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蒙湘牛

    必受良心與道德雙重譴責,子女孝敬父母是中華傳統美德,也是做人的最低標準,現行法律明文規定贍孝是義務,不帶任何條件的。

  • 2 # 總想飛的鴕鳥

    絕對不道德!中國自古就有百善孝為先的說法,不管是封建統治者為了鞏固而推崇的儒家思想,亦或是人類的傳承。沒有父母,哪來的子女。在當今的社會,多少父母為了子女辛苦勞累一輩子。所謂養兒方知父母恩,當我們為人父母時,就更能體會到父母的不易。所以,孝順,對於一個小家庭,是必須要做到的。忠心,對於國家,我們也需做到。當兩者矛盾時,就看個人取捨,旁觀者也不能一味的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指責別人。

  • 3 # 道滅集苦

    毫無疑問,“只圖自己,不管父母‘’的行為是不道德的,這種人和犬馬沒有兩樣。誠如《論語》所言: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 4 # 一支菸007

    從古至今只管自己不管父母都是不道德的行為,而且和忠孝不能兩全沒什麼關係。

    忠孝不能兩全往往是隻一個人在國家受到為難時候,自己有報國的能力和想法,但是家中父母也需要贍養時候選擇先報效國家的行為。並不是只圖自己的安逸舒爽不管父母。

    在古代的歷史環境下一旦國家被滅,百姓是要受到傷害的,戰勝國往往會對失敗的一方進行殺戮和掠奪。尤其是外族對抗更是嚴重。所以為了家也要抵抗入侵。

    整個封建時代的價值觀一直把忠孝放在第一位置。父母在不遠游,守孝三年這些事情也都是近代社會才慢慢變得不重視。

  • 5 # 逢春186177958

    忠孝不能兩全,這是指身居遠外,要職在身,父母故而不能及時趕回的人而言的,非指一般平民百姓(古代交通不便)。若現在有條件贍養父母,父母逝又能抽身回來料理的人以此話為藉口就是大逆不道了,應當受到譴責!

  • 6 # 莊宇長春子

    忠孝不能兩全,自古是有說過。在劇曲《寶鏡記》由林沖唱出的是,逃秦寇,好教我有國難奔,有家難投,…從這兒由於逼上梁山,就根本講不到忠和孝。可是從春秋伍子的故事裡,則體現到忠與孝的事情,伍子胥父子三人為楚國之臣,曾被誣陷為反叛之罪,詔示赴命受死,但伍子胥從孝不從忠,讓父伍參與兄伍尚從命,自己則逃命過吳,在助吳國振興國威而後,利用吳國的.勢為滅掉自己的楚王,為父兄報仇。

  • 7 # 金鵬看華夏

    孝敬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也有忠孝不能兩全的時侯、當為了祖國為了民族在戰場上衝鋒殺敵等的時候就無法忠孝兩全了、但孝敬長輩是大家必須要做的。

  • 8 # 愚叟2

    首先說明一下,自古‘忠孝’之意,‘忠’乃指一個公民對國家的效忠。‘孝’乃指自己的父母。不能兩雙,是說:當國家需要時,子女挺身而出報效祖國,而不能伺候於父母左右盡孝了,故‘忠孝’不能兩全。你的題意是:只顧自己小家,而忽略了對父母的照顧。父母養育之恩大如天,從做人起碼的道德上講,應該善待父母,關心和照顧年邁的二老。從法律的層面上講,這是你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

  • 9 # 全面小康4

    自古至今“忠孝不能兩全”確有此說。但後邊的“只圖自己不顧父母道德嗎?”的問有點欠妥。例:父(母)有疾在身,倭寇入侵為報效國家卻挺身而出奔赴疆場。無法伺候父(母),這樣的事戰爭年代比比皆是,難道說這是不道德嗎?

  • 10 # 南山大伯父

    忠孝不能兩全之說要視乎具體之人和事來說才行,如那些血戰疆場,為國捐軀的國之烈士英雄,又或某些國之棟樑,接受國家重任重擔,或需經年累月秘密工作的科研人員,有些甚至犧牲在工作崗位上,為國捐軀……上述那些英雄烈士,國之棟樑確難做到忠孝兩全。豈不知大忠即大孝也。其實他們才是忠孝兩全的榜樣。

    而普通老百姓還是要遵循中華文化的美好而古老之傳統思想,以孝為先,上孝父母,下悌友兄弟姐妹,育兒養女,勤儉持家,和睦友鄰,遵守法律法規,謹記社會公德鄉規民約,讓社會充滿和諧。這就是咱老百姓對國家的大忠了。通俗說就是為國家盡了微薄貢獻了。所以普通百姓千萬不要以工作忙為藉口而不孝順父母,更不要用自古忠孝不能兩全之說來推卸責任了。

  • 11 # 小贊一哥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是因為古代戰亂頻仍,健壯的男人都被拉去打仗,基本是有去無回,不能在父母身邊盡孝道,所以說"自古忠孝不能兩全"。

  • 12 # tdsr

    “忠”一般是忠君,“孝”是孝順父母。忠和孝有矛盾時忠優先,是統治階級忽悠老百姓的。您的觀點又更進了一步,“自私”是人的天性,不管是忠還是孝,首先得自立成人!這是隨後一切的根本。

  • 13 # 嗶嗶巫

    答案觀點:所謂的自古以來忠孝不能兩全之說,不能單純的理解成只圖自己不管父母的自私行為,根據不同的事情的輕重緩急程度,再做評價。至於是否道德也是要看他的目的是否為了顧全大局。

    忠孝不能兩全最早的雛形出自南朝時期《世說新語》:

    “桓公入峽,絕壁天懸,騰波迅急,乃嘆曰:既為忠臣,不得為孝子。

    基本完整的語句是在《元史 列傳 卷八十三》中被提到的:

    是時有申榮者,平章山東行省,守東昌,榮見列郡皆降,告其父曰:“人生世間,不能全忠孝者,兒也。”父曰:“何為?”榮曰:“城中兵少不敵,戰則萬人之命由兒而廢,但有一死報國耳。”遂自經。

    基本含義是效忠君主和孝敬父母不能同時兼得,因為效忠君主一定含義上就是效忠國家,後來演變為報效國家和孝敬父母不能兩頭兼顧,尤其是駐守在外的武將,更是無法經常看望父母,更不要提能孝敬父母了。

    孔子

    提及這種孝道,離不開丁憂制度的發展。他的雛形至遲遠在西周時期就有“父母去世,守孝三年”的說法,即使在春秋戰國時代這種孝道也沒有消亡。到了西漢時期,尤其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起,儒家的孝道更是影響深刻,身在朝廷的官員通常出現父母任何一方去世時,就會辭官,回到祖籍守孝“三年”,說是三年,其實是二十七個月。到了東漢時期更加嚴格,隱匿不報的,被查處後會有相應的懲罰。但是與丁憂制度一同發展起來還有“奪情“制度。奪情制度就是皇帝根據實際情況的緩急需要,可以讓守孝期提前結束或者不解除官職,大大縮短守孝時間,甚至有的重要職位就不得回去守孝。“奪情”制度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早期。《孔子家語》記載:

    子夏問:“三年之喪既卒哭,金革之事無避,禮與?初有司為之乎?””孔子曰:“吾聞老聃曰:魯公伯禽、有為為之也。今以三年之喪從利者,吾弗知也。”

    也就是說這種情況從伯禽那個時候就開始了。隋朝時期的姚察,在後母去世後,隋文帝就曾下旨“奪情起復”,詔曰:

    “前秘書丞北絳郡開國公姚察,強學待問,博極群典,脩身 立德,白首不渝,雖在哀疚,宜奪情禮,可員外散騎常侍,封如故。”又敕侍晉王昭讀。煬帝初在東宮,數被召見,訪以文籍。即位之始,詔授太子內舍人,餘並如故。

    當然最有名的“奪情”當屬明朝的張居正事件。明朝的丁憂制度相當嚴格,無論官職大小都必須丁憂守孝,一律不許奪情起復。但是偏偏到了張居正剛剛掌權時,他的父親去世了。此時明朝廷內動盪不穩,新政策又剛剛起步,為了穩固朝局,讓新政策執行起來,張居正決定用“奪情”的方式繼續掌政。但是這引來了政敵們的激烈反對,後來由萬曆皇帝出面才暫時平息此事。有意思的是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就是以當年的“奪情”事件抄了張居正的家。

    張居正

    所以忠孝不能兩全,不能簡單的理解為只顧自己不管父母的自私表現。不管是某個人出發點是身在廟堂之高身不由己,還是報效國家,以大局為重,這些都不是自私的表現。再者在古代一切所謂的禮制,都是為了維護統治階層的利益,再直接點說就是為了維護皇權的至高無上。“天、地、君、親、師”已經把這個意圖說的很明瞭,“君”是排在“親”前面的。孔子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是為了這個目的,在家裡兒子要聽父親的,而父親還是要聽君主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也提到“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也是為了強調這一點。以上這些歸根結底,最終“孝道”都是服務於君主的,因為君主是所有人的“父母”。

    總之由於君主是“天子”也是天下人的“父母”,所以“孝道”的最終解釋權歸君主所有。是否顧全大局或者是否符合道德則也完全取決於君主的需要。

    董仲舒

  • 14 # 開著皮卡打坦克

    首先古人有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的說法,如果父母建在那就必須和父母在一起,即使要外出也必須給父母通報,這是孝道最基本的要求。但如果給帝王進忠,那就必須四處奔走,既然要經常四處奔走那就不可能在父母身邊,加上為帝王服務的保密性要求,給父母通報要去哪裡要幹什麼的訊息更是不可能,所以這就形成了對立,於是忠孝自然也就不能兩全了。

  • 15 # 月輪皎皎

    忠孝不能兩全怎麼能說是不顧父母只顧自己呢,自古忠臣多是孝子,連父母都不愛怎麼可能愛這個國家,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小家與大家的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要舍小家顧大家。

    我覺得最能驗證這句話的就是潛水艇之父黃旭華,黃旭華受命研製核潛艇的時候恰是中國最困難的時候,蘇聯突然停止了對中國的援助,而毛主席斬釘截鐵的說,一定要研製出核潛艇。在這個蘇聯人等著看中國笑話的節點上,黃旭華真的稱得上國之柱石。

    黃旭華告別了新婚的妻子,也不能告訴父母親人自己在做什麼,和科研人員來到了風吹雨打的孤島上,潛心研究核潛艇,這一干就是三十年。

    又有誰能想到這個科技巔峰的核潛艇的資料竟是黃旭華和他的科研人員用算盤敲出來的,而核潛艇第一次下水黃旭華也親身去做實驗,為了核潛艇,黃旭華真的稱得上嘔心瀝血。

    而這三十年,黃旭華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麼,老父親去世的時候這個訊息還是被隱瞞著,大家都以為黃旭華是一個無情無義的不孝子。直到三十年之後這個訊息可以公開,黃旭華的母親得知真相之後立即召開家庭會議,表示理解並且支援兒子的工作,此時老母親已是93歲高齡。

    人的一生有幾個三十年,誰不希望和家人朝朝暮暮,但是當國家召喚的時候,黃旭華們挺身而出,心甘情願的為國家做出犧牲。

    想想鴉片戰爭的時候,列強隨便在中國的沿海架上幾座大炮就可以逼迫請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而現在,我們的茫茫海疆有潛水艇,有航空母艦來把守,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真的讓人感慨萬千。

    雖然忠孝不能兩全,但這忠恰恰是最大的孝。

  • 16 # 使用者名稱深漂

    只圖自己不管父母,肯定是不道德的。自古忠效不能兩全是指在國家和民族利益上,要舍小家顧大家,把國家民族利益放在家庭和父母之上,並不是藉此而對父母不管不顧,做可恥的不忠不效之人!

  • 17 # 叫我李能軍

    納尼。忠誠是對於自己領導人的忠誠,不過自古忠臣多孝子。你連自己父親都不孝順,你能對其他人忠誠嗎?所以古代皇帝弄人必須得用孝子。

    忠孝不能兩全的具體代表是鄭成功.不過為了國家他好像也沒捱罵耶。(鄭成功他爹鄭芝龍。投降清朝,他舉一面旗殺父抱國)

    忠孝不能兩全。其實也有可能不存在,要比如皇帝是你兄弟。如關羽

  • 18 # 五十黃

    自古成大事者,都難免要經受忠孝難兩全的考驗,其實對父母的“孝”和對祖國的“忠”並不矛盾,這種“忠”是更大程度上的“孝”。但“孝”有多種表達方式,並不是一定要守在父母身邊才算是“孝”。

    可是,如今再從人性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心中難免不生疑竇:忠於事業,恪盡職守,理當如此。但當它與父母親人特需親情關照產生矛盾時,孰輕孰重,不言而喻,可孰急孰緩呢?在單位,無論你肩負何種職責,離了你,單位不會就此癱瘓,不會因你沒上班而消亡,而父母關鍵時刻沒了親情,並就此撒手西去,你難道不後悔一輩子,懺悔一輩子?一個不愛自己父母的人,他能熱愛自己的工作嗎?一個不熱愛自己事業的人,他拿什麼來報答自己的父母?我希望大家都能忠孝兩全。各人淺見請朋友們指教。

  • 19 # 高說易

    忠於國家人民是大孝,對父母的孝是小孝。只顧自己肯定不對,但是在大孝與小孝之間選擇,我選擇大孝,也就是忠於國家與人民。

  • 20 # 閬宛春

    這個問題是一個統一的,對國家忠必定是孝子,對父母孝敬是忠是孝,上升一層是愛國,肯定是危爛之時為國盡忠,和平之時孝敬父母,那麼國就是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婆婆帶孩子忙家務辛苦了一年,過年兒媳應不應該給婆婆發紅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