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熊玲心理團隊
-
22 # 獸醫心理專家育兒記
在不想上學的孩子裡1/2是害怕學習辛苦,1/2是與老師同學相處不好。
只要你找到了他不想上學的原因,就一定能讓孩子高高興興去上學。
幾乎所有的成功者都是以不想上學開始的。
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如果讓孩子去上學了就會有收穫的時候。
———【教育孩子獨立,勝過當第一】
^_^趙小明心理團隊 長美^_^
-
23 # 大頭書童
要解決這個怎麼辦,就要先了解孩子為什麼抗拒上學:
一,先天原因:
比如,孩子有天生敏感,消極情緒多,喜歡逃避,適應能力弱等特點,面對學校這種以陌生人為伴的環境,就會出現不適應,甚至抗拒的現象。
二,後天因素:
1.學習跟不上。老師教的內容孩子聽不懂,又不敢去問,長此以往,孩子就越來越跟不上,出現厭學情緒了。
2.無法融入圈子。因為興趣,外表,性格,外貌等等原因,被同學孤立,在學校太孤單,導致孩子出現厭學情緒。
那如何幫助孩子喜歡學校?
1.親子輔導作業,讓孩子成績提高,受老師表揚,給孩子帶來優越感。
2.觀察孩子,在學校有沒被孤立,被欺負的情況,多跟孩子溝通,共同解決問題。
總結下今天內容,孩子不願意上學,有先天和後天原因,家長要細心觀察孩子,找出原因,和孩子共同解決問題,讓孩子在學校學習跟得上,有圈子,有所期待。
-
24 # 李建學心理諮詢
作為父母都期待孩子能夠快速適應學校的生活,開開心心地學習。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覺得上學是一件苦差事,甚至告訴你“學校是個討厭的地方,我不想去上學!” 該怎麼辦?當孩子對學校沒有好印象,不想去上學,該如何引導孩子呢?兒童心理諮詢為您支招。
張小姐的兒子今年8歲,上學校二年級,已經開始厭惡他所在的學校,說老師都很好,就是討厭學校,覺得作業多,每天去學校都不開心,經常說“媽媽,我們不去上學了,好不好?”對此,張小姐只好不斷安慰、鼓勵孩子,說了很多學校的好處,實在沒辦法的時候也說了不上學的壞處,但孩子還是聽不進去,每天上學的時候總是磨磨唧唧的,不願意去。
孩子不願意上學,肯定是事出有因的。不論是何種原因,當孩子目前對學校沒有什麼好印象,如果一直強調學校的好處,孩子會覺得父母根本就不理解自己的痛苦,根本就沒有認真對待自己說的這件事情。同時你還向孩子傳達了這樣的資訊:孩子對學校不好的印象是“不正確”的。這樣一來,孩子對學校的抗拒會越來越強烈。
面對孩子對學校的不滿意,不願意上學,我們該怎麼處理呢?
一、尊重孩子的感受
一般的家長更傾向於看到自己的孩子正向和陽光的一面,不願意面對孩子真實的負性情緒。而作為一個孩子若能夠很清晰、形象地用一些詞語來表達他的內在感受,而不是做出衝動行為,其實這是一種很合情合理的情緒渲洩。
現在某些學校還是停留在過往填鴨式的教育方式,讓孩子感覺到被壓抑被強迫,而沒有感覺被尊重、被理解。在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他有負性情緒其實是蠻正常的一種現象。針對這樣的現象,家長越是禁止孩子的表達,他們的憤怒與壓力就會繼續升級。所以說與其壓抑孩子的表達,還不如給予孩子訴說的空間,尊重孩子的感受。
二、溫暖而堅定的引導
陪伴與傾聽會讓孩子們感覺被理解,也讓其情緒得到釋放,但兒童心理諮詢師提醒家長,當看到、認可孩子的感受,但不要讓孩子存在一絲僥倖心理,認為自己可以不去學校。在孩子的情緒平靜下來的時候要"趁冷打鐵",給孩子積極有效的引導,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學校的生活。
父母可以採取這樣的說法:“你不想去學校,為此我很遺憾。所有的孩子都必須去上學,沒有人可以例外。但幸運的是,沒有人是必須喜歡去上學的。”如果孩子比較內向、不善於說出自己內心的話,可以這樣引導孩子去表達內心的感受,“學校讓你感到不安?——你並沒有真正地瞭解它的情況,是嗎?”“你覺得學校一點也不美好嗎?你是怎麼想的?——學校怎麼會是這樣的呢?”……這樣有助於他第二天的時候以一種清新、快樂的感覺繼續去到學校去全然投入學習。
三、陪伴孩子渡過艱難的學習歷程
經過你溫暖而堅定的引導後,孩子又對學校生出一些美好的期望。但面對客觀現實刺激——如遇到不合適的老師、同伴關係衝突多或冷淡,孩子依然會產生一些情緒(雖然沒有之前的強烈,但依然會有一些)。
這時家長就是孩子的一個專業的"拆彈專家",定期為孩子做"危機干預",需要家長不帶評判的心態,去包容和理解孩子,用溫柔而堅定的愛,理解他現在所處的環境,陪伴孩子度過艱難的學習歷程。孩子的情緒沒有被壓抑和累積,憤怒就不會被扭曲,也就不需要擔心會對他人和環境造成傷害。
兒童心理諮詢師手記:作為一位家長,如果我們在成長曆程中沒有經驗過公平公正和給足夠的關愛,我們就很難給到別人足夠的空間,和不帶批判、全然的傾聽。但是當諮詢的逐漸深入,當來訪者能夠充分地體驗到諮詢師的尊重和傾聽,並嘗試疏通自己內在的負性情緒,同時也能以客觀的態度與負性情緒共處,這樣就不需要把自己的負性情緒壓抑著或投射到他人身上。這樣的成長將會是給予孩子與家人最好的禮物。
-
25 # 江西新華電腦學院lrj
如今,社會上有一種誤解,認為初中畢業生沒有前途,大學畢業都不包分配,若上中專更沒有指望了。豈不知行行出狀元,有時候中專畢業生比大學畢業生更搶手 考慮下網際網路it 設計
回覆列表
孩子不想上學,挑戰到你的最怕。
1,一段對話
我在微博發表了文章“再談兩難”,其中一小段是:曾奇峰就父母的疑問時說,假如他們問:孩子不上學,我們是接受還是不允許?回答:作為父母,如果你們能從裡到外、從想法到行動都反感現有教育體制和教育理念,你們的孩子就自然去學校了--你們代替了他們反感,他們就不必反感了。反問:那孩子得到支援,就更理直氣壯地不去上學呢?回答:這是一個技術性的說法,講的是千百迴轉的事的那最後的一件事,其中還有許多工作可做呵。
然後,有位名叫“花花草草愛我”,想必是一位母親給了留言:我的孩子現在初一就說什麼也不去上學了,而且還變的叛逆了,我現在特別苦惱,不知道該怎麼辦,現在天天看這方面的資料,今天看到了老師寫的這段話,第一段讀了好幾遍,還是沒有太明白,您能再給解釋一下嗎,謝謝老師了!(注:她指的就是那一小段)
我回復:這段話的確難懂,有點繞。我儘量通俗點解釋:第一,曾奇峰(國內著名心理學家)認為,孩子之所以不想上學,是因他在孤立無援下對周圍世界“強制性學習”的反感與反抗,如果父母允許他的感受,並接受他的不想上學,孩子會感覺到被重要人物的認同和接納,這會削弱他的逆反、和孤注一擲,可能孩子反而不跟周圍世界對著幹了。 第二,所謂“技術性的說法,講的是千百迴轉的事的那最後一件事…”,是說本質上,任何問題的解決,最終是依賴於對問題誠摯的承認、接受、化解。就孩子不上學的問題,最佳策略是以退為進。當然做到這,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的。因“不想上學”背後是有諸多其他問題的。
“花花草草愛我”: 我還是先要跟孩子有一樣的想法,贊同他不上學,透過這樣慢慢磨去他強烈的叛逆,然後再一步一步的開導孩子,讓孩子知道上學的重要性,我的想法對嗎?熊老師能在我這麼苦惱的時候親自回覆,真是萬分感謝!
我回復:認同你的想法。(可能,“花花草草愛我”有了領悟,暫時不那麼焦慮孩子的不上學;也可能她真能做到先接受孩子的不上學。)
2,當孩子挑戰你的最怕,你能承受或接受多少?
若問父母最怕孩子的什麼?或許,孩子的方方面面都是他們的最怕。因為中國父母的特長,就是擔心、操心孩子。從某種角度,這透射了中國父母尤其是母親,匱乏自我,唯以親密關係中他者的成功,能感覺自我的價值存在。
孩子的不上學,沒有幾個父母能淡定、能接受。我們在心理諮詢中也發現,構成父母最大不安的,莫過於“...孩子的問題已發展到完全不上學了”,從他們的表達和神情裡,你能感受到那滿腹的驚慌與憤懣,有些恨不得即刻捆綁、押著孩子去上學。
不難理解,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文化影響,對具有高分情結、習慣轉嫁自我期望的父母而言,孩子不願上學,無異將父母的心置於“斷送前途”的絕望。可以說,父母對孩子無窮的擔憂之中,當屬不上學,觸碰了家長的最痛。
回到事實,無論何種原因,孩子他就是不願上學,父母你,將以何種心態和方式應對?總體上,不應軟硬兼施的催促孩子上學,因這是孩子目前的最痛(敏感點);倒是需父母冷靜之下處理自己的著急上火,即先思考,不作為。
此時,引發父母思考的重點有二:1)孩子不上學,除了他因-反感學習和教學體制的壓力以外,是否跟你們隱性的壓力有關?如,你們只關心他的學習,只有他表現乖你才高興?或予賞罰只跟他的成績有關?或母親總是一個嘮叨者、犧牲者等等。2)從應對的策略講,你能接受孩子不上學嗎?即,你能代替孩子反感上學嗎?
這裡多談點 2)。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反感上學孩子的母親,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到代替孩子的反感,接受孩子的不上學?實話,這是一個很悖論的問題。曾奇峰迴答父母的觀點,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精闢,但就中國父母來說,大多是根本不能理解,即便理解,也根本做不到接受,諸如不上學等叛逆行為。舉個例,如今也有很多父母已清醒、明白:沒必要也很不情願給孩子報什麼課外集訓班、買學區房之類,但因各種“沒辦法”而硬要做,許多方面都是做著自己反感的事情。為什麼?心裡有怕唄,害怕抗拒“強權”,脫離“起跑線”後的不確定、不堪的後果。
當孩子挑戰到你的最怕,興許是孩子使你看見他最柔軟的時候。別以為,孩子逃學、打網遊等,是他什麼都不怕的悖逆,相反,可能是他積怨已久的負情緒(願望受傷,再恐懼受傷的心理)沒得任何理解、消化的總爆發。爆發本身,暴露了人的脆弱之極。不同於父母的,是孩子敢於抵抗,不做憋屈自己反感的事情。但代價卻是,不被喜歡、不被認同。
中國母親還有一特長,就是為孩子代勞(即代替),這是又一妨礙母親能看見孩子的屏障。更糟的是,父母的代替,絕對意義上是代替吃苦的範疇,如不讓你跌倒,不讓你進廚房;代你背書包,恨不得代你生病,代你做所有...但絕不代替你,跟我立場背離的做法,如不聽話、不做作業、不找物件、不成家立業等等...這也沒啥不對。只是,父母一貫太講究對錯,以致見不得孩子的不好,更理解不了孩子的很多“不對”也是對的。因為他不想被你複製,但由於他還小,缺乏實力與智慧,只好用衝動的逆反,跟人作對。
須知,孩子很明白上學的重要性,但若他用不上學觸碰你的最怕,那實則在表達孤獨無助時的憤怒,像是甘冒風險之舉,以引起你對他內心世界的關注。
基於上述,我們有理由說:直面孩子的不想上學,你唯能做的功課,不是勸誘他上學,而是先允許、接受他不上學。
要排除那種內心急恨、表面無可奈何的假接受。這沒效果的,原因一,是孩子的天然感受力能嗅到父母態度的真偽、情感的真切與否;第二,你若假他亦假。孩子會慣用逆反來抗衡他不被理解的情感,在應對壓力時,他會潛意識的依賴叛逆成功的快意。家庭中,如果存在逆反的強迫性重複,那是在說明,孩子想對抗虛假關係,或想打破控制性關係一直不成功。
曾奇峰老師的“作為父母,如果你們能從裡到外、從想法到行動都反感現有教育體制和教育理念,你們的孩子就自然去學校了--你們代替了他們反感,他們就不必反感了...”之論,用象徵來理解,猶如一種“深入敵後”的思想,欲征服對手,先要知根知底。當然,你不用征服孩子,要信服於孩子。即化解孩子的反感情緒,你先要用心深入他的體驗——那反感後面的傷心、失落、想法等等,然後孩子從你的情感反應中,能真正感覺到,原來你們是理解我、愛我的啊...轉變才會發生。
孩子已不想上學,父母好的作為,是不作為。這類似於冷處理,但一定是不帶敵意的冷處理,實際是給了孩子感覺上的認同,給了孩子的自我思考、自我抉擇的空間。相信,人性是有深度認可、連線的需求,當你在不被任何人接納,或走投無路時,反有破壞力豁出去的勇氣;當你見身邊人比自己更悲憤時,你會頓然平靜。這也吻合了那句名言的道理:當幸福被分享時,幸福翻了倍,當痛苦被分擔時,痛減弱了半。其實,生活中處理很多衝突性問題,都是這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