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緣聚緣散是空幻雲夢

    這兩句,在一個度上。儒家的中庸,釋家之中道,道家之道法自然,三者沒離開,適當適度,剛剛好。做任何事,不可過之,不可不及。成大事者不拘小節,過了,就是成不了大事,草莽,魯夫,粗人。而另一句,則不及成了具事纖細,事畢恭親,豈不累死

  • 22 # 汾河彎農夫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是說能做成大事的人首先做到能容納別人的缺點,別人的不足,能賞識他人的長處,讓有缺點,沒有本事的人感覺跟著他幹事不會被看不起,讓自己的團隊具本各種各樣的人材,有才華出眾的,也有普通的平凡人,每個人都有發輝才幹的機會。而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是說要嚴於律己,如果是自己的責任要主動承擔,勇於接受別人的批評,要嚴格要求自己的親人。在用人方面不認人唯親,做到大公無私,先別人後自己。這樣的人才是成大事領頭人。這兩者之間並不矛盾。

  • 23 # 葉好古

    這兩句話其實說的是兩個問題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這句話主要側重的是講幹大事的人要通達靈活一點,不可事事都呆板刻意,要學會抓大放小。

    這就像是古代的帝王將相用人一樣,不可能手底下個個都是“謙謙君子”,大部分人都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但是小毛病就不要去抓著不放,因噎廢食,只要各自都能夠恪守大的框架,那麼就要人盡其用,人盡其才。

    而“一屋不掃搜何以掃天下”這句話更多的是側重講“一個人連一點小事都辦不好,那還怎麼談做好大事呢?”,有句話叫做“眼高手低,好高騖遠”說的就是這種人。

    如果我們都覺得生活中的事情是小事情,不需要去注意,不需要去做,那麼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大事也一定是做不好的。因為很多時候,大事就是由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一個個小細節組成、決定的。

    你覺得“掃一屋”是小事,不屑為之,那麼放大到一個城市呢?個人的家居環境好壞主要和個人相關,你可以隨意。可是放大到一個城市就不是小事了,這涉及到了城市環境、城市形象,關乎到市民的生活環境的好壞,生活質量的高低,這就不是小事了。做大事的人既然立志高遠,就不要眼高手低,好高騖遠。

    所以,這兩句話其實是在談論兩個問題,只不過我們在傳播過程中,由於摘掉了一些前提,所以常常以訛傳訛,誤解了“典故”的本意。

  • 24 # 村山居士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和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根本就是兩碼事,不能相輔相成,也不可以相提並論。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是從一個人的修為涵養,待人處世方面而言的,自古有言,“宰相肚裡能撐船,”比喻幹大事的人度量大,有氣魄,歷史上曾評價過宋朝的宰相呂端大事不糊塗,小事糊塗,其實呂端本人大事不糊塗,小事裝糊塗。比喻對手下的人做事有一些小的失誤或失禮的行為,看到象沒看到一樣,以寬待人。大人有大量,量大福也大。歷史三國時期的梟雄曹操,雖然他本人生性多疑,但在用人上卻不拘小節,當年的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最終戰敗袁紹,戰爭結束之後,從袁紹營帳中搜出曹營內內部奸細的名單,曹操手下人建議要當場找出名單上的人全部殺掉,曹操卻制止說,未戰之前,袁軍強大,勝算我自己都難以預料,人人都有為自己打算的準備,情由可原。然後當著三軍面前把名單全部都燒掉了!可見曹操處事待人度量之大!

    而“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是從做事的行為具體考察一個人辦事的能力,做大事的人寬以待人,但卻要嚴以克己,對個人的行為要嚴,不但做事要有始有終,事無鉅細,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從一個人做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到一個人做事的能力。當年有一位公司的老總招聘了一名高管,面試的當天,老總給這位高管一把掃把,卻讓這位高管去掃公司內部場地的大操場,而老總卻在樓上暗中觀察這位高管的一舉一動,只見這位高管從容不迫很有順序的打掃著,又很細心把每個角落都掃的很乾淨,認真有耐心,高管掃完之後,老總當場就聘用了高管。

    由此可以看出,這兩句話前者是待人處世對外而言,待人以德報怨不拘小節;後者是嚴以克己對自身行為來說的,事無鉅細,謹慎而為!

  • 25 # 談者無語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善於抓主要矛盾;

    一屋不掃搜何以掃天下=細節決定成敗

    不少人將這兩句對立起來看待,片面強調其中的一點,都是不可取的。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有個故事叫做“丙吉問牛”,丙吉是漢宣帝的救命恩人,本來是一名獄史,後來受到朝廷的重用,最終官至御史大夫、丞相。

    丙吉留下了這個很有趣的故事,話說宰相丙吉有天出門,看到有人在市集上鬥毆,甚至有人死傷躺倒在地上,丙吉不聞不問,讓車伕繼續趕路。

    但一會兒看到了一個人趕著牛,牛熱得不行,一直喘氣吐舌頭,丙吉卻立刻停車,仔細詢問牛為什麼這麼喘。

    下屬不解,甚至覺得丙吉身為宰相如此重牛輕人是不對的。丙吉回答說:“行人鬥毆,有京兆尹等地方官處理即可,我只要適時考察其政績,有功則賞、有罪則罰,這樣就可以了。丞相是國家的高階官員,所關心的應當是國家大事。而問牛的事則不同,如今是春天,天氣還不應該太熱,如果那頭牛是因為天太熱而喘息,那麼現在的氣節就不太正常了,農事勢必會受到影響,影響的可能是全天下的老百姓。”

    漢朝還屬於農業社會,丙吉問牛不問人,說明他抓住了問題的主要矛盾。

    這才是“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細節決定成敗

    毛澤東同志說:“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共產黨就最講‘認真’”。

    認真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重視細節,絕不允許含糊馬虎。

    開國總理周恩來溫文爾雅,輕易不發火。但是,老部長們最“怕”周恩來。有一次周恩來主持國務院會議,到會者來自幾十個部委、百十號人。一位部長念著稿子彙報工作。當這位部長唸到一個指標數字時,周恩來打斷他:“不對!看清了再念!”那位部長臉馬上紅了,又唸了一遍。周恩來毫不容情地又說了一句:“不對!”接著,他沒翻任何材料,就說出了準確的數字。接著彙報的是一位副部長。好容易熬過了念稿子,周恩來又開始了提問。他忙前忙後地翻資料回答。周恩來並沒有表揚他,面色仍很嚴肅地說:“自己的主管的工作,離了材料就說不清,還是不允許的。”事後,幾位部長大聲感慨:“哎呀,總理不得了,記性那麼好!記天下大事不說,一個部委辦,部長主任都不知道的事,他就能都知道,都記得。”  

    “墨菲定律”告訴我們,容易犯錯誤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弱點,不論科技多發達,事故都會發生。唯一能夠戰勝這個定律的,只有“認真”,只有“重視細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玉米除了釣鯉魚,還能釣到什麼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