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貞
-
2 # 靜思錄Vlog
其實這個問題在不同的理解層面的解答會不一樣?在不同的理解層面對你能接受的解答也不一樣。
也就是說對這個問題雖然說有很多解答,但是最終您能夠接受的就是您自己願意接受那個結果。
也許現在您接受的是某一個結論。過一段時間您的境界提升了,您又可以接受不同的結論。
所以這一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是能理解到哪個程度還得靠自己啊。
就好比看一顆黃豆。肉眼看是黃豆。用放大鏡看可以看成分子,再放大倍數可以看成原子,再放大倍數可以看成元素。一直到。道生一那個一。再放大倍數就歸於道
從我們觀察的角度是放大觀察的倍數。從黃豆的角度呢,就是不斷地把黃豆細分細分。
那麼修行修的是我們意識的觀察的倍數。所以我們的意識去認識宇宙。認識這個世界。我們意識的觀察的維度可以像放大鏡的倍數一樣自由的切換,用不同的維度去觀察。會得到不同的結果。不同的結果實就是不同的表象。到達意識能認知的極限維度,就是道,就是涅槃,即宇宙的本源。
至於宇宙之外還有什麼?超越了意識能感知的極限。就像人的肉眼無法認識沒有光的世界。
-
3 # 傳統文化小家園
這幾句話中都有“一”字,是讓人不要有分別心,所謂大道至簡,一是最簡單的,但是它能產生最複雜的東西。
比如,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地為什麼能載那麼多的物,就是因為他以一為準則,沒有分別心,所有生長在大地上的物都能夠自由的生長死亡,而大地會無私的給它們提供平臺和營養。
大道至簡,其實後面應該還有一句話,就是大術至繁,這樣才能支撐那個簡單的一;所以有了一,才能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我還想加上一句話,人得一以靜,如果做到沒有分別心,把好壞對錯悲喜都當成一個同樣的東西,人自然就會靜下來,也會保持一種平常心看自己、社會和世界。
-
4 # toutiao原住民101
一,這裡是統一,統領。世間上萬事萬物何其複雜,如果只認識到個體,那麼很容易混亂,因此需要統領它們,這就是這裡的一
-
5 # 馨月說財經
《道德經》第三十九章中雲:“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中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這個“一”指的就是“道”。
《道德經》不論是闡道還是明德,其處處不離於道,因為道是萬事萬物的本質,是產生一切的母體,若遵從這個道的規律,天、地、神、谷、萬物、侯王各得其序,反之若違背道之規律則各得其亂。
老子他老人家之所以用“一”來表道,是著重說明萬物形成的次序,正因為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這個次序,所以每一個人都是道的表現形式,道從未離人,只是凡人迷惘而不自知。正因道不離人,所以每個人才能悟道成道,從而回歸道之本體,怎麼迴歸道體呢?《道德經》中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易經》常說“陽順陰逆”,道生萬物這是陽,萬物歸道這是逆。因此欲為道者,法地、法天,最終自然而然,洞徹諸欲而明妙理,不拘於善惡而又能妙用善惡,道為體,德為用,體用不二,這是迴歸道體。
這其實和佛家的悟與迷是一個道理,悟則為佛,迷則為眾生,眾生迷於本性就在紅塵苦海中沉溺,悟了本性就會悲智雙運,不僅自己解脫還會為眾生指明迴歸本性的方法。
-
6 # 柘溪散人
一者,清靜無為也。老子曰::清靜為天下正。從天地到萬物,只有清靜無為,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才能保全自已。世人多欲,以酒為漿,以妄為常,是以不能長久。聖人抱一為天下式,是以能長生久視。
-
7 # 李哥北京收藏
感謝提問,不請自來。諸位高家,承讓!我來解答。《道德經》第三十九章所說“一”到底指的是什麼?我的回答就是“人”!。
為什麼呢?我拋磚引玉…
先談《道德經》的來歷。老子看到周王室逐漸衰弱,天下正是諸侯爭霸的時候,他想躲避這個是非,於是他離開洛陽,騎著青色的牛,向西逃離,據說路過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時,被守關的尹喜逮住,因尹喜知道老子的情況,想難為他,不想讓他就這麼走了,問他:“你為什麼出關?”。老子曰:“吾看透世間,想歸隱?”,尹喜大驚,曰:“你過的挺不錯的,為什麼要歸隱呢?說出你的理由與見解來,讓我也明白!”,老子為能逃離,不得不寫下了這部驚天地泣鬼神的著作《道德經》…
閒話少談。為什麼說“一”指的是“人”呢?我的見解是。老子看透了當時哪個社會的腐敗,社會存在的弊端,哪種急切想改變現實的思想讓他不得不大聲吶喊…“要是老天有一個說理的人,天下必定清淨。假如大地上有一個開明的人,大地也會讓蒼生旺盛。假如神界有個瞭解真情的人呢?這世間自然靈異,假如穀物生長,得到人細心的耕耘呢?穀物自然會豐收在望…”
別的,我就不多說了,你覺得對,
-
8 # 逍遙谷逍遙
老子在道德經第三十九章中講: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寧,
神得一以靈,
谷得一以盈,
萬物得一以生,
候王得以為天下正。
其致之:
天無以清,將恐裂;
地無以寧,將恐發;
神無以靈,將恐歇;
谷無以盈,將恐竭;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
候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
高必以下為基。
是以候王自謂孤寡不轂,
此非以賤為本耶?非乎!
故致數車無車;
不欲碌碌如玉,
落落如石。
解釋一下:
一,道之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故一為道之子,一即是德,德即是先天一氣。
大道清淨無為,它的本體是渾然虛無,虛無中有德一之氣,今人稱先天一氣,這就是道生一,一者,道之子,為德,從古以來凡是得道中虛無德一之氣者:
天得德一之氣,就顯得很清明。
地得德一之氣,就顯得很安寧。
神得德一之氣,就顯得很靈驗。
川穀得德一之氣,就顯得很盈滿。
萬物得德一之氣,就能夠生化成長。
候王得德一之氣,就能使天下安定。
否則:
天不清明,恐會崩裂;
地不安寧,恐會發生天災地震;
神不靈驗,恐會衰頹消亡;
川穀不盈滿,恐會乾涸;
萬物不生化成長,恐會滅亡;
候王不能安定天下,恐將被人民推翻。
所以尊貴的人,要以低賤為根本,高尚的人,要以低下為根基。
因此,候王尚且要把自己謙稱為孤寡,這些各稱,不都是以低賤為本嗎?難道不是嗎!
最高的稱譽就應該是沒有稱譽。
所以守道得一之人,不願意像寶玉那樣外表華美,而要像頑石那樣內蘊撲實。
-
9 # 覺無所覺
萬物生於三,三生於二,二生於一!這個“一”是萬物本元,也就是“道”!道是啥?無形無象,無處不在,無所不能,能生萬德,能生萬法!表現在德,表現在法,表現在用……
為什麼“一”就是“道”?
在人,性和象是一不是二,心和道是一不是二。無分別,無執著,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都是一。心內修法就是一。心外修法就是二,偏離了道。
在自然界,非人為改造為一。人為改造為二,偏離了道。得道之人順應自然,凡人想改造自然!順應自然和自然合而為一,改造自然偏離了自然,背離了一。
-
10 # 淨世尊者
這個問題和“萬法歸一,一歸何處”類似。到底“一”是什麼?很多人說一是道,那道又是什麼?所以要想明白什麼是“一”那麼首先要知道什麼是“二”。身心兩分為二。《皇帝內經》首篇說: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蔽天地。意思就是:心物一元,身心合成“一”就能長生。身心分離就會死亡。因此神仙有言:“身心兩個字了盡萬卷書”
-
11 # 種大樹談榜樣的力量
《道德經》這裡的“一”的確不好理解,我認為它有以下幾種內涵:
一、這個“一”應該是容納一切,包舉宇內萬物,囊括四海;無論天地,還是周圍的萬事萬物(海河山谷與其中的生靈),還是某個種族與國家,還是我們每個人自身的精神,只要能夠擁有海納百川的胸襟與氣魄,他(它)們才會氣象萬千,才會不斷迸發出勃勃生機,正所謂“有容乃大”!
二、這個“一”應該是包含了陰陽矛盾,但不分彼此,不分遠近,融通如一;我們世界上許多種族與國家,甚至許多人,總認為萬事萬物有個有大小有別遠近有別,實際上,真正牛逼的種族和國家往往不分彼此,不分遠近,平等對待,圓通如一,最後迅速崛起,中國的大秦帝國和大唐帝國均是如此!
三、這個“一”應該是簡單質樸,大道至簡,應該集中全力,全神貫注,專注如一。我們常常把這個世界想得很複雜,其實萬物歸一,大道至簡。真正的秘訣就是沒有秘訣,認清方向,定下神來,不斷重複做好一件事情,把自己想所做的事情做到極致,簡單地就像數一數二,甚至獨一無二,那我們就自然而然成了世界冠軍,最不好的結果也是“一般一般世界第三”!
日本壽司之神小野二郎
-
12 # 文海166102950
一即‘整體’,就是系統的觀念。當你以歷史的、發展的、人類的觀念去看問題時就的‘一’了,反之就是狹隘的、片面的、……。人類都是同一宇宙、同一地球孕育的我們人類的文化是能相通、相容的、渾然一體。那些非要說‘區別的’離道遠了,是非彰顯了‘道’受損了!!
-
13 # 劉怯之
要想領會老子在三十九章中"一"所指代的是什麼,最好結合三十八章貫穿理解,因為三十八章是《道德經》下篇"德"篇的開篇,老子在下篇之後,連續幾章都在講述"德"的概念。個人愚見,老子的道,主要是指宇宙時空及其執行的規律和法則,而德,則指在認識道之後,遵循道的規律和法則的具體收穫,也即具體的獲得。所以三十九章的"得一",可直觀理解為遵循道的規律和法則。
我在《時空之外·道法自然》中,對第三十九章作如下譯解,謹供參考。
第三十九章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為天下貞。
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
非乎!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大意譯解:
歷史證明只要堅持遵循道(得一者),天得一則明朗清透,地得一則平穩安寧,人得一則神明通達,谷得一則收益豐盈,萬物得一則生生不息,各類政府得一則天下大平。
反之可推演一下,天空不再清透將恐被撕裂,大地不再安寧將恐現災震,人的神性不再通靈將恐歇止,虛谷不再充盈將恐耗竭,萬物無法生存將恐滅絕,各級領導很難坐穩寶座將恐跌落。
所以貴要以賤為本,高要以下為基。政府領袖常自貶稱謂(孤、寡、不穀),不就是以賤為本的訴求嗎?
絕對不要這樣做(不要再做秀)!如潮的譽美不再是譽美,不要追求美玉的光彩,還是要回歸原石的本色。
由此可見,老子勸告世人及各級政府官員,可謂言真意切,忠肯而直接。可惜歷史上很多專家學者,有意無意將老子書弄成玄學,讓平頭百姓輕易不敢觸碰,觸碰了也不敢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真有見解,也輕易不敢說出來。
-
14 # 水過重山
天地之始,始於一。一創生宇宙,一是能量能量場,一是量子量子場,一是暗物質暗能量。。道是一,道生宇宙道生一切:能量創造一切,能量轉化,一切生而又滅。萬物無常敗壞[閉嘴][震驚]
-
15 # 流芒流
一就是要一以貫之,一統,一個號令,也就是一等一重要的。比如種稻谷要有專一團隊管理。地方有正確的領導統一的一幫人管理。神仙也有絕大部分要民眾信仰才能顯靈!神仙要是太多太雜也就顯不了靈!天(自然)也只能維一的執行規律(軌道),不能亂了套!
-
16 # 小橋流水
《道德經》裡面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裡的“道”字,就是道家學說所謂“無”,的概念,就是道家學說所謂的“先天道炁”,無有聞之無音,察之無形,觸之無物的意思。
《道德經》裡面還說:世上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這個“無”就是道,是天地萬物的產生的本源。道家稱為先天道炁,也叫做先天無極。
“道生一”就是“有生於無”的互文,這個“一”就是“有”。是先天道炁最初轉入後天生化萬物的開始,道家稱為太極。
太極裡面含有陰陽二氣,就是“一生二”的涵義。
因為萬物都產生來源於太極這個陰陽二氣,所以我們常說“物物一太極”,就是說每一個個體裡面都含有陰陽。
而由於太極是由先天道炁轉化而來的,所以說“有生於無”。從先天無極到後天太極就是炁的質變,炁從先天轉變到後天才產生出了自然界中的萬物。由此可見,太極這個“一”就是萬物化生的源動力。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這些只是舉例而言,因為天自然界中所有一切個體存在,都是由於有了這太極一”裡面的陰陽二氣運動變化才產生形成的。
所以有了這個一,宇宙萬物才能夠生生不息、繁衍無窮。
-
17 # 明悅格美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與此處一同出,此一生於道。打個比方來說小孩子在小的時候男女的分別不大,直到天癸至,男女便有了明確的分別,然後男女可繁衍後嗣。此天癸,即為一。
-
18 # 寂語堂齋
我們知道老子的《道德經》是一種哲學,這種哲學的出發點或根源是從一個東西叫道而匯出的。那什麼是道?我們從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知道了,這個道即是太極。我們從第二十一章,道之為物,恍兮惚兮,迷迷糊糊的知道了,天人合一即是太極相合。
太極就是這個道,然後老子匯出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這也是老子哲學思想的不足之處,試想即然道就是這個太極,那麼沒有正哪有反,沒有強哪有弱。故此正者也是道之動,強者也是道之用。就連武俠小說家金庸都知道這個道理,他創造的武功即有《九陰真經》,也有《九陽真經》。
我們看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裡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裡說的是三生萬物,怎麼又出來個萬物得一而生呢?
那麼《道德經》第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為天下正。這個一到底是什麼?我們知道太極就是這個道,而老子哲學思想的不足之處是隻注重太極的陰面,而否定太極的陽面,所以他說柔弱能勝剛強。我們把老子的哲學思想補齊,就是陰陽共存,同權同功。
道生一就是太極生成渾然一氣,一生二是這個一氣演變成陰陽二氣,決不是柔弱勝剛強之爭,三生萬物是陰陽二氣重新相交,並不是相爭相鬥,而生質。這個質和二氣構成了三,這個質帶著陰陽二氣才能生長,所以稱為三生萬物。比如天地陰陽二氣相交生成了雨水這個質,雨水有大有小就是雨水的生長。
道生一為氣,萬物得一而生,這個一就是質,是陰陽二氣相交生成的質。這個質是千差萬別,無窮無盡的,比如同是在土壤裡生長的植物,有草木、玉米、大豆、高糧,茄子、辣椒、土豆等之別。萬物得了這個質才能生長。
故此,天得了這個陰陽二氣相交的清質才得以清;地得了這個陰陽二氣相交的重濁之質才得以寧;神得了這個陰陽相交的靈質才得以靈;谷得了這個陰陽二氣相交的空曠之質才得以盈;萬物得了這個陰陽二氣相交的千差萬別之質才得以生;王侯得了這個陰陽二氣相交的王侯之本質才得以天下正。
關鍵之處是此章最後一段,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王侯自稱孤、寡、不轂。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數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老子的反者道之動是說一切事物的執行都是從反面開始,然後就推匯出一切事物的外在表現都是假的。王侯就是王侯為什麼要稱自己為孤、寡,這個孤、寡就是假的。
老子似乎也明白了這個道理,貴真是以賤為本嗎?非乎?多次譭譽就等於無譭譽,就象總是說一個人的壞話就象沒說一樣。玉就是玉,石頭就是石頭,不要總說玉很貴重,石頭很賤。
老子想要表達的是,貴賤都是人這個質,玉和石頭都是石頭這個質。
-
19 # 行者唯我獨行
“一”是萬事萬物的源頭,“一”是開始、是開頭、“一”為首,天為“一”,有天才會有地,有地才能育萬物。萬物始於“一”,國以皇帝為首,皇帝可以代表一個國家……還有另一層意思是,物以希為貴,同樣的事和物以有一種為和為寧,如若出現兩種以上的事和物就會不安寧有爭端,如:一個單位有兩個同等級別的領導,由於兩個人的思維方式方法不同就會有分歧,出現矛盾有爭端了……這就是《道德經》中講的: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的道理。
-
20 # 歲熒鎮庚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土(三)。
“道”是宇宙空間,“一”是太陽,“二”是月亮,“三”是土(大地)。
中國人,從古至今一點也不“哲學”,所記錄的全是直觀感受和現象,一個農業社會,哪有閒工夫玩那些文字遊戲,吃飯靠天靠地,不靠玄幻。
正是這種自然環境才造就了天朝人民很現實很勤懇的生活態度,中國文化裡的根基來自於“天象”,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天文”,《道德經》、《易經》、《黃帝內經》……都是出自古天文的總結
回覆列表
真如自性全知全能心想事成即道即一,異化反動而有生老病死之人類並萬類萬事萬物。佛學說四大皆空並不是隨便說的,這個天災人禍不斷充斥著生老病死以及迷惑和罪惡的現實世界是失道缺德的產物,老子所說也就醒人心靈之譬喻,那有道?不過道之碎片,德已不全那有道?
德即生存延續進而成道之正確有效途徑,道即全知全能心想事成。圓德成道,進入大同是人類並萬類之初衷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