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漢時明月

    眾所周知,劉備在四川稱帝后,建立的國家雖然打的是漢朝的旗號,但是在歷史上我們都一般稱其為“蜀國”或“蜀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並非正統“漢”朝的延續

    在歷史上劉邦建立的西漢,劉秀建立的東漢,劉備建立的蜀漢,是各自不同的三個政權。劉秀、劉備雖是高皇苗裔、景帝玄孫(劉秀是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之後,劉備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之後),但與皇室正支關係都是十分疏遠,而且他們都是獨自起家,另起爐灶,只不過借用了“漢”的名義,其實是自創一朝,並非是前政權的延續。而劉秀建立的東漢政權雖然是自己創立,但卻最終統一了全國,在歷史上也得到了史學家的認同,所以後人為了與西漢政權區別,就稱其為東漢,在史書上也將其視為了一個正統的“漢朝”。

    而劉備建立的蜀漢則不同,他的政權只是偏安四川一隅,並沒統一全國,論規模和影響力遠遠不能和西漢及東漢政權相比,所以後人也就將其稱為蜀漢,以便和正統的東西漢政權區別。

    二、“蜀漢”名稱受《三國志》影響而被後人認同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原為劉備政權的官員,後入晉,為著作郎,負責撰寫國史。雖然他以魏、蜀、吳三“書”分別撰寫三個國家的歷史,以示三國鼎立的客觀事實;但是,就全書而言,他不得不以以曹魏為正統,只有《魏書》有“紀”稱皇帝為“帝”,而《蜀書》、《吳書》只有“傳”皇帝也只稱“主”。這一則是因晉朝初創,朝中多為為故魏遺臣;二則因晉受魏禪,曹魏是否為正統,直接影響到晉朝的成色。倘若承認劉備在西蜀所建立的政權為“漢”,即否定曹魏禪代的合法性。曹魏若系篡貳,晉朝的合法性也便成問題,這叫“偽魏即偽晉”。

    正是出於當時的政治考慮,使得陳壽必須將漢國稱為“蜀漢”或“蜀國”,這樣才能得以在司馬氏統治的晉朝得以將“蜀漢”的歷史傳承下去。後來,隨著歷朝歷代掀起的三國熱,在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的渲染下,劉備的“蜀漢帝國”已經是深入人心了。

  • 2 # 三百65里路

    劉邦建立西漢建都長安,西漢末年綠林赤眉軍起義,混戰到最後劉秀脫穎而出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後以荊州為基礎,佔領四川憑著天府之國的肥田沃土,劉備在這裡開疆拓土建立了王朝,他認為自己是正統的漢室宗親自然國號是漢,但他的地盤又在四川古稱蜀所以為了和西漢東漢區別開來就把“蜀漢”這個稱呼給了劉備和他後來繼任者

  • 3 # 喵喵驚悚密信

    第一點,漢獻帝劉協的禪讓被認為是漢朝時期的結束。

    第二點,劉備只在川蜀一帶,諸葛亮到死也沒能進中原。蜀國無論是實力和影響力都不如魏,不配稱漢。

    第三點,皇權是需要被廣泛認可的,當時三國鼎立沒有被統一,也沒有被誰得到群眾的廣泛認可。直到後來的司馬氏一統天下,才稱之為晉朝。

    第四點,劉備進川蜀和後來得川蜀都不是那麼厚道,所以進蜀之後重用本地才俊,安撫百姓。蜀地是古國,當地人自稱蜀人,對蜀有特別的歸屬感。為了順應時勢,也就叫蜀國了。

    第五點,其實劉備當時建立的是蜀漢,即便如此,也是蜀在前漢在後,時間一久,人們叫著叫著也就成蜀國了。

    第六點,當時人們已經不像變亂剛開始那麼遵奉漢朝了,打著扶漢旗號也失去了影響力,所以稱蜀稱漢也就沒那麼重要了。

  • 4 # 歷史不退貨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為“漢”,但在歷史上卻被稱為“蜀漢”或者“蜀”。如果在三國時期,尤其在劉備勢力範圍內,是一定要稱國號為“漢”,如果有誰說蜀國那就等著被殺頭吧!

    至於“蜀漢”和“蜀”其實是後人的說法,之所以把劉備建立的漢稱為蜀國,主要有兩個原因:1.劉備勢力所在地為益州,是古“蜀國”的所在地,即今天的四川,現在四川的簡稱依然是“蜀”,李白也曾寫詩《蜀道難》。如果劉備勢力範圍在荊州可能就是“楚”,在山西則可能是晉。劉備畢竟沒有完成天下的統一,只能算是地方割據勢力,自然也就以其所在的勢力範圍命名。

    2.歷史上正統的漢朝從曹丕篡位便已宣告滅亡,漢朝有西漢和東漢的說法,西漢和東漢在史書上還有前漢和後漢一說,既然已經有後漢了,況且劉備建立的勢力終其國祚也沒有實現天下一統,也就是說沒有實現漢朝的延續,故而稱其為“蜀國”,事實上“蜀漢”也是非常貼合的叫法!

    有人可能說了,五代十國還有個後漢以及南漢,劉備建立的漢為什麼不能這麼叫呢?首先三國故事在前且知名度更高,在五代之前便有了三分魏蜀吳的說法;其次不管後漢還是南漢都有一個共同的稱謂“五代十國”,而劉備所建立的“漢”,其特殊且被大家認可的也只有“蜀漢”或者“蜀國”。劉備最終雖然沒有實現天下一統,但蜀國就像一個標籤,永遠烙印在人們心裡,相較於先秦時期的古蜀國,劉備的屬國事實上知名度更高,也更為大眾所認可。

  • 5 # 老龔166916589

    演議

    在曹操時期曹操東漢末年漢相,東漢還存在,劉備在蜀中也稱漢,為了文化書寫有亇分檔故劉備稱蜀漢,劉協獻帝稱東漢。

  • 6 # 重頭再來趣說歷史

    第一,漢獻帝禪讓曹丕,在史學界被認為是東漢結束的標誌。

    第二,劉備最終沒有統一成功,所以不能稱之為“漢”的延續。反而是後來的“魏”和“晉”被視為繼承了漢朝的正統。

    第三,劉備的勢力範圍最終定格在了古蜀國地區,從始至終也沒有踏出過半步,所以,歷史學家因其地域名稱為其取名為“蜀漢”。

    第四,歷史上名字中有漢的朝代或者國家層出不窮,歷史學家為了區分它們才為沒一個不同時期的“漢”單獨去了名字——東漢、西漢、蜀漢、北漢、成漢等等。

  • 7 # 青梅煮酒品三國

    兩國之間隨便怎麼改人家聽你的,一國之內再怎麼改國號也不會被認可,除非統一。劉備建立漢國而被稱為蜀國是因為劉備並非漢室正統、而且劉備並沒有統一。

    劉備並非漢室正統

    古代皇室傳承可謂是開枝散葉,子嗣興旺。劉備自從開始發展起就稱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這個身份無法求證,古代有沒有身份證、戶口本什麼的。如果劉備或是劉備父輩只是恰巧熟悉中山靖王的傳承,然後劉備一直假扮皇親國戚。古代通訊不發達,不能同步資訊,由一個郡搬到另一個郡自稱是皇家血脈有誰會知道、瞭解。

    劉備自立為漢帝,在曹魏和東吳那裡就相當於一路軍閥宣佈獨立了、不聽從調配了。東漢雖然三分天下,但是這三分是一個國家而不是多國之間的紛爭。在其他國家眼中東漢永遠是一個整體,曹操、劉備、孫權誰都代表不了東漢,而東漢包括他們三股勢力。

    蜀代表地域

    東漢末年分三國,但是這三國都沒有宣佈脫離祖國。三方都想一統天下,這天下還不是我們的祖國。內部再怎麼爭鬥也也是同宗同源,和那些進貢的異域異族得屬國還是大不同的。

    劉備自立為漢國,被大家稱為蜀國有一定的原因是地理原因,劉備佔領的益州指的就是巴蜀之地。可以理解為世人只認可劉備是東漢末年巴蜀一代最大的軍閥或統治者,蜀國是東漢的一部分,不聽命朝廷。

    總結:如果劉備統一三國,那麼他自稱漢國就會被歷史認可。

  • 8 # 正史漫談

    後人稱劉備建立的“漢”為“蜀”,主要還是因為《三國志》及《三國演義》的影響,但實際上,並不是所有史書都沿用這個稱謂;況且,歷史上真的另有“蜀”國。

    三國時各方國號的來歷以及互相間的稱謂

    我們要明確一個概念:歷史上所有以“漢”為名的政權,都不會自己在前面加其他的字眼,也就是說他們都會自稱“漢”;前面的字眼,都是後人加的。

    劉邦之所以把自己建立的王朝命名為“漢”,是因為當初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時,給他的封號是“漢王”,其後他也用這個旗號號令各路人馬,在統一天下後自然要保持延續性。

    200年後,劉邦的漢王朝被外戚王莽篡奪,改名為“新”;可惜王莽只是個志大才疏的理想家,在他的失敗革新下,老百姓更加懷念漢朝,所以劉氏後裔劉秀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成功給家族的王朝續了命,當然也要自稱“漢”。

    劉邦的王朝定都於關中長安,劉秀則在關東洛陽,所以後世為了區分他們,分別稱之為西漢和東漢。

    又是幾乎200年後,漢王朝再度氣絕,自稱漢室宗親的劉備希望複製劉秀的壯舉,也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團結各路群眾。公元221年他在蜀地稱帝后,是必須自稱國號為“漢”的;

    而曹操一方當然不能承認這個政權的合法性,否則就等於招供自己是綁架漢獻帝的“國賊”。所以他們先下手為強,稱劉備的政權為“蜀”,把對方的人馬稱為“蜀賊”或者“虜”。但有時候也稱之為“漢”,比如公元230年曹真就說“漢人數入寇,請由斜谷伐之。

    曹丕在中原稱帝后,沿用他老爹以及自己“魏王”的封號,自稱魏;劉備和孫權方也承認這個國號,但蔑稱一般是“曹賊”、“北寇”等。另,曹操當時被封為魏王,一是因為他的封地是魏邑,其二因為“魏”是戰國初期的頭號強國,用這個國號比較有排面。後世為了把它與戰國的魏、南北朝鮮卑魏區分開,稱之為“曹魏”。

    孫權稱帝,沿用之前“吳王”的稱謂,國號為“吳”;同時,還有個原因:在過去,佔領他所在地盤的是春秋時的吳國。後世為了將二者區分,所以稱之為“東吳”。

    後世自稱漢的政權簡直不要太多,為了區分都有個字首

    由於兩漢四百年留下的影響力實在太牛,後來姓基本上姓劉的厲害人物建立政權,為了體現根正苗紅,都會自稱漢(劉裕除外);同時在蜀地建立政權的也時常會學習劉備自稱漢。以下只挑幾個成了氣候的為例。

    五胡十六國時期有兩個“漢”:

    公元306年,氐族人李雄在成都稱帝,自稱國號為“成”,後來李壽即位後改為“漢”,史書中稱之為“成漢”;

    公元308年,劉淵稱帝時號稱要恢復漢室雄風,所以用了國號“漢”。但實際上他們是匈奴人,因為當初與漢室通婚,遷入北方居住後就集體改姓“劉”。用這個國號,劉淵父子團結了不少人,後來攻下洛陽和西安,將西晉滅亡。後來劉曜奪權後將國號改為“趙”,所以後世把他家的政權稱為“漢趙”。

    唐代滅亡後的五代十國時期,後晉石重貴被契丹人滅掉後,大將劉知遠趁機自立門戶,既然姓劉,那自然優先考慮用“漢”,史稱後漢。

    在南邊,劉龑在番禺(今廣州)稱帝,也把國號定為“漢”,史稱南漢。

    而劉知遠的後漢被郭威滅後,他的弟弟劉崇佔據山西稱帝,史稱北漢,在契丹人的扶持下,這個政權一直堅持到北宋才完。

    按照中國史學家的主導觀念來講,在大分裂時期,如果佔據中原的政權是華夏族建立的,基本上會把其視為正統,比如三國時的正統是曹魏,五代十國時則是梁、唐、晉、漢、周(實際上好幾個是漢化的沙陀族)。對於這些正統王朝的帝王,史書中會稱之為“帝”;而非正統的,會被稱為“主”,比如劉備就被稱為“漢主”。

    由“蜀漢”變成“蜀”,這要怪陳壽和羅貫中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把蜀漢稱為“蜀”,這是由他的身份所決定的。雖然前期他也曾在劉氏手下當差,但跟著劉禪投降後,他就成了晉臣。而西晉自稱延續曹魏正統,所以也會把被自己滅掉的蜀漢視為蜀賊;作為西晉官方編撰的史書,《三國志》得保持政治正確,因此使用了“蜀國”這個蔑稱。

    而《三國演義》除了受陳壽影響外,還考慮到文學作品的朗朗上口和易記性,魏蜀吳VS曹魏蜀漢東吳,顯然前者更加容易在讀者中形成記憶和傳播;那為啥不用魏漢吳?三國之前是漢,小說中也有大量篇幅,這太容易混淆。

    真正以“蜀”為國號的政權也確實存在

    在商周時期,如今的四川地區建立了由古蜀族為中心的蜀國;因此,四川地區古稱“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都有蜀國存在。公元前316年,根據司馬錯的戰略,秦國兼併蜀國,設立了蜀郡。

    在五代十國時期,再次出現了兩個以“蜀”為國名的政權。

    公元907年,朱溫(朱全忠)殺掉唐昭宗、建立後梁,佔據了蜀地的王建也趁機在成都稱帝,國號“大蜀”。

    他的兒子王衍即位後荒淫無度,被後唐滅掉。但緊接著後唐很快發生內亂,西川節度使孟知祥隨即佔山為王、自立為帝,國號也叫“蜀”。

    後世為了區分,把王健的政權稱為前蜀,孟氏的稱為後蜀。

    這幾個才是真正的“蜀”國,若劉備的蜀漢被稱為“蜀”的話,只能說明有人在黑他。

  • 9 # 追夢者讀歷史

    東漢末年漢室宗親劉備延續漢室政權稱國號為“漢”,後一度稱為“季漢”.不過,由於西晉取代了魏國,為了維護西晉的正統地位,所以《三國志》的作者晉朝官吏陳壽便以曹魏作為三國中的正統王朝,因劉備所建“漢”的國土主要在蜀地,於是將其國稱之為“蜀國”或“蜀”,其歷史記載於《蜀書》當中,而不再使用“漢”這個正式國名,以致後來將之稱為“蜀漢”.

  • 10 # 劉坤忠120

    漢末赤壁之戰後,已形成三足鼎立格局。公元220年丞相、魏王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曹丕建立魏國。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意味著是大漢的延續。若劉備能完成一統,還於舊都,歷史肯定會承認是大漢一脈傳承,或者歷史可稱西漢、東漢、後漢。229年,孫權在建業稱帝,國號吳。。。歷史上三國時期有魏蜀吳三個國家,但劉備建立的國號是漢,歷史為三國時期與後世朝代所建立的國號加以區分,把曹丕建立的魏,稱魏國或曹魏,地處北方可稱北魏,但後期南北朝有北魏,就不按方位叫了。曹魏是曹氏建立的私家政權!?劉備所建立的漢,沒有完成統一,只能按所在地命名政權,稱蜀或西蜀,在蜀地三國前後都建有政權,但劉氏建立的政權不多,劉備自認為是大漢後裔,為大漢延續,國號為漢,歷史認為在蜀地建立的漢為蜀漢較為妥當。孫權建立的政權為吳或東吳。

  • 11 # 歷史小知

    這有個關於歷史的小知識:史稱

    史書上為避免與其他同名名詞混淆,將其中名氣較低(或時間較晚)的一個或多個名詞用加上字首,字尾或在中間插入等方式記載下來

    因為“漢”這個國號,在歷史上多個朝代、多個政權都使用過,包括什麼我們熟知的西漢、東漢那,還有一些割據政權如北漢、南漢等等。

    劉備建立的漢國,因為主要是在今天的四川,

    古代叫做蜀地,因此史稱劉備建立的國家前冠以“蜀”字以表示區分,當我們在講三國這段歷史時通常又將其簡稱為“蜀國”。

  • 12 # 寶強牌綠帽

    漢國是已劉協為主公

    只可惜沒有人願意稱臣 人人罵的呂布到是 像劉協稱了臣 殺了董卓 為大漢做了件大事 要我說曹操劉備 孫權 人品都不如呂布

  • 13 # 雲鎖高飛

    我個人覺得其原因有三,第一點,劉備雖然聲稱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漢景帝玄孫,但其真實性有待考證,所以不能證明劉備的政權是真正的漢朝的政權的延續。第二點,劉備建立政權的地方是巴蜀之地,所以按照所在地名稱呼就合情合理了。第三點,還是三國志,三國演義這些書籍的,傳播,所以我覺得應該是這三點吧。

  • 14 # 將進酒杯莫停pp

    曹丕稱帝之後大漢王朝已經滅亡了,因為是漢天子任命曹丕為帝,名義上雖然是這樣,可是有兵就是草頭王,我有兵我不認,而且劉備也是獻帝尊稱的皇叔,何況劉備不稱帝也不行了,漢朝正統的名義,漢朝沒有了正統又何來呢?三國就是一個有兵就是草頭王,都想逐鹿中原,為權利不顧百姓死活的年代。

  • 15 # 雲逸軒書畫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時,國號確實為漢,歷史卻多稱為“蜀”,也稱為“蜀漢”、“劉蜀”、“季漢”

    一、劉備稱帝為何立國號為漢?

    這個問題大家都比較清楚,因為劉備是中山王劉勝後裔,劉備起兵也是打著興漢的旗號,這樣為自己立國首先奠定了合法性基礎,劉備不過是以“興漢室”模糊成“漢正統”的歸心之術罷了。

    二、劉備的漢為什麼被稱為蜀漢?

    當時天下三分,主要是劉備政權割據在蜀地,蜀地也是劉備爭奪天下的根據地,加之與漢朝大一統王朝的區分,故稱蜀或蜀漢。

  • 16 # 晨心花語

    三國時期劉備建立的漢政權被後人稱為蜀國主要是因為其地理位置位於四川、貴州、雲南一帶這一帶古稱蜀地。因此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把劉備建立的漢城為蜀漢。

    還有一方面原因是三國志是成書於晉朝,晉承魏志為體現晉的正統性所以陳壽將劉備建立在蜀地的漢承為蜀漢,後世三國演義主要主要根據三國志改編所以稱之為蜀之後因為三國演義的廣泛流傳所以劉備建立在蜀地的漢政權就變成蜀國了

  • 17 # 全球深度發掘

    不叫蜀國啊,是蜀漢,為了方便後人區別到底是哪個漢,後人才叫蜀漢的。這樣方便記憶,漢建國得太多了,東西漢,北漢,南漢,後漢,蜀漢

  • 18 # 一號儍子

    大驚小怪!這是歷史學家為區別年代,區別階段,區分朝代建立人物,利於教學而起的稱號!人家創立朝代時是沒有前後等區分的,例如劉邦的西漢劉秀的東漢都是後人加的,三國時諸葛亮就稱東漢為後漢,西漢為前漢,而劉備也稱漢,為區分東西兩漢,歷史書上就稱劉備建立的漢為蜀或蜀漢,後來五代時劉知遠建立的漢稱後漢,還有北漢,南漢。明朝滅亡後的南明政權也是如此,努爾哈赤建立的金為區分歷史上的金稱後金等等!

  • 19 # 上堯村夫

    其實,稱蜀國是因為最後三國歸晉了,按照中國的傳統,後世王朝會對前代修史,我們看到的正史是陳壽寫的三國志,他以魏晉為正統,把劉備的漢朝稱為蜀國,也叫蜀漢,蜀在周代是個諸侯國,被秦滅了,沒有成氣候,有貶低劉備的意思,包括劉備出生,也被視為非正統,以為冒充漢皇族後裔。但是,劉備朝廷都以漢室正統自居,不會以蜀稱呼自己,看諸葛亮墓就是寫的漢丞相武鄉侯,不寫蜀字。我們看到的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寫的,他推崇劉備為漢正統,我們也喜歡看,我認為,三國演義是悲劇,呵呵

  • 20 # 漫譚文史

    如果劉備統一了國家,那麼,他和劉秀一樣,繼承大漢王朝。

    然而,劉備折騰了半天,就在四川及周邊那點地方建立了政權,就實力來看,沒有希望打敗地域廣大的魏和江南富庶地區的吳,勉強弄了個三國鼎立。

    劉備自己稱他的王朝是漢,事實上大漢王朝已經分裂成了三個國家,各自有自己的皇帝。

    後人為了區別劉備的漢和大一統王朝的漢,就漢字前面加了一個“蜀”字,蜀漢,後來乾脆就是魏蜀吳三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能玩好德萊文的人很多,職業比賽上卻沒有人掏出德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