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筆端煙雨
-
2 # 玄明言說
讀前糾結症:
看白話文被翻譯者帶跑偏了怎麼辦?
看原文看不懂怎麼辦?
註釋少了還是看不懂怎麼辦?
註釋多了打斷閱讀,看了後面忘了前面怎麼辦?
看今人的注被以今律古怎麼辦?
看古人的注囉裡囉嗦一大堆看不下去怎麼辦?
不瞭解書的背景,看的時候一點代入感都沒有怎麼辦?
瞭解了大致內容,卻像是被劇透了不想再看怎麼辦?
說到底,是現在找書越來越容易,五色使人目盲,選擇多了反而不知如何是好。加上娛樂繁榮,誘惑卻越來越多,靜心閱讀越來越難。下決心想要讀書了,又開始猶豫徘徊,浪費大量時間,遲遲不敢翻書。
我的意見是你要了解你自己。為什麼要讀文言文?
是希望這種閱讀成為長期的習慣,將來還要繼續讀更多的文言文?
還是出於某種理解想要看特定的文言作品,目的是把這本書讀明白就行?比如說好多人推薦《浮生六記》,很多平時只讀卡耐基的人也找來看了。
對於後者,我覺得能夠領略作者傳達出來的情感就夠了,可以先看譯文。如果看了之後覺得這書寫得真好,不過癮,再把原文看一遍。看不懂的比對譯文或者查字典。
對於前者,既然你想把閱讀文言文當做一種習慣,不妨提高自己一下自己的文言水平。中學學的那點文言知識未必夠,但總比沒有強,可以在它的基礎上補充點《古代漢語》(大學中文系學課本)的知識。閱讀的過程最好以文言為準,配合註釋,把閱讀註釋當做積累知識的過程。如果剛開始學習,水平真的有限,配合白話翻譯也未嘗不可。
現在的各種普及版古籍真不少,但濫竽充數的也很多。屈萬里先生做過幾本全譯,中華書局也有一套《全本全注全譯》,這裡推薦吳樹平主編的《全注全譯史記》。
首先註譯人員名單陣容就不容小覷。否則會歪曲作者原意。
-
3 # 濤說精彩歷史
1、白話文偏重敘事、文言文偏重會意。初讀史可以看白話文(結合文言文,不要只讀二手文獻),但是第二遍起讀要看文言文。2、讀正史的白話文,可快速瞭解事情梗概;讀文言文,可以培養歷史語感。3、怎麼建立對歷史文言文的興趣?先從史書中罵人、抒情的話學起吧。
一、文言文vs白話文,第一手文獻vs第二手文獻
中文是一門敘事、會意並重的語言。白話文體現了敘事優勢,古人書面寫作用古文言文,口頭說話用古白話,典型白話就是四大名著;而文言文體現了會意優勢,如唐詩、宋詞皆是格律嚴整的文言文,而非韓愈倡導的古文,狀物、抒情有現代詩歌不可以比的簡潔。
另外,讀文言文可以培養歷史語感。比如《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有這麼一段話,“(此)婢子不足與成大事”。說的南方一員大將(朱瑾)罵懦弱的傀儡君王(楊隆演),不足以成事;直譯成白話就是,“這個受奴役的女人不足與共成大事。”
(資治通鑑)
婢子指受奴役的女人,或是古代女性的謙稱,對方是男的,為什麼要用“婢子”?
原來是大將對傀儡君王不反抗失望,用來“婢子”痛罵君王軟弱,表達心中憤怒;而且,從“婢子”這詞可看出,南唐前身的楊吳,存在普遍的圈養女婢的現象,大將罵人、史書修史首先想起這個詞;這是2020年的今天,所沒有的語感語境。
所以我寫史有個惡癖好,願意把罵人話原封不動地“照抄”,而不用白話文,為的就是傳神。
二、文言文VS英語
文言文詞彙豐富,不同單字在不同語境的意思往往比白話文靈活。這讓我想起了英語,覺得從翻譯角度看,二者相似。如“contribute a paper”,翻譯成“投稿”,最好不是“貢獻稿件”。“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翻譯成“宰相”,最好不翻譯成“像中書門下官員一樣處理諸事的人,”這是人類語言簡化的共性。
(二十四史)
三、結論:
說了這麼多,是希望愛讀史、愛學習的您能找到合適方法,研究我們祖先寶貴文獻;最後我們的目標研究第一手文獻,而非後人翻譯的二手白話文文獻。
-
4 # 心靈能量源
現在的生活節奏整體來說都比較快。
而看文言文可以說是非常費時間的,因為不僅要看註釋,還需要理解的時間。有時候直接就看不下去了,我就是有時看文言文就很難靜下心去看下去。
這裡並不是說看文言文不好,只是看文言文過於費時。
如果說要體會原著的優美語境,體會作者的最真實的用意。當然還是看原文最好,最原汁原味。
我的閱讀方法是直接看白話文,遇到有一些優美的段落,這時候看白話文就不夠過癮了,我會翻開原文去欣賞原文。
如果遇到對白話裡的翻譯,有不太明白的地方,我還是會翻開原文,作為求證的方法。
總的來說原文語境最優美,古色古香,原汁原味。但是比較費時,容易直接看不下去。
白話文雖然語境不如原文優美,但是卻能看得很順暢,也節省了看文言文去查註釋的時間。
我個人認為先看白話文,有不懂的地方,結合著原文去理解是最省時間的方法。
-
5 # 弗學漫話
當然是看文言的好,前提是你要看得懂。看白話的好處是便於入門,但問題也出在便於理解上。譯文一般要求信、達、雅,這是清末新興啟蒙思想家嚴復提出的,他在《天演論》中的“譯例言”講到:“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信
就是忠實原文,準確、不偏離、不遺漏,要達到這個信不是簡單一回事。文言文或古文,因為語言簡煉,有些一字很有深意,很多字出於古代典籍 ,所以翻譯的人要有很深的古文功底,才不至於偏離原文,不至於遺漏原文資訊。只此一個信字,“已大難矣!”。
所以看白話文,雖易理解,選本很重要,選人更重要,不然理解有誤,則誤入歧途,一般個人讀讀倒沒有什麼,若果作為做學問往往貽笑大方,作為教人,則誤人子弟。
達
譯文不但求信,還要通達,讀著要順,要明白,但是可以不拘泥於原文的形式。
這要求有很高的運用語言的能力,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譯文都是成功的,譯文也只是幫助理解。如果把唐詩譯成英文,無論怎麼達,也讀不出唐詩的味道來了。
雅“雅”當然指譯文時選用的詞語要得體、要優雅,但是要簡明而不生澀,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意境。
綜上所述,白話文可以看,首先要追求信、達、雅,不至於讓人帶到溝裡去。
舉個關於身邊翻譯的例子。
有一些外文的科技書,留學生想翻譯賺點外快,信達雅一樣也合乎不上,我以前參加相關技術學習時,時常碰到這方面的問題,實驗做不通,而是翻譯上出了問題。
像文言文,要求更高,所以選擇翻譯書是個問題,特別是今天,書籍出版都是成堆的,網路上資料也到處都是的,都存在著很多的謬誤,是需要注意的問題。
中國古代,信達雅的例子也有不少,像鳩摩羅什翻譯的《心經》就是很好的例子。
總之,白話文便於入門和理解,但是選本選人要有原則,即使選本選人沒有問題,入門以後,還是讀原文比較好,那樣你才能透過字裡行間體會史官的下筆與意境。 -
6 # 吾是四五六
文言文的原文,你的閱讀水平夠不夠了,能不能理解出歧義?但是閱讀文言文對你的文字和文學功底的練就是有好處的。白話文當然好理解。
個人覺得看原文會好一些,因為原文更接近本意,況且文言文有許多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達。
如文言文基本功過硬,當然讀文言文好,文言文用詞高雅,富有不一樣的魅力!在日常生活的談吐或寫作中偶爾借鑑一下古文,也能顯得個人涵養魅力不同?
-
7 # 芝士大漢堡
古文,文言文!!這個東西讀著讀著就意會了古人思想。我們中國人的字和言,要麼是象形要麼是意會。讀經典就必須文言文,按照自己感覺去理解,相對於自己來說這就是對的,別人的也沒錯,別人的是自己理解翻譯的。靈活辯證著來
-
8 # 王松林
讀史喜歡文言文還是白話文哪種方式好。這主要看對文言文和白話文的理解深淺而定。一般來說,現在年青人注重白話文,不太喜歡文言文。因為,文言文難懂,白話文一目瞭然。也一些長者喜歡文言文。總之,青菜羅卜各有喜愛。
如果對文言文能看懂的話,還是看文言文好一些。因為,文言文有個最大的優點:在於文字精煉、微言大義、文字優美、合於音律。而且以文解文的特效能夠不拘一時一地。
但也有一個缺點:在於難懂、不易普及,要讀懂文言文須經過適當的訓練才能夠了解其中的含意,而要寫作文言文的難度更高,所以五四運動後強調“能識字便能讀文”的白話文漸漸的取代了文言文。
讀史看白話文也行。白話文的優點:白話文比起文言文來說更易領人讀懂,它的描寫素材廣泛,與文言文來比更貼近於現代生活,所以更易令人瞭解作者所想要表達的內容。因為白話文就是口語,在片語上、句法上,嘴上怎麼說,筆下便怎麼寫。於是,只要會說話,便能寫能讀,所以白話文有利於知識的傳播。
但白話文也有個缺點:白話文不利於知識的儲存。因為口語是口口相傳的,變化的速度是很快的。經過幾代人後,便不再使用一些片語,不再習慣一些句法。因此文言文的好處,就是它把口語和書面語分開成兩個系統,不論口語如何的變化,一旦寫成書面語,便基本保持著不變的片語和語法,使得兩千多年前的文獻與一兩百年前的文獻,都可以以近乎相同的方式閱讀。文言文為中華文化的經久不衰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中國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書面語言寫成的。現當代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文言文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標點,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於閱讀理解,一般都會對其標註標點符號。在中華數千年曆史中,語言的口語變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卻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讓不同語言使用者“筆談”,是一種具有固定格式、卻不會非常困難的溝通方法。
白話文又稱語體文、俗語,指的是以現代漢語口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它是相對於文言文而說的,易懂,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
-
9 # 作家王小京
不同的人應該選擇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
首先,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我認為看原文最好。原文不管是文言、還是白話(古白話),都是最原始的資料,第一遍讀可能有些內容不易理解,但輔助其他資料可以自己研究、分析,然後再和別人的研究結果做對比,這樣學習進步更快,讀史也更有價值。
但是,如果是平時很忙的人,或者非文史領域愛好者的話,直接閱讀文言可能有困難,這就建議閱讀白話文,或者別人的研究、總結,不僅高效,而且更加方便。
-
10 # 䗝豆
讀史看白話文好一些,研究歷史看文言文好一些。
語言是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豐富和變化,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和古代在文字的使用上肯定會有明顯差距,那一定要為了瞭解歷史而去花大量精力去學文言文,我覺得沒必要。比如,想看《堂吉訶德》,不會外語就要先學外語麼,看翻譯本就行吧,有部《明朝那些事》,本來孩子不喜歡歷史,看完就喜歡歷史了。對於不擅長讀文言文,讀白話文的歷史書更容易理解,但是研究歷史的專家,或想寫部歷史題材小說的朋友,多看文言文,多理解分析,才會有更多成功。把歷史變成變成白話文,讓我們文言文盲也能穿越時空,學古鑑今。
-
11 # 悠哉猶在
讀史書覺得看文言文更好,也許這時候一定有人隔著螢幕怨懟我了 那麼我簡單說下理由:
01、
翻譯成白話文的是別人並非作者本人,那麼必然會在翻譯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加入自己的主觀觀點,而我們在第一次閱讀史書的時候就受到別人觀點的影響,很可能影響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
舉個簡單例子:
宋朝詩人黃山谷有句名言:“三日不讀書,並且語言無味,面目可憎。”
林語堂譯為:你三日不讀書,別人就會覺得你語言無味,面目可憎。
而周國平卻把這句話理解成是說自己感覺:三日不讀書,你就會自慚形穢,羞於對人說話,覺得沒臉見人。
所以我覺得我們先接觸原文,對原文做出自己的理解,再去借鑑他人的譯本,這樣效果更好。
02、
文言文這種文體有著特別的韻味,而且文言文及其講究語言的精煉,文言文中的一個字相當於白話文和現代文的一個詞。
如果我們丟棄原文的文言文,直接看白話文,那麼就少了幾分閱讀的樂趣。
比如《鄭伯克段於鄢》中有一段話:
遂置姜氏於城穎,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
譯文:鄭莊公就把姜氏安置在城潁地方,發誓說:“不到黃泉不再相見。”不久以後又後悔起來。
比較一下,孰優孰劣,立見高下。
所以,在我看來,讀史書,還是看文言文更好,其中的妙趣,只有你親自去讀,才會感受到。
-
12 # 民謠歌手趙嘉藝
必然讀文言
兩個原因,第一,無論什麼樣的翻譯者,都會夾帶私貨,就他自己也不希望,個人的歷史觀一定會出現在翻譯裡面,無論怎麼注意和客觀。
第二,著史有微言大義,“趙盾弒其君”,全在一個弒字。翻譯怎麼說也不好。
-
13 # 百宜雜論
這需要看每一個人的需求,如果只是簡單的要增加點歷史知識,那麼看白話全譯本即可,如果對文學迷戀,自然是其說啦,但是一定要有足夠的充沛時間!
-
14 # 天寧詩苑
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要看自己的語言功底。如果文言文水平比較高,最好看原著,這樣才能夠根據古人的記錄不走樣,不走味兒,能夠仔細品味。如果文言文基礎不行,那就看白話文。反正讀總比不讀好,讀的過程要加以分析消化。
-
15 # 詩詞名句鑑賞
看個人喜好吧!各有好處的。勤快一點,想多學一點知識的話古文會好一些。如果只是想看完整個篇章的話,白話也可以。
-
16 # l湖湘客
看個人的古文學的底子如何。
一個人如果古文學功底好,看原著是最好的,感謝當年的古代漢語語言學老師,我對文言文基本能弄懂,一般情況下,也不用藉助工具書,對原著也能明白個大概。因此,根據個人經驗,讀原著能最大限度的領會原著的精義。而白話文參雜有譯者個人的觀點和認知,有可能影響到他人的感知,直接閱讀原著,就可闢開這些,能有效的忠實於原著精神。
-
17 # 萬鳳來朝
文言文字意表達簡練深邃,比較難懂。白話文呢字意表述清晣字多好懂。如要發揚國學就多學習文言文,但今天都己實行簡體字白話文,如再推廣文言文,不利於白話文簡體字的推廣,畢竟國家在建國後一直推行白話文簡體字普通話的推廣,讓國民統一到都能聽懂,看懂的和諧社會中,如用文言文則不利於白話文簡體字的推廣,尤其是現在國民文化程度都偏低的情況下,待國民都上升高階文化程度時,讀寫文言文就不是問題了。
-
18 # 水雲松竹
都好。先看三國演義,等四大名著,再看一遍小學到大學的古文,熟悉文言文和白話文、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區別,做到能看懂繁體字明白文言文。如果古文理解能力差,還是多看看名家翻譯的古文,雖然裡面可能也有錯誤。
-
19 # 五木逸仙
所有觀點,縱覽無遺。許多高智慧老師的評說十分贊同。讀史,當然原汁原味為好。前輩大師嘔心瀝血所譯古文貢獻卓著,但仍然難免錯誤屢出;當今搬弄古典者,受大潮影響,總覺浮淺。就拿上海辭書出版社的系列叢書來說,1983年出版的《唐詩鑑賞辭典》、《唐宋詞鑑賞辭典》和2017年出版的《元明清詞鑑賞辭典》相比,孰重孰輕,一目瞭然。
蓋青年學者萬萬不可依賴白話文,當以親入古文門檻為嘉。
-
20 # 上堯村夫
這個根據自己的習慣和能力,文言文對照看也可以,如果你有強的的語文水平,特別是文言文,可以看文言文,當然,以前是豎排從右往左,沒標點符號,比較困難。我喜歡看白話的,當然,白話沒有文言文精煉,但通俗易懂。文言文主要是古代文字載體比較貴,為了省,儘量少用字,比如春秋一書,能少就少,以至於有些歷史上一些人名都省了。而呂氏春秋的編制者呂不韋曾釋出告,誰能減一字就賞金,可見其精煉到什麼地步了。
回覆列表
如文言文基本功過硬,當然讀文言文好,文言文用詞高雅,富有不一樣的魅力!在日常生活的談吐或寫作中偶爾借鑑一下古文,也能顯得個人涵養魅力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