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餘逸遙

    做事情就得講究“出師有名”,無名之師雖不至於必敗,但受到的阻力遠大於有名。

    生活中就是這樣,講究一個名正言順,獲得大多數人的理解與認可,事情辦起來,就會輕鬆簡單點,如果違背了這些,你去做事情,就會受到各方各面的阻攔。

    孟子有一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與“名正言順”有異曲同工之妙。

  • 2 # 安永平談哲學

    正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在那個位子上,說話是沒有分量的。因為沒有分量,所以沒人順從,沒人順從,事情就辦不成。

    比如一個小職員,他不是經理,學著經理釋出命令給其他職員。那麼其他職員就不會順從,他的命令也不會被執行。

    可是突然有一天小職員升遷為經理,這時他再發布命令,作為職員就不得不順從,命令也就不得不執行了。

    需要警醒的是,不要越俎代庖,代替領導釋出命令。這會招致領導的反感,也會招致同事的反感。

    說話之前看看是不是“名正言順”,如果“名不正,言不順”,就不要說,以免招人反感。

    既然“名不正,言不順”的話,說了也沒人聽,說它幹嘛呢?

  • 3 # 易簡齋

    孔子的“名不正,則言不順“,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不是金玉良言。一個人沒有一個應有的地位,他說的話就會沒人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責,站在自己的職位上,發表言論,是順達的,也是他職責之內的事情。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歷史上往往是有所悖謬,那拉氏時期,那拉氏可謂名不正,但卻頻頻下發聖旨,則是對名不正言不順的有力的諷刺。孔子這樣說,是為了“正名”,正是針對春秋時期許多名不正的現象而提出的。但“言不順,則事不成”,眾所周知,言順跟事成之間不存在 必然的關係。事成需要許多條件,言順只是一個條件,僅僅依靠言順就想成就事情,那是一種理想的狀態。因此,這也不是一句金玉良言。

  • 4 # 養生男人699

    是的,這就名符其實,實至名歸,實名認證,言行合一,言而有信,信必有行,言必有行,行必有果,一個人的能力(道)與一個的職位(德)必須相匹配,或位輕權重,或權重位輕都不可,沒有能力就不能擔其重任呀,一份能力一份權重呀!

  • 5 # Aaron基金投資顧問

    出處:《論語·子路》: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翻譯:   孔子說:“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對於他所不知道的事情,總是抱持存疑的態度.名分不正,說起話來就不順當合理,說話不順當合理,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禮樂也就不能興盛.禮樂不能興盛,刑罰的執行就不會得當.刑罰不得當,百姓就不知怎麼辦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個名分,必須能夠說得明白,說出來一定能夠行得通.君子對於自己的言行,是從不馬馬虎虎對待的.”

  • 6 # 魏永臣550

    孔子這段話明顯違揹人類邏輯,按其推理,名是事成的決定因素,也即名正才能事成,否則,不能成事。不知孔子所要成的是什麼事?按照真正的人類成事的邏輯或規則,事成決定於人手的能力,或決定於人手所施用的措施手段技術等能否符合成事的內在因素的要求,換句話說,就是看其違不違犯自然事物的成事規律,違犯,則不能成事。因此,沒有必要,糊里糊塗的將孔子的言論捧若至聖神明,這樣的吹捧就是自欺欺人。

  • 7 # 文化百態

    這是孔子“正名”的思想,他提出“名不正,言不順,言不順事不成”,其目的在於維護周禮,維護社會秩序。

    周禮對於時代的巨大前行車輪來說,意味著倒退,在巨大變革時代中,仍舊主張歷史倒退這是不明智的,所以,從這一點上我不認可,變革時代,歷史前行,文明進步,卻還想維護周禮,這一點帶有侷限性。

    不過,我認為“名不正……”這個思想依舊帶有現實價值。孔子強調確定社會角色,明確社會分工。社會成員合理分工,各做各的事,明確了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位置,“名正”後也有了自己的義務,自己的責任,這有利於社會和諧,維護社會秩序。在這一點具有現實價值。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們具有豐富的寶貴文化遺產,具有豐厚的寶貴思想文化。我們要利用這些思想財富,然而,這些文化同樣帶有歷史侷限性。因此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時候,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 8 # 倔強的小蟲

    孔聖人這句話是真理,我們生活工作中常常遇到。以前我在車間是骨幹人員,對生產流程人員分配都很熟,骨幹只是說明你能幹,並沒有指揮權,遇見問題只能帶頭去幹,不能指揮別人,指揮別人也不一定聽你的,你算幹嘛的!同樣的職位你為什麼指揮我。後來領導高升,我順其自然當了小領導,宣佈的第二天氣氛就不一樣了,平時指使不動的也不用指使了,他們會看你眼色去幹活,不為別的就因為你是領導了。所以說名不正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 9 # 閒曹說

    當然是!名不正言不順事不成。名不正,即不符合天地人事法則大道。不符合大道自然沒法說服眾人,即所謂不得人心。事情是人做的,不得人心,則不能聚眾志聚眾力,事功自然不成。

  • 10 # 山堅海闊

    當年陳湯假傳聖旨,領兵評定匈奴,可名正言順?道家講無為,有一層意思任何言語的思想都是在它合適的地方才是正確的,也就是說任何主張都是對的也都是錯的,只有在合適的時機才是對的。佛也有類似思想,才說自己什麼都沒說。

  • 11 # 低調的網紅

    這是當然是金玉良言。而且非常深刻,很多人不理解那是因為他不瞭解孔子。說深一點是不瞭解易經。不瞭解易經也就是不瞭解大道規律。大道的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轉移的的。它是主宰一切的。《中庸》還說一句叫“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也如《大學》講的君子無所不用其極。什麼意思呢?就是道是主宰萬物的執行規律的。萬物執行規律的狀態是陰陽平衡和諧的。也就是不會偏離陰陽。始終處在“中正”狀態。一旦偏離就會有反向作用力出現。如同老子講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意思是一樣的。就是人要順道而為,始終不可偏離陰陽。名不正的意思是如果你的說法是有偏愛的。有偏心的。那你的事情就必然會產生隱患。這是必然的不是人能改變的。比如兩個孩子,你有偏愛偏向其中一方讓他得到超出他身份的好處。這個事情必然留下隱患。這個事情就不會有完美結果。事情就不會成。說得再簡單一點。如果你違背自然,晚上不睡覺,那你的身體必然不會陰陽平衡。因為天平不正了,偏了。所謂名不正也就是陰陽不平衡。它是必然出問題的,只是什麼時候表現出來而已。為什麼君子無所不用其極?這個跟我們理解的是完全不同,那個無所不用其極是用中。那個極就是陰陽平衡的點。懂得道的君子他沒有分別心,可以這樣說。道德經講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一樣的。很多人就只看字面,結合自己經歷就開始妄下結論。那些說有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事情當然有,只是它也埋在隱患也是必然的,看似解決了事情實際上不可能解決了。所以孔子才講“事不成"。看經典如果不懂道。那是盲人摸象的。

  • 12 # 使用者歲月靜好樂逍遙

    孔子的“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能成”我認為是顛覆不破的真理:這是一個人在眾目之下人品、人格的體現。人品端正、孝善具佳,通情達理,從不欺人。言必行,行必果。失道者寡助,得道者多助是一個道理,脫離了現實意義就一事無成。

  • 13 # 梁69853253

    謝謝邀請!這句話真的是金玉良言。這就道出了孔子的治世方法,遵循秩序,倫常關係。秩序不能顛倒。秩序顛倒,不符合客觀常理,辦事就不會成,不會隨心所願。鼓勵人,在其位履其職,不在其位不謀其職。格守,至知。心正,位正,其行也正。一切從正。無正則歪,易倒,至事無成矣。

  • 14 # 地瓜打地鋪

    金玉良言得掰開來看:金玉,是因為此人成名了,說的話受人膜拜,價值高了;至於是否良言,這個得結合歷史條件,社會環境和你自己的志趣追求,心態價值去考量,而不能僅僅憑一兩句古人云或者諺語。舉幾個互相掐架的諺語:一,既有好馬不吃回頭草,又有浪子回頭金不換。二,既有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又有拔毛的鳳凰不如雞。三,既有男子漢大丈夫能屈能伸,又有男兒膝下有黃金。四,既有宰相肚裡能撐船,又有此仇不報非君子……

  • 15 # 六扇門人jgy

    你沒名氣沒江湖地位,人家不弔你,不把你當回事,你沒有話語權,你說的話也不響。這就是名不正言不順,你說的話沒人當回事,你想透過你的話辦成某些事也就不那麼容易,也就是言不順,事不能成。所以那麼多人都想成名和提升江湖地位,就是因為只有這樣你的話才有人當回事,你要辦事也就容易這就是我對孔子的名不正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能成的理解。確實是金玉良言。

  • 16 # 徐夢建

    孔子的“名不正,則言不順“,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不會被人當作金玉良言。因為人們在說話的時候與“名正”總有出入,無法規範,會引起人們的注意,但王顧左右而言他,話不投機半句多,謹此而已。

  • 17 # 感照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18 # 陽光的心485

    名不正者——則主觀本質就存在許多問題,按照邏輯推理言不順便合情合理,即便是有理也順應不到常理中去,所以做事不成道理足也。當然做事做人言而有信不拖拉不吭不卑者自然就成事順利,正如孔子所謂金玉良言我認為正道先正人,世上無難事,只要人正理不歪。

  • 19 # 谷利修遠

    是的,“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這句話來自《論語•子路》孔子對子路的教化,“以身作則”影響子路在追求學問上,要知行合一,如果自己做不到,那在言語上的教化別人不起作用,就會造成虛偽浮誇的外表,身行不正,怎麼可能把事情做好。

    有關孔子諸多思想,是孔子諸遊列國,親身經歷感悟,由他的弟子所記錄下的傳記。可見孔子師名很正,並不只是用語言上教化他的弟子,直接體現在行動上。後人稱孔子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一點都不誇張,他是身體力行,說到做到。為什麼追隨他的弟子很多,一方面是他的思想,一方面是他的行為,用切身影響力,贏得弟子的加入。

    教育的意義,本質是教化世人學到做到,領悟多少就去做多少,而不是一門用來研究的學術。學以致用,學得才有價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學會生存》一書,曾以振聾發聵的語言向世人發出一句忠告——“明天的文盲將不是目不識丁者,而是不知道怎麼學習的人。”

    怎麼學習?第一層次是“學懂”,第二層次是“學透”,第三層次是“應用”,其實這正是中國文化的思想核心。

    回看當下家庭教育思想,國家在思考下一代的教育問題,有部分父母對孩子的喊叫呵斥,不好好看書,不好好學習等等,可是作為父母自己都沒有看書,學習成長曆練,孩子怎麼跟著學?孩子在小的時候還沒有形成分辨能力,只看父母怎麼做,就跟著怎麼學。現在的教育問題,不能由學校老師全包,作為父母也要以身作則。社會上的工作崗位人員,從小的啟蒙老師先是自己的父母,然後才是學校裡的老師,工作上的領導。

    《論語》裡“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恰恰說明教育本質的問題。這裡的“名”可以是父母,老師,朋友,領導……等等,我們先學懂,才能學透最後學會應用在工作生活中。

  • 20 # 手機使用者52103914249

    孔子的"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是不是金言玉語,起碼正確,有理。你取的名字,不正確能反映事物,歪名,用文字表達出來,也是不通順的。有的商部取名"盒馬鮮生",就是一例,令人費解。言不順,則事不成。你語言表達不清,人家理解不到,常常誤事。這樣的例子,社會上太多了。孔子說的是社會人文的基本要求:正確與準確。名正言順,言順事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是你,你推薦孩子學哪一門特長?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