到了這條路的終點嗎?提問的,你已經參透了心學嗎?不然怎麼會有這樣的感慨呢?故作高深,譁眾取眾罷了

  • 4 # 劍有雙鋒

    王陽明在中國思想史上應該有自己的地位。但在批判、忽略他的時代裡,其他的聖賢是迴避不了的,所以孔孟之類的先賢是以被批評的形象被記憶和傳承的,而王陽明徹底被遮蔽,從這個角度來看,王陽明並沒有站到一流聖人的行列!

    從學術角度看,王陽明的心學與中國的禪宗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在看他的《傳習錄》的時候,這個概念始終縈繞在心頭。總體來看,禪宗講究人人有佛性,靠頓悟來修行,心學只是把佛換成了聖人,是儒學中的“禪宗”。一點點淺見,見笑!

  • 5 # 119知行合一

    經過馬列教育的我 ,還是透過 明朝那些事兒 知道 王陽明的。至於心學 不讀經典 更體會不到高深處;但是說說自己的感受吧!整個地球都是 唯物的這是毋庸置疑的,我們生活在這個唯物的世界就應該按照事物的規律辦事。但是人的思想或者說是思維活動,卻不是完完全全按唯物的想 否則也就沒有這麼多樣的人了。人的感性和情感恰恰是唯心的,這也是 宗教存在的基礎吧!對於知行合一,我僅僅能理解四局;知易 行難,存善 去惡。如果 客觀原因 存善 去惡 達不到目的,那就 只保留目的。

  • 6 # 雲中鍇

    王陽明全集裡說,他做的是恢復先顯的傳統,糾正當時比較普遍的流行的誇誇而談,做學問是一套,實行是另一套的弊端,他的學說並沒有被誇大,並沒有被過譽,儒家的東西本身就是實踐理性,是要見行動的,王陽明的心學提倡知行合一,意念一動為謂之行,指明修心修行的方法,確實對扭轉那些弊端很有用。

  • 7 # 沐陽儒者

    良知,是種內邏輯,一種深層的意識,有的時候就會冒出來,告訴你哪個是對的,哪個是錯的,時而提醒你該做什麼了,沒有做什麼。它是一個完整的,自我閉合的系統。它只是所有系統裡的一環,也是在不斷完善中,或者說不斷的認識自我中。一環不必對,不必正確,各有各的價值。良知是心的本體,一切其他的意識思維都在為完善其此核心而努力。心性有宇宙恆性,存在於生命之內,也存在於生命,生命就是宇宙一物,不低於物質而與物質齊而異性。

  • 8 # 人道設教

    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等論,不超禪宗六祖惠能自性論和定惠等學半步。為何另起名目混淆視聽?惠能是把儒教倫理引入佛教,陽明是將禪學引入儒學。如此而已。

  • 9 # 圓明抱拙

    王陽明的故事,他告訴我們,中華的傳統智慧,它是需要親自實踐的,是需要用自身經歷來體驗的,這完全不同於西方的哲學方法。西方的哲學家,有的可能本身都有精神問題,但是雨人對他們沒有苛刻的要求 ,就是他們的人格不太完美,他們的學術體系也能流芳百世。但是中國的這種智慧方法,能夠解決人本身的深層心理問題,能夠讓自己的身心高度和諧,也能夠在現實生活中體現高度的道德修養,他成就了智慧,也能在現實中建立不朽的功業,中國的這種學問成就叫:聖人、祖師。王陽明為什麼那麼獲得那麼多人尊崇?他為什麼經過幾百年,在這個時代還具有現實意義?一句話:知行合一的風範

  • 10 # 彧與沁

    陽明心學不等於心學,不應該歸屬於儒學,更不是道學、佛學、禪學。

    想了解陽明心學,必須不斷地“事上練”,“事上練”足夠了,一讀陽明心學的書就會明白很多了。

    很多文科社科類的大學生,因為“事上練”的太少,即使有名家授課,也懂不了一點陽明心學的精髓。

  • 11 # 迷途中的玖伍貳柒

    研究不深不敢斷言,對這個人物毫無敬佩之情,他的書看不下去,大概是說形而上學的吧,知行就是道德經的翻版,知道+德行...明朝的可以看看呂坤的書,至少人家認認真真說些實在的道理

  • 12 # 信渠君

    問這個問題主體是誰?對個人來說,自己能否體悟到陽明先生的學問,才是最重要的吧。

    至於過譽,四五百多年來被各種名人追捧,不是沒道理的,最大可能是我們沒讀懂。

    中國字本就麻煩,事情講不清,同一段文字,一千個人一千種解法。第二個,文字本就不能表達出所有東西,佛家,道家提到終極的道體都說文字無法描述,西方哲學也接近於這種表述。

    我們普通人達不到那層次,唯有遍讀百家,也許能摸著皮毛。最終是要學問來面對世事的,而陽明先生更讓我們在事上練,多對啊! 這本是陽明先生針對時弊(坐而論道)提出的,作為咱普通人事上也須練,道上也需論。

    難得有個聖賢被推崇,就不要說有沒有過譽了。

  • 13 # 不帥拿磚蓋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陽明心學絕不是過譽,心學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為核心理念,起源並不是王陽明,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本質上不是對善惡的判斷,是對自己內心的挖掘,是對思想的解放,知行合一不是一句空話,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是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密不可分的一回事,真正體悟陽明心學,在生活中去使用,才能知道他的力量,如果仔細讀讀《傳習錄》的話,估計會有更深刻的體會。至於說戰績的話,那只是知行合一的一次應用而已,比起心學的偉大根本不值一提。陽明心學對日本,歐洲都有很深的影響。不會國外的推崇也是因為他符合儒學追求,且更具有指向性吧?

  • 14 # 大界者

    如果說是過譽,會引起罵聲一片。但!!心學的核心,核心無非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這些是最早的源頭呢,還是後無來者?

  • 15 # 敏學

    王陽明的心學看似容易,如果不放棄自己固有的觀點,還是很難進入心學的門檻!是否是過譽?先看看用《王陽明全集》立2個故事,和大家分享一下王陽明的心學。

    最難理解的王陽明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首先必須要了解: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王陽明的弟子薛侃在花園裡面除草,可是雜草太多了,怎麼都除不盡,不僅悲嘆:“為什麼天地之間,善難培養,惡難剷除?!”

    王陽明說:“你就沒培養善,也沒有剷除惡。”

    薛侃非常費解,難道除草除錯了嗎?

    王陽明說:“大部分人都看待善惡,因為從形體上著眼,錯誤在所難免。如果賞花,草就惡,如果種草坪,草又是善的,沒準草坪裡的花就又被當成惡的了。”

    這種‘善惡’都是由人的私意產生,所以就是錯誤的。

    王陽明反問薛侃:“你是覺得黃金是善,還是糞便是善啊”

    薛侃說當然是黃金了;

    王陽明笑到:“如果黃金在你肚子裡,還是善嗎?,糞便對你來說,是惡,糞便可以讓莊稼生長,在老農心中,它就是善的。”

    薛侃:“這不就是無善無惡了嗎?”

    王陽明說:“天下任何事物本來就沒有善惡,它之所以有善惡,全是你強加給它的。”

    所以說,天下的萬事萬物哪裡有善惡之分,他們就是本體。善惡都是人強行加到它上面的。

    所以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佛家: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無善無惡,就是那個一,也是那個無一物,是先天存在的既定規則。而善惡,是以人為主的社會建立後,以人類的行為和共同利益價值觀劃分出的。

    有一個禪語故事:

    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慧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也是這個道理!

  • 16 # 文力安

    致知在格物。[微笑][微笑]《大學》八條目,五條是修己內聖,三條是外王立功。根在修己,修己的起手又在格物。修身在正心,正心在誠意,誠意在致知,致知在格物。內心源自外物,外物影響認知,認知形成意識,意識端正內心。一個人有什麼樣的內心,首先取決於他對世界外物的認知。而外物又是如何進入一個人的感覺,變為人的認知?為何不同的人會對相同的事情,產生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感知?我們有時是如此地輕易讓外來的東西來不及分辨就進入我們的內心,甚至是隨意地讓別人的思想在自己的頭腦裡跑馬,而誤以為是自己在思維。又比如,讀別人的書,卻死在別人的文字下,而不能鮮活地感知其精神的真切,也毫無自己的感知和判斷,更無懷疑和求證,從而失去了自己可貴的獨立的判斷能力。如何格物?是一件大事,因為容易忽略而需格外慎重。格物,首先是感覺和感性,愈充分、愈清晰,則感覺愈真切、愈自然,認知則愈獨立且真實,不偏頗,不固執。世界是如是真實真切自然地進入了一個人的感知,那麼他對世界的認知是也必定是充分而豐富的,是現實而真切的。所有這些感覺和感知都是構建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的第一素材。是故格物就是感知的真切,就是內心的門戶,是心靈的天窗,是意識的起源。格物,就是內心的無變為有,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格物,是外物進去內心,是眼耳鼻舌身意,是色聲香味觸法。格物,是盤古開天地,是儒家費盡心思想要指明的內心門徑或法門…………[微笑][微笑]

  • 17 # 雕刻歷史

    不算過譽。陽明心學備受推崇,與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念有著很大關係。

    中國古代的價值是以立德、立功、立言這三不朽為最高價值,有的人道德高尚,但是他未必有卓著的事功,未必能給後世留下優秀的著作。有的人著作等身,但是他未必有卓著的事功。王陽明作為傳統士大夫,是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真正實現“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物。他倡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心學思想,已經成為儒家文化乃至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他的德行和事功,受到曾國藩、毛澤東、蔣介石等人的倍加推崇,同樣對當世也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先說立德。縱觀王陽明一生行事,他的德行基本契合儒家的要求,一生孜孜不倦於提高自身修養,追求內心的篤實光明(陽明臨終時的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可以說是進德修業的典範。

    立功方面。王陽明一共為朝廷立過四次大的功勞,第一次就是平定四省交界地區的山寇,第二次是藩王的叛亂,第三次是就是平息思恩田地方的瑤族的叛亂,第四次就是平定八寨斷騰峽地方的土匪。最大的一次軍功就是平定藩王朱宸濠的叛亂。藩王朱宸濠收買當地的官府,私造兵符印信,然後收買地方的將領,集合十幾萬人的部隊,想奪取明朝的天下。王陽明與他在江西鄱陽湖激戰 45天,最後生擒朱宸濠。

    立言方面。王陽明現在留下一部不朽的著作就是《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主要的就是其中的哲學著作《傳習錄》。《傳習錄》,書名取自《論語》,《論語》裡面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傳習錄》是王陽明講學的語錄,它分上中下三卷,上卷是他早年的講學語錄,中卷是他跟朋友的論學書信,後來在編訂這個《傳習錄》的時候,他的弟子把它改成問答題。《傳習錄》的下卷著重是陽明晚年的講學語錄,特別是他在家鄉守孝講學期間的語錄。除了他的《傳習錄》作為心學的經典著作傳世深遠以外,他還有幾篇文章選入《古文觀止》,作為文章的典範。我們知道《古文觀止》選的主要是古文,比如說《左傳》、《國語》、《史記》、《漢書》。後來主要是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從這往後,如果能有一篇入選就不錯了,王陽明有三篇文章入選,有一篇是《象祠記》,還有一篇《稽山書院尊經閣記》,還有一篇《瘞旅文》,這三篇文章都可以說是千古名篇。

    王陽明在立德、立功、立言各個方面的成就,在中國歷史上都不乏其人。但能將這三方面圓滿結合臻於至善者卻著實不多。而歸根結底,他的這些成就又和他的心學思想密不可分,這才是他的心學影響如此深遠的根本原因。

  • 18 # 豐富多彩談國學

    你沒透過心學悟道。悟道後,就不這麼提問了。心學是儒家文化傳承之鑰匙,大法船。不是教授們說的因為王陽明軍功,也不是官位。哪怕王陽明是個乞丐,他能悟透儒家之真諦,寫出四句教。他就是法王,就是傳承孔孟之道的真正子孫。心學的高度和名利無關,是探索宇宙萬有本體真諦的大法船。

  • 19 # 深圳市行一傢俱公司

    陽明心學,是打開了 中國文化的任督二脈,千年中國文化,在陽明心學之前 都是以學和傳承為主,並沒有 把 執行 放到應有的高度。。。只到 陽明心學後,知行 二脈才被開啟。。。中國的文化 才體現出力量感。。。。。

  • 20 # 西行客5

    唯物主義是無法理解的,心學是絕對唯心的。王陽明臨終前說一片光明,這句話幾個能信?說穿了,儒家的那套修身的說法本來就沒啥奇特,老老實實去實踐,自然就到王陽明說的境地,可惜幾個人信?都是口頭語,拿出來標榜學問,不能親身體驗,都是空頭。到了今日更是沒落,連看的人都沒有幾個了,信更談不上。今日的教育,只教人按著主義去把世間的學問分門別類批評一番,至於說什麼,沒有知道的必要,可謂新八股。所以,王說無人肯信也不奇怪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輔導作業時,小孩不說話,氣急了打罵也不哭鬧,孩子到底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