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8
回覆列表
  • 21 # 恰似小團月

    百善孝為先,做子女的一定要孝順父母,你養我大,我養你老,父母恩情重如山。我想人之初,性本善,善待父母更是做人的根本。

    作為子女,小時候聽父母的話,不惹事生非,是為孝;長大後,踏實工作,努力上進,時常看望父母,是為孝;這都是對長輩的尊敬和愛戴,但請記住任何一個人都可能會犯錯,無論他是長輩還是個孩子,不要不加辨別的對一個人言聽計從,對父母孝順也並不代表什麼都聽父母的安排,做一個獨立的個體,一個講道理的人,不忘養育之恩但一定不能愚孝,盡孝道一定不是無底洞般的犧牲自我。如果你很不幸遇到蠻橫的父母,更是要狠下心來拒絕他們的無理要求,這是在幫助他們成長,父母也有他們必須完成的功課。

    現實中也有太多人經歷著愚孝的痛苦,卻還仍然無法逃出痛苦的深淵。在電視劇歡樂頌中,樊勝美的媽媽,尖酸刻薄,重男輕女,讓女兒出錢給兒子買房子,兒子的債務也要女兒償還,所有的負擔都丟給女兒,手心手背都是肉,這樣的母親就是在欺負女兒的孝心與善良,與其忍讓,不如痛下狠心,拒絕一切無理要求。

    去年非常火的電視劇都挺好,我相信很多人也都被蘇明玉的經歷深深觸動,從小品學兼優卻被偏心的媽媽一直冷落,親生母親的行為讓人非常費解,如果堅持對這樣的人孝順,到頭來根本沒有人會心疼你,反而覺得理所應當,還好蘇明玉沒有愚孝,果斷的離家出走,讓自己的人生也更簡單而美好,在父親生病時重新回到他的身邊,擔負起贍養的責任,這才是真正的孝順。

    在《何以為家》中,惡毒的父母生了很多孩子,卻把孩子當成了交易的工具,利用孩子去為他們賺錢,靠買賣孩子維持生活,而且吸毒,不務正業,這樣的人配做父母嗎?作為他們的孩子也更加不能愚孝,不能想當然的認為父母生養了自己應該為父母做任何事,孩子把父母告上法庭,這不是什麼天理不容的事情,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我想還有很多的家庭都是如此,也許沒有這樣嚴重,但父母也會有許多無理的要求和讓你不能容忍的惡習,對於長輩無窮盡的壓榨和忽視,請一定不要一味的遷就,愚孝只會讓父母更跋扈,讓自己的人生更糟糕。

  • 22 # 被流放的太子

    關於孝道,我們想到的可能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可能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可能會想到二十四孝中的“割肉救母”、“埋兒救母”、“賣身葬父”、“臥冰求鯉”等等。在當今社會看來,可取之處當然有之,但很多故事、典故卻又赤裸裸的揭示了古代封建的孝道是有多麼愚昧,甚至殘酷。

    愚孝確實能毀掉一個家庭,然而另一種孝,也讓人苦不堪言,就是太善良、太懂事!

    談到孝順,不自覺地又想起了過世的父親和失智的母親,兩人可謂在孝道方面走到了極致,然而個人的結局卻又不盡人意。父親兄弟五人,母親兄妹4人,兩人都是排行老二,兩人對待雙方老人都是進行盡力,侍奉老人確實做到了不怕髒不怕累。

    祖父和外公都是徹頭徹尾的貧農,出生在清朝末年,因為貧窮及戰亂,都是很大年齡的才結婚,據說外公四十歲才結婚;祖母和外婆年齡卻年輕很多,可謂是“老夫少妻”。俗話說“人過三十不立子,巴巴結結一輩子”,更何況在那個貧困的年代。那時候也沒有計劃生育,直到生不動了為止,不知他們有名沒有想過,自己的孩子還沒長大,自己就老的無能為力了。

    父母雖不是家中的長子、長女,卻擔起了長子如父、長姐如母的責任。影響最深的有這麼幾件事:

    1、幫助祖父給兄弟們蓋房、結婚,而自己卻耽誤成了老大難,湊巧又遇到了相同能量的母親,便走到了一起。本人也算是父母老來得子,父親比三叔大十多歲,我和堂弟卻同齡;母親比小舅舅也大十多歲,我和表弟也同齡。

    2、父母結婚後,還是一如既往的補貼大家庭。80年代初,父親外出打工,母親獨自帶著兩歲的孩子,忙活了半年,父親掙了四百塊多塊錢。當時在農村建三間房也就需要四百塊左右,父親毫無保留的交給了祖父,幫四叔蓋婚房,也沒能給母親買上一尺布。之後的幾年,父親先後從事磨坊、木材加工的小作坊生意,又幫最小的叔叔蓋了房子,因為當時祖父已經快80歲了,有心也無力的。對比當時的伯父及三叔家,那兩家過的卻是相對獨立且蒸蒸日上。無所不能的父親,將辛苦掙的錢毫無保留的奉獻給了爺爺、成全了幾個叔叔,更不能理解的是母親也認為應該如此,兩人十足的“傻老二”。

    3、替父母承擔撫養子女的義務,照顧兄弟成了習慣。兄弟家有個什麼大事小情都來找父母解決,解決好了費半天勁,解決不好老埋怨。我小時候,最小的叔叔比我只大幾歲,母親還要替婆婆照顧小叔子,給小叔子洗澡、做衣服。幾個同齡的堂兄弟也長期賴著在我家不走,我家糧食每年都不夠吃,其他叔伯家卻有幾年前的存糧。

    4、我小時候生活確實比較心酸,每天一早父母就開始瞎忙活,我去上學常常連早飯都不吃上,只能自己烤塊煮熟的紅薯充飢,而堂弟卻可以看到別人吃香蕉,眼饞的撒潑打滾,得到叔嬸的恩寵。我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父母撿來的,儘管趴在父親的肩頭,擁入母親的懷抱也很幸福,但是看道明明是自家的東西,跑到別人家裡,心裡還是很傷感,就像是自己非常喜歡的玩具,父母卻偏偏將它送給別人一樣。

    就這樣世間品德最美的父母,晚年卻沒落下一堆毛病。父親長期勞作,腿腳不好,腰也不好,還犯了胃病,不喝酒的人幾次胃出血,六十歲,就開始依靠柺杖;幾年後母親又患上腦萎縮,沒幾個月就失智失能了。記得那年,本人剛結婚,妻子有孕在身,一下感覺天塌了一般,慶幸的是,父母沒有給我留下那麼多兄弟讓我照顧。曾經貧窮但熱鬧的院子再也沒人來串門了,因為他們知道再也得不到任何利益,搞不好還惹上一身晦氣。

    沒幾年,父親過世了,給我留下失智的母親,讓我重複著下一個輪迴。本人也算孝順,但又算不孝順,因為本人要打工賺錢,不能時刻把母親帶在身邊。於是一狠心,將母親送到了養老院,還好她失憶了,誰也不記得,也少去很多煩惱。

  • 23 # 懷左同學

    看到這個問題,突然很有感觸,因為身邊這樣鮮活的例子很多。比如我的鄰居一家,他家的父母就是傳統思想很濃厚,比較重兒子輕兒媳,重孫子輕孫女,由此引發了極大的家庭矛盾。

    大概是一年前吧,因為兩位老人回鄉養老,和二兒子在同一個小區,離開了大兒子家。現在離得遠了,不怎麼接觸,兩位老人開始挑剔大兒媳的不好,一會兒覺得她不問候不對,一會兒又覺得她不給自己買東西不對。

    而且在外面的很多場合也說了兒媳的不好,是那種很難聽的話,被別人傳到了兒媳耳朵裡,兒媳氣得不行。以前在一起住的時候,兩個人可是對兒媳千般萬般滿意,現在不住一起了就開始挑三揀四,絲毫不能體諒兒媳做了手術。

    兒媳氣不過,來質問兩個老人,兒子也聽到了,但是什麼話都沒有說,至此兒媳徹底和老人關係鬧僵,再也不來看老人了。

    而兒子的做法是什麼呢?也不說父母的不對,也不會替媳婦說話。就在中間扮演一個安靜人。

    這是大兒子的事。二兒子也是同樣的人,平時和父母住在一個小區裡,經常是自己來看父母,父母對二兒媳不管不問,甚至自己的孫女也是很少溝通交流。什麼事都是自己和兒子說,兒媳在的時候,什麼都不說,客客氣氣。

    但是在兒子面前就肆無忌憚,又是各種挑事,上次老太太擦玻璃摔著了,給大兒子二兒子都打了電話,結果兩個人都很忙,大兒子給弟妹打電話,質問了一下怎麼不去照顧老人。卻不知道是老人根本就沒有聯絡兒媳,讓她知道。兒媳也很委屈。

    但是這家的兒子就是這樣,都聽爸媽的,老人說什麼都不會覺得是不對的,只會默默贊同。

    說到愚孝,我一下子就想到了他家。聽說今年老人又開始攛掇兩個兒子和兒媳離婚,看著真的挺無語的。我們都能理解父母愛孩子,但是愛不僅僅是侷限在有血緣的基礎上,更應該是方方面面的,換位思考一下,我們也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未來在婚姻家庭中被排斥,愚孝也是一種孝順,但是對父母最好的愛,本來就是一起成長,而不是一味順從。

    希望所有愚孝的悲劇能夠避免,大家小家都和睦。

  • 24 # 慧姐誠全

    在我的老家有一句話,結婚前由父母來管教,而結婚後應該是夫妻之間管教,父母不在插手。如果說愚孝毀掉一個家庭,還不如說夫妻的另外一方做的沒有那麼到位來得更為貼切。

    丈夫做的不合適,妻子關起門來慢慢建議。妻子做的不合適,丈夫關起門來慢慢引導。只要其中一方做到了本分,那麼就可以影響對方。

    如果把一個家庭毀滅的責任,歸咎於夫妻當中的其中一方,都是不夠準確的。

    一個家庭的毀滅,是夫妻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儘管有的時候從表面上來看,是夫妻當中其中一方的責任,但從本質上來看,另外一方也承擔著同等的責任,只是自己不願意承認罷了。正是因為自己的不願意承認,才會緊緊的盯著對方的過錯,如此一來,就好像自己是多麼的無辜,自己就能站在道德輿論的頂端。其實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家庭破壞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在校遇到“壞同學”,家長應該如何有效地為孩子“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