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信陽人評

    唐宋八大家,其實只有四大家,即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其餘四家,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水平差一檔,為第二檔。

    當然曾鞏的資歷最淺,師從歐陽修,但出自名門之後,祖先曾參。

    《觀止》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文章,數量分別為13.7.7.2.10.2.1.1。

    特別要指出的,曾鞏排名在王安石之前,王安石最末。蘇洵排蘇軾之前,你懂的。

  • 2 # 生活有書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能位列其中,絕非只為了湊數,徒有虛名。

    先來講“唐宋八大家”,又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首先是韓愈,及同時期的柳宗元,(並稱“韓柳”)共同提倡的唐宋時期的古文運動,後來便是“三蘇”(蘇洵、蘇轍、蘇軾)、歐陽修、王安石、曾鞏,他們對當時的詩詞文學的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其實曾鞏容易被遺忘的原因在於,他的散文極佳,而詩詞卻不精通,而且其文章極為推崇儒家思想,以至現在秉新除舊,看他的文章的人自然就少了;其次是他仕途較為平穩,沒有經歷什麼挫折,對當時現狀較為滿意,寫的文章相比於蘇軾的自然缺少些壯闊的胸懷。

  • 3 # 王申王軍351

    不對,曾鞏此是歐陽修的得意門生,其文章注重邏輯,絲絲入扣,嚴謹務實,文字端正規範。。當官時經常為民做實事,,廉潔奉公,勤於政事,打擊權貴,導致受壓。。。

  • 4 # 娛樂7788

    首先了解一下曾鞏這個人,曾鞏是北宋著名文學家,因擅長策論而未專攻應舉時文,故38歲才中進士。他為官27載,所到之處,解民憂苦。他既是個奉父母以德的孝子,又是勤於政事的父母官。

    再瞭解一下他的家世背景,曾鞏祖上世代為學者,曾鞏與歐陽修,王安石等人是同時代之人,且有書信往來。

    再來說為什麼曾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僅在文學上有所成就,著有《元豐類稿》和《隆平集》,而且是新古文運動的代表人物,對歷代圖書做了很多整理工作,並撰寫了大量序文。

  • 5 # emilypeng86

    曾鞏的文章寫的很好,大多都是政論文之類的,教材中這類文章很少。文學史上成就很高的文人並不少,學習的教材裡不可能全部都列出來,即便蘇軾,通常情況下會更熟悉他的詞,其實,他的散文成就最高。蘇洵,蘇轍的文章見得多嗎?不一定,我們能記住他們主要是因為蘇軾及“三蘇”的名號。

  • 6 # 小史微課堂

    首先唐宋八大家都是以文章評選的,並不是當時非常火的唐詩宋詞,曾鞏能成為唐宋八大家文學方面是毋庸置疑的。

    為什麼對曾鞏有偏見呢,我想是因為在課本上很少出現他的文章詩詞的原因,因為大多數人瞭解詩詞都是從課本上,所以曾鞏就弱勢一點。

    說曾鞏沒有什麼文學作品的,那真的太無知了,不能你不知道代表他沒有。曾鞏不僅文章寫的好,詩詞流傳下來的也很多,只不過不被人熟知罷了。下面欣賞一下曾鞏的詩句。

    城南

    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

    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

    詠柳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 7 # 森囉永珍

    今人識古,多以教科書為主。課本中提及的少,所以人們也就知道的少。

    但曾鞏絕非湊數之人。他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文學家。與王安石為摯友。王安石說:“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蘇軾認為:“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朱熹也推崇他“予讀曾氏書,未嘗不掩卷廢書而嘆,何世之知公淺也。”其詩文曾被選譯成英文,在國外發行。

    曾鞏的一生,成就很多。尤其是在文學創作上,尤為突出。他積極參與歐陽修詩文革新運動。他散文內容廣泛,義理精深,節奏舒緩,感情醇厚,氣質內潛;主題明確,說理有條不紊;精於煉句,語言淨潔,尤善用排比句、對偶句。《宋史·曾鞏傳》稱他為文章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經》,斟酌於司馬遷、韓愈,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又稱其文“紆除而不煩,簡奧而不悔,卓然自成一家”。《宋史·曾鞏傳》還稱他“性孝友,父亡,奉繼母益至,撫四弟、九妹於委廢單弱之中。宦學昏嫁,一出其力”,既是一個奉父母以德的孝子,又是一個兼顧弟妹於艱難之時的好兄長。

  • 8 # 書山衛士嶽明堂

    “唐宋八大家”歷史給以肯定,棄能忘記!不要說是“曾鞏”賢達不能忘懷,歷史上任何一位名仕為歷史發展所作的貢獻,人民會永遠銘記在心!

  • 9 # 禁街虎1

    雖然我對曾鞏知道的不多,但是問題提到的觀點我不敢苟同。

    唐宋八大家,可以說是很多喜歡詩詞歌賦的朋友耳熟能詳的,也多多少少拜讀過他們的作品。就文章而言,都有獨到之處或者經典語句傳世,以歐陽修為例,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流傳近千年;就成就而言,也是各有千秋,幾乎不相上下。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這些大家入選當然無可厚非,他們也有很多名篇鉅著傳世。相對來說,曾鞏的名頭的確不如這幾位。但是曾鞏十幾歲寫成《六論》,長大後又官至知州,且政績斐然,是一位為民著想的好官。就憑這個,稱曾鞏一聲君子不為過。

    官聲好,又有文采,入選八大家也應該,畢竟人家有兩把刷子。如果說他是湊數的,我不同意,放眼唐宋,文人墨客、大儒學者多如牛毛,能在這麼多高手巨匠之間脫穎而出,難道僅僅是為了湊數嗎?

  • 10 # 民俗村冬至水餃夏至面

    唐宋八大家是韓愈,柳宗元,三蘇,曾鞏等,他們的文學作品在那個年代超凡脫俗,各有千秋,為後人留下寶貴的文學財富。

    曾鞏的散文等文章曾經受到王安石等很多人的稱讚,他的人品也很好,孝順,認真。

    之所以大家對他了解少,是他的作品被選入教材的少,不如那七位的古人多。

    至於湊數之說,絕對不可能!為什麼呢?因為在唐宋時期,國家經濟強盛,文化繁榮,各類人才爭奇鬥豔,出現很多文學人才,他們寫唐詩宋詞,散文,神話傳奇小說,……在這群璀璨的文學大家裡,不可能有湊數之說。

    主要作品:《六論》《實務策》

    理校出《戰國策》《說苑》《新序》《梁書》《陳書》《唐令》《李太白集》《鮑溶詩集》和《列女傳》等大量古籍,對歷代圖書作了很多整理工作,並撰寫了大量序文。其文“古雅、平正、沖和”。

    《西樓》

    海浪如雲去卻回,北風吹起數聲雷。

    朱樓四面鉤疏箔,臥看千山急雨來。

    他的《局事帖》拍賣到上億元。

    可見他的成就在唐宋文學家裡,確實舉足輕重,獨樹一幟。

  • 11 # 執誠而守

    既然被稱呼為唐宋八大家,你以為這是小孩過家家嗎,胡亂湊數的嗎?沒有三兩三,你以為誰都敢上梁山嗎?沒有很強的文學功底,恐怕連門都很難進,古代的等級制度我不說大家肯定都知道,所以不要打胡亂說是湊數的,只不過每個人關注的焦點不同,才造成這樣的認識,還有就是跟風,喜歡熱鬧!這也有一點因素。一點個人愚見,還望勿怪!

  • 12 # 宛如清揚

    “唐宋八大家”裡最容易被遺忘的曾鞏,是為了湊數嗎?

      題主這麼說,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會憤起而呼的!因為在所有的弟子或向他求教過的人當中,他最喜歡的最中意的就是曾鞏,他曾說:“過吾門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要真是湊數的,歐陽修的眼也瞎了。對於這個學生,歐陽修曾經這樣評價:“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學,初為獨軒然,百鳥而一鶚。”看看,這麼得喜歡,必然是他有過人之處,怎麼會沒資格呢?

      為什麼我們覺得他沒有什麼存在感?

      最直觀的原因是咱們課本里輕視他了,沒什麼要背的文,一篇《墨池記》而已,看看韓愈柳宗元三蘇歐陽王安石,個個都得圈起來。

      (曾鞏手跡,據說二個多億)其實曾鞏是宋代新古文運動的中堅力量,他的散文成就相當高,在文學創作方面,他學韓愈,師承歐陽修,主張的是“文以明道”,宋代以來,許多人將他的作品奉為典範,他不但是文學家,更是實幹家,當然了,在詩文才能比能吏之能要貴重的時代,他某一方面,被遮住了。

      為什麼會“輕視”他呢?咱們現代的詩文,很大一部分的價值在於消遣,所以,語言美的,氣勢雄的,震人心,個人風格鮮明的那些新奇的文章,更能得到讚賞和推崇,但是在很漫長的一段時間裡,文以載道,文章是經世致用的,比如策論奏疏這樣的文更有市場,即使是散文(就是咱們講的那時候的新古文),也是具有實際價值的純粹的藝術。

      和其他幾家不同,曾鞏的文章佈局嚴謹,說理透徹,思理也相當精到,行文流暢。這和他的人生是分不開的,曾鞏的人生充滿了苦難,喪母后父親失去官職,哥哥體弱,這個還是十二歲就名滿天下的前神童,弱冠之年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擔,所以他的文章,幾乎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充滿了理性冷靜,而又因為家教的原因,因為苦難的生活磨礪,他始終有極強的正義感,人品正,所以文章說理也很正,行文流暢不雕琢,因此給人震撼人心的道德之光。

      ——曾鞏的父親死後,他奉養繼母,撫養四個弟弟,嫁出去九個妹妹(原本十個,一個早夭),嘉佑二年,他帶著兩個親弟(其中曾布相當風光,當過宰相,是王安石變法的支持者),一個堂弟,兩個妹婿一起到京城考試,六人全中!——在那樣一個時代,能做到這個程度,相當佩服。

  • 13 # 王西坡

    這個問題初心文學筆者嘉偉我來回答一下。

    唐宋八大家,在文學史上是很著名的八個人。唐朝的韓愈、柳宗元,宋朝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六位名士並稱“唐宋八大家”。

    在詩歌、文學史上有許多並稱。我們大多數最熟悉的是這“唐宋八大家”,比如還有“文章四友”、“初唐四傑”等等並稱。這些並稱中的每一個人絕非浪得虛名,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知識短板,這是最正常不過的了。但是,我們不能認為自己某一方面的欠缺,去胡亂的評判,甚至是牽強附會的去定義一個人。

    曾鞏,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絕非浪得虛名,我在這裡講一講這宋六家的相關故事,希望和朋友們一起來交流、學習。

    首先,宋六家中作為長一輩的兩個人是歐陽修和蘇洵,歐陽修可能朋友們都比較熟悉,他當時可是北宋文壇泰斗。他這一生在政治上雖然沒有特別傑出的建樹,但是他獨具一雙慧眼,為朝廷選拔出來了許許多多優秀、傑出的人才。

    那一年,歐陽修作為主考官主持科舉考試,他很大膽的進行了文風改革,廢除“太學體”。這當然是撬動了那些太學生、權貴子弟們的權益,但是歐陽修認為文風改革勢在必行,這樣才能選出傑出的人才。

    就在這一年,身在四川眉州的蘇洵在家告訴兩個兒子說,今年是歐陽修大人主持科考,你們兩個也讀了幾年詩書,今年是個好機會,你們準備準備就進京參加考試吧。蘇洵這個人仕途一直不順達,一生也沒有什麼政治建樹,他最偉大之處在於他培育出了兩個特別傑出的兒子。

    蘇軾蘇轍謹從父命,赴京趕考。與他們同一年參加科考的還有題主講到的這個曾鞏,這個曾鞏可是歐陽修的嫡傳弟子呀。這裡我想說,如果曾鞏真的是浪得虛名,文壇領袖歐陽修怎麼可能會收他作弟子?

    考試結束之後,就和我們現在的考試一樣,馬上進入到閱卷階段。當歐陽修和眾多考官看到蘇軾的試卷時,都一致認為這篇文章寫得最好,應該列為第一名。由於當時閱卷採取抄錄、糊名,所以在閱卷階段並不能斷定是哪位考生的答卷。歐陽修看到這份考卷覺得像是自己弟子曾鞏的文章,由於第一年主持科考,又在推動文風改革的關頭。為了避嫌,歐陽修等考官商議後,就把這篇文章列為了當年的第二名。等到發榜後,才知道這篇文章是蘇軾寫的,那麼第一名又是誰呢?判作第一的卻仍然是曾鞏,再這樣陰差陽錯的情況下,曾鞏還是拿了個第一。

    由此也可見,曾鞏是一位有學之士,在當時可以說寫文章方面,是可以和蘇軾一較高下的。後來,蘇軾、蘇轍、曾鞏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們都是歐陽修得意的學生。

    還有一個叫王安石的,我們對王安石比較熟悉的原因是因為他當年搞了個“王安石變法”,歷史上也稱作“熙寧變法”。王安石和歐陽修之間也是非常要好的,我在以前的原創文章中寫道王安石帶著自己的詩作去拜訪歐陽修,歐陽修曾給他極高評價,說他是,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

    總之,針對題主的這個問題,我認為唐宋八大家中沒有一個是浪得虛名,每一家都有自己的過人之處,都是實至名歸,曾鞏當然也不例外。

  • 14 # 袁聰

    所謂‘’唐宋八大家‘’是唐宋以後朝代的歷史、文人學者對唐、宋人文的相對稱乎,並非定義。唐、宋幾百年何此‘’八大家‘’,八十家甚至八百家都有可能,唐、宋朝代的人文環境、人文景觀、人文精神,我認為是中國人文史上最頂盛的時期。

    曾鞏是當時的名家、名流之一,並非湊數。之所以我們現在對俗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瞭解不多或感到‘’陌生‘’怱視,完全是因為後代歷史學者或文人墨客對曾鞏文才等各方面的重視力度不夠,甚至連現在的教科書傳承量幅度就不太大,導致我們現在許多人對曾鞏的認知、認同較少,誤以為是湊數。

  • 15 # 青鸞驚鴻

    唐宋八大家分別是唐朝兩位:韓愈,柳宗元;宋朝六位: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歐陽修、曾鞏。很多人都認為韓愈、柳宗元、三蘇、王安石、歐陽修都很出名,獨獨沒怎麼聽說過曾鞏,於是便生出了湊數的想法。這樣想是大錯而特錯了,曾鞏能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絕對不是浪得虛名。

    【01】自幼聰慧

    曾鞏12歲時就試著寫了《六論》,提筆就成,而且還很有氣魄,字裡行間早就超過了他的實際年齡。18歲隨父進京城,結識了歐陽修、王安石等人,同杜衍、范仲淹等都有書信往來。等到了20歲時,曾鞏的名聲就已經四方傳播了。

    【02】一生成就

    首先是散文成就。作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曾鞏的散文並不比其它人差,他接受了歐陽修的主張,然後“文以明道”,文風有司馬遷、韓愈兩家之長,自然淳樸,委婉曲折,不講究文采。主要有人事雜記類、工程營造類、寺院記和學記類。

    其次是詩歌成就。曾鞏有400多首詩歌流傳下來,與散文一樣,質樸超逸,字句清新,長於比興,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中,他的詩歌是排在蘇洵和蘇轍前的。其類別有紀實、詠史、離別等。

    第三是教育成就。繼承儒家教育思想,贊同孔孟的哲學觀點,強調“仁”和“致誠”。在政治上也是主張發展農業和廣開言路等。

    第四是政治成就。這個就不細說了,反正是很受老百姓尊敬的一個官。

    【03】家世簡介

    曾鞏,字子固,現江西南豐縣人,後在臨川,是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其曾祖父、父親都是北宋時的名臣,自己也是歷任官職,分別在齊州、襄州、洪州等七個州任知州。與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並稱為“南豐七曾”,世稱“南豐先生”。

  • 16 # 霧都溼氣

    唐朝以前,無所謂古文。提出古文這個概念的是韓愈。他把自己所寫的那種繼承三代兩漢文體的散文稱為古文。經過二三十年的大力提倡,古文逐漸壓倒了駢文,佔據了文壇的主要地位,柳宗元亦是這場古文運動的主將。

    雖然韓柳從理論上創作上,推翻了駢文的統治,取得古文運動的勝利,但是卻沒有取得良好的發展基礎。在駢文的反攻下,古文運動還是流產了。

    直到北宋中期,以歐陽修為首,再一次掀起古文運動,才確立了韓柳古文的傳統,散文創作形成了平易暢達、從容婉轉的新風格。北宋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六大家,加上唐代韓愈、柳宗元兩大家,合稱唐宋八大家。

    曾鞏的文學主張和散文風格都和歐陽修相近。雍容平和、委婉穩重、謹嚴周詳。

    他收到歐陽修的信及為他祖父寫的墓道碑銘後回的致謝信,提出了“畜道德而能文章”的見解。《古文觀止》編選者二吳認為這篇文章“在南豐集中,應推為第一”;

    在校定《戰國策》後寫的一篇序文。方苞說:長於道古,故序古書尤佳,而此篇及《列女傳》、《新序》目錄序尤勝,淳古明潔,所以能以歐、王並驅,而爭先於蘇氏也。評價亦頗高;

    同是這篇章,文意在於闡明“法者所以適變也,不必盡同;道者所以立本也,可不一”,主張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對“法制度數”進行一些改革。雖批駁劉向關於《戰國策》的評價,但語詞雍容平正。

    正是由於曾鞏儒學正統氣味濃,文章過於雍容平和,其成就不及“文貴至用”的王安石。

  • 17 # 一往文學

    眾所周知,唐宋八大家又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在這八位名家裡,一提韓愈,至少知道《師說》,一提柳宗元,至少知道《捕蛇者說》,王安石有《泊船瓜洲》,歐陽修有《醉翁亭記》,三蘇更不必說了,這七位都是被大家所熟知的散文大家,令當代大多數人陌生的,也是最容易被遺忘的,應該要數曾鞏了,很多人很難想起他的一首詩或者一個典故,那麼他是為了湊數嗎?顯然不是。接下來就說說為什麼曾鞏能與其他七位散文家齊名,並流芳百世而不衰。

    曾鞏其人

    曾鞏,字子固,建昌軍南豐(今江西南豐)人,世稱"南豐先生"。據說他生來就非常聰慧,"十二歲能文,語已驚人"。他是歐陽修最得意的弟子,但是存在感基本上是零,他是唐宋八大家裡的小透明,卻是隱形的大文豪。

    曾鞏其文

    明朝嘉靖年間著名的古文流派——唐宋派,代表人物是茅坤,歸有光,王順之,該派既推尊三代兩漢文章的傳統地位,又承認唐宋文的繼續發展,尤為推崇歐陽修,曾鞏的散文,認為他們的文章裡既有理又有法。為宣傳文學主張,茅坤編《唐宋八大家文鈔》,便將歐、曾二人選入八大家之列。由此可見那個時代的人們對曾鞏文章的評價很高,那麼成為中國著名文學家的曾鞏,他的散文的優秀之處在哪裡呢?

    他的散文有一種獨特的風格,不像歐陽修的散文那樣,側重表現個人內在的氣質風貌,也不像王安石的散文那樣,拗折峭深,更不像蘇軾的散文,融儒道釋於一體,既鞭辟入裡,又形象生動。他的文章側重"窮盡事理,其氣味爾雅深厚,令人想見碩人之寬"(劉熙載《藝概》)。有兩個特點,首先是固守原始儒學的理,在曾鞏的文章裡,儒學的道理被闡述的淋漓盡致,他排斥道,又牴觸佛,在盡力的保持著儒學的純淨性。

    其次他的文章注重實用性,寫的議論文較多,與社會問題息息相關,但是過於注重實用,會顯得生動不足。於是有人評價曾鞏的文章"典雅有餘,精彩不足;莊重有餘,活潑不足;思想有餘,趣味不足。"但是這正是讓當時和後世學人推崇的一個原因,也是與其他七大家散文風格的不同之處。歐陽修正是看中了這一點,對他的才華倍加讚賞,據說曾鞏還是歐陽修最喜愛的弟子。他是這麼評價曾鞏的:"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學。初謂獨軒然,百鳥而一鶚"。可以說評價非常高了。

    曾鞏的文章風格在眾人中獨樹一幟,內容上,長於道古,古雅純正;在結構上,嚴謹周詳;在節奏上。舒緩平和;語言上,平易靈活。這種風格實際上非常符合古代散文家的審美標準,因此會得到眾多人的欣賞與推崇。他寫過一篇著名的散文,叫《墨池記》,此文從傳說中王羲之墨池遺蹟入筆,巧妙機智地借題發揮,重點論及王羲之本人,說明王羲之的成功取決於後天的不懈努力,順理成章的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是一篇結構嚴謹而又筆法活脫的文章。曾鞏的文章佈局規範,章法謹嚴有序,給後人提供了一種作文的方法,便於效仿學習,這也是後人喜歡曾文的一個原因。因此茅坤把他列入八大家,也就不足為奇了。

    生前身後名

    曾鞏除散文之外,書法也是非常了得,他的《局事帖》字型修長,筆畫清勁,短短124個字,拍出上億的價格。

    據說曾鞏過世後,"蘇門四學士"之一陳師道寫詩《妾薄命》,自注"為曾南豐作"以悼之:足以見得曾鞏的個人魅力。

    主家十二樓,一身當三千。古來妾薄命,事主不盡年。起舞為主壽,相送南陽阡。忍著主衣裳,為人作春妍。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死者恐無知,妾身長自憐。

    一言以蔽之,曾鞏的文章既有儒學純正的理,又有非常合乎規範的章法,這既是其獨特之處,又是優秀之處。因此他在唐宋八大家裡絕不是湊數,他是名副其實的大文豪,是一名真正的文學家。

  • 18 # 待曉兒

    先講個曾鞏的故事,再來談談他與什麼樣的人交往,就能知道八大家裡有曾鞏一席之地並不奇怪。

    這裡不講曾鞏的作品風格,因為講起來沒有讀過的人也沒什麼體會,不過單憑一句“臥看千山急雨來”就足以見證曾鞏的胸懷了。

    故事的主人公一般定為蘇東坡,但我們從側面來看。

    北宋嘉佑元年(1056年),蘇東坡赴京參加科舉。主考官是歐陽修,小試官是梅堯臣。兩個人都是詩文革新的倡導者,同一年參與科舉的就有曾鞏。

    當時歐陽修拿到了一份試卷,題目叫做《刑賞忠厚之至論》,寫得很合歐陽修胃口。因為當時科舉閱卷要謄寫、糊名,就是找人專門把所有考生的試卷用固定的筆跡抄寫一遍,防止考官透過筆跡來推定考生身份,再把名字糊上,讓考官不知道是誰的作品。

    因為當時蘇軾名不見經傳,所以能寫出這種風格的文章,歐陽修認為所有考生裡只有自己的弟子曾鞏。有意把這篇文章列為第一,但為了避嫌,就改成了第二名。

    我們往往惋惜蘇軾與第一名的失之交臂,但從側面來看,曾鞏的文章能和蘇軾比肩,以至於連文壇領袖歐陽修都分辨不出,就足以證明曾鞏的文化造詣了。

    看一個人可以從他身邊的人入眼。

    很多時候,我們要看一個人的成就有多大,可以看看和他交往的都是什麼樣的人,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是有道理的。

    曾鞏18歲的時候就以文和王安石結成摯友,並且成為歐陽修弟子之後向其推薦了王安石;他還和范仲淹等慶曆名人有書信往來;在王安石變法階段,又同時得罪了王安石和反對變法的砸缸少年司馬光,能被這些人排擠本身就是一種能力,說明大家都是同一層次的對手。

    作為文壇領袖歐陽修的弟子,與王安石、范仲淹等相交莫逆,還曾與司馬光為政敵,那曾鞏的水平能差了嗎?

  • 19 # 文學研究僧

    李敖有一段談及中國文學的話,:“中國人評判”文章”,缺乏一種像樣的標準。行家論"唐宋八大家",說韓愈文章"如崇山大海"、柳宗元文章"如幽巖怪壑"、歐陽修文章"如秋山平遠"、蘇軾文章"如長江大河"、王安石文章"如斷岸千尺"、曾鞏文章"如波澤春漲",唐宋八大家風格不一,好的標準是什麼呢?

    顯然,文學是有靈氣的,沒有一成不變的框架和標準。

    錢鍾書在《宋詩選注》也給曾鞏的詩做了一個極高的評價:”遠比蘇洵、蘇澈好,七絕有王安石的風致。”

    最精彩的莫過於曾鞏的文章,如《救災記》:

    “屬縣災所被者幾鄉?民能自食者有幾?當廩於官者幾人?溝防構築可僦民使治之者幾所?庫錢倉粟可發者幾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幾家?僧道士食之羨粟書於籍者其幾具存?o>_<o

    句句務實,點到實處!行文流暢,語脈豐富!

    不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 20 # 會哭的罌粟花

    唐宋八大家,主要入選理由,就是寫散文寫得好的。

    唐宋兩朝,人才輩出,成名成家之人甚眾,為何只有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能入選?

    我想並非編者朱右,茅坤眼拙,而是確確實實他們在散文領域做出了特別貢獻。

    在我們心中,除了曾鞏,感覺到有些像湊數的,其他人都是名聞遐邇之人。

    之所以有這種錯覺,與我們曾經受教育時候,所讀過他們的文章有關,除了蘇洵,蘇轍,幾乎難得有機會讀到曾鞏的文章。

    我是一名受過高等教育的老人,反正在我的記憶中,學生時代,我沒有讀過曾鞏的著作。

    但沒有讀過他的文章,並不能代表曾鞏在散文寫作方面所作的貢獻,被抹殺。

    曾鞏之所以被低估,另外與他的仕途也有一定關係。

    入仕遲,且官職小,是曾鞏硬傷。相比其他人,曾鞏的仕途可以忽略不計,他們之間有很多人,在當時那個年代,就是名滿天下之人,自然傳播途徑多,名氣也是很大,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

    但曾鞏,是在老師歐陽修為主考官時,力排眾議,以對策性的議論文體裁為主試題,才得以金榜題名。與當時的主流詩體有差異。

    曾鞏的文章,歷來被後人推崇,許多人都認為他的散文質量,可以和歐陽修並駕齊驅。確實如此,他的文章,多以議論文為主,很少有情致。

    由此可見,曾鞏並非湊數,而是確確實實有這個入選實力。

    之所以被大家有所錯覺,主要原因是讀他文章太少。

    包括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的實體店只能維持活著,做線上網店線下實體,應該是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