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張大陽的隨記
-
22 #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我認為這個觀點是正確的。
因為有一句成語一一曲高和寡。而“曲高"是針對那些沒有音樂欣賞水平的人來說的。鍾子期能聽出伯牙琴聲的美妙“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而成為伯牙的知音。他們互相欣賞,因琴成為至交。
而要想有比較高的音樂欣賞水平,必須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和培養音樂素養,認真學習音樂知識,還要了解音樂的創作背景,關注當時的藝術風格。這樣才會有能力欣賞到音樂的美感和魅力,陶醉在優美的旋律中。
所以,音樂的美感確實是練出來的。
-
23 # 大胖子爸爸
個人感覺,欣賞音樂的美感不是練出來的,他與人和人之間的閱歷還有學識有很大的關係,並且也與當下有很大的聯絡,它是人心裡的聲音,而欣賞音樂,則是透過外界的聲音與當下情景的結合與共鳴。
其實現在很多人都在講,音樂是一種高雅的藝術,想要欣賞它的人,也必須是高雅的人,因為只有高雅的人才能欣賞的了它的美,才配的上他的美。而就我看來,他是一種呼聲,當下的呼聲,是與心靈共鳴的呼聲,任何人都可以欣賞,而任何人也都會欣賞。
以莫扎特的《小步舞曲》為例,當你閉上眼睛傾聽這段音樂的時候,用心感受這樣畫面。在城堡裡,一群衣著華麗的男女在大殿內偏偏起舞,他們身著各式晚禮服,享受著當下。女舞者在男舞者的映襯下,時而踮腳旋轉,時而起身跳躍。大殿內一片華麗的場景。
而在城堡的周圍管家以為他們準備好了宴會的食物,大家在跳完舞蹈之後,盡情享受當下的喜悅。
音樂與文字一樣,它也是一種表達,也是一種描述,而與文字間略有差距的就是,文字所表達的更為直接,而他所表達的,更為抽象,也更為廣泛。
-
24 # 老火蜜
對音樂的愛好需要在一定條件下的傾聽與欣賞。記得上初中,北韓來華演出歌劇“血海”,收音機裡現場直播。那時家中有臺七電晶體收音機屬家中大件之一。第一次聽那北韓歌曲如泣如訴,曲調優美,正過耳癮,家父下令關燈睡覺,一看牆上掛鍾才傍晚8點,父令如山只好上床。當時聞雞起舞,早睡早起是大家共同習慣。後不久,北韓電影“賣花姑娘”在華上影,一時一票難求 ,演出時全場唏噓,結束出場時個個頂個淚泡。其中插曲也令人動情。那年月,電影票2角一張,咱學生買不起。有辦法可以聽電影。座落於我市第六公園旁的紅衛兵電影院在牆外接一高音喇叭,廳內演電影,外面直播電影配音。正值暑假,俺一群屁孩就坐在影院馬路邊一邊乘涼,一邊聽電影。後來又流行手抄本,不是那種型別的,全是北韓歌曲,抄了厚厚一本 。時常照著哼哼,如痴如醉。再後來改革開放,國外交響樂團來華訪問,聽到了古典音樂。一日家中收音機正播“藍色多瑙河”旁邊一鄰居是位大夫,衝進俺家,那時家家都不關門,問哪個電臺在播,趕緊回家聽。又過了不久,咱市裡中山路那著名的“環球體育用品”商店開始賣唱片,塑膠材質,大的5角一張,小的3角。每有新唱片發售,得排隊。記得購得一套老柴的“天鵝湖”,其中一張有“四小天鵝”曲,每每聽起,如食甘飴。一日聽完後將唱片放置靠窗的寫字檯上,被太陽曬變形,小天鵝放不出來,心痛得很,再買一套?沒錢。正是那個年代聽電影之舉,才逐漸愛上了音樂 。到如今可以欣賞到古典音樂、民樂、爵士樂、搖滾、新世紀等等各種不同的音樂種類。
-
25 # 混音師天職TimChan
欣賞能力也是技能,是技能就一定包含兩個重要因素就是,天賦和努力。天賦佔的成分非常的少,擁有的人也不多。所以主要還是靠練。
欣賞能力的“練”,又分為“無意識 的鍛鍊”以及“有意識的鍛鍊”。
無意識是在你沒有主動去鍛鍊的時候,身邊所聽到的音樂。例如:家人在放音樂聽歌,你有意無意地也跟著聽。這個過程大部分指4-5歲以前,會在潛意識形成一定的欣賞能力。而且隨著身邊的音樂環境變化,欣賞的方向和能力也會隨著變化。
有意識的鍛鍊,就比較廣泛了,包括純粹聽音樂,包括找音樂的書籍學習,包括學習樂器樂理,包括聽前輩長輩老師的講解介紹,等等。當你的知識量,聽的音樂的量,不停地積累,會逐漸形成自己對於音樂的一種理解以及衡量標準。
回覆列表
跟個人的性格和生活閱歷和悟性有關,也會受身邊人的影響,音樂,字畫這類藝術,一部作品很難讓大部分人滿意,能讓一部分人滿意就很不錯,音樂不分國界,可是每個國家的作品作詞作曲風格不同,比如你一直聽中國的華語音樂,忽然有一天聽到一首歐美的作品,感覺很新鮮,當時也會很喜歡,後來又接觸到日本音樂,再後來接觸的越來越多,其實每聽到一部新的作品你都感覺還不錯,時間久了以後,你的生活閱歷也多了,不同的時間,場合,你能第一時間想起來的就那麼一兩首,但是肯定是精品,也算是練出來的吧,或者說是閱曲無數,總結下來的,自己喜歡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