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雷水初六
-
22 # 文三吉的書法生活
我是贊同您朋友的觀點的。
可以先臨習三個月的趙孟頫赤壁賦,再轉入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的學習。
原因如下
1.《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的臨習缺陷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是一個刻帖,刻帖所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不清晰,即便是是最清晰的版本,也很難讀到筆法層面。再說得直白些,就是看不清楚筆畫兩頭的變化。而透過臨摹趙孟頫的赤壁賦或者是趙孟頫的其他字帖,可以藉助趙孟頫的筆法,進入到《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的學習當中。
2.趙孟頫的優勢
趙孟頫對於二王的學習,我認為是相比歷代書家學習二王當中,理解的比較深刻的。在風格上,趙孟頫的字和王羲之一樣的平和,風格不強。但趙孟頫的字卻顯得有些媚,這個是王羲之沒有的,當然,也可能和趙孟頫寫得很多有關。換言之,趙孟頫的筆法,是繼承了王羲之的筆法的,同時,他的結構平和,溫潤,也和王羲之的字有相似的地方。如果說把學習《集王聖教》作為目的,那麼臨習趙孟頫《前後赤壁賦》則是一個過程。
3.易學易進入
趙孟頫《前後赤壁賦》筆法清晰,筆路乾淨,對於學習而言,可以更好的進入到筆法的理解和書寫的感覺當中,對任何書法愛好者都有益,對初學者而言,益處就更大了。
4.《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不易進入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就如同聖經一般,絕對是經典中的經典,並且,就時代而言,不易深入,梁武帝蕭衍評王羲之書法“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龍、鳳的這些特點我們初學能抓住嗎?其實很難抓住,甚至初學時找不到方向。
5.延伸和拓展
趙孟頫有很多的字帖其實您都可以看看,比如趙孟頫臨摹的《集王聖教》、《洛神賦》等等,他必然只是學到了王羲之的一部分,絕對不是第二個王羲之,但經過他演繹出來的書風,相對於歷代其他書家而言,是比較接近王羲之的。
6.總結
如果以學習《集王聖教序》作為目的,中途學習了趙孟頫《赤壁賦》,其實是在藉助趙孟頫對於王羲之的理解,來理解王羲之。這樣其實是要好過自己去盲人摸象似的沒有目的去理解王羲之的。同時,學好趙孟頫,同樣也能寫得非常的精緻和靜雅,有了趙孟頫的基礎,再去學習《集王聖教》,到時候您的收穫,是會大於您一直去探索《集王聖教》的。
-
23 # 素清雲
題主對行書應該是有一些體會了,且有的字寫的還是不錯的,可以看出題主臨習態度還是十分好的。就題主所臨聖教序而言,寫出來的字還是摹刻的感覺多一些,少了些書寫感和晉代的氣息。所以你朋友的建議還是挺中肯的,下面就說說如何解決書寫感不足的問題,以及題主其它的選擇。
臨摹之餘,多看墨跡行書。懷仁集王聖教序為摹刻本,摹刻本和碑對於初學者來說都容易寫的板刻,所以臨摹這類臨本之餘應多去讀墨跡本的行書,提高自己對於筆墨的感受。對於臨帖時能夠在你不經意間加入書寫的意趣,這樣你的字就會松活起來,題主應該是沒有做這樣一個功課所以寫的字還是屬於只寫到形的感覺缺少行書的韻。
多選其它臨本,找到最合適參考。題主所選趙孟頫赤壁賦也是可以的,但是赤壁賦更具有趙自己的風格,對於追求王羲之行書也有一定幫助,不過確不是最快的。這裡我建議題主去找趙孟頫臨聖教序,這是趙孟頫臨王字的得力之作,這個臨本直入晉人格,對於你臨寫集王聖教序是幫助最快的臨本。(本回答插圖為趙孟頫臨聖教序部分圖)
多做同類字研究分析題主可以試著把自己寫的最好的一類統一拿出來,再把寫的一般的列舉出來,最後把最沒有感覺的一類字列出來。整體分析為什麼寫的好的字最有感覺,寫不好的字最沒感覺,然後用寫的好的字的感覺儘量用不擅長的字上。如此反覆,這個過程雖然枯燥但是十分有效,慢慢地這樣練習你會發現寫不好的字也會有辦法可以找到感覺。
題主行書的感覺還是屬於不錯的那類的,有些字也寫的挺老道的,現在只是一些意識和方法上的問題,只要多思考多做總結不久就會有進步的。
-
24 # 四寶齋
謝謝邀請! 首先、從你抄的《聖教序》看,對,就是"抄“,你根本就沒有沉下心來好好讀過帖,讀帖,不僅僅只是看一看帖子的筆畫和結構,還是瞭解本帖的歷史源流。當初唐僧玄奘請唐太宗為他翻譯的佛經寫序,就求了三次,也因為有唐太宗寫的這篇序文,在唐武宗滅佛的時候,慈恩寺和大雁塔才沒有被毀。而懷仁集《聖教序》就用了24年,趙孟頫寫了一輩子,都認為自己才尚初窺門徑,你到好,僅僅寫了半年,就瓶頸了,要換帖了,我要是你的書法老師,定會以你為榮。
很多朋友只知道《聖教序》,卻不知道文章的單元構成,它由5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太子李治稱之為"御製眾經論序",從"蓋聞二儀有像"到"與乾坤而永大",共780字;二是一季世民對玄奘謝表的敕書,"朕才謝珪璋"到"空勞致謝",共63個字;三是唐高宗李治為太子時寫的《述三藏聖記》,從“夫顯揚正教“到"以為斯記”,共579字;四是李治接到玄奘法師對《述聖》上表謝恩後,敕書婉謝,從"治素無才學"到"深以為愧”,共60字,第五是玄奘譯的《心經》,共260字,這五項計1742字,再加碑題和後記129字,因此《聖教序》總計1871字。
當我們把帖的脈絡理清了,臨寫的時候,對文章的內容才不會雲裡霧裡搞不明白,同時,也可以按其內容分段練習,帖子臨起來就條理多了。
其次、臨寫要忠於原帖,切不可擅自改變原貌,要時刻想著我是照著臨,不是在創作,臨和創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切不可混為一談,這是學習書法大忌之一,而提問者卻恰恰犯了臨帖這大忌。 如:糾、小二字,原帖"糾“的絞絲旁,是兩個連挑,“小"字是沒有勾的豎,你卻自作主張增減筆畫。
再如"當常現常“一句中,三個"尚”字頭和二個“巾"字一豎的處理,我們將原帖和臨帖作對比,三個"尚"字頭和"巾“的兩豎,寫的是一樣的,原帖是這樣嗎? 我不是槓精,沒有故意挑刺。提問者這種情況實在太多了,若你把自己臨的字與原帖作個比較,定然原形畢露,切記。
很多時候,我們總覺得自已的作品差點味道,總感覺欠缺點什麼,其實說穿了,就在於我們在臨帖的時候沒有注意這些細節,常有人問什麼是精臨,精臨就是準確掌握相同的字,存在的不同的、細微的變化,就是精臨。這些細微的變化,對於我們出帖和創作可以說至關重要。為什麼這樣說呢?當創作一幅作品的時候,最忌諱的是相同的字、相同的偏旁部首,類似的字、類似偏旁部首缺少變化。造成這種情況一是讀記的少了,把一個字,一個部首當作"萬應良方“,一用到底,書藝怎麼能提高?!二是筆畫不夠精準,在書寫的過程中,明明字的型體都發生改變,可某些點畫還按原角度下筆。就如同上面我所講的三個"尚"字頭一樣,精妙在於細節。
第三,學習書法不可急於求成。很多學習書法的朋友,拿到字帖就陣猛抄猛寫,傳說中趙孟頫一天能寫萬多字,咱不說一天寫一萬,寫二三千總可以吧,於是,一天下來就臨一通,幾個月就臨了上百通,還不自知到處吹牛逼,要我說,這純粹是囫圇吞棗,亂搞一通,要是這樣都行,豈不滿大街都是書法家?臨帖一天最多寫一句話,能用一天的時間把它吃透,都算很不錯了,《聖教序》共記1871字,也就三四百句子,如果真能沉下心來,用一年時間臨通,在你臨完的同時,基本上也就能出貼了。 不可急於求成的另一個意思,是針對書寫中運筆,從提問者所發的圖片看,行筆速度過快也是存在的一大問題,楷如立,行如走。如果運筆速度過快,一是字的間架結構會散亂,二是筆畫會出現飄浮,三是造成點畫不夠精準。切記!
第四、要善於總結。許多朋友臨帖就只曉得照本宣科傻練,不知道總結,也許你會問,總結,怎麼總結?漢字是由偏旁部首組合而成,我們在學習的時候,要學會習地慣把相同的偏旁部首歸類,提手旁的字有哪些,走之旁的又有哪些,把它們都歸歸類,這樣不僅便於學習,也為我們在以後的創作過程中,遇到相同的字,相同的偏旁的時候,能加以重新拼裝組合,這種能重新組合成的、新的造形的字,是臨帖是否成功,能否學為所用,學以致用的體現,也是出帖的重要標誌。如下圖:
第五,《聖教序》的筆法。說到筆法,包括我在內對此都感覺是一件傷腦的事,因為東西太吃勁了,不把字帖吃透,根本就說不出一二三來。 下面我以"帝、古"二字來進行筆法剖析
一、帝:①是點取險側之勢,如高山墜石。②是運筆中連續出現的七次轉折,每個轉折都匠心獨運,一筆不苟,其中,六次方折一次圓轉,絲毫不存率意為之。③行筆過程中有提按,有輕重,有偃仰,有牽絲,精妙絕倫,真正體現了《筆陣圖》所說"筆不直過"的書法意境。《聖教序》中,這種筆法的轉換特徵極為明顯,如果在臨習過程忽視了這個特點,若習慣性將方筆寫圓筆,或者全圓全方,那當真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對於這種筆法,我建議你反覆臨寫,深切體會,否則,你只有望著《聖教序》乾瞪眼。
二、古:我之所以把筆畫簡單的"古"字捻出來講,①是因為“帝“以方筆為主,而"古“則以圓轉筆法為主,王羲之為避免畫圈圈,行筆中有提按頓挫,圓中見方,從而體現方峻嚴整之力。②、兩個古字的“口"部,都由豎劃未端翻提轉上寫橫畫,這個翻轉筆法,一破平常的順筆上提,俏麗之勢頓顯,很值得玩味。我講這二個字的目的,是想引起你和看這篇文章的朋友注意,旨在體會《聖教序》筆法的豐富和意趣,以此為鋪墊,希望在臨寫的過程中,不僅僅是書法技巧的提高,同時,也要學會怎樣去欣賞《聖教序》,從而達到心手雙暢。《聖教序》的筆法很好,我只能以點帶面略作講解。
第六選帖、《聖教序》的版本很多,有原拓原大的,有放大的,還有修正版,更有臨寫版的,選對帖子對於臨寫效果也是有所助力的,我認為,放大修正帖更適合臨寫,原大及原版放大都不太適合,拓帖存在筆畫缺損和糢糊,且小楷體行書不利於理解,《聖教序》中王羲之筆法的寬博與爽利。 原帖放大修正版原碑字型以手指為參照,應都不超過2釐米。
第七博採眾長。誠如提問者所言,臨帖是個辛苦活,臨一段時間之後如果出不了成績,也就是出不了帖,換作任何人也會興趣缺缺,那麼怎麼如帖呢?其實《聖教序》已經告訴我們方法,就在於一個“集"字,據說《聖教序》是懷仁從王羲之2千多帖中“選集“出來的,我們也不仿參照懷仁這樣去做,一邊臨帖一邊把學會的字,用於抄寫唐詩宋詞,有的字照抄,沒有的字就用偏旁部首拼湊,來個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哪有出不了帖的? 臨寫的過程中,為了增加技巧和書寫性,我們是可以學習其它字帖的,但有一點要記住,必須是同一風格的字帖,如趙孟頫、陸機《文賦》、李邕《李訓思將軍碑》等字帖,與王羲之都是一脈相承的。
米
米芾筆意橫式書寫散文,《聖教序一一心經》為本文作者所寫,生怕寫孬了遭吐槽,結果,與《心經》相比,在少了些行氣上的連貫,顯得生硬。但我沒有換掉,因為就算是書法老師,也不敢說每次都能寫出滿意的東西來。 如圖:
第八心態。如提問者這樣的臨法是不可取的,從提問者臨的時候根本沒有用心,很隨意地在抄寫,為什麼這麼說呢?發的圖片上的字,像狗啃似的,上下都沒有對齊,也許你認為不重要,其實不然,要記住,你是在照著帖子臨,不是隨心所欲寫信札,更不是創作,臨帖,首先就要樹立臨的規矩與心態,要對所臨的帖子懷有敬畏之心,因為是自己在向前人討教,在向前人求學。其次,在臨習的過程中,注意字的間距與行距,對字的大小,筆畫的粗細,要作到心中有數,這也是對章法的學習。
言辭之中如有不當之處,尚請多包涵。
-
25 # 熊文文熊建平348
趙孟頫深得二王精髓,行書延趙的路線一直往上追溯這樣更好些,如果直接練二王有些不適應,趙體楷書和唐楷筆法上有些區別,趙圓滑一點,唐楷方硬點,趙體楷書已是向行書邁進的前一站,趙的洛神賦是行楷特點,到了後期赤壁賦就變成行草書了,二王筆法特明顯:
回覆列表
臨趙也可;或者王鐸,查升都有聖教的墨跡臨本,可以參考,主要解決自己的行氣,上下連貫這些問題。成年人,知道目標,自己就有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