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葉小仙影視

    首先,千萬不要帶著還原歷史的期待去看任何一部標榜“真實故事改編”的美國電影。前有鋼鋸嶺,後有新中途島,都忠心耿耿為資本主義文化反智事業做著貢獻。美國炸彈能一發炸爆日本航母,美國油門當然也能一腳踩贏法拉利。

      還好福特v法拉利並不是像中途島一樣的多線流水賬。單純熱愛著競速的Ken和表面賣身資本家實際在用自己的方式實現相同理想的Shelby,兩個人物的歷程更像電影的核心。對結局的幾次暗示平白,也符合電影自然的基調。另一方面,福特管理層的情節和對事件的改編似乎更多在於製造衝突,而我覺得導演似乎沒找到更好的方法來引入情緒波動。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美版《飛馳人生》,但我還是更加喜愛韓寒的版本。同時這也並不影響我在觀影這部電影過程所感受到的興奮和喜悅。那是因為若干年前,自己也曾經在賽道上飛馳過。

      當看到恩佐.法拉利口沫橫飛地評擊“福特生成的是垃圾車”的時候,我開心得連連點頭。隨著情節推進,我明白了為何到今天我也不喜歡福特車了。其實沒有什麼車是垃圾車,只是在造車理念之中,鑲嵌進了阻礙創造和發展的人類意識部分罷了,而所有創造其實都是意識的投射顯化。

      商場上的追名逐利,和賽道上的忘我境界,永遠是背道而馳的,但賽車文化的持續和推廣,只能依賴於商業的利益。因此,極速的熱情總是深陷經濟危機和被收購的命運。

      同時,也明白了,以服務為依歸的日本車廠,為何能成為世界車壇的常青樹。

  • 2 # 遊戲不一樣的人生

    01

    實話實說,《極速車王》是個一聽到就有些勸退的中文譯名,這個一點都不走心的翻譯看上去還很像2013年的高口碑賽車影片《極速風流》的盜版。不過一旦細看內容,卻是由雙影帝級的兩位演員克里斯蒂安·貝爾和馬特·達蒙領銜的又一衝奧作品。與《極速風流》相同的是,本片也是一個以賽車賽事作為故事背景的改編傳記電影。1963年,福特的老闆亨利·福特二世與法拉利創始人恩佐·法拉利談判的收購交易,由於過度苛刻的附加條款而以失敗告終。被激怒的福特當即決定打造自己的賽車團隊,並立言將在每年一度的法國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上擊敗法拉利。

    然而,在接下來的兩年中,福特車隊製造及派出參賽的幾輛GT40型賽車都因為懸掛斷裂,油耗過高,剎車失靈等各種各樣的故障而導致根本沒能完賽。至此,福特因此陷入了尷尬的局面。1966年,GT40的首席設計師卡羅爾·謝爾比與英國車手肯·邁爾斯一起,重新設計和除錯了新車,並率領最新研發的福特GT40 Mark II再臨勒芒。而法拉利派出的,則是自家的最新款,法拉利330 P3。由於GT40速度更快,而330質量更輕且省油,順勢造成了兩臺車勢均力敵的局面。

    在賽事的初始階段,福特一直落於下風,但邁爾斯不顧自身安全,長時間以超過7000轉速的速度行駛,終於衝進前三。等到第17個小時左右,法拉利車手洛倫佐·班迪尼與邁爾斯競速,由於持續推進導致引擎過熱而敗下陣來。至此,邁爾斯的福特一號和布魯斯·邁凱倫駕駛的福特二號開始領跑比賽。

    最後時刻,比賽的領先者是三輛福特。於是,福特的公關人員里奧·比比決定,為強調贏得比賽的是製造商,而不是車手,所以要求三輛賽車並排越過終點線。雖然謝爾比極力反對這項提議,但最終,由於邁凱輪駕駛的福特二號在比賽開始時比邁爾斯的福特一號落後八米,在起跑時覆蓋了更多的地面,導致當三輛車同時衝線時,邁爾斯實際上已經落後於邁凱輪了,所以比賽的冠軍從邁爾斯易主給了邁凱倫。但福特以包攬前三的絕對優勢獲得了這場與法拉利的較量,並在接下來的三年中連續奪得了勒芒24小時耐力賽的四連冠。

    這部時長長達152分鐘的電影以雙主角的模式記錄了福特在1966年這場被載入史冊的完勝,由馬特·達蒙飾演設計師卡羅爾·謝爾比,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車手肯·邁爾斯。兩人的表演讓角色在任何場景下的配合都看點十足。甚至可以說這部電影幾乎就是由他們之間的關係變化所推動的,演員與角色完全同步,戲裡戲外都為展現一個更好的勝利而做出一切努力。

    從演技上來看,達蒙雖然飾演的是一個他所擅長的性格機智沉穩的角色,但從發揮空間上來看略有侷限性,所以相較於貝爾來說還是會弱一些。而貝爾的橡皮人屬性使他在增肥演完《副總統》中的迪克·切尼之後的7個月,又成功減重約31.5公斤,成為了這位半個世紀前的車神。與迪克·切尼這個善於隱藏情緒的陰謀家完全不同,肯·邁爾斯是一個深詣賽車技術但特立獨行的直脾氣怪人,貝爾又一次奉獻出完全沉浸於角色中的表演,將邁爾斯對車隊和對賽車的奉獻精神一一流露。兩年中不同角色之間的巨大差距顯然也體現出貝爾又叒叕有機會提名奧斯卡的潛力。可惜今年的神作演技實在是太多,奧斯卡欠貝爾的小金人大概又得再拖一年了…...

    02

    同為賽車類電影,很難不將本片與《極速風流》相比較。兩部電影都分別採用了足夠新奇的招式來引人注意,前作基本都將賽車領域內的各項專業名詞融入在臺詞中,繞過了枯燥乏味的技術性問題解答環節,以確保從未接觸過這方面知識的觀眾也能設身處地地體會到這項運動的燃點和激動人心的時刻。但這樣的細節性描寫在本片中出現的次數卻略多,引起了觀眾與人物之間的距離感,不過導演透過多角度的剪輯與適時出現的特寫鏡頭為這類情況做出了調節,也算是有所彌補。

    對觀眾來說,賽車類電影的燃點無非就是雙方的速度對峙和加速度的那一瞬間,就此看來,兩部電影都極大限度地保留了競技體育本身帶給觀眾的魅力,長時間比賽的緊張感,難以預料的結局,衝過終點線那一瞬間的腎上腺素飆升,無一不是吸引人們走進電影院的理由。

    再有就是最值得關注的雙主角模式,角色間關係的不同,也造成了兩部電影最明顯的差異。前作中的主線情節即是兩位車手相互交叉的那段職業生涯,二人的關係亦敵亦友,主要在相互競爭間創造出看點和戲劇衝突。因為都是主角,就好像沒了唯一的主角光環加持,懸念性自然就會顯得更強。而本片中的兩位主角本就是合作關係,如果一成不變的生搬硬套,免不了內容上的陳詞濫調。但導演詹姆斯·曼高德強化了片中配角對事件產生的影響,他將一部分重點放在了對福特高層濫用職權的劣性作為的批判上,官僚主義的障礙將“造車”這件事延伸到了更具意義的話題,避免了看點的丟失,也暗示了賽車與經濟命題之間微妙而不可避免的聯絡。

    不過,影片對邁爾斯家庭的描寫還是有所不足,不僅使他妻子這個角色在整部電影中都顯得無關緊要,而且在最令人矚目的第三幕中也沒能延續下他與兒子彼得之間的親情線,這讓電影丟失了很多能與劇情主線相調劑的內容,使故事變得略有些單調了。而相較於《速度與激情》系列那樣的商業片,真實事件的改編帶給觀眾的感覺顯然不同,儘管都是在光鮮的大螢幕上觀看,但真實事件中,有人隨時可能墜毀和燃燒的可能性給這項運動更增添了一份病態的緊張感,它甚至不需要用無數的快速剪輯和動作特效來強調它在激動人心之外的危險性,只需要一次對嚴重事故的描寫,就足夠讓觀眾深刻理解這是一項以生命作為賭注的運動。這時候,再加上片中出色的音效設計和描繪賽場諸多細節的特寫鏡頭,本片在劇情上的瑕疵與略多的專業詞彙也無法阻礙觀眾對是否會出現更多更燃的後續內容心懷期待

  • 3 # 知識探長

    如何評價電影《極速車王》

    賽車場景一級棒的商業片!

    《極速車王》是詹姆斯·曼高德執導,克里斯蒂安·貝爾、馬特·達蒙、喬·博恩瑟等主演的動作傳記劇情片。於2019年11月15日在美國上映。講述了幾個夥伴一起經營福特公司,最終成為第一支勒芒耐力賽冠軍車隊的故事。

    《極速車王》影片改編自A·J·貝米的紀實小說《地獄駕駛:福特、法拉利和勒芒耐力賽》。影片堪稱完美,從拍攝、場景、演員、結構、鏡頭等方面,可謂是面面俱到,是一部表現不俗的傳記片。賽車題材的型別電影還是非常值得關注的!

    《極速車王》結構工整,節奏穩健,全片一氣呵成。特別是影片結尾最後幾十分鐘的賽車戲真是過足了癮,緊張又激動。簡直是演繹了一場速度與激情啊。電影鏡頭捕捉的是熱情敗給金錢、體育精神敗給商業運作的現實,但是在現實和理想當中,依舊完成了理想。

    整體來說,非常值得一看

  • 4 # 讀書分享會哦

    2019年上映的美國電影《極速車王》,是一部根據歷史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電影上映後,獲得了影迷的良好口碑,豆瓣評分8.5,並且受到許多獎項的提名,比如 :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剪輯、最佳混音、最佳音效剪輯的提名;第73屆英國電影學院獎電影獎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最佳音效的提名等等。

    這部電影講述了美國著名汽車設計師卡羅爾·謝爾比受到美國福特汽車的邀請,打造一款適合參加法國勒芒世界錦標賽的賽車,而他們的對手是聞名世界的法拉利汽車公司。在車手的人員選擇上,謝爾比推舉了肯·邁爾斯,2人經過重重困難,在90天內製造出了GT40款賽車,最終擊敗了對手。

    這部電影高度還原了1966年的真實比賽情況,講述了本該成為一代車王的肯·邁爾斯,是如何一步一步淪為了公司品牌營銷的犧牲品,深刻揭露了資本對競技體育的損害,對人的不公正對待。

    同時,電影高度讚揚了肯和謝爾比放下比賽輸贏,聯手為賽車行業貢獻了不可估量的價值。我會從“電影的名稱”揭示了故事的起源、車王是如何成為“犧牲品”以及肯和謝爾比聯手為賽車行業做出的貢獻來分析這部電影。

  • 5 # 十八灣阿國

    直男熱血賽車片,不玩虛的,咔咔就是幹。最後一部分長達幾十分鐘的賽車戲真是過足了癮,緊張又激動。車手對速度與刺激的追逐,剛好與福特高層的溫吞保守形成鮮明對比,才讓這些追逐巔峰的車手,超越普通人,變得更加偉大。克里斯蒂安·貝爾又一次出色的表演,不但再次瘦身,眼神都發生了變化,看了原型照片,還挺還原的。馬特·達蒙也很好的完成了任務,同樣很出色。這個片,是真的拍出了激情與速度的感覺,一陣一陣的嗨。希望內地也能上吧,雖然,有點長。

  • 6 # 董小胖胖

    這部片子質量非常高,我覺得導演幾乎完美地重現了20世紀60年代賽道上那些稍顯原始但又讓人腎上腺飆升的賽車畫面。在剛剛揭曉的本年度奧斯卡中,憑藉令人屏息的畫面排程,一舉拿下最佳剪輯和最佳音效剪輯兩項大獎,還是可以的。

  • 7 # 一隻酒痞子

    肯.邁爾斯,一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男人。他富有純粹的工匠精神,任外界如何看我而不顧,一心做好自己。

    影片實際上對三類人進行了詳細的刻畫,以邁爾斯為主的“工匠”,充滿著工匠精神,一心做自己該做的事,認真勤懇,心無旁騖。一種是福特二世這般只為利益的骯髒資本家。還有一種,就是謝爾比這般介於兩者之間的商人。影片屬於很常規的傳記類電影的故事敘事,戲劇衝突與感情刻畫都十分到位。福特和法拉利並不是衝突的關鍵點,而是兩位主角之間相互成長的道路,才是影片的真正所在。

    克里斯蒂安·貝爾的演技無可挑剔,表演到位且細膩。

    開車會遇到一個臨界點,每分鐘7000轉。周圍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會逐漸消散。

    7000轉,是你成功的標誌。你能感覺到它的到來,它悄悄靠近你, 貼近你的耳朵。 

  • 8 # 星圖影視

    基本上,《極速車王》是一部男人戲,不管從賽車還是從雙男角色,亦或是從劇情展開的角度,影片都充斥著男性的思維模式,我覺得這樣的設定是挺好的,因為這樣可以吸引更多女性觀眾,我覺得看男人飆車戲,的確是會雄性荷爾蒙十足。

    這部電影,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賽車視覺商業電影,影片的英文名是《Ford v. Ferrari》,直譯過來是福特VS法拉利,說的就是兩個品牌車之間的故事。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時間背景放在1963年。

    而影片最重頭和吸引人的部分,則是賽車比賽方面,這也是影片最商業的部分了,長達152分鐘的電影,給足了真實賽車上的速度與激情。當然,最後影片在讚美福特賽車牛的同時,也不忘最後甩臉反過來諷刺一下福特腐朽的內部制度。

  • 9 # 海盜電影

    這部時長長達152分鐘的電影以雙主角的模式記錄了福特在1966年這場被載入史冊的完勝,由馬特·達蒙飾演設計師卡羅爾·謝爾比,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車手肯·邁爾斯。兩人的表演讓角色在任何場景下的配合都看點十足。甚至可以說這部電影幾乎就是由他們之間的關係變化所推動的,演員與角色完全同步,戲裡戲外都為展現一個更好的勝利而做出一切努力。

  • 10 # 阿爾法與你說影視

    大家好,[極速車王]是克里斯蒂安·貝爾和馬特·達蒙的首次搭檔,分別兩度陪跑奧斯卡影帝的“苦命兄弟”。兩人在電影中的造型,輪廓分明,粗糲寫在臉上,正是美國60年代男子氣概的化身。

    這是貝爾的又一部衝奧之作,也順利入圍金球獎最佳男主角的提名。但是今年的奧斯卡影帝之爭屬實激烈,“小丑”鳳凰、“戛納影帝”班德拉斯、老司機,貝爾這次怕是又懸了,但並不影響這部電影的精彩程度。

    克里斯蒂安·貝爾(右)和馬特·達蒙(左),電影立項階段,雙男主原本考慮湯姆·克魯斯和布拉德·皮特,但因為檔期原因計劃告吹

    [極速車王]原名叫作[Ford v. Ferrari],改編自上世紀60年代福特與法拉利兩大汽車企業的爭奪戰。

    最初是兩種商業模式的競爭——來自美國底特律的流水線 VS 義大利摩德納的手工作坊,此後進一步蔓延至賽車領域。

    隨著故事的深入,會發現在福特與法拉利的明爭之外,福特公司內部的暗鬥才是電影的核心衝突,存在於公司高層的管理者和賽車團隊之間。

  • 11 # 搜你光影劇場

    《極速車王》從電影名字就可以看出這是一部飆車電影!確實 本片講述:法拉利,跟福特的愛恨情仇,福特要打敗法拉利長期佔據勒芒耐力世界錦標賽的地位。最終福特製造出夢幻跑車福特GT40,成功擊敗法拉利。從此福特發奮圖強連續拿下1967"1968"1969年的冠軍!

    此片2019年11月15日上影:豆瓣8.5分,有賽車情懷的朋友可以一看,我覺得都是男人愛看的多!

  • 12 # 鬱傷的石頭

    這部時長長達152分鐘的電影以雙主角的模式記錄了福特在1966年這場被載入史冊的完勝,由馬特·達蒙飾演設計師卡羅爾·謝爾比,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車手肯·邁爾斯。兩人的表演讓角色在任何場景下的配合都看點十足。甚至可以說這部電影幾乎就是由他們之間的關係變化所推動的,演員與角色完全同步,戲裡戲外都為展現一個更好的勝利而做出一切努力。

    從演技上來看,達蒙雖然飾演的是一個他所擅長的性格機智沉穩的角色,但從發揮空間上來看略有侷限性,所以相較於貝爾來說還是會弱一些。而貝爾的橡皮人屬性使他在增肥演完《副總統》中的迪克·切尼之後的7個月,又成功減重約31.5公斤,成為了這位半個世紀前的車神。與迪克·切尼這個善於隱藏情緒的陰謀家完全不同,肯·邁爾斯是一個深詣賽車技術但特立獨行的直脾氣怪人,貝爾又一次奉獻出完全沉浸於角色中的表演,將邁爾斯對車隊和對賽車的奉獻精神一一流露。兩年中不同角色之間的巨大差距顯然也體現出貝爾又叒叕有機會提名奧斯卡的潛力。可惜今年的神作演技實在是太多,奧斯卡欠貝爾的小金人大概又得再拖一年了…..

    作為一名狂熱的賽車愛好者,我可以很客觀得講,這部電影和極速風流(Rush)是最好的賽車電影(Rush其實更勝一籌),速度與激情也就一般,我不像專業影評會從什麼角度分析,但單從賽車迷角度來講,我能體會到電影中的情感和賽車的激情,極速風流我已經看了5遍了,這部過也會再看。

  • 13 # 金陵流影

    以上世紀福特打算在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上打敗法拉利的真實事件為主題,起因是嬰兒潮世代的顧客覺得福特不夠帥,法拉利那樣的跑車更好。結果福特跑去收購法拉利但被義大利語拒(罵)絕(走)了。

    於是福特打算靠自己涉足賽車領域在比賽上打敗法拉利,並挖來了男主一號,一位退役頂級賽車手擔當汽車設計師,可是因為找的賽車手過於垃圾,1966年未能戰勝法拉利。然後,透過那位汽車設計師的慧眼識人,挖來了一個平時搞汽車維修玩賽車是興趣使然但每每參賽就能拿第一的車手。靠著這兩位男士福特終於如願以償的蟬聯了1967年和1968年的冠軍。以上世紀福特打算在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上打敗法拉利的真實事件為主題,起因是嬰兒潮世代的顧客覺得福特不夠帥,法拉利那樣的跑車更好。結果福特跑去收購法拉利但被義大利語拒(罵)絕(走)了。

    於是福特打算靠自己涉足賽車領域在比賽上打敗法拉利,並挖來了男主一號,一位退役頂級賽車手擔當汽車設計師,可是因為找的賽車手過於垃圾,1966年未能戰勝法拉利。然後,透過那位汽車設計師的慧眼識人,挖來了一個平時搞汽車維修玩賽車是興趣使然但每每參賽就能拿第一的車手。靠著這兩位男士福特終於如願以償的蟬聯了1967年和1968年的冠軍。以上世紀福特打算在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上打敗法拉利的真實事件為主題,起因是嬰兒潮世代的顧客覺得福特不夠帥,法拉利那樣的跑車更好。結果福特跑去收購法拉利但被義大利語拒(罵)絕(走)了。

    於是福特打算靠自己涉足賽車領域在比賽上打敗法拉利,並挖來了男主一號,一位退役頂級賽車手擔當汽車設計師,可是因為找的賽車手過於垃圾,1966年未能戰勝法拉利。然後,透過那位汽車設計師的慧眼識人,挖來了一個平時搞汽車維修玩賽車是興趣使然但每每參賽就能拿第一的車手。靠著這兩位男士福特終於如願以償的蟬聯了1967年和1968年的冠軍。雖然片名是FordvsFerrari,但看下來其實影片真正的主題是兩位男主vs福特。如果說法拉利那邊的黑點只是暴躁的義大利佬,那福特這邊就是思想腐朽只有功利心毫無賽車精神 —— 在一個賽車故事裡的最大黑點。“得第一的是我們美國車”聽起來還有點主旋律,但仔細一想,幫你們奪冠的賽車手是個英華人耶,這也有點莫名諷刺。兩位男主的演技都很好,都是老戲骨了,從小鮮肉演到油膩中年,帥氣勁一直在。賽車戲也很燃,本來看見勒芒24小時耐力賽就是24小時在固定賽道轉圈圈我是有點不理解的,

  • 14 # 松說剪輯錄

    《極速車王》設定在60年代,但除開年代設定,整部電影從題材選擇到敘事手法,都透露出一種不屬於當今時代的,紮實而穩健的復古感。在Disney+流媒體平臺上線的這個週末,當多數媒體人對《極速車王》票房持悲觀態度時,這部在流媒體和“達斯米奇”時代顯得不合時宜的影片,在開畫首周意外票房大爆,將作為系列電影重啟作的《霹靂嬌娃》“埋葬”。《極速車王》遠不可能是部傑作,但它能成為給古典主義電影人們的一記強心劑,又再一次證明,“need for speed”在影院中,永遠不會過時。

  • 15 # 影視享受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美版《飛馳人生》,但我還是更加喜愛韓寒的版本。同時這也並不影響我在觀影這部電影過程所感受到的興奮和喜悅。那是因為若干年前,自己也曾經在賽道上飛馳過。

      當看到恩佐.法拉利口沫橫飛地評擊“福特生成的是垃圾車”的時候,我開心得連連點頭。隨著情節推進,我明白了為何到今天我也不喜歡福特車了。其實沒有什麼車是垃圾車,只是在造車理念之中,鑲嵌進了阻礙創造和發展的人類意識部分罷了,而所有創造其實都是意識的投射顯化。

      商場上的追名逐利,和賽道上的忘我境界,永遠是背道而馳的,但賽車文化的持續和推廣,只能依賴於商業的利益。因此,極速的熱情總是深陷經濟危機和被收購的命運。

      同時,也明白了,以服務為依歸的日本車廠,為何能成為世界車壇的常青樹。

  • 16 # 楓葉看電影

    太爽了吧!

    我真的好喜歡貝爾演這種帶有一種俠士意味角色!

    肯的才華、純粹、一意孤行都好吸引人。

    不能當好機修師的人不是個好賽車手,

    呆萌和貝爾之間的摯友情我只能全程yoooo!

    小夥伴表示前半段有點冗長,但是我覺得很OK,

    馬達和貝爾的組合證明了1+1是可以大於2的。

    儘管作品結構極其工整,

    到重頭戲時少了些精彩,

    但是整體的表達是全程線上的。

    音樂也很棒,會是一部讓人喜歡的作品。

    血脈賁張!7000+轉,玩命開!

  • 17 # 月上梅捎日出水花

    [星星][星星][星星][星星][半星],看簡介以為要謳歌一輪福特,結果黑福特不要黑得太慘。

    這是一部關於失敗者的電影——千辛萬苦扭轉劣勢領先,卻在最後關頭減速失去冠軍的車手肯·邁爾斯(克里斯蒂安·貝爾飾);費盡心機保全獨立性,卻在自己最看重的勒芒賽道輸給自己最看不起的福特的老法拉利;還有押上自己的車行和自尊,贏了比賽卻始終愧對朋友的羅爾·謝爾比(馬特·達蒙)。他們都是值得尊敬的失敗者。全片最動人的一個鏡頭,是老法拉利對獲得第二名的福特車隊車手肯·邁爾斯揮手致意——這不是兩個“失敗者”的惺惺相惜,而是老頭清楚,肯·邁爾斯才是真正擊敗法拉利車隊的人,而不是什麼福特。

    面對福特這樣龐大的官僚體系,個性和才華要麼被抹殺,要麼被排斥。它只用“福特”的人,而不用有能力的人。更可怕的是,如果你恰好在它的管轄範圍內,不融入它的話,再有才華也很難出頭,早年間的肯·邁爾斯和羅爾·謝爾比不就是這樣嗎?

    影片結尾,肯·邁爾斯在賽車測試中身亡,這也許是一個偉大的車手最好的歸宿。看著好友和測試賽車一道在落日餘暉中化作火光和煙塵,羅爾·謝爾比心頭最後悔的,也許就是多年前在勒芒賽道向全速駛向終點的邁爾斯下達了減速指令。

  • 18 # 金雀花娛樂

    《極速車王》中Ken Miles本來能拿第一名的,結果被可恥的福特資本要求減速,等福特公司參賽的另外兩輛落後一圈多的車,希望福特公司的車能一起越過終點,美其名曰為了這樣拍出來的宣傳照片很好看,實際就是為了賣車。

    不是乖寶寶的Miles也糾結過,用最短速度玩命的跑了個完美圈,超越了自己的歷史記錄,最終還是選擇妥協,開始減速等福特其他的車一起進入終點。如福特高層所願,三輛車看起來同時進入終點。結果,另外一輛車得了冠軍,那輛本來落後的車得了冠軍。

    比賽結束,所有的媒體都圍著那個撿來的冠軍,送著鮮花,等著他的獲獎宣言。而Miles這邊什麼都沒有。只有落寞。

    看到這裡的時候,我真的很氣,對啊,就算世人眼睛都沒瞎,就算那些在場的媒體人也都清楚,這場比賽本該Miles拿冠軍,是他讓給那個我們最後連名字都不會記住的冠軍。但儘管如此,比賽結束,宣佈那個我們連名字都記不住的人是冠軍時,所有人還是都會蜂擁到他面前,讓他說著些狗屁獲獎感言。這就是這個世界的遊戲規則,永遠只認結果,甚至有些時候,它也並不管你這些結果怎麼得來的。反正你就要贏。

    也正因為這個世界,世俗到只認這個狗屁規則,我也更認為,不管什麼時候,只要你能拿第一,就不要把它讓出去,管誰威脅你,死命的把這個第一拽在手裡。不要怕那些擋我們路的狗屎們,就因為有他們的存在,所以更要拿第一,你不想辦法站最高處,他們就永遠有辦法欺負你。那就等我拿第一,等我站在最高處,就算到那時我依舊沒辦法拿你們怎麼辦,但至少我喊出的聲音更多人能聽到,你們也不敢拿我怎樣。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關於要不要因為一些完全扯淡的包裹著資本主義外殼的集體,犧牲個人利益,我的答案永遠是不要。對不起,我不是一個太有集體感的人,我很自私,我只知道靠著我自己咬牙努力掙來的東西,我就是要握在手裡,我不能辜負我自己。而且我也知道,如若一個集體非要犧牲一個靠著努力走到現在的普通人的幸福,才能成全那個集體自私的想法,那我覺得這個集體本身就有問題,這樣的集體也不配得到我們的犧牲。

  • 19 # 老王影視666

    1、《極速車王》作為一部商業影片,在還原歷史的同時也有演繹的成分在裡面。

    2、本著還原歷史的初衷,探究這場跨越大陸的戰役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真實故事。

    3、一家是推進汽車生產進入現代化流程的美利堅霸主,另一家則是沉浸於汽車賽事不能自拔的亞平寧梟雄。

  • 20 # 安安小影

    開始之前,先說一箇中國加油、武漢加油、世界加油吧,至於其他的亂七八糟的東西,愛咋咋地吧。

    OK,回到今天要聊的這個電影,其實很長時間都沒有看到這樣的電影了,至於風格,我個人覺得很像《綠皮書》《爆裂鼓手》給我的情緒,都是“綁架”觀眾的一種感受,而且節奏感非常棒。這裡額“綁架”並不是貶義詞。電影主要就是給觀眾傳達一種情緒,“綁架”得好說明導演技法嫻熟。如果你也喜歡我上面提到的兩個電影,不管你是否熱衷賽車《極速車王》很可能是你的菜。

    其實我就是那種並不熱衷賽車影迷,對速度,對車基本沒有任何興趣,我也是同齡人中唯一車牌都認不全的男生,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喜歡這部電影,因為這部電影主要的主題是極限的熱愛,與可惡透頂的官僚主義。

    剛開始的部分,包括ppt講策略,收購企業等內容雖然也挺有意思但是僅僅是一般商業電影的層級, 直到馬特達蒙第一次找貝爾聊福特要凱斯進軍賽車的時候,我看到了如下臺詞。

    “你見過底特律的高層嗎?他們有龐大律師團隊與行銷團隊,會搶著和你合影,拍你的馬屁,然後回到溫馨的辦公室,想方設法弄死你,為什麼?因為他們就是忍不住。”

    其實說到這句我就有點異樣的感受了,然後我有看到下面這句

    “他們只想取悅上司,大家都想取悅上司,他們痛恨自己這麼做,但是內心深處,他們更討厭的是你這種人,因為你是異類,思路相左,因為你不是同溫層的人。 ”

    這時候我想,好吧,這幾句臺詞已經徹底打動我了, 如果你也在企業上班過也許你會理解我的感受。

    之後的釋出會環節也確定了第一反派,副Quattroporte。

    郭德綱說,同行是冤家,

    我再補充你一句,比同行更加恨你的是你的同事

    而副Quattroporte就是那種一定要搞死比他有實力的同事的那種人,

    這時候提兩個問題:

    1.為什麼他要這麼討厭?非要搞同事,和諧工作不好嗎?一起對抗競品不好嗎?

    答:他認為競品的對手是公司這個主體,而同事才是能威脅到自己的人,所以同事才是自己的第一敵人。

    2.為什麼這種人總能做副Quattroporte?

    答:因為Quattroporte需要一個舔狗 和 若干解決問題的人。

    而肥頭大耳開快車都會哭的Quattroporte也許需要一個更加舒心的舔狗。

    所以看到結尾你會發現,副Quattroporte雖然壞,但是他並不是唯一反派,他提的那些狗屁建議,Quattroporte也全部接受。真正的反派是整個官僚體系,官僚體系讓福特二世數次變好,最終還是變為了反派,官僚主義讓馬特達蒙不得不提出二的不行的要求,官僚主義讓一個冠軍團隊不光要與競品對抗,還要分出更大的精力來面對自己人挖的坑。

    好吧,這部電影其實沒什麼可講的,情緒起起落落節奏感非常棒,我不能說我特別喜歡哪段(當然是結尾),因為那就劇透太多了,去看吧,年度爽片。

    如果你也喜歡這部電影,可以去看看《爆裂鼓手》。

    爆裂鼓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痛風一定不能飲酒?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