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三國逐夢
-
22 # 黃宇芬
謝邀答。曾鞏即曾子固,嘉祐進士,中舍書人。曾為王安石推許,編校史舘書籍。是北宋大文學家,文章一時無人還比,散文平易舒緩,長於敘事說理,講究章法結構,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並不是不會寫詩,湊數之人,他一生寫了不少詩如《甘露寺多景樓》,《上元》,《元豐類稿》,《隆平集》等,只是他的詩遠不如文章成就大罷了。後人亦以歐陽修並稱為”歐曾”。他絕不是湊數的。
-
23 # 花間悟道
從散文來看,曾鞏是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骨幹。接受了歐陽修在古文創作上的主張,他在古文理論方面主張先道後文,文道結合,倡導“文以明道”。文風以古雅、平正、沖和見稱。曾鞏文章的特色體現在幾個不同的方面。首先是論事之文寫得紆餘委備,委婉曲折。其次,文章雖質樸,然時有搖曳之姿,縱橫開闔。再有,善於記敘,其特點是條理分明,無不達之意。如《醒心亭記》、《遊山記》、《道山亭記》、《墨池記》等。他的議論性散文特點是:剖析微言,闡明疑義,卓然自立,不露鋒芒。《唐論》就是其中代表作。《戰國策目錄序》論辯人理,氣勢磅礴,極為時人所推崇。朱熹在《朱子語類》中雲:退之南豐之文,卻是佈置。其文曲折嚴謹可見一斑。
曾鞏的主要成就在文,亦能詩。存詩400餘首,其詩特點是質樸自然,雄渾超逸,含義深刻,略似其文,格調不凡,字句清新,但為文名所掩,詩名不顯,不受重視。他不但善賦體,也有詩長於比興,形象鮮明,頗得唐人神韻。如:
《詠柳》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西樓》
海浪如雲去卻回,北風吹起數聲雷。
朱樓四面鉤疏箔,臥看千山急雨來。
《城南二首》
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
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
《城南二首》
水滿橫塘雨過時,一番紅影雜花飛。
送春無限情惆悵,身在天涯未得歸。
“唐宋八大家”是明代人在編撰散文集時,選取的八位散文大家,即現在我們所熟知的八個人。任何時候以及“唐宋八大家”,曾鞏都是排在最後一個,在其名字前往往有一個“和”或者“及”字,好像是為了湊數而為。
但實際上,在宋代同期的六人中,曾鞏的年齡僅次於歐陽修和蘇洵,比王安石還要大兩歲;資歷也僅次於歐陽修和王安石,和蘇軾兄弟同科進士。曾有歐陽修絀落蘇軾狀元試卷的軼事,就是因為其認為這種水平的文章只有曾鞏能寫出來,雖不真實,卻反映了曾鞏在當時的名聲。
曾鞏,字子固,江西南豐人,官宦家庭出身,天資聰慧,記憶超群,十二歲即能作文,能被鄭重記載,說明其水平很高,揚名比蘇軾兄弟更早。但因為其擅長策論,輕於應舉時文,故屢試不第。直到嘉祐二年(1057年)歐陽修主持科舉,才和小年輕蘇軾兄弟及兩個弟弟一起中舉。
曾鞏贊成歐陽修的新古文運動,是主要骨幹之一,主張先道後文,文道結合。其文風源於六經,又集司馬遷、韓愈兩家之長,平實質樸,溫厚典雅。王安石讚揚說“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蘇軾言“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朱熹也推崇曾鞏,“予讀曾氏書,未嘗不掩卷廢書而嘆,何世之知公淺也”……能被時人如此推崇,可見曾鞏不是浪得虛名,而是有真才實學。比如入選課本的《墨池記》,就能看出曾鞏在散文上的水平。
為什麼曾鞏給人一種“湊數”的感覺,大概是因為其名聲流傳不廣,如歐陽修是一大波人的老師,文壇盟主;王安石曾經變法圖強;蘇氏一門三大家……唯獨曾鞏沒有什麼值得細說的東西,到如今不習古文的時代,曾鞏的名聲就更小了,存在感非常低。
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