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傅小嘴
-
2 # 小婉的廚房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時節,大家都會上山掃墓,去祭拜先祖,祈求家人健康。這是一種古老的習俗,也是對遠去的親人的思念之情。
一般在在上山有的路上,會有很多春天長出來的野味。(不是野生動物噢,不要吃野味噢)像山上長的野生菌類,我們會吃的黃色菌類叫路祭春,很美味。但是也要提醒大家有些蘑菇是有毒的呢,小心食用。
再者,還會有想新鮮的艾草摘,用來做艾粄,你吃過嗎?也叫清明果。味道很香甜。
-
3 # 白先生和白太太
傳統中國佳節當然是吃餃子,寓意團團圓圓多子多孫~
-
4 # 土家小哥
你好,我家鄉是在重慶農村。
我們一般清明節吃飯就是一家人待在一起。父母都會做一些美食給大家吃,當然這些美食平時是很少吃的,也只有逢年過節才能享受這種待遇。因為畢竟我們是農村嘛,經濟條件沒有城裡好。有些東西不是平時想吃就隨便能吃到的。
我們重慶主食是米飯 ,特產是臘肉。所以這些是必不可少的。臘豬腳可以說逢年過節是每家必不可少的一道主食。還有就是以臘肉為主搭配青菜炒,在怎麼都要炒七八個菜。
像粽子這些我們小的時候沒有,現在超市裡有賣的,如果小孩想吃的話,買幾個蒸一會兒就可以了。大人有些吃不慣。
其實我們農村清明節主要就是祭拜已故的親人,一家人吃一頓飯而已。
-
5 # 龐胖阿姨
清明前一天要吃“上樑餄烙面”,下圖是我做的滷。清明節當天吃油糕或者餃子。這是比較傳統的,但現在城裡的人吃的也較雜了。
-
6 # 童曦CQ
清明時節,我的家鄉以祭祖為主,吃倒沒什麼特定習俗,就是祭祖需要做很多美食,都以祖先以往愛吃的東西為主,祭祖儀式後,家人坐在一起享用,桌上放著故人的遺像,點著香供著美食,即是表達思念也是一種團聚。
-
7 # 愛烹飪的小魚兒
每年清明節,家鄉必備的就是艾葉餈粑。
分享我們的做法:
材料:糯米粉,艾草,花生,白糖
1.艾草清洗乾淨,鍋裡水燒開,加入艾草煮出香味。
2.艾葉用料理機攪爛,成糊狀。
3.糯米粉加入艾草糊搓成團,把花生炒熟,用工具把花生碾碎,我喜歡吃細膩點的,我用料理機攪碎的,如果想要帶顆粒的,可以借用擀麵杖。
4.慢慢放入花生餡,搓圓,模具先抹上油,這樣比較容易脫模,一個個放入模具按壓好。
我的模具比較小,一碟裡面放了24個。
5.鍋裡水燒開,中火蒸20分鐘就可以開吃了。
(我的成品較小,你也可以適當延長時間)
如果你也喜歡吃香口的,也可以用不粘鍋慢火煎至兩面金黃,吃的時候再蘸上椰蓉
-
8 # 老葉食說
客家人,清明節吃艾餈是必須的,把鮮嫩艾草葉焯水,剁爛和糯米粉一起和成皮,裡面的的餡料就是紅糖花生,簡單又好吃
-
9 # 皖魯有想
要吃清明果,是一種清明草➕糯米粉揉成的麵糰,裡面餡料家家戶戶都不一樣,通常都有肉,豆乾,鹹菜,筍乾,特別好吃
-
10 # 越越的生活日記
江南地區的人在清明節的時候有吃青團的飲食習俗。
艾粄,艾粄是客家人在清明節必備的傳統食物。
饊子,在清明節的時候,南方和北方都有吃饊子的習俗,饊子是一種油炸食品。
暖菇包,泰寧一帶的人在清明節時有食用暖菇包的飲食習俗。
5
子推饃,在清明節時有吃子推饃的飲食習俗,是用來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品質。
6
雞蛋,在清明節有食用雞蛋的飲食習俗,起源於先秦時代的一些地方,意味著接下來的一整年都有一個好身
體。
-
11 # 小學生心理學
清明粑
用清明草擂碎加糯米粉揉成麵糰,像包餃子一樣將餡兒包進去,然後蒸熟。
餡兒是用臘肉丁,榨菜丁,豆腐乾丁等炒熟。
咬開一口,香氣四溢,那種香味吃一次就永遠忘不了。
-
12 # 龍翔五
在我們老家座標《四川》,在清明節時期,提前到外面去採些清明菜回來,在清明這天要將採回家的清明菜做成清明粑來食用,表示清明節吃了清明粑,以後的天氣格外晴朗,有好天氣,有利於大家從視農業生產的好兆頭,但我老家普遍有這個習俗,但也不是千篇一律,同一地方都有不同的習俗,但我相信每個地方都有當地的生活和習俗,這都是中華文明古國的習俗傳承,最後就大家在清明時節文明,安全祭祀
-
13 # 大冬美食
大家好,我是大冬。我是山西人。“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那天會吃一種山西盒子菜。兒童會吃包了雞蛋的蛇頭花饃。
清明節那天祭祖,上墳。我記得小時老媽總是提前回蒸很多花饃,有祭祖的上墳用的,有自己吃的。每種都分的很清楚,祭祖上墳的用紅豆餡的花饃是四種不同花型。小孩子吃的是蛇頭花饃,裡面包個雞蛋。每次上墳老媽就會拌一盆祭祖的盒子菜。盒子菜的做飯和食材有講究,裡面要有菠菜,蓮菜,粉條,雞蛋這四種,我只知道蓮菜寓意不能缺心眼,蓮菜切片都是一整圓片不能分兩半。其他印象不深了。把這四種主要食材,還有其他食材都水煮一下撈出來,不放然後調料。上墳的時候會帶四小碗,每個碗裡必須有這四種食材。
其餘剩下的菜,用調料涼拌一下。祭祖上墳回來吃。這一直持續了很多年。
現在國家提倡文明祭祖,上墳。很多程式都簡單了。盒子菜和蛇頭花饃很多人都不做了。買些現成的食品祭拜一下。
-
14 # 長白居士
在我的家鄉東北,每年過清明節吋,家家戶戶都要吃上這兩道菜,豆腐,雞蛋。多年來都已形成風俗習慣了,豆腐故名思意,(都發)發財的意思,又一層意思是,豆腐本身潔白,對逝者也是起到思念敬意之情。雞蛋顏色金黃,黃金的意思,故名思意,發財的意思。所以這兩道菜同時也是寓意子孫萬代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15 # 傑妻翰媽
清明節這一天北韓族需要進行上山祭祖活動的。北韓族人清明節上墳時,帶上有北韓族特色的供品,有打糕、明太魚、泡菜、自家釀製的米酒或山葡萄酒等等。把墳墓上的草割掉、將墳墓培土整修後,將供品整齊地擺放到墳前,意思是請已故之人享受美餐。然後將進行一系列並不複雜的儀式,向故人敬酒,跪拜,以示哀悼。最後,在墓前席地而坐,意思是與故人歡聚,共享美酒。
供品中的重頭戲是明太魚和打糕。明太魚可以撕成細絲涼拌,也可以用油煎、炸、燉,也可以把撕成條的幹明太魚絲直接蘸料吃,吃法很多。
是不是看的口水都出來啦!接著再介紹一下打糕。打糕又叫“糯米打糕”,用糯米精製而成。最有特色的是一些原料裡新增野菜成分的打糕,如果有機會來延邊,一定要記得品嚐品嚐
北韓族人的清明節,既有懷念故人的傷感和悲淚,也有踏青遊玩的舒暢和歡樂。北韓族是個樂觀、能歌善舞的民族,清明祭奠活動也充分地體現了這一特點。清明節吃飯時,往往是邊吃飯、邊唱歌、邊跳民族舞,用以表示與故人歡樂團聚。
-
16 # 清風清語
我是地道的南方人,我們這邊每年清明的時候都會製作青團用於上墳祭祀。古時候清明節也叫作寒食節,因為當時農業社會物質匱乏,傳統節日強調“吃”的文化,而清明節前後,南方人總是會做很多的清明果,一些用於祭祀祖先,大部分送給親近的親朋好友分享。清明果外皮綠色,多用艾草做成,較軟,久置後變硬,餡分鹹甜等種類!!
-
17 # 小周生活記aa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每到清明我都會情不自禁想起首詩,以此詩來對我逝去的親人一種思念。
我的家鄉在廣東佛山,每年清明節那天佛山人都會上山拜祭掃墓,拜祭的祭品中有很多,其中最不能少的就是燒肉。燒豬寄託著人們慎終追遠的情懷,廣東人歷年來有崇拜祖先的風氣,長期流行著金豬祭祖的習俗。所謂金豬就是在燒豬頭部插上金花(即簪花,尖形,用金色的紙製成)用作祭祀品,每年清明時節,佛山人以家族為單位,由孝子賢孫們扛著金豬浩浩蕩蕩地上山掃墓祭祖,以金豬象徵家族興旺,事業紅火,告慰先人在天之靈,以此向先祖表示孝心和敬意。
拜祭完畢後子孫們就一起吃飯,把燒豬分開每家一份。所以燒豬肉是廣東人清明這天都要吃的食物之一。其次還有蕎菜,鴨蛋。
-
18 # 夜雨新韭
糯米粉、棉花草和糯米粉做成的艾饃饃,棉花草有韌性,艾草有清香,嚼起來很有口感。春日裡有"艾",可以趨吉避邪,一年順遂。
-
19 # 新疆小虎哥
中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麵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為有名。
工藝:炸
口味:家常味
時間:<10分鐘
熱量:較高熱量
配料:
麵粉500克 、 食鹽7克、植物油1.5公斤、水(涼)250克
烹飪步驟:
1.取麵粉500克,加入鹽7克、涼水250克,調製成麵糰,反覆搋揉
2.餳一會兒,切成10小塊,再分別揉成麵糰備用
3.鍋中放植物油1.5公斤(實耗半斤左右)燒至八成熱,取麵糰一塊,壓成圓餅,從中用手指捅一個洞,先拉長,然後搓成筷子粗細的圓長條,再盤成數層,拉細,將長筷子掛好撐開,一端入油稍炸,起小泡後提起
4.再將另一端入油炸至起小泡,然後將中段入,手持筷子來回擺動,稍炸,再全部入油,將兩根筷子錯開合併起來,抽出筷子,用筷子攏住使之不分開,炸至呈金黃色時撈出,擺在大圓盤中,圍擺成多層圓柱形。其特點是色澤黃亮,形狀美觀,香脆味鹹
烹飪小貼士:
中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麵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為有名
-
20 # 班貳姐
您好,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我的家鄉是廣西,對於我們來說,清明節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節日,畢竟是祭祖,所以規格也是非常的隆重,即使是在外地打工,也會趕回來。既然是嚴肅而且隆重的日子,那肯定是少不了美食了。在清明節這一天,雖說會準備很多好吃的東西,但是有三種食物算是固定不變的,家家戶戶都會有!
臘肉,雖說臘肉是為春節而準備的,但是對於我們廣西人來說,勒緊褲腰帶都會留那麼幾塊拿來祭祖!這是一種習慣,同時也是對祖宗的尊敬!清明節這一天,臘肉的製作方法是非常的粗暴,直接整塊煮熟,祭祖之後才可以分食!
五色糯米飯,對廣西人來說,祭祖,可以沒有肉,可以沒有酒,也可以沒有青菜,但絕對不能沒有五色糯米飯,這是流傳下來的風俗,我們也會一代一代傳下去!吃五色糯米飯的時候,最常見的配菜就是臘肉,一手抓糯米飯,一手抓臘肉,大口吃起來,真是回味無窮!
白切雞,隨著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白切雞已經成為祭祖不可缺少的食物!清明節的早上,一大早就殺好雞,整隻雞煮熟之後,先拿去祭祖。回家之後再煮一次,然後切成塊,充當晚飯的主菜。當然了,吃白切雞肯定少不了蘸水,至於蘸水的材料,可以根據喜好而定。我比較喜歡的搭配方式是香菜加蔥花,再加上醬油,這樣的蘸水非常不錯!
回覆列表
相傳這是因為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就有了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那麼,杭州清明節吃些什麼呢?一起來看下。 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於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清明糰子又稱“清明饃饃”,“清明蒿子粑”等,是中東部一帶清明節前後的特有美食習俗。清明糰子的製作技藝最為上乘的當屬浙江東部台州的黃岩地區,黃岩當地有清明節前後食用清明糰子的傳統,有上千年的歷史。 大多數杭州人,生前身後都講究一日三餐的菜餚口味,認為一頓好菜好飯是莫大的解壓和享受。因此,如果晚輩給長輩上墳,只帶了清明糰子、水果等等,那麼不免被視為簡陋。 一般認真隆重的人家,是要帶親手烹製的菜餚的。比如滷鴨、紅燒雞爪、煎鯽魚、走油肉、白斬雞……如果一戶人家有5個子女,他們大都會提前3天商量好,一人準備一兩隻菜餚帶上墳頭。鹹鴨蛋也是很重要的祭祀菜餚,很多杭州人認為,這道菜是清明祭祀的必備菜餚。 當然,青糰子對杭州人來說十分重要,不可缺少。如果沒有帶青糰子去上墳,那簡直就像沒上過墳;如果春天沒有吃過江南春糕團店的青糰子,那簡直就像從冬天直接跳到了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