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泥巴要過河
-
22 # 月古史話
個人建議要選帶譯文的原著,我自己現在在看《史記》,先看文言文,不明白的再對照譯文去看。
不要糾結看哪種好,如果你文言功底很深,能直接看文言文也能明白,那毫無疑問看文言原著就好了,但是我們大部分人都沒有那個水平的,所以選好的帶譯本的就可以了。
我們的目的是得到知識,不要拘泥於形式,之所以推薦文言文和譯本兼顧也是為了防止有一家之言,所以要對照。
-
23 # 資治通鑑學習讀書會
讀史到底是看文言文好還是看白話文好?其實這個要看階段。
就是你自己作為讀者,你的水平是怎麼樣的。
作為小白,我覺得可以先從白話文開始看起,讀一段歷史先透過白話文了解他的基本歷史;
在瞭解完基本歷史以後,再透過看文言文一步一步對比了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當你真正全部熟悉了之後,你可以直接讀古文。因為讀古文,你會發現,文字非常精煉非常凝練,讀起來朗朗上口,也會因此學到許多的名言警句,對於我們人生的提升非常有幫助。
因此總的來說我覺得如果是一個從0開始的人,可以先從讀白話文開始,熟悉了一段時間之後可以古文和白話文一起讀,等最後都熟悉了以後,就可以完全讀古文了。
-
24 # 盜版記憶
讀史看文言文好,基本上大家都學過古文,以當前水平完成能夠讀史,讀史最好玩的就是遇到一兩個不知道的去查,而且度文言文有獲得感
-
25 # 津沽一頁書
要看讀史的目的了,如果是當人物傳記、歷史小說來看,白話文好些,而且越大牌作家翻譯的越好。
比如孩子學成語,聽聽X叔、袁X飛之類就足夠了,沒必要去翻類書找淵源。
比如想從史書中學經驗,那也不用看古文原著,宋朝人看資治通鑑,就相當於我們看白話文了。
比如當評書看,用《X朝那些事》就足夠了。
不用擔心是否翻譯錯了,因為此時的目的不是史書上說了什麼,而是自己想聽到什麼。
不丟人,而且經濟實用。
而如果是以研究為目的,寫作為目標的閱讀,那自然是讀原文,看原典,不能吃人家嚼過的渣滓。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竹書記年》了。儒家體系的禪讓本來快成板上釘釘了,結果這古書上寫“昔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顯然就需要更多的資料來研究佐證。
此時顯而易見,白話文寫出百萬字,也不如古書原文幾個字。
另外,看史書要配合地圖(最好是地形圖),不然很多史實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比如“唇亡齒寒”這個典故,看了地形圖才能知道,春秋戰國的國家只有百里領域,為啥晉國不能繞路,偏要借路的理由。
回覆列表
各有好處,白話文更符合我們現在的閱讀習慣,普通人讀起來障礙比較小,能讓我們更高效的獲取歷史知識。但是很多史書不是單純的記史,書本身的文學成就也很高,對熱愛文言文,並對文言有一定造詣的人來說,讀文言史還是獲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