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簡單85後yue

    自信心缺乏,害怕老師總是不叫自己回答問題,所以會養成習慣,害怕說錯被同學笑話,怕老師瞧不起,老師需要顧全大局,不要老是叫成績好的那幾個同學回答問題,學生也有自尊心,多舉手都讓回答,會讓學生產生厭惡心裡!

  • 22 # 荒原十禾

    孩子在課堂上從來不舉手回答問題,如果是性格內向造成的,那孩子就不僅僅是課堂上不說話,不主動回答問題,在其他場合,也總是沉默寡言,包括在熟悉的親人和親密的父母面前,孩子也是話比較少。

    課堂上學生積極發言

    像這種情況就要鼓勵孩子在該說的時候要說,同時鍛鍊孩子的表達能力。具體怎麼做呢?

    首先,在家裡父母有意識地多問孩子問題,讓孩子回答這些問題。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情,比如說你喜歡穿什麼樣的衣服,為什麼?學校裡舉行了什麼活動?你喜歡不喜歡,為什麼?老師在課堂上提問了什麼問題?怎麼回答?等等

    家庭教育鍛鍊培養孩子

    其次,可以讓孩子進行專業的語言表達訓練。如果學校或者住處附近,有專門的演講口才培訓班,也可以讓孩子參與培訓,提高表達能力;學校有演講或者朗誦比賽,鼓勵孩子積極參加。

    參加演講、朗誦活動

    另外,使孩子明白表現自己也是一種不可缺少的能力,做什麼事重在參與,首先要有勇氣。課堂上主動回答問題,往往是搶答不是說一定有把握才舉手回答,所以應該把勇氣放在前面。

    有的孩子的內向可能表現為另一種情況,在家很開心、活潑,出門在外邊就沉默寡言,也就是咱們通常所說的比較認生的孩子,往往是因為膽小。家長需要誘導孩子多去單獨辦事,鍛鍊孩子的膽量。比如保證安全前提下單獨購物、單獨乘車等,孩子經歷的多了,膽量自然就提高了。

    孩子單獨在超市購物

    上課從來不回答問題,還有可能是孩子本來性格比較內向,疊加學習上問題比較多,因此更不敢主動回答問題。這個家長就需要多瞭解孩子的學業情況,看看是不是學習方面有某些漏洞?要及時進行輔導,使他在回答問題時更有自信。

    孩子課堂上從來不主動回答問題,需要家長弄清屬於哪種情況,再採取針對性的措施。希望您的孩子健康、快樂,Sunny、自信!

    Sunny快樂的孩子

  • 23 # 柚子漫拾光

    先說一下我,班主任角色,帶班第8年。在帶班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有的學生總愛舉手回答問題,而有的學生總是默默地聽課,老師讓回答問題,站起來也不願意說話。

    那麼,孩子為什麼不願意舉手回答問題呢?一般來說,有以下幾點原因:

    1、孩子自尊心比較強。害怕說錯了老師會批評他,同學們會嘲笑他,感覺丟人,所以不舉手,免得尷尬;

    2、由孩子本身的性格決定。有的孩子天生內向膽小,不夠自信,擔心自己回答錯誤,不敢舉手發言;

    3、孩子有心偷懶,不主動思考問題。想等別人回答以後要現成答案;

    所以孩子上課不愛舉手回答問題,要綜合多種情況考慮,看看孩子到底是哪種情況。那麼如何讓孩子養成回答問題的好習慣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努力:

    1、針對孩子自尊心強的情況,老師可以告訴學生:“老師不會因為學生回答問題錯誤而批評他的,相反,老師比較喜歡大膽舉手的孩子”,家長也要多鼓勵孩子,正確引導,回答問題不一定都是正確的,只要積極發言就是對自己的肯定,如果其他同學回答錯誤,也不能嘲笑其他同學;

    2、針對孩子性格內向和不夠自信的問題,家長可以從生活入手,經常帶孩子出去玩,增長孩子的見識,讓孩子變得愛說話,平時也可以提問孩子一些問題,孩子如果回答的好,要給予肯定,回答的不好,也要給予鼓勵。老師在學校也可以多點名讓孩子回答問題,回答的多了,膽子也就大了。

    3、針對孩子不愛思考的情況,家長平時應該有意識的引導,平時在生活中發現問題,要多問孩子幾個為什麼,培養他主動思考的習慣,這樣在課堂上,當老師提出問題時,孩子就容易積極地思考。

  • 24 # 一張紙學語文

    我是語文老師兼班主任,與朋友聊天或者家校溝通時,常常會聽到不少家長問我這樣的問題:“我家孩子就是太膽小, 不愛說話,沒有自信,上課不主動舉手發言,喜歡一個人安靜地玩。”“ 這個孩子天生就內向,不善於交際,沒幾個朋友,真是令人擔心啊!”

    其實,內向的人更善於思考, 對問題的體驗深刻, 善於鑽研,注意力高度集中,富有創造性,富於想象,做事認真負責,善於觀察,對刺激反應比較靈敏。

    由此,作為家長,必須要樹立一種觀念:內向孩子與外向孩子沒有好壞之分, 只需要揚長避短,達到人格的完善即可。家長放下了偏見,才能正確看待孩子的內向問題。 否則, 無形中會傳遞給孩子“內向就是不好”的錯覺。其實內向的孩子有其自身的特點,家長應該客觀認識,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不斷探索,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活潑有效的方式,加以引導和培養, 促使孩子的人格不斷完善。下面給膽小、內向孩子的家長提幾點建議:

    第一,父母要客觀分析一下孩子膽小、內向的原因所在。

    我們也常常會看到,一個沉默寡言、畏畏縮縮的孩子背後,有著同樣內向、不善言表的老人、保姆或父母,這肯定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因為孩子最擅長觀察學習與模仿學習了。因此,家長一旦弄清楚了原因,就要有的放矢,及時改變孩子家庭教養的氛圍與模式。期望孩子改變,家長自身先要改變;期望孩子成長,家長要與孩子一起成長。可以適時適度地把一些問題、障礙交給孩子來處理,讓孩子經受挫折的考驗。家長不要擔心孩子做不好,請靜靜地在一旁給予支援就好。告訴孩子,每一次對困難的成功跨越,都是對自己的一次肯定,都會增加一份自信。

    第二,家長要尊重孩子與外界與眾不同的溝通方式。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每一個孩子都有天賦,而這些天賦能否被發現、被挖掘,很多時候取決於家長的態度。對孩子的言行,父母可以不加讚賞,但一定要理解和接納。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本性, 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 這樣,孩子才有信心搭建與外界溝通的橋樑。

    第三,家長要培養孩子自信,鼓勵孩子多與同齡人交往。

    在家裡,都是熟悉的人和環境,孩子的主動性與自信心增強了, 交往的積極性也就提高了。因此, 家長要在尊重孩子意願的基礎上,讓孩子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多為孩子提供一些展示自己的機會,這樣會讓孩子在鍛鍊中建立起自信,從而建立起很好的人際關係。這裡需要強調的是,各種形式的鍛鍊一定是建立在孩子願意的基礎上,如果孩子暫時不願意,家長不能逼迫,要鼓勵孩子慢慢努力。這樣,孩子在集體的環境中越來越適應,就會有自信,願意展示自己,舉手回答問題了。

    第四,與老師保持好溝通,家校合作得好,才能事半功倍,老師重視孩子,會在課堂上多給他說話的機會,瞭解家裡的情況,並有的放矢地鼓勵孩子,讓孩子建立起自信的基礎。

  • 25 # 知定得安

    孩子內向,不願舉手回答問題,怎麼辦?我來談談我的認識和經驗做法。

    一、溫柔以待

    內向的孩子敏感、靦腆,在表達、交往時顧忌很多,生怕出錯,如果再受到忽視、否定、呵斥和訓誡的話,他們會傷心不已,更加自卑,甚至走向封閉抑鬱。

    所以,對內向的孩子,要微笑,輕聲說話,滿含關切。比如,笑著跟孩子打招呼:Hi!遇到啥開心事,笑得這麼燦爛?偶爾調侃一下:此“銘然”非彼“泯然”也~這個問題啊,我認為銘然同志最有發言權(做出期待狀)。注意體察孩子的身體和心理變化,不舒服和不開心時,老師應真誠問候一下:怎麼啦?要不回去休息吧!現在好些了嗎?晚上作業少做點兒吧!也可以安排一個熱情細膩有愛心的同學與其同位,幫助感染他(她),同時向老師反映她(他)的內心需求和狀態變化,便於有針對性教育引導。

    二、激勵期待

    內向往往表現得不合群,對他人集體漠不關心,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自娛自樂孤芳自賞,對外界不好的刺激敏感多疑,於是又加劇了孩子的逃避和封閉。

    運動會上,一個平時內向的男孩表現出了驚人的奔跑能力,為我班積分榜貢獻了“半壁江山”,我就指派他上臺領獎,安排他當體育副部長,希望他負責班級接力和短跑的訓練,於是就能經常看到他“指點江山”、大聲呼叫的身影,課堂上也隨之漸漸活躍起來了。另一個內向的女孩,偏科,英語成績突出,我就動員她當英語小組長,期待她帶領小組學好英語。認真執著也是內向孩子的特徵,組員背不掉書、作業不認真,她會“不依不饒”,在工作過程中,她變得在意小組榮譽了,能言善語了,從開始在英語課堂發言過渡到在所有科目的課堂發言。在批閱週記中,發現一個特別內向的孩子,文思跳躍,愛心滿滿,內心經營著一個童話般美好的世界,我找她到辦公室,希望她在班級為大家朗讀這篇週記,分享美好。她答應了,由於發自肺腑,她讀得聲情並茂,贏得一片熱烈的掌聲。這給了她極大的自信,語文課堂上的表現欲被激活了。

    三、耐心等待

    內向屬於性格,而性格的形成和改造是漫長的,這就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影響性格有很多因素,比如先天因素、家庭環境、學校教育和同伴群體等。這又需要我們做耐心的分析,並設計相應的對策。

    我的孩子從小內向靦腆,課堂上也不敢舉手發言,我主要採取三方面措施。多運動。帶孩子早起跑步,陪他打乒乒球,教他學游泳等。運動後氣血通暢,神思活躍,精力旺盛,當然說的衝動就會多一些。推出去。別的孩子不帶他玩了,跟別的孩子玩哭了,我為他擦乾眼淚,要求他繼續跟同伴玩。命令他到市場買菜,到商店購置生活用品,帳算錯了,東西買的不好沒關係,仍然誇讚。要求他獨自騎腳踏車去十幾裡外的鄉下爺爺家,一次成功後,大呼過癮。多活動。班級選派代表參加年級英語演講,和孩子一起準備材料,模擬情境,為他呼叫“Ok!Good!”鼓勵孩子競選班長,發展組織溝通能力。要求他出點子,參與家庭建設規劃。在孩子成長的路上耐心陪伴,逐個解決問題,終於走出了內向的焦慮。

    結語:

    孩子內向不是孩子的錯,老師和家長要真切地理解孩子的身不由己、焦灼困惑。面對內向的孩子,我們要溫柔以待、滿含期待、耐心等待,相信最終會擁有一個“舉手發言”的他(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山海經》這本書?