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書道”源自中國,卻成了日本的傳統。
32
回覆列表
  • 1 # 路石寫意

    書法直白一點講就是寫字的方法。而書道,在中國沒有這麼說的,也有人說書道是日本的傳統叫法。其實是在唐朝時期我國的書法傳到日本,被稱為“書道”

  • 2 # 前沿記者

    書法的意義很寬泛,它的含義包括1一種藝術門類。2一件書法作品。3書寫的規則法度。

    書道這個詞是舶來品。大家都知道早在唐代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就開始了。書法這門藝術傳播到日本以後,無疑與日本本土的文化產生交融演變,成為一種修行方式。表現在引入段位制等,使書法作品的質量成為一種可以進行硬性的可衡量的標準化藝術。這種量化標準雖然不失偏頗,但是無疑的是使得傳統的書法教育方式從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狀態無形中降低了門檻,使得書法這種看似莫測高深的技藝成為人民大眾都可以接受的喜聞樂見的文化現象。不失為一種值得借鑑的方式。

  • 3 # 書畫鑑賞收藏

    書法重在技法,是一種技藝和法度準則的創作延伸,不是單純的漢字書寫。古人有云:蓋結字因時相傳,然筆法千古不易。說的就是書法主要在一個法字上。而書道,指的是書法藝術上升到一個高層次的級別,是形而上的東西。“道”這個東西涉及的內涵比較廣泛,任何一種物質或非物質文化只要上升到“道”這個層面,講究的就是自然,它和“法”是對立但又是協調統一的。故人說:道法自然,指的就是這個概念。書法和書道,如從層次上來講,書法是一種較低階的層次,因為書法更多的是一種技藝,物質的內容較多,比如你寫一件作品,要用到筆法,結構要合理,還得氣韻生動等等,可以說規矩很多,好像在套一個公式。但書法水平達到某種境界時,如果這個人在進行書法創作,他就不會去遵循這些筆法、章法、結字等這些程式化的東西,他是隨性、隨意寫出來的,正所謂法無常法,法理自然。比如弘一法師的字,我們不能說它是書法,因為弘一法師在遁入空門後,他的心性已經處於“道”的層面,任何事物在其眼裡都是虛無的,寫字和吃飯穿衣一樣只不過是迎合肉體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其本人就不會去想我寫字要寫得多好看,我吃飯要吃哪一樣營養高的物品,穿衣服要不要名牌等這些世俗的東西。所以說弘一法師的字,我們不能用書法的標準去評判,而是要用道家的思想去解讀,這樣你才能從中看到弘一法師的真、善、美以及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清靜無為。再一個,書法可以是一件作品,也可以是在創作進行中。書道主要指書法創作者的心靈和精神處於哪種境界。總的來說,書道追循的也是迴歸自然和天人合一,但這些都是在有一定的技法基礎之上存在的,是先有法再有道。並不是像一些跑江湖的所謂書法大師,毛筆還沒拿幾天呢,寫起字來狗刨一樣卻標榜自己書法是道法自然,這就讓人啼笑皆非了。

  • 4 # 濰坊懷真書法美術圖書

    對於書法跟書道,一般提到的都是書法在當代中國的文化內涵,書道指當代日本的蘊意。

    書法不是簡單的指字,是時間與空間的沉澱的一種文化。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

    書道,也是日本的一種藝術形式。

    中國的書法一撇一捺都蘊含著中國人的精神品質,書道中只是一種結構。

  • 5 # 藝術流

    看了前面幾個的回答感覺太搞笑了,我們可以不知道,但是不能亂說話。尤其是在自己不懂的專業知識上,不要胡說亂說,信口開河。首先書法的載體是漢字,這是最重要的,日本的叫書道,韓國的叫書藝,而且這兩個都不是漢字,或者夾雜著漢字,用他們本名族的文字用毛筆在宣紙或者其他材料上的書寫。其次,漢字的產生和發展也就是書法的起源和演變,日本的書道就是學習中國的,日本的文字也是學習中國的,然後經過加工和改造才成為他們的文字。所以不管是書道還是書藝都是在學習我們的書法文化,學習我們中華民族的智慧

  • 6 # 塗非山人

    首先更正題主一下,“書道”不屬於日本發明的,在中國唐代以前,以文字撰寫的所有筆書文字都是以書道的形式傳承的!

    日本現在叫書道其實是對中國古文化的一種繼承。

    那麼中國人自己就不繼承自己的文化嗎?

    不是的,在中國傳的比日本更規範,更徹底,中國的科舉制度就是儒家的代言人,而繼承人又必須是以文字型現的方式錄取,在明清時期,即使你才華出眾,滿腹經綸,如果文字寫不好,那麼什麼也不是!這就是後來人稱之為“臺閣體”“館閣體”的書寫形式!日本的書道維護者幾千年下來,“書道”聲絡繹不絕,可是據我所知,沒有一人能寫出“臺閣體”“館閣體”的端莊,雍容!可見日本的“書道”是立足於口號上的!

    而且你也知道,我國現在特別是自媒體的發展,讓千年萬萬的網友們都知道,文房四寶一樣不少的傳下來了,毛筆、黑墨、端硯、皮宣、臘宣統統都傳下來了,那你會問我為什麼中國沒有“書道”了呢?

    這個問題我先不回答,因為接下來我先告訴你我們中國古代的書道形成取決於哪些條件!

    書道,顧名思義,書寫之道,中國古文化對天道的追捧、敬畏成就了一批以道為尊的文化體系,比如家道中落的家道;韓喻在《師說》裡有句“授道解惑”,這裡有個師道;在人有人道,在父有父道,在臣有臣道,在君有君道;言而總之,言而總之古代對所有體系都有約定俗成的具體的一套規矩和法度!出了這個法度,我們就成了道法自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萬物”了。書道的具體形式是什麼呢?可以參考古代象形文字,篆書,隸書等等。

    在中國古代書寫是為書道!那麼書道是什麼時候離開我們的呢?或者是我們什麼時候把“書道”束之高閣的呢?

    這一初衷提出,在古代文學界掀起了空前的熱情高漲。我們書聖王羲之的母親就生在那個時代,所以中國才流傳了“衛夫人”的書傳佳話,經過她的努力,少年王羲之耳燻目染,成就了“天下第一行書”“書聖”的稱號。注意,這個“天下第一行書”並不是晉代開始評的,而是由唐朝太宗李世民品評的,唐朝人開始對書道“專一、古樸、厚重、窠臼”的書道作風開始深思,在重新得到王羲之“蘭亭序”後認為書寫也可以達到如此之美的境界。全國仿效之!

    書道從此被人們自發的放下,開始追捧我們如今認為美的書法作品!

    那麼書法又有什麼特點呢?在這裡我給大家詳細的解答下

    五指執筆;才能達到中鋒運筆,使字跡端正,沉穩。現在江湖體為什麼寫的不端正,不沉穩,都是在紙上飄,軟,站不住?

    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深諳書法老師傳承口訣,寫出一股子俗氣的江湖體!

    結構遙相呼應;這對於一箇中規中矩的書法家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筆法搭配、字跡穿插、留白呼應、筆勢避讓等都存在一幅書法創作的高標準,影響它是否具有傳市價值,這裡說的價值不是我們通稱的變現能力,而是法度的傳承或突破比如書聖王羲之第一行書“蘭亭序”中無數個之字,我們卻看不到有相同的兩個之字,既傳承了之字筆法,又突破了書道對“一”不斷複製之字的窠臼;又比如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帖》一反唐朝的茂密、娟秀以情緒發洩方式留下了外筆內用的寬博、平正、奇險的創作藝術。“強弩欲張、鐵柱將立,昂然有不可侵犯之色”米芾如是品評。

    2、書法還有一個特別性,必須是以漢字為載體才能作為創作的先決條件,中國字的特殊性結構才能開啟以文房四寶為主的濃墨淡筆來渲染的藝術形象,上下左右中的共同和諧才能造就屬於東方獨一無二的美。或者我想問一下在坐的各位,有見過不是漢字的上乘書法作品嗎?

    3、在唐代後,書法被譽為是中國人類文學界歷史上的無言的詩、無行的舞蹈、無圖的畫、無聲的音樂不是沒有道理的!

    如果真要問書道和書法的區別,我只能勉強說;書道高於書法,就像道家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們能說萬物是道,卻不能說道就是萬物一樣!書法得益於天賦個性的發展!天賦個性強的傳承多一點,天賦個性弱的,也只能寫寫醜書了!

  • 7 # 花花莊園

    關於這個問題,作為穿越到現代的古人,我最有資格回答。

  • 8 # 狂喜淡墨a

    書法與書道之區別是什麼?

    書道,書法術語,第一種意思:

    將自己之思想情趣融於書法藝術中去,將其理解為陶冶性情,提高素質,探索真諦,以及抒發情感,薈萃風情,展現事理,表現個人追求的一種手段,稱之為“書道”。

    這是對書法藝術的一種高度認識和理解,道,一般指規律,事理,亦指人生的準則,目標或典範。書道包涵了人們對藝術最高標準的要求。

    書道一詞,是初始見於衛鑠《筆陣圖》,雲:“然心存委曲,每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書道畢矣。”

    歷代書家多有論述,唐代虞世南《筆髓論》雲:“故知書道玄妙,必資神遇,不可以為求也,”明代董其昌《畫禪室隨筆》雲:“總之慾造極處,使精神不可廢沒,所謂神品,以吾神能著故也,何獨書道,凡事皆爾”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雲:“故知書道,足以恢擴才情,醞釀學問也。”

    包世臣《藝舟雙楫》雲:“書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質,”

    第二種意思:

    指作書法,與《書法》同,

    鄭杓《衍極·造書篇》,雲:“顏魯公下問於長史,曰,妙在執筆,又曰,如錐畫沙,如印印泥,書道盡矣。”此“道”乃法,書道即書法。

    由此,何謂日本書道泊來者,謬論也。而今多少人,不知為不知,知之為知之,乃研精虛學是也,中國傳統文化淵源流長,博大精深,(日本)借引中華之《書道》。據記載於唐代遣唐使而藉此,而造日文。

    至於書法是以毛筆為主要工具的漢字書寫方法,以書道精神,表達思想情趣藝術表現形式。

    不才,望大家闢正!

  • 9 # 如虎添翼

    書道和書法有何不同?

    顧名思義書道就是書法的道理。道家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即是萬物的源頭,萬事的起源。

    而書法注重“法”字,法亦是方法,是道的體現,屬於道的範疇,而法是人為的,人為的要遵從“道”的法則!

    所謂道法自然,先有道,後有法;道法自然成。道是宏觀的,法是具體的。道是透過法來體現,法是為了證明道的理由和根據!

    所以說書道即是書法的源頭,書法是書道的體現,是一種方法,是為了證明書道的理由和根據!

  • 10 # 智慧書法

    書道是書法的功能(要表達的審美物件),書法是書法的技巧(一切美化字的方法),5000年書法史是書法技巧史。

  • 11 # 江上老漁

    所謂書道其內涵文化上的,精神上的,書法只是書寫的技術層面上稱謂!兩者之間看與有聯絡,其實差距是天壤之別!今人稱為書法家只能是書寫技巧上的高明者,不具文化意義!

  • 12 # 中國夢

    “書法”與“書道”是有區別的。

    “書道”的內涵比“書法”豐富;“書道”的境界比“書法”的境界要高。所以說,“書道”是“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

    寫字是書法的基礎,書法是寫字的藝術表現。“書法”是“書道”的初級階段,“書道”是“書法”的最高階段。寫字達到一定的藝術程度就是書法。書法寫到“形神一體”、“天人合一”、“物我兩忘”,寫到超凡脫俗、書文並茂、“從心所欲,又不逾矩”的“自由王國”的程度,這就是書法的最高境界。稱之為“書道”。如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稿》就是這樣的。

  • 13 # 千千千里馬

    不同的是,中國最早唐代就有書道,但是,因為注重漢字的規範普及,所以書法這個詞就更常見,書道這個詞反而有些冷僻了。

    其實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瓘提出書道這個詞以後,基本沒有廣泛傳播。加之書道被日本人採用以後,我們就不再使用書道來代表書法了。

    儘管也有一些理論家,例如郭紹虞先生在八十年代提倡過“書道”一詞,認為中國書法,應該叫書道,但是,還是沒有改變“書法這個”詞的社會認知度。

    楊守敬的對聯書法作品。

    目前,中國的書法雜誌,就是《書法》,還有報紙,也是叫《書法報》,這說明,我們今天不使用“書道”一詞,實際上應該與日本使用書道是有很大關係的。

    日本國很早就與中國文化互通,至少秦漢時代就有關係。但是,日本與中國真正有深層次交流,是從隋唐時代開始的。

    日本引進中國漢字以後,上層人物他首先效仿學習。例如,聖德太子(公元574—622)親自抄寫的《法華義疏》墨跡,就是日本最早的漢字墨跡。

    嵯峨天皇的書法。

    特別是唐代元和時代,達到高潮。日本留學生空海和橘逸勢公元804年來的唐朝學習,回國後成為學習王羲之、顏真卿漢字的書法大師,與橘逸勢和嵯峨天皇(809—823在位)的書法,被日本稱為“三筆”。

    嵯峨天皇的書法

    這一時期,是日本學習唐朝的盛世,書法,也是非常漢化的書法。

    日本對書法叫“入木道”或者“筆道”。平安時代(794—1185)中期(相當於中國五代宋初),漢字開始在日本“和化”,出現了以漢字草書的形式結構寫日本字母的“假名”文字。

    這一時期小野道風、藤原佐理、藤原行成,被認為是日本書法的大師,他們的書法作品非常珍貴,被稱為“三跡”。日本的書法和文字,這一時期基本形成。

    藤原行成臨摹王羲之的書法作品。

    江戶時代,相當於中國的明代。日本書法再度盛行中國唐代書法,出現了一些職業教授書法的專家,例如市河未庵就是職業書法教授。“書道”一詞,就產生在這一時期。

    日本現代書道作品。

    明治初,中國學者楊守敬到了日本,與日本書法家交流了六朝書法,給日本一個新的書法視野。從此,日本書道開始注重用書法表達自由的想象。

    日本現在有3000多萬書法愛好者。每年1月2日是“開筆試毫”活動日,喜歡書法的人不論男女老少,都可以用毛筆書寫新年賀詞的詩歌文學作品。此外,日本還喜歡舉辦各種書法觀摩比賽,促進書法普及。

    明代書法家楊守敬的書法作品。

    書法和書道對中國來說都是一回事。從書道詮釋書法,就更加有藝術理念了。事實上,書法不但是一種技術手段,更重要的是修身、養性、悟道。就這個層面來說,對中日兩國書法家也是共同的。

    不同的是,書道多了一層日本民族文字書法的含義。

  • 14 # 如石書藝

    何為書法,法是人為因素,是人書寫文字的法則,是小技。漢末、魏晉,尤其唐以後,皇族士大夫弘先王之道,傳聖人之言,以求取功名為正道,視書法為小技,被輕視,故只能稱其為“書法”,而不能與孔子的“道”相提並論,也不能與老子的“道”相稱。孔子講的“道”是王道,是儒家思想之道;而 老子的“道”是天道和人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將天、地、人乃至整個宇宙的生命規律精闢涵括。“道法自然”囊括了天地間所有事物的屬性,萬事萬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規律,可見,書道的內涵遠大於書法的概念。其實日本稱為“書道”,現在看來不太合適,日本書法水平在倒退,書法大家沒有,書法人才,書法隊伍都不如日本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水平。倒反而我們的書法空前繁榮,熱潮高漲,風格面貌千姿百態,尤其是專業書法家到處都是,似乎我們稱為“書道”更為合適。

    但是,書道以自然規律為最高法度,既包涵書寫法則,也包括修行、修心、養氣和悟道。如今,書法的實用性逐漸剝離,書法的主要目的是表現藝術性,所以時代要求我們更重於修道,而不是更重於技法,書法的稱謂明顯已不合時宜,有些狹隘了。所以,書道成為中國當代書家對書法更貼切的稱謂,該水到渠成了,應恢復書道的稱謂。

  • 15 # 李行子

    書道和書法,兩個名詞,含概了中國的幾千年的書法史,書法源於書道,而又服務於書道。書道的起初,以書寫事物的形態為載體,而後在書寫形態為基礎上,發展到以書寫形意為載體的韻的書寫體,再後發展到以法為載體的書法體,至今仍以書法的法為載體書寫中國漢字。把書道和書法說成一回事,是有一定的道理,但嚴謹的說,站在書法的普遍性和書法特殊性以及書法的個性和書法的共性上講:書道是指書法的普遍性和個性,即書韻,書法是指書法的特殊性和共性,即書法的法,書法的規律。就當今書法的現狀來言,誰知道書法的法是什麼?書法所遵循的規律是什麼?有人說書法的法是“提、按、頓、挫"等一大堆詞語吧,仔細的分析研究後,你會下一個結論,都不是。書法的大道至簡,就有其道理之說。

  • 16 # 網暈者

    書道與書法相似於茶道與品茶,都是中國人的說法 ,中國人歡喜把祖宗傳下的東西越講越通俗,越講越明白。日本人學了去自尊自大,越講越古奧,彷彿它是屬於日本的。

  • 17 # 快樂書法

    中國書法,源遠流長。隨著時代的變遷,不同時代的人有不同的認識和審美觀念,隨著字型形態和書寫風格不斷創新、不斷髮展,同時,它的名稱也隨著實際內容的變化而不斷更改。

    漢以前,書法就叫做“書”,它的意義既表示書寫動作,又表示所書的作品。東漢蔡邕的《筆論》說:“書者,散也。”《九勢》說:“夫書肇乎自然。”都將書法稱為“書”。

    東漢後期,書法被士人認為是一種高深的才能和道藝,。《全後漢文》卷二十五載班固《與弟超書》曰:“得伯章書,稿勢殊工,知識讀之, 莫不嘆息。實亦藝由人立,名自人成。”因此,“書”的後面綴以“藝”字,稱為“書藝”。

    東漢以前,書法的稱謂是“書”和“書藝”。

    魏晉南北朝,學術氣氛空前濃厚,有關書法理論專著紛紛出世。當時由於學術界盛行老莊學說,士大夫張口閉口談玄論道,風氣所致,書學研究也蒙上了一層道學氣氛。王羲之《記白雲先生書訣》說:“書之氣,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王僧虔《筆意贊》 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他們都認為書法藝木的終極目標是求“道”。因此就把傳統的“書”和“書藝”改稱為“書道”,衛鑠的《筆陣圖》就有“書道畢矣”之說。

    王羲之《小園帖》區域性

    書法被稱為“書道”,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

    初唐,楷書與今草發展成熟,點畫形式日益豐富,結體方法日益複雜。唐代很極其重視書法教學,唐以前從宏觀上及精神上把握和體味的“道”,太過模糊,難以言傳,不適應講授要求。於是,書法研究慢慢開始偏重於技法探討,於是,歐陽詢的《八訣》 《三十六法》,《傳授訣》、《用筆論》,虞世南的《筆髓論》等專講技法的著作,都是以“法”為名而撰寫。

    中唐以後,有關執筆,用筆,點畫,結體等各種書法技巧的理論均已建立。這種重“法”的研究狀況使書寫藝術開始從“書道”逐漸轉變為“書法”。初唐虞世南的《筆髓論·契妙》說:“故書道玄妙,必資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書旨述》說:“書法玄微,其難品繪。”前面稱“書道”,後面稱“書法”,反映了新舊觀念正處於交替過渡的時期。中唐以後,儘管還有人沿襲舊說,稱為“書 道”,但稱“書法”的現象越來越多了。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說:“書法當自悟耳。”蔡希綜《法書論》也說:“餘家歷世皆傳儒素,尤尚書法。”

    中唐以前,是“書法”和“書道”的稱謂交替期。

    王羲之《大報妹至帖》

    宋代帖學大行其道。《淳化閣帖》又叫法帖,以昭示楷模,效法之義。當時道學盛行,一般人格外看重這 個“道”字,不敢隨便亂用,認為天下之理只有宋儒講的一套才是大道,書法屬於雕蟲小技,不能忝列“大道”,於是“書道”之名遂被廢棄,在宋代的書學著作中一般都稱為“書法”。

    自宋初以來,“書道”徹底被稱作“書法”,一直延續到至今。

    綜上所述,漢字書寫藝術的名稱最初叫做“書”,以後經歷了“書藝”、“書道”和“書 法”的演變。

    王羲之《十七帖》區域性

    日本人把“書法”稱為“書道”,是仍然沿用中唐以前的稱謂。

  • 18 # tigerinncai

    問了小學的語文老師,又問了中學的語文老師,他們的說法基本一致。

    書道和茶道中的道,應該解釋體系和方法,辦法,技術……。比如:門道,醫道。道還有規律和法則的意思。這樣的話,書道的意思就比較寬泛比較豐富,且書道二字連起來說應該也比較早,唐就有了哦。

    書法的法字,應該著重於方法。法還有規則和效仿標準的意思。好像有幾部關於“書法”的書,說的也是是寫字的方法,但始終沒有把書與法連起來說。書法連起來說,老師說應該距現在不太遠(這個說法要再問問專家們怎麼說,

  • 19 # 善思堂書法

    書道和書法都有藝術性,都講意韻和意象。

    而中國書法更重視繼承文化傳統,筆墨技法延續,是五千年華夏文明史根基,是由根本而昇華的藝術。

    相比較書道則重於意象表現!少了傳承和根本就相對淺薄了!

  • 20 # 藝術唱人生

    書法,從表面字義理解,是指書寫的法度。雖然漢字源於中國,書法卻並非中國獨有的藝術,在日本也十分盛行,是人們修身養性的方式之一。

    大約在公元3世紀,漢人渡日,將漢字傳入日本。後隨著儒學和佛教在日本的流傳,漢字在日本逐漸普及,書法也隨之得到發展。公元754年,中國僧人鑑真東渡日本,帶去王羲之、王獻之書法真跡,使“二王”書法在日本盛行。

    很多人以為書法就是書道,其實大不其然。書法追求的是結果,書道追求的是過程,書法最終的是文字的藝術,書道最終的是內心的靜寧。書法是對藝術透過文字的表達,而書道是透過過程對內心的平靜。

    書道追求的是三點

    1、器具的考究。

    因為不是追求文字效果,而是享受整個過程,所以筆墨紙硯,無一不考究,未書寫之前,我們欣賞著雕刻精美的硯臺,拿著順手的毛筆,看著漂亮的模組,撫摸著柔軟的宣紙。欣賞器具,這本書不僅僅是收藏的樂趣,更是高雅的愛好。

    茶道也是如此,不同器型的紫砂壺,各種形式的古意茶臺,無不是在水球器具的考究。

    2、儀式的繁瑣。

    書道絕對是不用墨汁的,,而用墨塊,少許的清水在硯臺上細細的研磨,欣賞了有古意的硯臺,然後一點點的臨摹自己喜愛的字帖,我們追求的不是字本身的好壞,而是在寫字的過程中,能帶來的儀式感,讓整個行為充滿了文化的意味。

    3、境界的提升。

    透過不斷的研習字帖,不斷的書寫,我們能夠不斷的提升對筆桿的控制力,自己在不斷的提升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境界也開始提升。

    書道,追求的是過程的優美,並不很在意字型的好壞,透過寫字來完成自己內心的感悟。

    書法確是追求字型的氣韻,過程可能很不在意,透過寫字來完成內心的表達。

    

    中國人對書法的觀念是繼承傳統,延續傳統。看中國的書法,好像在看古人的字貼與歷代的碑林,作品的完整性與作者的基本功都無懈可擊。對比看來,日本現代書法就十分大膽,他們敢於突破傳統的束縛,大部分書家才氣橫溢,不迷信於限制,作品帶有時代再創造的韻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愛而不得真的是人生的常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