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育兒手帳
-
22 # 育鄰人
每個人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漫長的學習成長曆程,人生的學習成長並不侷限於對課本內容的學習,它包括生活的諸多方面,比如語言表達、遊戲活動等都屬於學習活動的一部分。陪伴是孩子期望獲得的最好玩具,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1、轉變教導孩子成長的方式
孩子的成長是多方面的,除了學習書本上的知識,還有很多內容是需要孩子學習、鍛鍊。對於孩子來說,身邊的一切都是新的,需要從頭開始認識它們。認識玩具、與玩具玩也是學習活動的一種,與成年人認為的看書、識字才叫學習有本質的區別。孩子之所以喜歡玩具,就在於玩具設計上更有趣,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願意花時間和玩具一起玩。
玩具同樣是家長迫不得已給予陪伴孩子的工具,“計劃生育”以及後城市化,使得每個家庭養育孩子的數量多數停留在一個或者兩個,致使孩子們少了天然的同伴,家長不得不用玩具哄孩子。實際上孩子也是受害者,孩子也更願意與小夥伴一起玩耍,而之所以與冰冷的玩具為伴也是迫不得已。每個家庭都期望給予孩子最好的成長環境,顧及孩子的成長安全,於是把孩子置於自己可控的成長範圍“精養”。這就遮蔽了孩子自由交友、找夥伴的機會,城市生活中隔壁鄰居甚至對門家的孩子都很少有機會能一起自由玩耍。
孩子的成長過程與玩具相伴亦是環境所迫,轉念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給予啟發孩子學習興趣的玩具,將學習的內容與玩具的趣味性向結合。真正實現“育教於樂”,引導孩子從遊戲與玩具中學習,比如多給予孩子科普類的玩具......
2、引導孩子與同伴一起成長
孩子的成長過程具有社會性,達爾文時期就已經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弱小的動物絕對不能單獨存活。就人類身體而言,不具備單獨生活的強大能力,人類的軀體相對於其他大型食肉動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的情況下,人類只能對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無力的反抗。因此,人們需要做出各種努力,尋求各方幫助,才得以獲得在地球上的存活優勢。想象一下,一個人在原始森林中生存,赤手空拳,沒有任何工具。那麼,你面臨的危險處境比其他任何動物都艱難。
孩子的學習成長活動是社會性的,男女雙方共同創造了人類社會,使得人類生生不息,我們獲得安全感並努力過上幸福的生活。孩子漫長的成長經歷,與家庭、學校、社會密不可分。追求高效、幸福生活必然使社會產生不同的分工,使人們分為各種貌似不相關的職業,分工不會使我們變得彼此陌生,卻會加強我們的聯絡。每個人必須幫助他的鄰居;每個人必須意識到他與別人息息相關。
對孩子的成長教導起源於父母對孩子的生活照料和行為引導,教學系統的成熟使每個人從孩子時代就有了接受專業知識教育的機會,孩子到達一定的年歲之後便進入專門的學習場所學習,這就是學校。孩子們會自然的選擇不斷地發展自身能力,透過勇敢和果斷的行動獲得別人的認可;或選擇利用自身的軟弱作為籌碼,藉此獲取滿足自身的各種需求。盡力彌補自身的軟弱是孩子成長髮育的根基,缺陷感促使孩子們鍛鍊個人才華和發展自我能力。孩子最常見的學習行為就是模仿,透過模仿他們認為對自我成長有益處的行為,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比如模仿父母講話、學著成人的方式處理問題、追隨大一些的孩子......
被同伴追隨學習,能說:“這個我會,我教你......”是孩子們成長的榮耀;而當一個孩子說出:“這個我不會,你能教我嗎?”能得到同伴的耐心引導是孩子模仿成長的最好方式。有追隨者是榮耀,有追趕物件使成長有方向。孩子們的學習成長最幸運的事情,是能夠參與到夥伴的共同成長之中、充分體驗到被追隨的榮耀與模仿、追趕他人成長的動力。
3、給予孩子充分的陪伴
孩子的成長不是孤立事件,每個人根據自身的成長需求從社會中獲取成長資源,這些資源包括自然資源中的空氣、水和生存空間,也包括同伴所提供的食物、工具製成品,以及彼此間的安全保障。生活中,每個人又根據自身的能力為社會做貢獻,從而獲取社會對自我能力的認可,換取價值回報。人生之中成長分為學習的童年、奉獻的壯年、享樂的老年,任何一個階段的生活都與社會息息相關,童年學習活動主要來自於父母的陪伴。孩子從與父母一起生活中,透過模仿父母的言行實現學習成長,將父母的言行轉化為自己成長活動中的一部分。
人類的生產活動創造了工具,孩子的學習活動離不開工具的輔助,書本和玩具都屬於幫助孩子成長工具中的一種。工具是中性的,它既然已經存在說明有其存在的價值,關鍵在於家長如何將工具運用到助力孩子學習成長的活動中去。
-
23 # 冰心玉壺4728
愛買玩具,玩玩具,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就像女人愛買衣服買化妝品,男人愛買手機汽車一樣,無可厚非。而且在孩子的幼小心靈裡那些他看中的玩具給他帶來的歡樂是無窮的,他當然愛買當然喜歡玩了。童年只有一個,一瞬就過了,滿足他幼小的願望完全應該。當然,在他買了之後,你可因勢利導,寓教於樂。從孩子的思維角度來提醒他,玩歸玩,作業也要做。先做作業再玩,那玩起來更安心開心,要不然玩具也會擔心,等會一起挨批評多掃興呀!我想,你多講了他腦子也會印進去的,慢慢養成習慣,先做事再去玩。我的孫女每星期六到我這兒來,每次相逢,我總會問她,這星期你邦助了老師同學嗎?她會很高興地說,邦老師去辦公室拿考卷,和同學一起邦助成績差同學,現在我們班裡沒有最差的了。言語間露出自豪的笑容。我就說你做得很對,邦助別人也就是邦助自已。你看既邦助同學成績提高,又在邦助的同時自已又複習了一遍,印象更深了。因為總是會提醒,因此孩子就養成了主動邦助別人的好習慣。同樣,讓孩子養成愛學習的好習慣,家長也可用孩子愛玩具同理心,耐心細心教育提醒,做到玩和學兩不誤。
回覆列表
想要孩子愛學習,需要從根源解決。
孩子為什麼愛玩愛玩是人類的天性。人類天生喜歡追求讓自己開心的事情,不說孩子,就是成人也特別喜歡玩耍。下班後玩手機,廢寢忘食的玩遊戲,不知疲倦的逛街購物,天南海北的旅行,等等,這些都算玩耍。
成人之所以能夠剋制自己玩耍的慾望,是因為成人心理已經發展成熟,進入社會讓自己不得不控制自己玩耍的慾望,儘量讓自己變得自律。但是成人能自律,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和原因就是——成人是自由的。
成人已經沒有父母的管教,對於生活上的各種雜事,都需要由自己判斷,合理安排,才能讓自己獲得最大的利益。所以成人能夠剋制住自己玩耍的慾望而去做一些不得不去做的事情,比如按時上班,節約開銷…
以上這些就是成人和孩子的區別之一。再來看看孩子的心理發展。
孩子正處於心理發展時期,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和體驗完全是感性的。也就是,孩子只能感受到開心和痛苦。讓自己開心的事當然要全力追求了,而對痛苦的事情就要避而遠之。這不是孩子的過錯,這是人類的本性。
孩子之所以不喜歡學習,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習讓他感到痛苦了!所以他只願意追求玩遊戲,而對學習避而遠之。
很多家長不明白孩子的這一心理特點,於是對孩子打罵、強迫、干擾,於是只能適得其反,孩子會越來越痛恨學習,因為在孩子心理,學習成了讓父母打自己的理由。越打越叛逆,越打越討厭學習,於是惡性迴圈,毀掉孩子一生。
什麼叫學習?接下來讓我們想一下,什麼叫學習。
一提起學習,家長們腦海裡就浮現出這樣的畫面:
孩子正襟危坐在課桌前,雙手捧著書本,認真、專注的朗誦課文。或者,孩子端坐在黑板前,聽老師講課,時不時的認真做筆記,思考問題和解答問題。師生一篇和諧,老師學生其樂融融。
可惜,這樣美好的畫面只能出現在家長想象的腦海中和培訓班精心排版的廣告中。看看自己家的孩子,只知道想方設法的玩耍。失望至極。
這種傳統的想法幾乎是每個家長的刻畫。學習,真的就是看書才叫學習嗎?玩遊戲、玩玩具就不是學習嗎?並不是。
學習,是指透過、思考、實踐等途徑獲得或技能的。比如,透過聽講、觀察、實踐等手段獲得知識或技能的過程,是一種使個體可以得到持續變化(知識和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與價值的改善和昇華)的行為方式。
學習同樣也可以是人在生活過程中,透過獲得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相對持久的行為方式。
在孩子的心理發展過程中,最主要的學習方式就是透過玩耍。比如蒙臺梭利博士對兒童的教育,就是讓孩子在玩耍中學習的。
蒙臺梭利的教室沒有黑板,沒有課本,只有一些小型道具,這些道具都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各種用品縮小版。年齡不等的兒童在一起玩耍的時候,不僅在實踐中學習了各種常識,還會主動幫助年齡較小的孩子。
他們在蒙臺梭利的教室,在玩耍中學會了探索,學會了互相幫助。相對於普通教育的孩子,這些孩子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表現的更加樂觀開朗,成績也普遍優秀。
可見,玩耍中孩子更加體會到自由支配自己的快樂,在玩耍中能夠透過實踐來總結經驗。
比如孩子在要玩玩具中,保持了超強的專注力,何事物都認真對待,這算不算學習呢?孩子在玩玩具的過程中,把拆解的玩具全部組裝起來,知道了其中的原理,這算不算學習呢?孩子在玩玩具的過程中,在腦海裡、在內心裡上演了一場場精彩的大戲,讓想象力和空間思維得到了很好的鍛鍊,這算不算學習呢?
當然算,學習本身就是融入在在我們生活中,小到學會了使用筷子,大到研發了一項發明,這些都是學習,離不開生活中每個小細節!
有時候,家長的固定思維總是會讓自己片面的認為只有讀書才叫學習,其實錯的一直不是孩子,而且家長自己片面的教育。
這種教育的家長,只會把原本是中國的可可香奈兒培養成不懂變通的老師,把中國的宮崎駿培養成毫無生氣的庸醫,把中國的喬布斯培養成996的上班族。可悲的是,這些家長居然還在為自己的培養而沾沾自喜!
有時候教育孩子真的需要多反思。
說的遠了,孩子愛玩玩具不愛學習,那一定是學習讓他感到痛苦了。
把快樂學習還給孩子在文章開頭,我們瞭解了孩子是感性的,所以,想要孩子愛學習,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學習帶來的快樂。
1,在玩耍中鍛鍊數學能力
如果孩子不愛學數學,家長可以跟孩子玩耍開小賣部的遊戲。在家裡找一些物品,當做小賣部的貨物,讓孩子做售貨員,家長扮演消費者。讓孩子給物品定價,家長就拿著錢去小賣部買東西,再買賣過程中讓孩子找錢,無形中會提高孩子的數學能力。
一開始孩子會圖方便把價格設定為整數,家長也不必太在意,玩一段時間後,給孩子提意見,真正的表示貨物價格都是有零有整的,讓孩子自己調一下。慢慢的提高數學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其中,不要讓孩子感受到你的用意,保證孩子的情緒一定是開心的,讓孩子真的認為你僅僅是在陪她玩耍,如果孩子不想玩耍了,就不要再強迫了。
2,藉助玩具鍛鍊空間能力
孩子很喜歡玩汽車,比如將汽車穿過茶几,穿過沙發,其實這都是孩子在鍛鍊空間能力。玩積木是一個很好的鍛鍊空間的方法。
家長抽時間跟孩子搭積木,可以跟孩子比賽,看誰能搭起一座橋,一座宮殿。也可以將小汽車穿過自己搭的橋樑,穿過宮殿的門口。這些都對孩子有很好的鍛鍊。在玩耍中還可以給孩子講一些常識性的知識,孩子學習的會更快,記得更牢固。
3,製作玩具培養動手能力
有個詞語叫心靈手巧,動手能力是孩子成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巧手一定離不開聰明的頭腦。鼓勵孩子自己製作玩具,可以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對孩子的創造思維有很大幫助。
家長可以先跟孩子想一個能夠製作的玩具,然後一起與孩子思考,製作這個玩具需要什麼工具材料,然後尋找工具材料,一起製作過程中,家長不要急躁,即使出錯也不要罵孩子,與孩子一起尋找資料,解決困難,儘量當孩子的幫手,製作好後,鼓勵孩子樂於學習的精神。讓孩子感到快樂。
4,做一個愛分享的家長
孩子很容易受到父母的影響,在與孩子相處過程中,想要孩子學習,家長先表現出愛學習的一面。
比如,工作中學會了一項技能。回家後可以讓分享給孩子,學會這項工作技能,解決了自己的大麻煩,以後會讓自己的工作效率更高。或者學會了一樣新菜的製作,在製作過程中透過怎樣的學習才學會。這個過程一定是快樂的,讓孩子覺得,緣來學習可以這麼有趣。慢慢的就不會反感學習這事了。
要孩子愛上學習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孩子在生活過程中只要感到學習帶來的便利和快樂,就會愛上學習。此外家長也要擺正自己的心態,玩耍不一定是壞事,給孩子做一個榜樣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